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的第一次!8000萬年前,它們走過這裡

2021-01-20 東南網

邢立達對可能脫落的恐龍足跡化石進行加固 福建日報記者 謝海潮 吳恩兒 通訊員 林斯乾 楊國鑫 供圖

考察隊發現的第一枚恐龍足跡 福建日報記者 謝海潮 吳恩兒 通訊員 林斯乾 楊國鑫 供圖

這些恐龍足跡密度大,尺寸長度為8釐米至55釐米不等 福建日報記者 謝海潮 吳恩兒 通訊員 林斯乾 楊國鑫 供圖

8000萬年前,它們走過這裡

東南網1月1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謝海潮)時光回溯到2020年11月7日下午。邢立達剛攀上山坡,老遠就看到一個保存良好、清晰可辨的三趾型足跡,足跡末端有著非常明顯的爪痕。他驚喜地叫起來:「恐龍足跡!這肯定是恐龍足跡!」

考察隊員聚攏過來,興奮不已。同行的鈕科程說:化石的探尋有時如同大海撈針。每次裡程碑式的發現之前,可能是數年甚至數十年默默無聞的積累。誰都沒想到在考察的第二天,就找到了恐龍在福建生活的證據。

有希望就盡力一試

此前,在我國34個省級行政區中,除了天津、上海、福建、海南、青海和港、澳、臺之外,都發現過恐龍化石,包括恐龍骨骼化石和足跡、蛋化石。這些沒有發現恐龍遺蹟的省、區,多是限於地質條件、區域狹小,調查工作難以深入。

表面上看,福建位於江西的東邊,地理相連,而江西的紅層已發現了大量的恐龍蛋化石和少部分骨骼化石。「在地質上,兩地卻有著較大差別。」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說,福建東部由於燕山運動,被大量火山巖覆蓋,只有閩西和閩北有少量晚白堊世紅層。這些紅層零星分布在白堊紀華東南地區的大量斷裂帶之間,比較分散破碎。此前的地質勘探工作並未發現過恐龍化石。

不過,「閩西紅層盆地中包含了大量植物化石和一些雙殼類化石,很多證據表明在當時的古環境下,恐龍是可以生存的」。鈕科程認為,從理論上來說,福建省完全具有保存恐龍實體或遺蹟化石的潛力。綜合各方面的條件,在未實現「恐龍夢」的省區中,福建最有希望實現「零」的突破。

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是一家非國有博物館。2020年9月,省領導在博物館調研指導工作時,了解到福建與恐龍資源的關係,做出了指示:既然福建省確實有發現恐龍的希望,那我們就要盡力一試。

於是,在省文物局等部門的指導下,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就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組成聯合科考隊,成立在福建尋找恐龍的考察項目。鈕科程說,作為紮根在這片土地上的博物館,能牽頭成立科考隊在省內組織大規模考察活動,為結束福建一直以來「沒有恐龍」的歷史而努力,這是榮耀與驕傲。

次日即現恐龍足跡

2020年11月6日,考察隊第一站來到位於閩西的上杭縣。在野外工作之前,隊員們查閱了大量的福建地質資料,並結合衛星圖,劃定了多個預設考察區。

7日上午,考察隊在當地的紅層踏勘,沒有發現有價值的線索。鈕科程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副教授邢立達碰頭,這兩位領隊商議:隊員們上午都比較疲勞,不如下午就在上杭縣城附近的工地尋找一些露頭,看看巖性。

午後,考察隊在縣城周遭陸續取得一些線索。16時,考察隊員苗勝水駕車在龍翔大道實驗中學一側(即上杭縣臨城鎮城南社區龍翔大道西南側)發現了一個裸露的山坡,大面積的砂巖層面非常醒目。鈕科程打趣道:「就這個坡了。這個坡又平整,工作面又大。如果有發現,夠咱們幹一陣了。」

下車後,鈕科程先攀上斜坡,發現了一些分布較散的泥裂、波痕和蟲跡,便呼喚正在坡下的邢立達一行人上來勘察。此時,邢立達正帶著學生隊員在觀察一些垮塌巖石上的蟲跡,並驚訝於這些地質遺蹟的精美。種種跡象都表明,這裡出現恐龍足跡的可能性較大。

