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瑞:文化旅遊可以跨界合作 增強空間競爭力

2021-01-09 中國網旅遊中國

中國網4月21日訊 4月20日至4月22日,由中國旅遊研究院主辦的2019中國旅遊科學年會暨第二屆全國旅遊管理博士後學術論壇在北京召開。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創始人張廣瑞在會上表示,文化產業和旅遊業均可以分別與其它產業進行跨界合作,增強文化產業各自和共同發展的空間和競爭力。

張廣瑞指出,我們平常所說的文化比較簡單,知識也是文化,素養也是文化,「旅遊」經常用Travel&Tourism來指代,說明旅遊是一種社會現象,是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發展而演進的:「必須要離家,再回到家裡面來。」

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幾乎沒有邊界。旅遊活動是一社會現象,是特殊群體的社會影響力總和,文化更是無所不包,無論文化還是旅遊都不是新鮮事物,自從人類出現就有旅行,文化也是一樣。無論文化產業還有旅遊產業都是新產業,從世界來看旅遊產業出現不過一百五六十年的時間。旅遊業是部門和行業集體,構成旅遊業的任何單一行業都不叫旅遊業,而構成旅遊業的單個行業都比旅遊業出現的時間早,都有自己的體系。

張廣瑞認為,文化和旅遊的區別在於服務對象。旅遊業的服務對象必須是旅遊者,文化的服務對象是社會大眾。而從產業屬性和特徵來看,旅遊業是一種服務業,是服務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了突出的增值效應,對其它產業具有明顯的依賴性、關聯性和帶動性。但旅遊業本身是易變的,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旅遊業的經濟貢獻要從消費額來衡量,文化產業有很大的獨立性,它的發展和人的創造力、技術更新的關係很大,文化產業是生態文化產品行業的集群,行業的資源都是文化元素,除此之外,各個文化產品行業之間的聯繫並不像旅遊那樣突出,有更大的普世性,它的貢獻可以用產值來計算。

從產業形態來看,旅遊產品主要是無形產品,突出的是「人」的體驗和經歷,而產品的個性化和定製化非常重要。文化產品很多是無形的產品,往往以物質形態來體現,時代感和精品化特點非常別突出。旅遊產品代表生產和消費同時進行,它有獨特的地方,不能運輸不能儲藏,文化產品是可以儲存,這兩個產品形態上有很大的差異。

張廣瑞表示,基於基礎資源的特徵,旅遊產品和文化產品都有一定的公共產品性質,都是為了滿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在形成產品生產過程中,創意發揮重要作用,旅遊產品的專利性非常難以限定,創意來源於保護,複製模仿來源於控制,和文化產品不一樣。旅遊產業的資源非常廣泛,好像沒有什麼東西不能成為旅遊資源,但其也有它的不確定性。旅遊產業的價值應該體現在旅遊市場的需求上,不完全是其它資源本身專業的價值,這點是人們長期以來所糾結的,就是旅遊產業的專業價值不等於旅遊產業的價值。無論是文化產業還是旅遊產業,都與價值觀、道德規範、國家安全等方面有關聯,都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會對國家形象和軟實力產生影響,因此它的發展會受到國內外多方麵條件的制約。

對於旅遊和文化的融合,張廣瑞認為,政府管理部門的變更不應當改變某種社會現象和業態的屬性,而是部門的管理職能、管理範圍和管理方式有所改變,更有利於國家既定化的戰略目標實現。最近半個多世紀以來,世界不同國家對旅遊管理機構變革都顯示了國家對旅遊功能發展的方式變化和調整。由於政府部門管理變化,行業也要有一個適應過程。

產業融合是指不同產業和同一產業不同行業相互滲透、相互交叉,最終融合一體逐步形成新產業動態的發展過程。產業融合也應該是全球經濟發展的趨勢,它已經是世界各國產業發展的選擇,這種現象的出現,與全球化加快,可持續發展理念不斷發展的大環境相關,逐漸變成產業提高生產能力和競爭力的發展模式,產業融合更加彰顯了跨界合作的發展理念。

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的融合有兩種大的方式,文化旅遊業的效果是「文化+旅遊=文化旅遊」,基於文化產業和旅遊業的特殊關係,兩業融合形成一種新的旅遊業態。這種融合其實由來已久,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歷了多次變化和提升,賦予其新的理念和內容,以及不同的業態和發展模式。世界旅遊發展的實踐證明,這種融合是非常成功的,得到了世界旅遊組織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認可。文化旅遊是基於尋求和分享新鮮而深刻文化體驗的特殊旅遊興趣旅遊。文化旅遊以文化作為吸引物的特定旅行方式,其活動和某種文化形態相關聯,文化旅遊是文化和旅遊形成一種新業態,也是文化和旅遊融合的最成功的發展模式。

