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系統分析的方法,論證了郊區旅遊是大都市旅遊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國外大都市施遊圈一般模型即蓋恩(cunn)的四環帶旅遊模型作了深化性的研究,並提出了特殊的模型:海港型大都市半環帶旅遊模型。
一 郊區旅遊與大都市旅遊
1.城區和郊區的界定、功能與關係
據許學強等的論著《城市地理學》,城區可理解為城市建成區或城市化地區,它由各種人工建築物、構築物和設施組成。城區反映了城市作為人口和各種非農業活動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區別於鄉村,是代表城市的景觀地域。城區常是大都市中人口密度最大、土地利用程度最高、地價最昂貴、商貿服務等第三產業、高科技產業、甚至是工業最發達和最集中的區域。郊區則是環繞在城區外圍的以農業活動為主的區域,人少地多,土地利用強度和價格較低。依託農牧業和自然生態環境的農村景觀成為其特色景觀。由於郊區城市化趨勢使城鄉之間的分界越來越模糊,本文採用傳統的劃分標準,即以現存的轄區界作為景觀地域上的分界線。大城市的興起和發展,奠基於農村經濟的發達。大城市往往選擇自然條件比較優越的地區作為其存在和發展的依託。郊區也是城市擴展的首選空間。現代化農業、工業、高科技產業、住宅區、辦公區、大型超市和鄉野風光等風物風情令遊客神往。郊區也是中心城市與經濟腹地間聯繫的通道,常是各種專業市場、交通樞紐及倉儲設施的布局之處。城郊風光優美,是大都市居民休閒度假的良好去處。城區是郊區農副產品的消費地,也是輕工等消費產品和郊區旅遊客源的主要輸出地。
2.郊區的劃分
學術界把大都市地域從內到外分為內城、近郊、遠郊。根據本課題組對國外郊區資源、產業布局、人口活動類型及發展的現狀,本文將國外大都市地域分為:內城、近郊、鄉村地帶、偏遠地帶。
3.郊區旅遊的定義及特點
郊區旅遊是在城市郊區範圍內以農業文明、完整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和地方文化積澱為特色地域景觀而開展的區域性旅遊活動。大都市郊區在城市建成的前期,許多地區已是人類活動的中心,如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遺址等。在一些歷史古都的郊區,常常是帝王行宮、貴族名園、宗教名山、文化勝跡甚至陵墓的集中之處,如巴黎、北京、西安均如此。大城市郊區旅遊因自然、人文、社會資源豐富特異、活動項目多樣等特點而深受國內外遊客喜愛。
4.郊區旅遊在大都市旅遊業中的地位和功能
(1)都市旅遊
都市旅遊是以大都市城區為遊覽地域的旅遊活動,其魅力在於:一是許多的「世界之最」或「全國之最」都聚集在這裡,如最古老和最現代的建築等;二是遊客集散地功能使都市成為旅遊業的窗口;三是都市獨特的城市特性與文化魅力,如東方的大都市與歐洲、美洲、大洋洲的大都市;四是商貿都市與文都市、娛樂型大都市等之間的差異而形成的強大的旅遊吸引力。
都市旅遊的地位在近30年來得到重視的同時,雖然大都市郊區旅遊的實踐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大都市郊區旅遊的問題仍未得到旅遊學術界的重視。
(2)郊區旅遊與大都市旅遊業
郊區旅遊的吸引對象包括本市居民和外地遊客。不同特點的城市,其郊區旅遊佔全市旅遊業的地位有明顯的差異性。關於二者的關係,我們做了如下總結:繁榮的國際化現代化大都市如果郊區又擁有數量眾多的世界級和國家級景點,則其市區旅遊與郊區旅遊同樣發達。如波斯頓;一般的傳統型都市如郊區擁有比城區更多的世界級、國家級景點,其郊區旅遊可能會在整個大都市旅遊中佔主導地位,並往往因此帶動市區旅遊和相關產業、部門的發展,使都市的國際化、現代化程度提高,使金融、商業、文化、科技和服務體系、基礎設施得到迅速發展,最終使其成為一個以旅遊業為優勢和支柱產業甚至是主導產業的國際性或國內的著名旅遊城市,如奧蘭多、巴塞隆納、昆明、桂林等;如果其郊區只有一定數量的地方性旅遊景點,雖然不能吸引大量外地遊客,但仍將成為本市居民周末休閒度假、近距離出遊的良好去處,成為市區旅遊的重要補充;由各種旅遊吸引物和旅遊設施在空間上構成的郊區綜合旅遊帶也是大都市旅遊圈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而言,城市外圍郊區作為旅遊目的地,主要是通過風景特徵的綜合性來吸引遊客。城市尤其是大都市不僅是遊客的一個重要產生源,而且作為國際國內目的地往往同時扮演著幾個不同的角色。