邢立達剛攀上山坡,老遠就在鈕科程的腳邊和當地人挖出的植樹凹坑之間,看到了一個保存良好的、清晰可辨的三趾型足跡,足跡末端有著非常明顯的爪痕,心想「肯定是動物所留的」。他當場高喊:「恐龍足跡!這肯定是恐龍足跡!」

很快,考察隊員在周遭的巖面上發現了更多的足跡。次日,在進一步清掃化石所在的層面後,十個、數十個、上百個足跡逐漸被發現,從而揭開了上杭恐龍足跡群大發現的序幕。

「誰都沒想到在考察的第二天,就找到了恐龍在福建生活的證據!」鈕科程反覆強調,並總結出一條經驗,是「由於前期資料準備充分」。

「最」字頻出的驚喜

足跡點的層面上保存了波痕、泥裂、蟲跡等豐富的沉積構造和遺蹟化石,顯示出恐龍在旱季湖畔(湖岸帶或湖灘)活動畫面,或飲水,或進食……

12月15日至17日,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辦公室專職副主任王麗霞,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原館長彭光照,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甘肅農業大學古脊椎動物研究所所長李大慶,這3位國家權威專家抵達足跡點進行考察鑑定。

經過考察鑑定,專家一致認為:這次上杭發現的恐龍足跡化石是福建省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對福建省的恐龍研究具有裡程碑意義,從此結束了福建省「沒有恐龍」的歷史。這一發現對於研究閩西距今約8000萬年晚白堊紀時期的古環境、古地理、古生態以及全球白堊紀晚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和演化具有重大意義,同時對促進福建省相關自然科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不僅如此,這份《「福建上杭恐龍足跡群」專家考察意見》還作了縱橫比較:該化石產地是中國目前發現的保存最好、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多樣性遠高於黑龍江嘉蔭、安徽黃山、廣東南雄、雲南楚雄、四川昭覺、浙江東陽等地的晚白堊世足跡點。產出年代上早於江西贛州、廣東河源等地的恐龍化石點。大型恐爪龍類行跡為中國首次發現,也是中國發現的最大的此類足跡。

此次發現恐龍足跡點面積約1600平方米。目前,考察隊已在泥質粉砂巖或粉砂質泥巖層面上清理出恐龍足跡240餘枚,包括植食性蜥腳類,大、中、小型鳥腳類,肉食性大型三趾型獸腳類,兩趾型恐爪龍類,小型獸腳類等至少8種造跡者(恐龍)。這些恐龍足跡多數保存有良好的行跡,行跡模式清楚,反映了恐龍的行走速度等股行為學信息。

「上杭恐龍足跡群的發現只是福建恐龍化石發現的一個良好開端,考察隊將會在近期繼續開展福建省的恐龍資源考察。」鈕科程說,隨著考察的推進,我們希望在福建能發現更多恐龍足跡化石,甚至包括恐龍骨骼化石與恐龍蛋化石。

[官宣]福建的第一次!

福建日報記者 謝海潮

12日,福建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在龍巖市上杭縣發現晚白堊世(距今約8000萬年)恐龍足跡群化石,這是福建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經初步勘察,該化石產地面積約1600平方米,現已清理出240餘枚恐龍足跡,呈現出面積較大、多樣性較高、保存較好等特點。

【專家說】這次發現「非常震撼」

據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邢立達介紹,此次在上杭發現有植食性蜥腳類,大、中、小型鳥腳類,肉食性大型三趾型獸腳類,兩趾型恐爪龍類,小型獸腳類等至少8種造跡者(恐龍)。其中,肉食性獸腳類為三趾型,並有著非常尖銳的爪痕;蜥腳類腳印由前後腳印組成,都像大型的圓坑,一些後腳印還有粗壯的爪痕;鴨嘴龍類腳印的後足跡為三趾型,腳趾形似三葉草的葉片,爪痕非常粗鈍。

