噴射引擎,多功能防盜鎖,中置六連杆懸掛,速克達G-Max 150!

2021-01-09 李哥汽車圈

噴射引擎,多功能防盜鎖,中置六連杆懸掛,速克達G-Max 150!

PGO G-MAX當年新車融合了跑車很多優點,提高了小綿羊操控標準,G-MAx 150的神髓是對向四活塞卡鉗,高剛性車架和中置六連杆尾懸掛系統,直至現在仍然屬於高級規格,當然時代不斷進步,G-Max 150也有不斷更新設備配套,包括優化中置避震的連杆設計、改用水冷機器和電子燃油噴注、加大制動碟等等,讓新一代車迷可以繼續享受操控性能都超好的PGO。

G-Max 150最重要的改動是引擎,以前是油冷機器,現在G-MAX 150已升級為水冷機器,並採用四閥門設計,馬力由以前11ps暴增至16.5ps,扭力也同步提升!水冷G-Max 150的操控快感直線上升,油門響應性和動態反應都更爽快,雖然水冷機器的重量便無可避免地增加,空車重由以前的124kg增加至138kg,但仍屬輕盈級別,為了應付增加的動力,尾制動碟直徑由200mm增大至220mm。

VORTEX水冷引擎-全新VORTEX 4V水冷引擎,運用PGO引以為傲的渦旋式冷卻科技VORTEX Cooling Technology,不僅能大幅提升引擎降溫效率,長時間更確保高速運轉耐久犀利,並創造出同級車最強性能,搭配最先進的NASA噴射引擎科技,配置世界大廠Bosch新一代的噴射系統及高霧化噴嘴,讓行駛中的油氣混合更均勻、燃燒更加完全,有效的控制引擎溫度。

雙環抱式籠型金剛車架,還以為是街車的車架,G-Max 150進化版的雙環抱式強化車身結構、使用重車級方型鋼管、魚鱗焊接技術、三角TRUSS,構架成擁有絕佳動態表現的重車級車架及懸吊系統,並通過ARTC汽車級懸吊耐久測試,造就最強悍的G-MAX金剛車架。

六連杆中置氮氣避震,進化版的中置式六連杆後輪懸吊系統,增加過彎時的穩定性,在最小的避震行程內達成最大的輪軸位移量,達到重車一樣的效果,將前後輪的承受重量置放於中央,加強操控的動態平衡感,相比起常見的車尾有兩支直筒避震設定,G-Max 150連杆式避震利用槓桿原理,縮短避震行程來增強尾擔的穩定性,所以高性能的摩託車全部採用類似設計。

進化版G-Max 150優化了中置避震的連杆設計,進一步提升系統的穩定性和操控性,避震表現硬朗,充滿跑車味道,傳統雙筒避震的最大分別,在於彎中開油時尾擔的穩定程度增強了不少,在負載乘客或穿越不平路面時,G-MAX的反應也比傳統綿羊有更佳的表現。

PGO也提供內置無線胎壓偵測器TPMS - Tire Pressure Monitoring System,車主只需購買感應器和胎壓偵測器便有進一步保障,在輪圈氣嘴上裝上壓力感測器,感測器以微波無線傳輸方式,將輪帶壓力與輪帶溫度發送給車內之控制器接收,並顯示於儀表內,相當方便,150級綿羊可擁有行政轎車級數的設備,而且更是原廠設備!

G-Max 150一向以卓越的操控性能,在同級對手當中稱雄,進化版無論是馬力、制動力和操控性都有所提升,令駕駛樂趣更高,但凡事有得必有失,G-Max 150的皇牌設備中置連趕尾避震,令座位偏高,短小身型的騎士坐上車,會需要時間調節,想落腳容易一點,便要坐前少少,但坐前一點會減少駕駛空間,若要保持寬敞的駕駛空間而坐後一點,落腳便要就一就,另一方面,高剛性車架也不設地臺置物空間,油缸容量也由8.5升縮小至7升,論實用性和親和力,G-max 150不及採用平地臺和雙筒尾避震的低座綿羊。

掣動力之強,也是G-MAX 150另一項可圈可點的項目,一般綿羊由於引擎放在車尾,所以掣動力以尾掣動為主,頭掣動即使採用碟煞,在高速時仍不能單獨使用,G-Max的頭尾掣動都很強,尤其是頭掣動,手指輕扣,車速馬上拖慢,即使採用防滑座墊,第一次掣動時上身仍然被強大的慣性力推前,雖然只是150級別,但起油反應和0-40km/h的加速表現仍然強勁,燈口或出彎表現令人感到相當過癮。