筆者認為,大都市旅遊圈分為城市旅遊帶和郊區旅遊帶。郊區旅遊帶包括近郊旅遊與休閒帶、遠郊旅遊帶。遠郊旅遊帶可分為鄉村旅遊帶和偏遠旅遊帶。
二 國外大都市旅遊圈的空間模型研究
1.國外大都市旅遊圈的一般地域模式
城市市域是由市中心、市區和郊區組成的,同時城市又是由不同功能區構成的地帶組合。經濟地理學家們重點研究了城市的功能區分布,認為城市主要功能區的分布遵循一定的地域經濟規律,且在典型的情況下,其分布呈向心帶狀,形成「杜能環」。「河湖山嶺的分布、地下水的走向、風向等地方自然條件會打亂排列的嚴謹性,城市的歷史基礎和交通站、線、網的分布也會使布局變得十分複雜,但均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城市土地利用的環狀結構」。這一觀點從三種著名城市理論模型:布爾吉斯(E.Bur-gess)的向心帶模式、郝愛特(Homer Hoyt)的扇面模式、哈裡斯(Chauncey Harris)與烏爾曼(Edward U11-mann)共同創立的多核模式中表現得十分明顯。這三種理論模型不僅被用來描敘城市地理學,而且其中的一些概念和原則也被旅遊地理學家運用到全世界城市中的旅遊吸引物和服務設施的空間布局特徵研究中,逐漸形成了旅遊地理學中的新分支學科——城市旅遊設施地理學。但只有以美國德克薩斯大學旅遊學系教授蓋恩為代表的少數旅遊學家將郊區旅遊帶納入到城市旅遊地域系統中。他提出了著名的都市旅遊的理論模型,我們可稱之為「都市旅遊環帶模式」。這一模式是關於市區和郊區休閒和旅遊功能區位的較早的研究成果。
(1)蓋恩的旅遊圈環帶模式
1972年,蓋恩的關於市內和周圍的休閒和旅遊功能區位的模型提供了一個有用的觀察路徑。他以城市的核心都市區為空間上的旅遊中心,在其外圍用1、2、3、4四個環型帶來區分不同帶狀區域的旅遊功能與特點。蓋恩隨後對這四個旅遊帶的功能及旅遊吸引物和旅遊設施、旅遊活動在空間上的分布作了探索。他認為大都市內的旅遊吸引物有13種。
(2)關於大都市旅遊圈空間模式的探索
在蓋恩研究結論的基礎上,我們根據對國外大都市郊區農村旅遊和休閒實際發展狀況的分析,對蓋恩的環帶狀模式進行了適當的修改(見下圖)
大都市旅遊圈的一般空間模式修改後的環帶狀模式有四個旅遊帶。城市旅遊帶:自然風景、CBD、RBD、餐館、酒店、酒吧、節日和慶祝活動、劇院、畫廊、歷史吸引物(歷史景點和建築等)、博物館、體育競技場、音樂廳、劇院等文化藝術類場所、廣場、塔和高層建築、購物和會議及貿易中心、酒店和汽車旅館群、少數民族街區、公園和開放的空間(綠化廊道等)、動物園。近郊休閒與旅遊帶:工業與科技園區、機構、歷史建築與名勝、體育館、酒店群、大型超市購物區、娛樂公園、水上運動地、野營地。鄉村旅遊帶:野營地、度假村、旅遊服務中心、水上運動與度假地、歷史與鄉土建築、特色街區、古鎮、歷史定居地(村落)農場與牧場旅遊。偏遠旅遊帶:國家或地方性公園、森林公園、野生動植物保護區、國家野營地、開車、打獵、釣魚、爬山、野外體驗、遠足。
(3)各旅遊帶功能特點及吸引物、旅遊設施的分析
城市(區)旅遊帶 城區旅遊帶是各種旅遊服務設施和一些重要歷史建築、紀念地、歷史街區、博物館等吸引物的主要集中區。它既是旅遊客源的主要輸出源,也是都市遊客的主要依託地域。城區旅遊帶相當於內城的範圍,包括城市旅遊核心區和外圍旅遊帶。旅遊核心區常常是老城區,往往建築多,包括中心商務區和重要的旅遊服務設施。在城市核心地帶的吸引物包括公園、動物園、歷史遺蹟、高樓以及可鳥瞰全市的觀景平臺;旅遊核心區有中央商務區(CBD)、休閒商務區(RBD)以及重要的旅遊吸引物等;CBD和RBD之間的空間關係在不同城市中有不同表現,有相鄰、相交、重疊三種形態。城市旅遊帶往往兼顧外來遊客和本地居民的休閒、旅遊、娛樂需求而進行嚴格的土地利用規劃和活動控制。