這麼高的多樣性集中在1600平方米的區域,邢立達用「感到非常震撼」來強調此次發現的重要價值。

【專家說】今後可能還會發現化石

自然資源部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彭光照表示,從地質資料得知,福建恐龍生活的中生代地層出露非常廣泛,尤其是與江西、廣東毗鄰的閩西地區一些盆地,比如上杭、連城、武平、漳平、永安等,地表出露的大多是恐龍那個時代的陸相沉積地層,與發現大量恐龍骨骼和恐龍蛋化石的江西贛州、廣東河源等地區的沉積環境差不多。這次上杭恐龍足跡群的發現,是福建恐龍化石發現的一個良好開端,相信今後會有越來越多的恐龍化石(包括恐龍骨骼,甚至恐龍蛋化石)被發現。

【專家說】植物化石證明古環境

恐龍化石的保存需要連續的陸相沉積巖。福建省只有閩西和閩北有少量晚白堊世紅層,而且比較分散破碎。因此,在福建發現恐龍化石的難度很大,過去長期處於「空白」階段。

但是,閩西紅層盆地中包含了大量植物化石和一些雙殼類化石。「很多證據表明在當時的古環境下,恐龍是可以生存的。」福建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認為。

福建日報記者 謝海潮

專家的話

該化石產地是中國目前發現的保存最好、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

大型恐爪龍類行跡為中國首次發現,也是中國發現的最大的此類足跡。

這次發現是福建省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對福建省的恐龍研究具有裡程碑意義,從此福建省結束了「沒有恐龍」的歷史。

——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專家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考察團成員對恐龍足跡化石展開討論 福建日報記者 謝海潮 吳恩兒 通訊員 林斯乾 楊國鑫 供圖

考察隊發現的一類足跡 福建日報記者 謝海潮 吳恩兒 通訊員 林斯乾 楊國鑫 供圖

斜坡上散落的波痕構造 福建日報記者 謝海潮 吳恩兒 通訊員 林斯乾 楊國鑫 供圖

名稱

恐龍足跡化石

福建日報記者 謝海潮

恐龍足跡化石指的是恐龍在柔軟泥沙地面上行走足跡所留下的化石痕跡,稱為「遺蹟化石」。恐龍骨骼化石則是恐龍死亡後,屍體的骨骼、牙齒、甲板等較堅硬部分受地質作用保留下來形成化石,也叫「實體化石」。

兩者是恐龍在不同性質、不同埋藏環境狀態下形成的,一般情況下,在較小範圍的同一地層中,恐龍足跡和恐龍骨骼化石不會同時出現。但在面積較大的區域、不同沉積環境或不同地質年代的地層中,兩者有可能共存。

不同於恐龍骨骼形態學,恐龍足跡有一套自己的分類系統。不同大類的恐龍,其足部骨骼結構差異很大,這些獨有的特徵會反映在腳印的形狀上,由此可以判斷造跡恐龍是肉食性還是植食性。根據腳印的輪廓及形狀,恐龍可以區分為獸腳類、蜥腳類、小型鳥腳類、禽龍—鴨嘴龍類、劍龍類、甲龍類和角龍類等。

規劃

摸家底 籌建館

福建日報記者 謝海潮

上杭縣委副書記、縣政府黨組書記羅劍表示,上杭縣將在五個方面加強相應的保護工作:

一是成立由縣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的「上杭縣恐龍足跡群保護工作小組」,組建工作專班,切實做好上杭縣恐龍足跡群保護工作。

二是聘請恐龍足跡研究科考專家,在全縣轄區內開展古生物化石資源調查,以白堊紀為重點,摸清家底。

三是加強原址保護。在建設永久性保護設施(如恐龍博物館)之前,採取有效措施保護好化石產地,防止人為或自然力破壞。

四是搭建上杭恐龍足跡保護研究平臺,計劃在合適時機舉辦相關研討論壇,交流恐龍足跡保護相關經驗。

五是做好保護利用規劃及項目策劃工作,依託現有文化資源,打造自然歷史博物館,推動上杭文化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本報記者 謝海潮

現場

三層保護24小時監控

——記者探訪恐龍足跡群發現地

□福建日報記者 張杰 通訊員 林斯乾

12日,隨著新聞發布會的召開,上杭縣發現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的消息瞬間引爆了朋友圈。遺蹟會被人潮圍觀嗎?發現地目前情況如何?帶著種種疑問,昨日下午,記者赴上杭縣進行實地探訪。

