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龍蝦養殖一旦發病往往控制不住,預防是是避免發病的一個重要手段,最近幾年養殖戶片面的追求高產量,投苗的數量越來越多,引起發病嚴重,綜合這幾年各地養殖病害分析來看,底部亞缺氧是造成發病、上草、偷死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這個問題處理好,病害的發病率至少減少一半。令人心痛的是這個重要因素往往都被養殖戶忽略掉了,池底缺氧並不是養殖戶們平常非常關注的一個問題,因為"池底亞缺氧"從感觀上既看不見也感覺不到它的存在,故而很少引起大家的注意,但是,"池底亞缺氧"不以我們的意志而轉移或消失,它是實實在在而客觀存在的,因此,我們必須正視"池底亞缺氧"這個問題,理清它的來龍去脈。
一、池底亞缺氧的危害
養殖過程中池塘如果缺氧嚴重會造成小龍蝦直接死亡,這種情況我們一般能及時發現處理,而池底的亞缺氧狀態是養殖過程中看不見的殺手。小龍蝦是底棲動物,如果底部長期亞缺氧它會引起亞硝酸中毒、氨氮中毒,弧菌大量繁殖引起發病死亡,這些病因都和池塘底部溶氧不足底部,亞缺氧有很大關係,因此時刻保證池塘底部充足溶氧十分重要。
二、影響發病三大因素
一般來說,小龍蝦疾病的發生需要3大條件:病原體、環境、自身免疫力下降。環境是小龍蝦生存的水體以及底質,發病的就是那些體質較弱的小龍蝦。小編接下來就和大家分析一下池塘溶氧和這三個因素的關係。
底部致病菌繁殖滋生與底部溶氧息息相關
正常生物界的細菌大致分為好氧細菌和厭氧細菌,也就是在有氧氣條件下才能生存的細菌和沒有氧氣條件下才能夠生存的細菌。好氧細菌需要在溶氧充足的條件下進行有氧呼吸,產物是無毒的二氧化碳、水、硝酸鹽和硫酸鹽等,而厭氧細菌則在低氧氣甚至無氧的條件下進行無氧呼吸,氧化不完全,呼吸產物為有害的硫化氫、亞硝酸鹽、氨氮、甲烷等。
例如,我們「談弧色變」的弧菌,弧菌喜歡低氧的環境,而有益的芽孢桿菌是好氧菌,因此在溶氧充足條件下,芽孢桿菌就會大量繁殖,而弧菌則受到抑制;反之,如果溶氧低,芽孢桿菌就被抑制,弧菌就會大量繁殖。
另外如吸收池塘亞硝酸鹽最主要的有益菌硝化細菌也是嚴格的好氧菌,底部溶氧底,硝化細菌不能繁殖,其硝化反應就不能實現,而喜歡厭氧的條件的反硝化細菌就會大量繁殖,把硝酸鹽轉化為有毒的亞硝酸鹽。細菌就會所以水中何種菌類佔優勢,決定的因素是水中溶解氧的高低,而不單純是菌類之間競爭的結果。
溶氧不足會影響對蝦的生存環境
小龍蝦養殖中後期,投餵量增大,殘餌糞便增多。這些有機質長期堆積在底部,再加上高溫發酵,很容易敗壞底質,形成底部「氧債」。池塘底部厭氧發酵,導致底部環境發黑髮臭形成酸底,底部微生物在厭氧條件下生成的亞硝酸鹽、硫化氫、甲烷就會增多,並且不能夠被完全氧化,毒性增加,敗壞了小龍蝦生長的環境,引起氨氮、亞硝酸、硫化氫中毒,而在高溶氧環境下,這些有毒物質就會回被氧化成無毒無害的物質。
溶氧不足會使小龍蝦體質下降,降低對蝦免疫力
研究表明:水中充足的溶氧有助於提高養殖動物對其它不利環境因子(如氨氮、亞硝酸鹽等)的耐受能力,增強對環境脅迫(即環境對生物體所處的生存狀態產生的壓力)的抵抗力。因此處於長期低溶氧環境中的動物,它的免疫力就會下降,對病原體的抵抗力減弱。再加上溶氧不足,蝦子攝食慾也會降低,長期攝食慾低,容易導致營養不良,使蝦子體質下降。體質低、免疫力低的蝦子,患病機率自然也就高。
三、保證溶氧充足的具體措施
原因分析:
小龍蝦長期偷死發生在晚上,白天吃料基本正常,觀察死蝦也沒有得病的痕跡,蝦體中也分離不到細菌。但是在出售部分蝦後死亡量下降,也就是說,出售部分蝦後密度下降,所以可以判定死蝦很可能是夜晚底部缺氧引起的。
(1)注意合理增氧
增氧的方法有很多,水產養殖中常見的增氧方式有物理增氧和化學增氧。
物理增氧
一般的物理增氧方式是通過增氧機,或者是底部增氧,帶動水體流動從而增加水體溶氧。對蝦池塘目前安裝增氧機的普及率逐年上升,這是行業的進步,是提高養殖成活率的關鍵措施。對於沒有安裝增氧機的池塘,是不是發現養殖到了後期問題越來越多,治療越來越乏力呢?
化學增氧
如果實在沒有條件安裝增氧機,那麼我們家中一定要必備增氧劑,以免特殊天氣等造成的塘口缺氧,要及時使用增氧劑,提前預防。
(2)合理減少耗氧
塘口中耗氧的地方有很多:小龍蝦呼吸、藻類等的呼吸、有機質消耗等。但不是所有耗氧的地方都能控制,比如我們不能通過為了減少小龍蝦呼吸耗氧而大幅減少小龍蝦密度,因為我們養殖的目的就是賺錢,這與我們的目的相違背,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哪些方面合理控制氧氣的消耗呢?定期清淤。都說「新塘旺三年」,舊的池塘往往比新的池塘難養,那是因為一個又一個養殖周期後,池塘底部積累很多有機質和有害菌,底部的氧化還原電位低導致池塘水體不穩定,定期1年一清或者3年一清是提高池塘底部溶氧的有效方案。
看完別忘記分享朋友圈哦!
分享美德傳承,生活會越來越美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