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就像殺人鯨其實是海豚一樣,麝牛也不是牛,居然是羊,或者說不牛不羊的牛羊過渡。
體長180-230釐米,尾長9-10釐米,肩高一般120-150釐米,體重200-410千克。
看這體格,跟一般的牛也差不多了。
麝牛主要分布在多巖荒蕪地方,比如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和格陵蘭、挪威等北極苔原地區,主要吃草和灌木枝條,冬季也挖雪吃苔蘚類。因為食物匱乏,所以麝牛保持能量的效率極高,據報導,它所需的食物僅佔同樣大小的牛的1/6。
別看平時麝牛看著性格溫順,慢吞吞的,但它卻是一種很勇敢的動物,而且非常有組織性。麝牛是群居的,平時的行進都是由頭牛帶領,分成許多小隊,每個小隊又有一隻有經驗的老麝牛帶領。在碰到狼等敵人時,不會慌張的到處亂跑,而是圍成一個防禦圈,年輕的、強壯的在外,把小牛護在圈內,公牛甚至會找機會用角去攻擊敵人。
但是這種防禦圈碰到了人類的火器,反而成了一種弱勢。麝牛的皮毛非常優良,外硬內軟,保暖還不悶,絨毛製品還很珍貴,所以遭到人類的捕殺。捕獵隊先放出獵犬挑釁,等防禦圈形成,再一頭一頭射殺,效率極高,很快的,麝牛都被捕殺的快滅絕了。現在,由於採取了保護措施才得以繁衍,數量增加到幾萬頭,某些地區可以限量捕殺。
2
漫長的自然進化無法適應新的變化,反而成為重大損失的引子,居安思危,我們也需要警惕。其實這就像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因為是降維打擊,兵不與秀才說理,所以更怕什麼,最怕流氓會武術,不止不講理,打還打不過,這誰擋得住。
再來講講牛脾氣,麝牛既有牛一樣強壯的身體,又有羊一樣喜歡頂角撞頭的習性,所以當發情期,兩頭公獸要對撞幾十次才能分出勝負,好在頭骨硬,還不至於為愛而死。
有時候,我們會發現很多人很犟,總是強調自己的專業性,過分強調與非本領域之間的差別,這就走進了另一種歧路。做一件事情久了,就會習慣用同樣的思維去理解萬物的聯繫。就像廚師喜歡用做菜來打比方,司機更善於用開車來做比喻。這樣看來,學哲學的最佔便宜,因為從一開始就是思辨,說理。
可是卻不能僵化,要避免慣性思維。可能某種行為模式,某種思路對於之前的成績是很有幫助的,但現代社會的信息資訊空前發達,沒人敢說自己能永立潮頭,科技的發展讓我們不需要漫長時間來進化適應,卻對如何運用自身優勢提出了更高要求。
科學素養就是掌握認識事物的基本規律,專業的知識與技能可以幫助我們少走彎路,去除錯誤選項,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試試看說不定有驚喜呢?
從這點上來看,就能理解為什麼許多科學研究都來自於不迷信權威與美麗的意外。因為學海無涯苦作舟,百分之一的靈感是迷霧中的指路明燈啊,但如果沒有九十九的汗水為支撐,也只是無根之萍,到不了岸。
3
小詩一首,《浮萍》,很小的時候聽一位老師念過,原作者不知道是誰,忘記了是那位老師還是其他人,網上也查不到,誰查到了歡迎告訴我。
但見整天悠悠蕩蕩,
其實早就嘗夠了漂泊的苦,
借著春風,
盡力靠向岸邊,
多麼渴望一個安定的家呦。
----
長按下圖二維碼關注公眾號
----
試試看說不定有驚喜呢?
分享和轉發就是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