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現在,正是許多人無比渴望的未來。2020年,在上個世紀人的心中,在許多科幻作家的眼中,正是「未來」的代名詞。
人們寄予最多想像的是月球。雖然太陽明亮耀眼,但看上去是一團火,不容易設想在那裡生活。月球就不一樣,早在1865年凡爾納的名著«從地球到月亮»及其續篇«環繞月球»,提出來用大炮把人打到月球的奇思妙想,把人們對月球的幻想推到了頂峰。
在1965年上映美國科幻電影《史前星球之旅》,是根據蘇聯科幻作家亞歷山大·卡贊採夫1962年的作品《星球塔》改編的。這部電影的時間場景正是設置在2020年。屆時人類已經在月球上建立了永久基地,隨後一組人類太空人旅行了數千萬公裡登陸金星探險。
2020,未來以來!現實中,那個月宮裡的基地建設的如何了?
在人類探月初期,前蘇聯處於領先地位,是首個進行繞月探測的國家。1959年,蘇聯成功發射「月球1號」、「月球2號」,成為第一個到達月球的人造物體。
前蘇聯太空人尤裡·加加林是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1961年4月12日,他乘坐俄羅斯航天飛船東方一號,進入了地球軌道,繞地球飛行一周,108分鐘後返回地面,完成了世界首次載人航天飛行。
尤裡·加加林,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
路遙先生的成名作《人生》中的男主角高加林的名字,就是來自於蘇聯太空人加加林。在加加林首次飛向太空之際,路遙在讀初中,他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激動的徹夜難眠,久久地仰望夜空。後來,他為《人生》中的主人公毫不猶豫地起名為「高加林」。
路遙成名作《人生》
加加林的成功拉開了美蘇兩國太空競賽的序幕。在一個月後,艾倫·謝潑德成為了第一個進入太空的美國人,但他只在那裡停留了15分鐘就回來了,美國人在太空技術方面遠遠落後於「冷戰」對手。
但是,美國為了戰勝蘇聯,雄心勃勃提出了著名的「阿波羅計劃」。事實證明,在美國乃至全世界的探月史上,「阿波羅計劃」是具有標誌性的工程,最終使人類的腳步首次踏上了月球。
「土星5號」運載火箭
在1969年7月21號,美國人阿姆斯特朗搭乘「土星5號」運載火箭發射的阿波羅11號飛行器飛向月宮,成為了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耳邊經久迴蕩著阿姆斯特丹說出了那句經典的話:「這是我的一小步,卻是人類文明的一大步。」
阿姆斯特朗
1972年12月7日,「阿波羅17號」太空飛船在「土星5號」火箭的推動下,最後一次飛向月球,執行最後一次阿波羅計劃。在最後一次出艙任務完成後,返回登月艙那一刻,指令長的尤金·塞爾南回望了一眼腳下這片蒼涼的土地,說道: 「我是尤金·塞爾南,我現在就在月球表面,即將踏完在月球上的最後一步,返回家鄉;如果情況允許的話,我們還會帶著全人類的和平與希望回到這裡的。」然後走進艙門,身後留下一串串腳印。他未曾想到,自己的腳印竟然成了至今為止人類留在月球上的最後一個印記。
阿波羅17號 尤金塞爾南
值得一提的是,阿波羅17號帶回來的東西中,有一張名叫「藍色彈珠」的照片。整個地球呈現出一種晶瑩剔透的海藍色,對於身處太空的太空人來說,地球的大小,就像小孩子玩耍的彈珠一樣,因而命名「藍色彈珠」。它的正中是非洲大陸,人類從非洲進化而來,第一次這麼回望一眼故鄉,然後走向茫茫宇宙。
人類第一張地球全身照「藍色彈珠」
最早微信啟動畫面中那顆地球,用的是「藍色彈珠」照片。後來在17年時,換成了由我國氣象衛星「風雲四號」從太空拍攝的祖國全景。
微信啟動頁背景由非洲大陸變成中國上空
套用一句話:「本以為那是開始,沒想到已達巔峰」!塞爾南於2017年1月16日去世,在他有生之年,人類再也沒有回到他留下腳印的地方。
未來以來,時光已翻到了2020年。迄今為止,美國是唯一實現載人登月的國家,共將12名太空人送上月球。難道人類失去了仰望月宮的夢想?
