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核磁檢查結果正常 87%患者首診被誤診 你不知道的一種疼痛

2020-12-05 每日經濟新聞

CT、核磁檢查結果正常 87%患者首診被誤診 你不知道的一種疼痛

21世紀經濟報導 2019-03-18 07:51:45

這是一種病因不明的疼痛,但可能千萬計的人群並不知曉這種病。

圖片來源:攝圖網

「可以確定這是與心理相關的一種疾病,但是因為知曉率低,患者在現實就診過程中,很多患者可能會看骨科、疼痛科、風溼科等多個科室。」3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風溼科梁東風教授在樂瑞卡®纖維肌痛適應症中國上市會上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

梁東風提到的疾病便是纖維肌痛。

據了解,纖維肌痛任何年齡都可發病,18歲-60歲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長,60歲以後趨於平穩。而纖維肌痛人群儘管經過CT、核磁共振成像等各類檢查結果均顯示正常,但他們仍然被莫名的疼痛折磨的苦不堪言。纖維肌痛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前者為特發性,不合併任何器質性疾病;而後者繼發於骨關節炎、類風溼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各種風溼性疾病,也可繼發於甲狀腺功能低下、噁心腫瘤等非風溼性疾病。

「臨床中這類患者確實很多,並且誤診率居高不下。由於醫患普遍缺乏對該跨學科疾病的認識,患者反覆奔走於各個科室卻不能獲得對症治療,不但疼痛持續,甚至常常因誤診而加重病情,個人經濟負擔和社會負擔沉重。」中國科學院院士韓濟生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並聯合多學科專家共同呼籲,為避免誤診,應加強對纖維肌痛的宣教,提升患者及各相關科室醫生的疾病認知,並高度重視疾病的識別與診療,幫助患者提高生活質量。

病因不明

纖維肌痛是一種病因不明的以全身廣泛性疼痛以及明顯軀體不適為主要特徵的一組臨床症候群,常伴有疲勞、睡眠障礙、晨僵以及抑鬱、焦慮等精神症狀。

梁東風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指出,在大多數研究中,患者症狀符合診斷標準的纖維肌痛患病率為2%-4%,中國(大陸和臺灣)目前缺乏流行病學資料。如果按照4%的患病率來推算,中國13億人口中應有約5200萬纖維肌痛患者。

纖維肌痛病因不明,目前認為環境因素包括急性創傷、特殊的感染疾病及患者社會心理因素等,可能是誘發纖維肌痛的危險因素。

中日友好醫院疼痛科主任樊碧發教授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介紹說,研究證實,纖維肌痛為中樞神經系統相關疼痛障礙,具有明確的病理機制。中樞敏化為纖維肌痛主要發病機制。「病生理學研究證據提示,持續性神經遞質釋放失衡引起患者中樞神經層面存在疼痛信號異常放大的現象;神經影像學研究驗證,纖維肌痛徵患者存在大腦內在特殊改變,這種改變可能是造成疼痛感覺異常和全身廣泛性疼痛的原因。」

「起病機制隱匿,讓患者常常感到一種莫名的疼痛存在,而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大部分患者就診時不能準確回憶起疼痛開始的時間。另外,纖維肌痛的疼痛呈彌散性,一般很難準確定位,部分患者甚至說不清楚究竟哪裡疼痛。但纖維肌痛的危害不可小覷,不僅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甚至有46%的患者因病失業,為此負擔的醫療資源及成本與類風溼性關節炎相當。因此,當出現不明原因的全身多部位慢性疼痛,同時伴有軀體不適、疲勞、睡眠障礙、晨僵以及焦慮抑鬱等,經體檢或實驗室檢查無明確器質性疾病的客觀證據時,應需高度警惕纖維肌痛的可能並儘早診治。」樊碧發教授提醒說。