有吸引力的自然特徵常是旅遊節點(中心點),像海灘、港口、河流、突出的山、懸崖。濱水區往往和城市的商業史有關係並且可以成為旅遊區。一些港口在其商業功能減弱後卻成為了旅遊目的地,如巴爾的摩的內港、波斯頓港。河流和城區的旅遊形象關係密切,如塞納河上的巴黎、密西西比河上的紐奧良。許多城市有幾個歷史節點,他們是基於宮殿、花園以及為紀念皇室、戰役、重大歷史事件而建的紀念物。一些成功重新發展的內城商務區已經變成了旅遊節點,包括波斯頓的法美爾大廳;酒店和汽車旅館群通常位於中央商務區和近機場地。汽車旅館帶傾向於沿著未被限制的高速公路邊道增長。汽車旅館線常和加油站、餐館相聯繫。城市娛樂區傾向於在道路交叉口,沿著商業街或者歷史再開發區增長。體育場館通常位於中央商務區和老居民區之間。塔和高層建築是供遊客全景瞭望的受歡迎的吸引物。少數民族街區也可能是旅遊大街。芝加哥的哈爾斯泰德大街是以猶太人等六個國家移民為特色的一個少數民族街。歷史景點和建築是城市遊覽的焦點,但它們常在內城,如巴黎巴士底獄。
近郊旅遊與休閒帶 近郊旅遊和休閒帶則是娛樂公園、一般性的室內休閒設施、大型購物中心、大學、機構、公共遊憩場、商務酒店、運動綜合體、餐館和夜總會的集中區。一些城市將大型野生動物園也搬到了這裡。近郊也是工業旅遊和野營的良好場所,還是國外城市遊客探親訪友的主導性區域。主題公園和休閒區如聖路易斯的六旗、阿納海姆的迪斯尼島等通常在郊區。極其成功的迪斯尼世界和愛普科特中心靠近奧蘭多市,以充分利用低價土地,可充分發展酒店和其他旅遊服務業,也可作為風景緩衝帶。歐洲迪斯尼世界建於巴黎附近的郊區空地,日本迪斯尼建於東京郊區。體育競技地帶常位於兩個位置:城市核心和郊區。底特律等籃球競技場被搬到了郊區以充分利用低價土地,減少擁擠和犯罪。大的多功能型設施如特魯曼運動複合體吸引了堪薩斯的酒店和汽車旅館在附近建設。世界最大的馬那卡拉(足球)體育場建於裡約熱內盧市郊區。購物中心也是主要的旅遊吸引物。通常大的超市在CBD區。但不斷增加的遊客往往被吸引到更多大的郊區購物中心。對駕車旅行者來說它們的可達性條件更好。在阿爾伯特的埃德蒙頓大型購物中心吸引了兩千萬遊客,其中許多是從美國來的。在夏威夷火奴魯的蜿蜒的阿拉摩拉購物中心曾創造了世界上最高的超市商品銷售額。會議和貿易中心位於CBD,靠近大酒店,也有一些都市將它布局在靠近高速公路出口的郊區。這樣的結構和近來的一個新的發展趨勢是商務酒店的群集,它們在靠近商務辦公區的郊區迅速增長。一個相似的商務酒店群在大都市堪薩斯市的奧夫蘭公園州際435公路處發展。西方5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幾乎都有一個或多個這樣的商務酒店聚集區。
鄉村旅遊帶 鄉村旅遊帶是城市居民從事周末和日常休閒活動的地方,如野營、水上運動、騎馬、釣魚。湖邊小屋和度假村可在環城的鄉村地帶易被找到。環帶內人口相對於城市和近郊較少,自然環境受工業的影響較小,因而具有更多的鄉土氣息。長期繁衍生息在這裡的農牧民或漁民以農場、牧場為遊客營造了濃厚的生活氣息,使本區域充滿了活力。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吸引物和以農牧場為基地的旅遊活動成為本地帶的特色。這裡的休閒活動有野營、訪問歷史定居點、農場休閒、牧場度假、雪上運動、水體休閒,這裡有設計較好的度假村、各種形態的水邊度假地。此區域河流、湖泊、水庫較多,水體旅遊吸引力較大。一些大都市的北部山地很適合開發冬季運動。由於很多大都市人口的故鄉在近郊和鄉村,有的還保留著原來的房屋,親戚朋友也有不少仍居住在這裡,因此本市遊客有不少常來此地。西方國家大都市居民「第二個家」的趨勢也使這裡成為深受遊客青睞的地方。旅遊服務業發達是本區域的又一顯著特徵。
偏遠旅遊帶 偏遠旅遊帶是為周末和有較長假期的遊客提供的休假地。這裡有河、湖、溪流、山組成的風景區。很多大型的國家公園和自然環境保護區位於此。野趣是這個區域的最大特徵。這裡空間遼闊、地形多樣、空氣清新、人跡罕至,很適合開展原始野營和其他戶外活動,象爬山、野營、駕車、垂釣、打獵、遠足、自然考察、野外體驗是流行的活動。度假村的發展很普遍,少有酒店和餐館。這裡的農村地區和小鎮正在嘗試通過旅遊服務業獲得經濟利益。由於本區域的自然生態環境保存完整而原始,因此本地帶含有大量需要保護的資源,特別需要精心的規劃。