上杭恐龍足跡群發現地位於臨城鎮城南社區龍翔大道上杭實驗中學項目建設工地附近。滿眼赭紅色的破碎砂巖組成的小山丘,在周遭蘆葦的映襯下,雖不似遠山的蒼翠蔥鬱,卻分外顯出「龍翔千裡」的不凡氣勢。

在現場,記者看到,發現恐龍足跡群的地方已經用圍擋圍了起來,並由保安看守,現場還安裝了24小時監控設備進行不間斷監控,以滿足發掘、保護的需要。

據了解,對被發現的恐龍足跡群,採取了三層特殊保護:最底層是土工布,用於控溫,以保持適當的溫度;中間層蓋了模板,以防踐踏;最上層是防水彩條布,不僅用於防水,還可以起到緩衝和保溫作用。這三層保護層還可以隔離光照。

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些應急保護措施能有效避免足跡群現場巖層流失與風化,為進一步發掘打下基礎。

對於家門口恐龍足跡群的一夜成名,周邊群眾說,他們也是當天才得知消息的,以往只是覺得這些小土丘與周邊的大山不太一樣。「現在知道了有這些寶貝,一旦發現有用的線索,我們大家肯定會積極向政府部門報告。」一名村民告訴記者。

短評

感謝執著

福建日報記者 吳恩兒

「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歌曲《真心英雄》膾炙人口,皆因歌詞唱出了一個樸素的道理:成功的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化石,也是這個道理。

在中國大陸,福建此前是少數幾個沒有發現恐龍化石的省份之一。不過,福建的鄰省江西、浙江和廣東等地,都曾發現恐龍骨骼或恐龍蛋化石。福建具有與它們相似的地質層,理論上應該有可能發現恐龍化石。這種觀點,一直存在於福建的科學界。

2004年6月的一則公開報導顯示,福建博物院自然館工作人員林平認為,恐龍化石的形成需要有沉積巖的盆地,而且盆地要有足夠的面積和深度,「福建有幾個地方具備形成恐龍化石的條件,沉積巖厚達幾公裡」。不僅如此,林平還明確指出,福建具有相似土層最有可能發現恐龍化石的地方是閩西北,如三明的清流、寧化和龍巖的永定、上杭等地。這次發現恐龍化石的地方就在上杭縣。

福建實現恐龍化石發掘「零的突破」,首先應感謝有關部門的執著,「既然福建省有發現恐龍的希望,就要盡力一試」。其次,考察隊出發前做了大量前期準備工作,查閱了目標地區的大量地質資料,並結合衛星圖,劃定了多個預設考察區。考察隊將第一站設在上杭縣,就是因為前期科研認為這裡的可能性最大。事實證明,科研工作者的方法和方向是對的。

