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溼病對於大家來說並不陌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較為普遍,會給關節帶來損害,且誘發多種疼痛,給患者朋友們帶來了非常多的痛苦和不便。所以我們要將風溼病警惕起來,知道風溼病到底是怎麼回事,是什麼原因讓導致的風溼?以便讓更多的人懂得風溼病的知識,做到早發現早治療。那麼我們就分別以中西的角度來講解風溼病的原理。
西醫學定義的風溼病,主要是以疼痛為主要症狀,泛指所有影響到骨、關節、肌肉、皮膚、血管等組織的一大類疾病。其範圍甚廣,分為10大類200多種疾病,常見的有類風溼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痛風、皮肌炎、乾燥症候群等。西醫認為病因是自身免疫反應性疾病,致病因素有遺傳、感染、內分泌因子、環境與物理等因素有關。
中醫認為大家常說的風溼病,其實是指風寒溼邪侵入機體後出現的關節肌肉冷痛的症狀,是一種證型。所包含的範圍要大一些,還包括頸、肩、腰、腿疼痛等骨性疼痛;急慢性腰扭傷、腰肌勞損、腱鞘炎、肩周炎、網球肘、軟組織損傷等組織疼痛等。其中原理是中醫認為只要是氣血痺阻不通,筋脈關節失於濡養,均屬於風溼病,固然症狀包含的要多一些。
《黃帝內經》稱風溼病為「痺」,而張仲景提出「風溼」一名。中醫認為風溼病即痺證、痺病,是人體正氣不足或臟腑功能失調,風、寒、溼、熱、風邪為患,痰濁、瘀血留滯,引起經脈氣血不通不榮,出現以肢體關節疼痛、重著、麻木、腫脹、屈伸不利等,甚則關節變形、肢體痿廢或累及臟腑,臨床多有慢性、反覆發作性、漸進性特點,屬疑難病症之一。
治療特點
西醫治療的特點之一是辨病(病名)論治、對症處理(指症狀),主要是根據病變侵犯的部位對症治療,對於某個部分的病症做細緻的分析,得出本症狀的治療方案。
中醫治療疾病的特點是辨證論治,對證用藥。辨證論治有「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對證用藥有「一病多方」「多病一方」。中醫講以人為本,將人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是一個始終處於相對平衡狀態的有機生命體。這個生命體本身有自我防禦、自我修復功能。因此,中醫的主要工作就是激發生命體的潛在能量,發揮人體自身力量來治療疾病。根據病人當時的情況綜合考慮,靈活運用。
現在對風溼病的解決方法雖然多,而且療效迅速,但副作用有時比原發病更重,更能影響人體健康。關於免疫功能的調整,目前,人類還沒有找到一種藥物或方法能在較短時間內使紊亂的機體免疫功能恢復至正常狀態,我們要結合中西醫各家所長,標本兼治,分析自身症狀,結合實際情況,從根本上解決風溼病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