蓋恩還描繪了一個假設的都市旅遊帶的空間概念圖和空中鳥瞰圖。這兩幅圖以一個規則而有河流流經的城市為對象,從平面和三維的角度對前述四個旅遊帶,尤其是郊區旅遊吸引物和旅遊設施的空間分布進行了較直觀的再現。值得注意的是如圖中加入娛樂公園就更完善了。
2.大都市旅遊圈的特殊空間模式:海港型半環帶旅遊模式
由蓋恩提出的旅遊環帶地域模式是一種假想的理論模式,如同著名地理學家杜能提出的城市農業地域的環狀模式——「杜能環」一樣,旅遊環帶模式仍然存在它的理論前提。蓋恩教授並未意識到這一點,主要原因可能在於他未詳細分析國外眾多的大都市旅遊圈,尤其是郊區旅遊圈的不同案例。因而和「杜能環」一樣,這顯然只是一個理想狀態的模式。
這種模式的理論前提應該是:所有大都市都位於一個河流衝積扇平原或平原腹地、山前平地;該地域總體而言氣候和土壤條件較好,適於農耕或牧業;空間形態較規則,未受到大的地理形態尤其是海洋的影響。
觀察發現,世界大多數大都市的旅遊地域模式符合這種模式,如倫敦、華盛頓、巴黎、奧蘭多、墨西哥城、北京,整個大都市旅遊圈由以上四帶組成,各帶的旅遊資源和旅遊吸引物的賦存、旅遊功能有明顯區別。但事實上,並非所有的大都市的空間形態都如此規則,尤其是海港型大都市有著獨特的旅遊空間形態。它們在臨海的一側缺失,以致整個空間形態多表現為半環帶狀,因此我們可稱之為「海港型半環帶狀模式」。
海港型半環帶狀模式以巴塞隆納、波斯頓、紐約等濱海大都市為典型代表。此類城市的旅遊地域模式在空間上呈現明顯的不規則形狀,主要體現在臨海的一側幾個重要的旅遊功能區缺失,從而使整個旅遊地域結構呈現不均衡性的發展態勢。如果城市東南臨海,則其西北部旅遊地域發育完整,近郊、鄉村、偏遠帶旅遊吸引物和設施、旅遊服務業的發展正常,空間分布合理,旅遊地域廣闊,而東南側最多只有近郊旅遊和休閒帶,鄉村和偏遠旅遊地帶缺失。這個近郊區常常面積狹窄,但人口和建築密集,以海港歷史觀光區、濱水商務旅遊娛樂區、海灘旅遊度假區為其主要組成部分,如有河流流經城市入海,則在河流入海口附近形成長帶狀沿河公園;有的都市在海港的南北兩側建成主題公園和成片的大型體育場館及運動員村、酒店群等。典型的例子如巴塞隆納市就在海灘浴場附近建有1996年奧運會使用過的大規模奧運場館和奧運村、酒店等設施。一般常在海灣伸向海洋的半島頂端修建國際機場以充分利用寶貴的土地資源和便捷的區位優勢。在一些都市,由於內城和近郊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使得兩者幾乎連為一體,根本不存在環城的近郊農村。而西南臨海的洛杉磯和舊金山情形正好相反。
參考文獻
1 許學強,周一星,寧越敏.城市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8—20
2 劉衛東,李家虎.投資開發與大城市郊區旅遊業.旅遊經濟,1998(2):35—36
3 劉曉穎.北京大都市住宅郊區區化的基本特徵與對策.城市發展研究,2001(5):7
4 李海瑞.都市旅遊與上海模式.旅遊經濟,1996(2):48—50
5 楊吾揚,梁進社.高等經濟地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285
6 CC.M.HallOrld,S.J.Paage,Roufledge,The Geography OfTouriBm and Recreation,1999:55
7 Model of urban tourism for small Caribbean islands,Geographical Review,1983(2)
8 Milton D.Rafferty:A Geography of World Tourism,Prentice Hall,New Jersey,1993
9 Karen De Bres.Cowtowns or cathedral precincts?Two models for contemporary urban tourism,.Area,1994(1)
10 蓋恩.設計旅遊區——在旅遊休閒方面的研究.奧斯丁:商業研究部,德克薩斯大學,1972:66
《城市問題》(2003第6期) 作者:吳承忠 韓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