有了執著的努力,成功便水到渠成。

相關焦點

  • 8000萬年前的「腳印」!福建首現恐龍足跡
    距今8000萬年、240餘枚!福建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該大型恐爪龍類行跡為我國首次發現,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好、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12日,記者從福建省新聞發布廳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汀江之畔發現距今約8000萬年前的恐龍足跡240餘枚,是福建省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考古現場據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士生導師邢立達介紹:龍翔村恐龍足跡群化石是中國首次發現的大型恐爪龍類行跡,也是中國目前發現的保存最好、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
  • 《福建首現恐龍足跡 距今8000萬年》追蹤:龍巖繼續發現50餘枚恐龍...
    ▲足跡化石發現地邊上的巖石 □《福建首現恐龍足跡 距今8000萬年》追蹤 當地政府已實施應急保護,並呼籲廣大市民不要前往圍觀 臺海網1月15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李大榮 文/圖)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在龍巖上杭共發現240餘枚,距今8000萬年,系我國目前發現的保存最好、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
  • 福建發現8000萬年前的恐龍足跡群
    1月12日上午福建省政府新聞召開發布會宣布在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首次發現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這是福建省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福建龍巖市副市長黃慶輝在發布會上介紹,據初步勘察,該化石產地面積約1600
  • 距今8000萬年、240餘枚!福建上杭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群
    距今8000萬年、至少8種、240餘枚,福建在上杭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群!考古現場。受訪者供圖 1月12日,福建省政府新聞辦召開龍巖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新聞發布會。緊接著,在約1600平方米的坡面上,考察隊清理出240餘枚恐龍腳印,它們分別屬於植食性蜥腳類、大型中型小型鳥腳類、肉食性大型三趾型獸腳類、兩趾型恐爪龍類和小型獸腳類等至少8種造跡恐龍。考古現場。受訪者供圖 「這些足跡尺寸長度為8釐米至55釐米不等,其中多種恐龍足跡保存有良好的行跡。
  • 歐洲一座默默無聞的地鐵站,地板大有玄機,內有8000萬年前的化石
    導語:歐洲一座默默無聞的地鐵站,地板大有玄機,內有8000萬年前的化石。緊跟大腳丫,世界在腳下,歡迎點閱本期內容。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大部分事物,相對來說都比較平常,但生活有時也會給人們一些特殊的禮物,用來裝點單調的日子。
  • 1500萬年前的「木乃伊」南酸棗化石「新鮮出爐」
    1500萬年前的「木乃伊」南酸棗化石。(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姿晰供圖)1500萬年前的南酸棗長啥樣?中、美古生物學者最近在福建漳浦發現一種1500萬年前的南酸棗化石,不同於傳統的化石形成方式,這些南酸棗化石就像人們熟知的木乃伊,通過乾枯、脫水的方式將遠古南酸棗的形態結構立體保存了下來。
  • 科研|1500萬年前的南酸棗 形態比現代「子孫」更加多樣
    1500萬年前的南酸棗化石。南酸棗是一種生活在熱帶、亞熱帶的喬木,在我國浙江、福建、雲南等地有分布。考古證據顯示,早在8000多年前,古人就已經開始食用南酸棗,並且將其果實大量儲存起來。此次,研究團隊共發現7枚「木乃伊」南酸棗果實化石,它們的形態結構與現代南酸棗基本相同。稍有不同的是,現在的南酸棗果實,頂端有3至6個俗稱為「眼」的萌發孔。而發現的化石裡,首次出現了具有7個萌發孔的果實。這說明,1500萬年前的遠古南酸棗,形態比現代「子孫」更加多樣。
  • 福建發現2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遺址
    東方網11月29日消息:福建省文化廳和三明市政府昨天宣布,考古工作者在三明市萬壽巖的兩個洞穴中分別發現了距今將近2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古人類活動遺址和距今2-3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人工石鋪面。遺址總面積1200多平方米,發掘面積400平方米,共出土800多件石製品、少量的骨角器和20多種動物化石,經國家文物局、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北京大學等部門和單位的專家學者論證,認為其年代分別為18.5萬年前和1至3萬年前。文物考古專家和第四紀地質專家認為,福建三明萬壽巖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的發現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 古生物比人類提前8000萬年懂得碳60結構的優勢,並用來裝備自己