196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信使》期刊上第一次提出來文化旅遊尚未開發的經濟發展保障,這是世界上第一次以旅遊命名,作為國際旅遊年。在33年以後的199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又一次提出,旅遊與文化融合的反思,談到了旅遊和文化融合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新現象,如何使文化和旅遊能夠健康地發展,就在1999年10月,世界旅遊組織第一次發布了《全球旅遊倫理規範》,談到了如何在旅遊的發展和融合過程中保護文化。文化旅遊產業已經超出了文化旅遊產品的範疇,旅遊目的地可以開發出能夠滿足文化旅遊需求的產品,產品是構成產業的組成部分。

張廣瑞提出,文旅融合的另一種方式是跨界合作,這個效果是文化和其它行業的結合,旅遊和其它行業的結合。基於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都是獨立的產業,又有著突出的包容性,因此文化產業和旅遊業均可以分別與其它產業進行跨界合作,增強文化和旅遊產業各自和共同發展的空間和競爭力。文化和旅遊的融合是兩個產業進行融合的一部分,是最應當實現融合的一種方式,但絕非是唯一方式。無論文化還是旅遊,還有許多其它行業的融合方式去選擇,實現多元效果,因此沒有必要用文旅來涵蓋所有其它產業融合的方式。換句話來說,文化旅遊業不是旅遊業的全部。

文化旅遊的發展在歷史上發展的雖然很長,但在中國的研究歷史比較晚。從活動上看,文化旅遊經歷了從小眾市場到大眾市場,從旁觀到體驗,從無技能到有技能參與的方式轉變,小眾市場再次出現引領文化產業的新方向。

大眾文化旅遊把原來的小眾文化旅遊資源變成了精緻資源,通過建設博物館、藝術館等公共文化的方式,把精緻文化的實物載體和展品向大眾進行展示。普通公眾增長了文化興趣,促進了大眾旅遊文化的發展,不斷推出新的文化旅遊。大眾文化旅遊的特徵是公眾對各種文化的一種了解,主要是增長知識,比較差異,和觀察欣賞。

如何了解大眾文化旅遊?就是對文物的觀賞,博物館的訪問,現實生活的體驗。新的業態主題公園,把傳統的遊樂園和博物館的功能相結合,用娛樂的方式傳播文化,用現代科技手段展示文化和體驗。還有節事活動,從貿易商務轉向文化,包括體育、展覽、藝術、會議等方面,這種文化價值遠比經濟價值更被人們認同。

創意旅遊被稱作第三代文化旅遊,它的出現是對大眾文化旅遊的應對,大眾文化旅遊主要是求知識開闊眼界,是一種無技能的旅遊消費活動,而創意旅遊的重要特徵是一種技能性的旅遊方式,更關注人的自我發展,追求特色體驗。這點在世界上有很多先例,世界各國都在採取不同的方式做創意旅遊。

文化旅遊發展的趨勢和成功案例,特別在政府管理體制的變革上,進入21世紀之後,旅遊與文化相結合,從一般經濟產業向社會文化產業方面轉移。這些跡象表明,旅遊與文化的密切關係被政府所認識,通過政府管理機構的調整,促進這兩個產業和事業的共同發展。尤其最近幾年,亞太地區尤其亞洲地區很多已經逐漸轉到了文化、旅遊、體育相關的管理機構,做法和機構的設計還是不同的,但是至少是一種趨向。

充分發揮文化資源的優勢,開發多種多樣的文化旅遊產品,展現在旅遊的各個環節,贏得突出的競爭力。張廣瑞特別感興趣的是像英國一些國家利用語言和文化發展文化旅遊,通過對影視和文物的利用,城市的轉型改造,旅遊和農業和相關食品的結合發展文化旅遊。韓國在亞洲地區最早成立文化旅遊部,在文化旅遊方面確實做得非常好。根據市場的需求積極創造條件,對外來旅遊者創造新的特殊體驗,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是文化旅遊與其它旅遊形式相結合,創造新的巨大的文化旅遊產業。迪士尼絕對不僅僅是主題公園,幾乎把文化相關的產業都進行結合,無論是出版、印刷,還是電影、飯店。芬蘭打造旅遊目的地,講述的內容完全是社會的融合。韓國的文化旅遊第一階段是韓星;第二階段是食品旅遊,韓國製定了專門的發展戰略「韓食戰略」;第三階段是醫療旅遊,作為韓流文化的第三代。宗教旅遊絕對不是宣傳宗教意識,而是讓人們體驗宗教文化。而且各個經典的紀念品張揚的是當地的文化,所有的產品都出現了Made in Korea的形象,百分之百的自己製造,要求很多地方特別注意不是中國製造,這讓張廣瑞覺得非常難受。

