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4 15: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代絲雨 奇點網
記得看過一個貼子,網友們相互交流喪到谷底的時候,有什麼方法能夠調節心情。在諸多的回答裡,有一類答案出現頻率還挺高的,那就是做飯/打掃衛生/洗衣服/做家務,和出門跑兩圈兒的提及次數差不多。
本來覺得可能是做完家務的成就感令人心情暢快,不過沒想到,做家務等日常活動本身也能夠提升人的幸福感。
本周,《科學·進展》雜誌發表了一項來自德國科學家團隊的研究成果,研究者們記錄了志願者日常活動與情緒狀態,發現不用專門鍛鍊,日常的身體活動也能夠提升幸福感,這背後的機制與大腦膝下扣帶回有關。[1]
圖源 | pixabay
我們知道,運動這事兒好處無窮,既能夠提升身體機能、改善生理健康,也能夠讓人心情暢快、維持心理健康。每次我們寫到與運動有關的研究,就會有讀者問,到底該怎麼運動呢?多長時間、多大強度呢?
這個事情想想也挺有討論價值的,難道日常活動就不算運動了?
還別說,科學界一直以來對所謂的「鍛鍊活動」和「非鍛鍊活動」,討論得真不夠多。所謂的鍛鍊活動,指的是那種在一段時間內對能量消耗有比較高要求的結構性體育活動,比如說遊泳、跑步、打球、健身;而非鍛鍊活動指的就是那些習慣性發生的日常活動,比如說回家爬樓梯、做家務、倒垃圾,出門取快遞什麼的。
其實非鍛鍊活動也是運動啊,出門取快遞很遠很累的啊!
所以你看,科學家們研究體育鍛鍊研究得如火如荼,但非鍛鍊活動到底對我們的心理健康有什麼影響,還是最近才出現的研究課題。
為了搞清楚日常活動是否能夠讓人不那麼「喪」,研究者們招募了67名志願者,給他們戴上測量活動量的設備。根據統計數據,這些志願者平均每周進行73.55分鐘的運動,注意,67人中有43人表示自己根本就不鍛鍊身體。
研究者發現,志願者的非鍛鍊活動與「精神煥發」有明顯的正相關關係,也就是說志願者們活動過身體之後,更容易感覺精力旺盛。
這是為啥呢?
研究者們又組織了另一次類似的試驗,這次招募了83名志願者,在統計活動量的同時,也對他們大腦中涉及情緒健康、情緒障礙和身體活動的大腦灰質體積進行了測量。
平均而言,這批志願者每周活動138.53分鐘,有33人說自己不鍛鍊。分析結果顯示,志願者的非鍛鍊活動量與大腦中膝下扣帶回(sgACC)的體積存在明顯的相關性,非鍛鍊活動量比較大的志願者,sgACC的體積也更大。
有趣的是,sgACC體積較小的志願者對非鍛鍊活動帶來的影響似乎更加敏感,他們在活動後更容易感到精力提升,也更容易在不動的時候覺得「喪」。
sgACC體積小的志願者對活動的影響更敏感
這些志願者也通過WHO-5幸福指數(WBI)進行了評估,那些精力較為充沛的志願者報告了更高的幸福感、對生活的滿意度,他們表現得更樂觀,也更不焦慮。
所以,當感覺到「喪」的時候,不如起身活動活動吧!喝喝水吃吃零食,敦促對象做做家務取取快遞啥的……幸福來了!
編輯神叨叨
GIST領域過去二十年的發展,是癌症分子靶向治療發展的一個經典的縮影。在過去的三個月裡,奇點團隊也試圖從更高的視野俯瞰GIST領域發展的全景,為大家精心打造了一份GIST全景課程:《GIST學術前沿8講》。
8講課程涵蓋了GIST治療的最新進展,深度解析了不同靶向藥物的作用機制,系統梳理了GIST領域全球範圍內的重要研究,讓您在100分鐘內洞悉GIST前沿學術進展。
長按識別下圖二維碼
即刻開啟GIST前沿學術之旅吧!
認證用戶購買只需9.9元!
參考資料:
[1]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45/eaaz8934
本文作者 | 代絲雨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科學》子刊:想要幸福,多幹家務!科學家發現日常活動多,促進大腦灰質體積增加,幸福感爆棚丨臨床大發現》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家務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