圖片來源:攝圖網

首診誤診率高達87%

目前在我國,纖維肌痛仍是一種「鮮為人知」的疾病。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纖維肌痛患者首診誤診率達到87%。患者常常耗費兩年以上的時間、平均就診於3.7個醫生才能被確診,甚至有的患者用了10年的時間才能得以確診。一項來自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對目前我國風溼病專科醫師對纖維肌痛認知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僅約1/3的醫師知道1990年美國風溼協會(ACR)制定的纖維肌痛的診斷標準,其他的如治療、發病機理等方面的知曉率更低。

除了疾病認知率低外,纖維肌痛診斷難點在於,其並不是一個排他性診斷,而是與其他疾病合併存在。調查發現,16.8%的骨關節炎、21.1%的類風溼關節炎,36.7%的系統性紅斑狼瘡、38.6%的抑鬱、33.8%的消化道疾病患者均合併有纖維肌痛,以及心血管疾病、內分泌疾病、多種慢性疼痛疾病中也常見。

「這也是導致該疾病誤診漏診率高的重要原因。尤其是與骨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慢性腰背痛、慢性頭痛等『共病』時,纖維肌痛的漏診率更高,常見於骨科、風溼科、疼痛科和神經內科等科室。由於患者往往主訴其他疾病或症狀,而各科室醫生在診斷時如同『盲人摸象』,重點關注患者的『局部』症狀,也就是本專科疾病,導致很多患者雖然週遊於多個科室治療,但治療體會和效果欠佳,不被家庭和社會接受和認可,被認為無病呻吟。」北京協和醫院骨科主任翁習生教授指出。

「相關科室醫生在專注本科疾病診療的同時,應提高對纖維肌痛的認知、篩查和鑑別意識,可參考2016美國風溼協會(ACR)診斷標準和基於患者問卷的纖維肌痛快速篩查工具(FiRST)表來輔助識別,如果能做到多學科聯合診斷則效果最佳。」翁習生建議。

對於纖維肌痛治療,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風溼科梁東風教授指出,纖維肌痛並不是進行性疾病,其症狀可以隨著時間延長而減輕。同時由於發病機制明確,通過個體化針對性的對症治療,可以取得很好的療效。目前針對纖維肌痛機制性治療藥物已經實現了「零」的突破,全新一代鈣離子通道調節劑樂瑞卡(普瑞巴林膠囊)(輝瑞)纖維肌痛適應症已在我國已經獲批上市。隨著研究的不斷進展和突破,未來纖維肌痛或將不再是我國難治療的慢性疼痛性疾病。」

輝瑞成熟藥品業務中國區總經理吳鋒表示,「未來,我們將持續加速向市場推出新的藥品、拓展新適應證,在保障藥物療效的同時保證安全。並與多方攜手在零售藥房、醫院、網際網路醫療、疼痛科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全面合作,構建線上線下全方位的準入體系,提高社會對纖維肌痛的關注度,推動纖維肌痛規範化診療。」

中華醫學會風溼病學會.中華風溼病學雜誌相關信息:

臨床表現

疼痛:全身廣泛存在的疼痛是FM的主要特徵。一般起病隱匿,大部分患者就診時不能準確回憶起疼痛開始的時間。FM的疼痛呈彌散性,一般很難準確定位,常遍布全身各處,以頸部、肩部、脊柱和髖部最常見。疼痛性質多樣,疼痛程度時輕時重,休息常不能緩解,不適當的活動和鍛鍊可使症狀加重。

壓痛:FM唯一可靠的體徵即全身對稱分布的壓痛點。在壓痛點部位,患者對「按壓」反應異常敏感,出現痛苦的表情或拒壓、後退等防衛性反應。這些壓痛點彌散分布於全身,常位於骨突起部位或肌腱、韌帶附著點等處,仔細檢查這些部位均無局部紅腫、皮溫升高等客觀改變。

疲勞及睡眠障礙:約90%以上的患者主訴易疲勞,約15%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勞動能力下降,甚至無法從事普通家務勞動。患者常訴即使在清晨醒後也有明顯疲倦感。90%-98%的患者伴有睡眠障礙,表現為多夢、易醒、甚至失眠等。