張廣瑞說:「我不是做導遊的,但我對入境旅遊情有獨鍾。」中國旅遊的發展從入境遊開始,文化旅遊一直是中國最有吸引力的旅遊產品,後來的國內遊也是一樣,40年來創造了很多經驗,有了很多成功的案例,同時也有了一些非常值得研究的事物。世界各國的旅遊發展過程中文化和旅遊的融合方面有了很多成功案例,非常值得研究借鑑。可持續的原則是所有旅遊發展的基本原則,必須堅持《全球旅遊倫理規範》,文化旅遊和自然旅遊都應該如此。

從目前全國的情況來看,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積極性很高,理念比較模糊,發展方向餘戰略處於摸索階段,存在著炒概念、趕時髦的盲目性。整體上看存在著只在供給側上下工夫,重大投資大項目同質化的發展傾向,缺乏市場需求的認知與有效營銷。因此,文化和旅遊部提出關於文化和旅遊融合的「十六字」方針是非常及時準確的,從長遠觀點看,國家應當制定發展文化旅遊的戰略,從最基礎、最長效的事情做起,充分發揮國家和地方、公營和私營部門的積極性。

文化和旅遊是兩個相對獨立的產業,各自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沒有必要把這兩個產業的融合當做一個筐,所有的產業融合都歸類於文化旅遊業,避免和當年搭旅遊發展的車一樣,再有人以發展文旅業的名義做其它的事。凡是稱之為文化旅遊業的應當和兩各行業同時相關。

中國旅遊業開始進入全面發展的常規階段,加強入境遊發展依然是國家長租建設的國策。當務之急是如何針對國家確立的目標市場,針對國際入境市場的需求和發展趨勢做好發展文化旅遊業的總體戰略和可實施的市場營銷計劃,儘量避免出現輕視忽視市場需求而盲目投資發展供給的傾向,更不應該導致國際旅遊市場營銷的乏力甚至管理的空白。

張廣瑞強調,未來旅遊產業在發展中,要格外關注最基礎的大眾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特別要包括像與語言文字相關的教育旅遊,與百姓傳統生活相關的食品旅遊,與民情與民俗相關的節慶旅遊,與親情相關的探親旅遊以及與健康相關的醫療旅遊等系列,做好產業發展的深化和接續,努力突出中國文化、中國製造、中國創意和中國服務,增強文化自信。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國家旅遊管理體制的變更,可能會導致某些旅遊及旅遊業發展與管理的空白,包括旅遊總體發展規劃及全行業管理,國際旅遊市場營銷多元化旅遊產品開發以及旅遊相關行業的發展,有必要設置承擔跨部級的旅遊政策協調。

無論振興文化事業和發展文化產業,無論發展旅遊事業還是旅遊產業,都是促進文化和旅遊的融合,做好文化旅遊產業,其最根本和最長遠的目的,是為了增強國民的文化自信。只有國民對自己的文化有自信,才能夠齊心協力把自己的國家建設好,發展好,保護好。只有國民對自己的文化有自信,熱愛自己的國家,一個國家的文化才能贏得國際社會的認可和尊重,才能不斷提升改善國家的良好形象,增強國家的軟實力,成為真正有國際競爭力的強國。

(伍策 楠雪)

