火摺子也叫火鐮子,火摺子,是一種攜帶方便,用於照明和取火用具。由於火摺子裡面是磷以及一些易氧物質,在氣溫高的情況下,用嘴吹,或者快速甩,它就會與氧充分接觸而起劇烈反應而燃燒。這也就是電視電影裡看到的晃一晃,吹一吹就著的火摺子。
火摺子的點火原理
古代用很粗糙的土製紙捲成緊密的紙卷,用火點燃後再把它吹滅,這時候雖然沒有火苗但能看到紅色的亮點在隱隱的燃燒,就象灰燼中的餘火 ,能保持很長時間不滅。需要點火時只要一吹就能使它復燃,不過吹是很有技巧的,需要突然、短促、有力送氣量要大,才能點著火。
古時候的火摺子常用用於夜行夜襲作為軍用,民用一般用來抽水煙生火做飯。
高檔一點的火摺子製作方法是以白(紅)薯蔓浸水中泡濃,取出捶扁,再泡加棉花、蘆葦纓子再捶,曬乾,加硝、硫磺、松香,樟腦等,折成長扁筒或擰為繩,晚間燃之似無火放在竹筒裡,用時取出一晃即燃。這種火摺子製作工藝及使用材料在古代比較昂貴,一般是封建時代的有錢財主家庭或者帝王使用。
真正民用的火折是用一種極容易被點燃的草紙製作而成,一般使用未打孔的紙錢(燒給去世人用的錢紙)也就是說的麻紙,草紙。製作時把紙裁成比竹筒還長的長度來剪下來,在捲起來,鬆緊度適中,捲成於竹筒內孔粗細大小,最後插進竹筒裡。然後點燃,並蓋住通風的蓋子。到需要用時,把蓋子拔掉,然後對著火摺子輕輕吹,當然要吹的有技巧才行。
火鐮:
一種比較久遠的取火器物,由於打造時把形狀做成酷似彎彎的鐮刀與火石撞擊能產生火星而得名。火鐮基本由三部分組成。
1、火石:通常指燧石,若無燧石也可用鵝卵石充當,鵝卵石一般產自河灘,經過河水衝刷並於石頭間相互碰撞、摩擦留下的質底比較堅硬,並在高速撞擊時能產生火花的石頭。也有從山裡直接開採出來的,它的純度比較高,所含成份和現代的火石相同。
2、火絨:就是艾蒿的嫩葉。一種菊科多年生灌木狀草本植物,在春夏之末將其葉片採摘涼幹或陰乾後用手揉成絮狀待用。因艾蒿自身具有抗菌、防黴、防蟲、鎮咳祛痰的功效。民間自古就有"端午採艾,懸門戶上","居家常備艾,老少常無患"以去毒氣的習俗,因此先人們把它做為點菸的火引子也就不足為奇了。
3、火鋼:大眾化的就用一小塊硬度不太強的普通鋼條,經熱處理及打造成彎彎的鐮刀形狀成為火鐮的主件。比較講究點的器物主人,在鋼條上刻有麒麟噴火、龍吞火球等紋飾,並把一塊皮革鑲嵌在彎彎的鋼條內,製成象現代女性手裡拿的小坤包樣子,口上嵌有兩塊鐵皮,其中一塊帶有磁性,不用時會自動把口封好,起到防止包裡裝的火石、艾絨等物件丟失或受潮的作用。再綴上一根好看的繩子,穿上一棵不錯的珠子或玉器或瑪瑙,這樣既增大了體積也美觀了火鐮的主體,它反映了主人的品位和檔次。
用途
火鐮是男人們的隨身附屬物件,特別是喜好吸菸的男人們。它不同於鼻煙壺,鼻煙壺是官宦人家的飾物把玩,局限於少數人群,火鐮它在民眾中流行,具有特別的適用性裝飾性和操作性。它始於年月無從考證,而它的消失確是讓火柴和打火機的問世取而代之了。
遠古時期鑽木取火到普通教科書裡介紹:弓鑽取火、滕條取火、擊石取火、木片取火、凸透鏡取火、手電碗取火、放大鏡取火、冰塊取火等等生存技能。都不能在民間廣為流行,而火鐮它留於民間行於生活,集合了淳樸和智慧,不能不說是進化和優勝劣汰的佐證。
火鐮利用了摩擦起火的原理。使用時反覆讓火鐮與火石摩擦使之發熱,然後用力向下猛擊火石,產生的火花點燃墊在火石下面的艾絨,把艾絨放在裝好汗煙的煙鍋腦子上,使勁吸上幾口,艾香和煙香氣息隨著絲絲青煙瀰漫在空氣中。在陝北城鄉,男人們扎在一堆打撲克、捻線線、織毛襪、聽說書、談天說地的同時點上一鍋老汗煙,眉頭的皺紋就舒展了。煩心的事兒說出來,給老夥計們說道說道化解化解就沒事了。燒殘的煙還有用,對到身邊夥伴的煙鍋腦子上又一根煙杆吸著了。周圍一圈圈老汗煙杆子冒起了嫋嫋青煙,愜意的滋味抹去了一天的勞作疲憊。因此火鐮在一個時代成為採集火種的重要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