    不過,最近生物學家指出:雖然人類在幾十年前才發現這種物質結構,但早在8000萬年前,就有更古老的生物發現並且實際運用這個結構,幫助自己在自然界生存。為了研究古生物在自然環境下的適應能力,來自西澳大利亞大學(UWA)和劍橋大學的研究小組利用特殊的繪圖技術,對兩種生活在白堊紀的海洋生物的結構進行了幾何還原。
  • 福建首次發現8000萬年前恐龍足跡
    考古現場發現的恐龍足跡 (供圖)中國日報福州1月12日電(記者 胡美東) 12日上午,福建省政府新聞辦召開了福建龍巖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新聞發布會。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發現距今約8000萬年前的恐龍足跡240餘枚,這是福建省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
  • 幾十萬年前,智人便開始遷徙,他們走過了10萬年的路
    5000多萬年前,最早的靈長類動物出現在地球上,不過,這個時候距離它們進化成為人類,還有漫長的路要走。大約1000萬年之前,原本是熱帶雨林的非洲,由於東非大裂谷的出現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最終雨林變草原,非洲的氣候也變得乾旱。
  • 6500萬年前,災難逼迫它們進化
    通過考古化石分析,大約8000萬年之前,蝙蝠的祖先就已經出現了。2006年,在內蒙古,考古學家曾經發現了一處哺乳動物化石,距今大約有6500萬年,時間上與恐龍滅絕的時期相吻合,這個化石經過檢測,最終判定為遠古翔獸的化石,體重大約為70g,體長不超過14釐米,基本上與老鼠相差無幾。
  • 8000萬年前,地球上有塊西蘭大陸,面積達到490萬平方千米
    這是因為這塊土地,有94%的面積在海平面以下,只有兩塊最高的陸地浮出了水面,它們就是如今紐西蘭的南北二島。看到這,有的朋友就要說了,好麼,說了半天,原來94%都被海淹了,就剩紐西蘭兩個島,這也能叫西蘭洲?如果這能算大洲的話,那乾脆把太平洋,改成太平洲得了,太平洋面積一億八千萬平方千米,如果是大洲,能叫世界第一大洲。那麼,科學家們到底為何把這塊土地稱為大洲呢?
  • 消失8000萬年的史前生物,堪稱海洋霸主,滅絕原因可惜了!
    消失8000萬年的史前生物,堪稱海洋霸主,滅絕原因可惜了!生活中出現過許多玄幻的詞語,例如死而復生、長生不老等等,這些皆與自然規律相悖。任何生物生存在地球上,都該遵循自然界中的規律,一旦違背,下場都格外悽慘。
  • 柴達木盆地發現15萬年前的鐵管,難道真有史前文明?
    在人類之前的幾十億年裡,雖然有其他生物長期主宰著地球的食物鏈,但它們都沒有進化成智慧生物,沒有建立起文明。柴達木盆地的東部,坐落著兩個獨特的湖泊——淡水湖的可魯克湖,以及鹹水湖的託素湖,它們水域相通。在託素湖東北角,是一座名為白公山的小山。科學家在這裡尋找恐龍化石之時,意外在白公山的巖洞中發現了已經生鏽的鐵管。
  • 科學家:3700萬年前一種巨鳥在這裡漫步
    不過事實上,企鵝的種類很多,其中不乏一些大個頭,比方說企鵝家族中個體最大的物種——帝企鵝,它們最高可以達到1.2米,看到這裡,你是不是覺得很驚人了,而科學家們通過化石分析發現,在遠古時期,企鵝的個頭,甚至要比帝企鵝還要大。曾經的企鵝有多大?
  • 海底8000米處,有什麼生物?研究者潛入深海,拍到它們真面目
    馬裡亞納海溝,是世界上最深的地方,通過多年來對那裡的研究,初步判斷它已經有6000多萬年的形成歷史了。馬裡亞納海溝的深度在6000米-1.1萬米之間,那裡也是世界上最極端、環境最惡劣的地方,那麼,在其中會有生命存在嗎?在2017年,一名科學家在馬裡亞納海溝8000米的地方,發現了一條魚,這條魚也是世界上已知的,生活在海洋最深處的魚類。
  • 靠堅硬鱗片活了8000萬年,如今險被人趕盡殺絕
    然後,就是這樣一種可愛的動物,在地球上已經進化了8000萬年,如今卻被人吃成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不知道是禍還是福?一般來說,它們白天非常少見,但偶爾也出來曬太陽。 原來,陽光可以殺死那些毒液沒有殺死的細菌。穿山甲的甲片下的蜱蟲太多,吸血太多,也會造成穿山甲貧血,導致身體孱弱,所以穿山甲借日光浴來殺死它。不過,穿山甲不能暴露太久,否則就會中暑。
  • 考古學家發現:1.1萬年前人類曾用人骨當武器
    1.1萬年前古人類曾經在這裡生活 當然,從時間上來看,當時地球上的古人類已經開始陸續進入到第一次農業革命階段了,所以,當道根蘭變成失落的陸地,生活在這裡的古人類也都提前離開了,去往了歐洲其它地方,道根蘭也徹底成為了海底的文化遺址之一。
  • 科學家稱3500萬年前,人類祖先橫渡了大西洋,到底是誰幫了它們?
    根據在秘魯發現3500年前的牙齒化石研究發現,這顆牙齒的化石與同期非洲早已滅絕的非洲靈長類動物Paraithecidae亞種非常相似,這個物種生大約生活在5600萬年前至2300萬年前之間,相信很多朋友的反應就是再次證明魏格納的板塊漂移理論正確的時候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