相關焦點

  • 昆士蘭旅遊及活動推廣局聯合懶人聽書、周大福玩轉品牌跨界營銷
    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旅遊及活動推廣局當年推出的「全世界最好的一份工作——尋找大堡礁守礁人」 創意營銷策劃在全球傳為佳話。如今,其依舊創新不斷,聯合有聲閱讀領域先行者——懶人聽書以及華人第一珠寶品牌——周大福組成的特別旅行團,於近日開展了為期8天的「年度聲咖,一起走一路」特別活動。那麼昆士蘭州旅遊及活動推廣局緣何與兩大不同行業優秀品牌同時跨界合作?
  • 文化品牌與文化創意就是文化旅遊產業的生命力
    這幾年各地實踐證明了文化的生產、傳播和消費與旅遊活動的互相聯動與互相融合,才能夠充分發掘文化資源的有效利用和文化創意的提升,特別是能夠提升旅遊品位、豐富旅遊業態和增強產品吸引力,拓展旅遊發展的空間。可以說文旅融合是發展的趨勢。各地通過一些公共文化機構、對外文化交流等平臺的使用,促進了旅遊推廣和為遊客提供更加豐富的服務。各地實踐表明,旅遊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動力,也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
  • 重慶華僑城跨界聯合潮牌T.M.D PCP發財潮流文化藝術聚會國慶開檔
    由此,不少知名品牌和企業紛紛玩起了聯合跨界,「跨界合作、共享共贏」已經成為企業擴大影響力和吸引不同領域年輕消費者的重要方式。2020年,重慶華僑城秉承「商業IP+知名IP/知名IP人」的合作模式,以原創IP活動「發財潮流文化節」為基礎,攜手知名潮流品牌「T.M.D PCP」跨界聯合打造的「T.M.D PCP發財潮流文化藝術聚會」,將於10月1日至4日在重慶華僑城歡悅裡時尚藝術商業街區和南坪重慶國際會展中心舉行。
  • 2019中國旅遊出行大會:旅遊與交通跨界碰撞
    本次大會以「跨界互聯 多元互通——讓旅遊出行更美好」為主題,共有來自旅遊、交通等領域的政府代表、專家學者,和國內多地旅遊客運、旅遊景區、旅遊服務商、旅遊租賃、自駕遊與房車露營、智慧化與新能源、汽車俱樂部及救援保障、整車製造及零配件製造等企業代表600餘人參會,並就旅遊出行業態發展展開多角度、深層次的交流與探討。
  • 2019年海馬體照相館跨界合作頻出,品牌跨界為何獨愛它
    近日,致力於「讓世界美起來「的海馬體又攜手國際知名彩妝及護膚品牌Benefit貝玲妃「搞起」了跨界合作。配合海馬體的聖誕主題攝影,縵圖美學院和貝玲妃專業彩妝大師Miki Guo共同研發推出了糖衣妝,時尚俏皮的風格,意在通過跨界合作,讓2019年海馬體聖誕照更添個性與亮點。
  • 文旅部:支持利用數位技術打造夜間文化和旅遊產品
    加強文化消費大數據分析運用,促進供需調配和精準對接。強化數據安全,構建文化數據安全責任體系,引導企業增強數據安全服務,提高數據規範性和安全性。《意見》指出,培育市場主體。培育一批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的大型數字文化企業,引導網際網路及其他領域龍頭企業布局數字文化產業。
  • 建立專業化輿情管理戰略 促進旅遊產業創新發展
    打好「旅遊+文化」組合牌 釋放積極效能 中國文化管理協會副主席李小磊致辭稱,輿情在文化和旅遊跨界跨領域融合發展中所發揮了積極作用與更大價值。他表示,旅遊輿情管理的危機處置與宣傳導向作用,文化的輸出和傳遞,對於推進旅遊產業升級轉型,塑造旅遊城市品牌形象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 中非旅遊合作發展的現狀與新趨勢
    21世紀以來, 隨著歷屆中非合作論壇的舉辦, 中非政府間合作的增強, 劉紅梅[⑦][⑧](2009,2019)、駱高遠[⑨][⑩][11][12][13](2009,2011,2012,2014,2017)等人針對非洲旅遊業發展布局、發展模式、旅遊產品規劃和中非旅遊合作等議題都進行了探討。此外,文旅部直屬的中國旅遊研究院及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也利用其數據資源優勢對於中非旅遊合作進行了不少研究。
  • 跨界族群音樂文化研究與身份認同
    (二)跨界族群音樂文化圈、文化層與身份認同階序之間的關係  廣義的音樂文化圈,兼有理論和實踐層面,其對象包括文化圈、文化層、文化叢;從中國跨界族群音樂文化角度看狹義的音樂文化圈,多與宗教文化為基礎形成的少數民族文化圈相關。
  • 崑山:「新三度空間」布局全域旅遊