月球特寫
半個世紀前,具有登月實力的國家只有美蘇兩國。不過,美國當年的登並不是為了真正的探索,阿波羅計劃的初衷只是為了和蘇聯較勁。在冷戰時期,兩國都想用自己初期空間技術優勢,去力爭探索月球的「第一」而顯示其國威。戰勝蘇聯人,美國已經贏了,爭到了也就沒興趣了,所以阿波羅計劃後,隨著經費的縮減,探月也就擱置了。
另外,半個世紀以來,美國進入全面調整轉型時期,仰望星空的豪情,不得不讓位於地面上的政治吵嚷。囊中羞澀,如阿波羅計劃那本舉國之力書寫的鴻篇巨製,只盼修復好千瘡百孔後如約重啟。
2020年美國總統首輪競選辯論
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類再次掀起了以探索空間資源、進行科學研究為目的的探月熱潮。日本、歐洲、中國與印度等國家都加入到第二輪探月活動中來,美國與俄羅斯等老牌航天強國也提出新的探月計劃。
2019年7月,美國的川普政府在紀念人類登月50周年紀念會上宣布,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要啟用再次探月的「阿爾忒彌斯月球計劃」,阿爾忒彌斯是希臘神話中阿波羅的姐姐,後期也被人稱為」月亮女神」。該計劃打算在2024年實現下一次人類登月,並在2028年之前在月球及其周圍建立一個可持續的長期人類基地,並作為探索火星的中轉站。不過,在新的一輪總統大學中,總統易幟,美國是否能實現再次登月願望,我們拭目以待!
塞爾南在世時,就對中國的空間探索項目充滿期待。他認為「與中國一同探月是個好想法」,他還預言,中國將是下一個載人登月的國家。
塞爾南和北京大學同學共遊中國長城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這個在神話傳說中最早就就有嫦娥在月宮居住的國家,這個歷經苦難,又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對宇宙的想像與憧憬從未中斷。
建國初期,在科學技術和工業基礎薄弱、資源緊缺、又毫無外援的情況下,人造衛星研製之路十分艱難。早在1958年就開始立項,直到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長徵一號火箭載著東方紅一號一飛沖天。中國實現了航天領域0到1的突破。後來我國把4月24日「中國航天日」。
就在東方紅一號升空當年,中國啟動了首個載人飛船計劃。1992年9月21日,黨中央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
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
2003年10月16日,隨著我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安全返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歷史性突破。從航天員飛天、太空漫步,到發射天宮、空間交會對接,再到2017年4月,天舟一號發射升空,「叩開」空間站大門。正式宣告中國航天邁入「太空站時代」。2020年5月5日我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研製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正式拉開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的序幕。
嫦娥奔月的夢想,在一代代人接力下,一步步走進現實。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並命名為「嫦娥工程」。標誌著我國進入了深空探索階段。
嫦娥工程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個階段。
第一期無人探月工程規劃為「繞、落、回」三期。自2007年10月始,「嫦娥一號」、「嫦娥二號」成功發射,標誌著我國進入世界上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嫦娥三號探測器刷新國際上探測器月面工作最長時間記錄,玉兔號月球車也在月面留下了車轍。』嫦娥四號實現探測器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在「永不可見」的月球背面,首次留下了人類月球車的腳印。
「嫦」風破浪正當時,「五」動九州攬月回。2020年11月24日凌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全速託舉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奔向月球,邁出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2000克返回的第一步。
我國去月球挖土能力可是非常強大的呀!蘇聯當年3個無人月球探測器進行了3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帶回的月球土壤樣品僅約330克,而我國僅嫦娥五號1個探測器就計劃帶回2千克月球樣品。我國家就會成為可以從月球取樣返回第三個國家。
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實施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就是實現了探月工程三步走的最後一步「回」。下一步我國就能夠比較有把握的安排載人登月,預計在2030年左右中國能夠完成載人登月。
中國國家航天局的消息稱,日後我國要以實施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任務為基礎,並與國際上已經規劃的月球探測任務相結合,計劃在2021年至2030年間建立一個基本型的國際月球科研站。可以支持長時段、較大規模的科學探測、技術試驗與月球資源開發利用。
在2030至2035年間建成拓展型的國際月球科研站,這個科研站要滿足短期有人值守、長期自動運行的需求。
在2036年至2045年間建成綜合型的月球基地或月球村,屆時人類可以長期駐留,並完成全面、大規模的科學探測和月球資源開發利用。
中國探月,雖然起步晚了,但來的正是時候。或許,不用等的太久,我們普通人就就可以去月球旅行了!是不是現在就該想一想,假如中國人首次登上月球的的話,有什麼感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