李哥評車,看車,選車,玩車--樣樣滿足你

相關焦點

  • 多功能小型探險摩託車:2018款三陽NH-Trazer 200
    2018 三陽摩託 NH-Trazer 200規格表引擎型式 :四衝程、水冷、單缸SOHC 4V引擎供油方式:電子噴射系統排氣量:183cc最大馬力:18 HP / 8,500 rpm最大扭力:1.65kg-m/7,000 rpm傳動方式:6速鏈條傳動前懸掛:潛望鏡式正立式前叉
  • 多連杆獨立懸掛和扭力梁式後懸掛哪個更強?
    相信你肯定聽說過這樣的話,「板懸/非獨立懸掛就是垃圾!」「獨立懸掛才是真香!」。這在幾年前甚至現在都非常流行,無外乎就是從各種廠家渠道或是車評的慢慢滲透下,這個觀念開始深入骨髓,而且獨立懸架一定更貴更好,同樣的錢能買到獨立懸掛那才叫良心啊!那麼板懸和獨懸到底有什麼區別呢?結構優勢到底有多大?獨懸一定好?板懸一定差嗎?其實不是這樣子的,孰好孰壞完全看廠家的調校能力。
  • 買車還要看懸掛?多連杆和扭力梁誰更好?
    懸掛是汽車上一個既熟悉又神秘的組件,一輛車開著是否舒適與汽車所搭載的懸掛有很大關係。而現在車子上使用最多的就是多連杆懸架和扭力梁懸架這兩種,那麼這兩種懸架到底哪個更好呢?多連杆懸掛顧名思義,連杆比一般的懸架多,屬於獨立懸架。一般會把4連杆或者更多連杆結構的懸掛成為多連杄,因為連杆比較多,能最大可能的保持輪胎的貼地性,車輪和地面也可以儘可能的保持垂直、減少傾斜,所以舒適性、操控性能自然會更強。
  • 汽車懸掛到底哪種好?是選麥弗遜、多連杆還是扭力梁?
    首先,在弄清楚各種懸掛的優缺點之前,我們先來了解看看何為懸掛,懸掛系統又有何作用。汽車懸掛,簡單來說,就是指由車身與輪胎間的彈簧和避震器組成整個支持系統。懸掛系統應有的功能是支持車身,改善乘坐的感覺,不同的懸掛設置會使駕駛者有不同的駕駛感受。外表看似簡單的懸掛系統綜合多種作用力,決定著轎車的穩定性、舒適性和安全性,是現代轎車十分關鍵的部件之一。
  • 德國研究「電漿噴射引擎」 :用於飛機高空飛行
    在科幻片《星際迷航》中,未來的人類星艦在一般慢速航行採用的脈衝推力(impulse power),是將氘氣體解離之後噴射推進,這個科幻設定其實是有物理根據的
  • 曲速引擎是真的嗎?
    近日,騰訊一篇《美國宇航局測試曲速引擎:去月球只要四小時》的文章引起熱議,那麼曲速引擎是真的嗎?而離子發動機則不同,不加熱也不加壓氣體,而是向氙氣施加少量電荷,這會導致其電離,形成離子,隨後我們對其施加強大的電壓進行加速,使其通過金屬柵格,以14.5萬公裡的時速噴射出去,由於速度極快,單個離子也能對飛船產生較大的反推力。
  • 把扭力梁的懸架調教出多連杆獨立懸掛的境界,那只有法系車
    如果能夠把扭力梁的懸架調教出多連杆獨立懸掛的境界,那只有法系車。我們知道法系車的地盤多為扭力梁結構,但是他們在很多賽事上同樣取得輝煌戰果,比如雷諾梅甘娜在紐北賽道的成績。由此可見法系車對扭力梁結構的調校水平之高。
  • 超越光速的曲速引擎技術能實現嗎?
    大家好,我們今天來談談未來科技,曲速引擎飛行技術。有點科幻,歡迎來噴。曲速引擎是通過產生一個曲速泡。壓縮前方空間,拉伸後放空間,並把前方空間一勺一勺挖到後方,來完成推進的,注意,是在普通空間,並且是連續的。超空間引擎是另一種想像的超光速推進設定。需要進入到一個有別於普通空間的「超空間」。是更高維度是瞬時跳躍。
  • 混合動力噴射引擎,從地面到太空一次性入軌
    SABRE是一種可重複使用的的火箭噴射引擎,將有可能對航空航天帶來巨大的變革。在本周二的範堡羅航展(Farnborough Air Show)上,Reaction Engines公司與歐洲航天局敲定了一筆1000萬英鎊的合同,加上之前英國宇航署為其撥付的款項,公司共獲得了5000萬英鎊的資金。
  • 全新速騰參數曝光 採用兩種懸掛形式
    250N.m 變速器 5速手動
  • 【動力|行業】曲速引擎是真的嗎?
    近日,騰訊一篇《美國宇航局測試曲速引擎:去月球只要四小時》的文章引起熱議,那麼曲速引擎是真的嗎?我們來看下面這張截圖。
  • 曲速引擎是科幻?還是現實?
    是一種超光速(faster-than-light, FTL)推進系統,和跳躍引擎、超光速引擎、星際傳送器等設備都是科幻作品中相似但理論不同的常見技術。曲速引擎以在影片《星際旅行》系列電影中最為常見。    和其他科幻作品不同,曲速引擎的理論在設定上並不允許在兩點間進行瞬時旅行。
  • 汽車懸掛系統結構原理圖解 教你1分鐘認清懸掛
    二、獨立懸掛和非獨立懸掛的區別   汽車懸掛可以按多種形式來劃分,總體上主要分為兩大類,獨立懸掛和非獨立懸掛。它們兩個是有區別的。   獨立懸掛可以簡單理解為,左右兩個車輪間沒有硬軸進行剛性連接,一側車輪的懸掛部件全部都只與車身相連。
  • 曲速引擎技術是什麼?人類能否造出曲速引擎,實現真正的太空旅行
    曲速引擎技術是什麼?人類能否造出曲速引擎,實現真正的太空旅行?愛好科幻電影的朋友肯定知道曲速引擎技術,那麼擁有這項技術將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呢?曲速引擎是一種科學家假設的超光速推進系統,經常出現在科幻小說中,尤其是電影《星際迷航》系列。裝有曲速引擎的宇宙飛船可以比光速快幾個數量級,同時避免了時間膨脹的相對論問題。
  • 擁有時空曲速引擎技術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比光速還快的星際旅行?
    擁有時空曲速引擎技術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比光速還快的星際旅行?廣義相對論認為,由於有物質的存在,空間和時間會發生彎曲,而曲速引擎可以扭曲飛船周圍的時空,收縮前面的空間,延伸後面的空間,這種方式理論上能以比光速快10倍的速度在宇宙中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