    文化研學遊更是崑山重點打造的重要旅遊線路,以崑曲、「崑山三賢」為代表,還有昆北民歌、錦溪宣卷等多種非遺項目,拓展出崑山旅遊更多的文化空間。  四條遊線如何從1.0版本向3.0版本跨越?崑山旅遊度假區充分發揮牽頭抓總職能,攜手周莊、錦溪、千燈、澱山湖、巴城等旅遊資源相對豐富的鄉鎮,著手布局和謀劃,一一破解「成長的煩惱」。
  • 建設英歌石科學城、亞太對流樞紐 增強「大連製造」競爭力
    可以說,這次建議稿徵求意見範圍之大、參與人數之多、形式之多樣,是前所未有的,充分體現了頂層設計和問計於民相統一,切實做到了發揚民主、開門問策、集思廣益。去年 12 月 12 日,市委召開十二屆十三次全會,審議通過了《建議》。會後,起草組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新決策、新部署,對建議稿進行了進一步修改完善。建議稿由 14 個部分構成,總體上可以分為三大板塊。
  • 繼知乎、虎撲之後,亞朵與單向空間跨界聯名開店了
    亞朵,可謂國內比較會玩跨界的酒店了,從網易雲音樂、網易嚴選,再到知乎、虎撲……亞朵酒店(需求面積:4000-15000平方米)每次跨界合作,堪稱酒店業神話的IP合作,獲得一大批年輕人青睞之餘,也實現了品牌跨界1+1>2的營銷效果。
  • 跨界融合新玩法!靈機文化助力網際網路+傳統文化轉型
    作為該論壇的主辦方,靈機文化早已經全力涉足中醫行業,通過和兩岸三地數百位中醫師合作,已經推出了線上平臺—中醫育兒管家艾茸寶寶,並已積極籌建線下國內首家針對育兒的網際網路+中醫館,努力實現線上線下的互通。
  • 文化旅遊+數字經濟,杭州在全國首創「數字經濟旅遊十景」
    因此,通過此次遴選活動,推進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產業和文旅產業相結合,把數字經濟旅遊十景包裝成一個個的產品呈現給大家。 出發點三:凸顯杭州文旅產業在長三角區域的競爭優勢 如今,長三角城市群競爭很激烈,都有山水資源,也有相近的歷史文化。 那如何凸顯杭州個性化的競爭力優勢呢?
  • 絲綢大亨跨界美妝,傳遞出國產品牌怎樣的文化自信?
    也是在對技術、材料、創意的不斷挖掘中,萬事利找到了跨界美妝領域的可能:以傳統絲綢文化為基因,以修復、抗衰為主攻方向,以專利小分子蠶絲蛋白提取技術為核心,萬事利集團旗下化妝品牌——絲香門第於今日(8月2日)正式面世。
  • 祝賀心宿吾鄉與火石品牌成為利川市旅遊戰略合作夥伴!
    心宿吾鄉(武漢)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和杭州火石品牌策劃有限公司應邀出席,並在會上與利川市旅遊委員會,正式籤署共同推進民宿旅遊目的地建設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整合優質資源,共同助力利川市民宿旅遊產業振興與發展,助推利川全域旅遊發展新貌。
  • 跨文化詩學:族群混雜與身份跨界的理論圖式
    跨文化詩學聚焦於文化、族群和身份的混雜性, 關注邊界、荒界與跨界問題, 開啟了特殊的學術空間, 豐富了後殖民批評、女性主義和帝國研究的思想視野, 尤其對族群混雜、身份跨界的文學研究和文化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 文化和旅遊部發布《關於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以數位化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實現更廣範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融合。加強數字文化企業與網際網路旅遊企業對接合作,促進文化創意向旅遊領域拓展。促進數字文化與社交電商、網絡直播、短視頻等在線新經濟結合,發展旅遊直播、旅遊帶貨等線上內容生產新模式。《意見》指出,要發展平臺經濟。鼓勵網際網路平臺企業與文化文物單位、旅遊景區度假區合作,探索流量轉化、體驗付費、服務運營等新模式。
  • 達成仙居共識:打響天姥山文化旅遊品牌
    仙居縣委書記林虹向在場嘉賓介紹仙居縣名和天姥山▼▼▼專家學者們圍繞「李白與仙居天姥山」這一主旨,就仙居在「浙東唐詩之路」上的歷史地位、日後仙居文化旅遊業的發展等問題作了主題演講,向與會的領導、嘉賓們闡述了自己的獨到見解,不同意見的交鋒和跨界的交流對話使得與會嘉賓紛紛表示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