神經、精神症狀:情感障礙是FM常見臨床症狀,表現為情緒低落,對自己病情的過度關注,甚至呈嚴重的焦慮、抑鬱狀態。

關節症狀:患者常訴關節疼痛,但無明顯客觀體徵,常伴有晨僵,活動後逐漸好轉,持續時間>1小時。

其他症狀:約30%以上患者可出現腸激惹症候群,部分患者有虛弱、盜汗、體質量波動以及口乾、眼乾等表現,也有部分患者出現膀胱刺激症狀、雷諾現象、不寧腿症候群等。

輔助檢查

實驗室檢查:血常規、血生化檢查、紅細胞沉降率(ESR)、C反應蛋白(CRP)、肌酶、類風溼因子等均無明顯異常。部分患者存在體內激素水平紊亂,如血清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生長激素、類胰島素生長激素-1、甲狀腺素等異常,腦脊液中P物質濃度可升高,偶有血清低滴度抗核抗體陽性或輕度C3水平減低。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MRI):FM患者可能出現額葉皮質、杏仁核、海馬和扣帶回等激活反應異常,以及相互之間的纖維聯絡異常。

評估量表:纖維肌痛影響問卷(FIQ)、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Beck抑鬱量表(BDI)、McGill疼痛問卷調查、漢密爾頓焦慮量表、漢密爾頓抑鬱量表等可以出現異常,有助於評價病情。

合併疾病

FM並非「排除性疾病」,往往與其他疾病交疊存在。調查發現,16.8%的骨關節炎患者、21.1%的類風溼關節炎患者,36.7%的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38.6%的抑鬱患者、33.8%的消化道疾病患者均合併有纖維肌痛<i>-[ii],以及心血管疾病、內分泌疾病、多種慢性疼痛疾病中也常見。

FM患者終身合併疾病的比例:除高血壓外的其他心血管疾病23.9%,血管疾病(所有)25.7%,酗酒/毒品6.1%,哮喘30%,胃腸潰瘍26.5%,腎臟疾病16.2%,膽囊疾病32.6%,內分泌疾病39.7%,肺部疾病37.1%,神經疾病10.7%,胃腸道疾病(所有)72.1%,精神疾病9.0%,嚴重過敏42.2%,其他腹部疾病54%,泌尿生殖系統疾病48.5%,抑鬱67.6%,精神疾病(所有)68.1%。

診斷標準


(21世紀經濟報導 朱萍)

相關焦點

  • ct和核磁共振,究竟哪一種才是最佳選擇?提醒:二者的區別要知道
    然而,發生在身體內的病變,僅僅依靠肉眼無法發現,且很多疾病的症狀相似,若不進行系統檢查,很難判斷身體究竟出現了什麼問題。所以,醫療界也在不斷進步,推出了各種檢查身體的儀器,且都在疾病篩查上發揮了作用。比如檢查內臟器官常用到的就是ct,比如篩查肺部疾病、骨骼病變等,都會使用ct檢查。除此外,近些年還有一種名為「核磁共振」的檢查手段。
  • 彩超,X光,CT,核磁,都有什麼不一樣?醫生和你講一講
    在檢查複雜疾病或者重要部位的時候,我們才需要拍ct進行篩查,由於他拍的底片兒較多,所以他的放射量也會比x光更多一些。如上所述的人群也不太適合拍ct.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說ct的出現就可以完全的取代x光了,平常看看骨折的話,頂多需要一次X光片就可以了,如果採用ct的話,不僅成本高,患者也不會對此進行認同。
  • 腦出血檢查CT好還是磁共振好?為什麼呢?
    腦部出血一般來講還是完善頭部ct檢查相關比較好,因為,頭部ct檢測可以在短時間內檢測出腦部出血的病情變化,如果當地醫院的設備比較良好的話,一分鐘就可以出結果。四五分鐘之後就可以拿到檢測報告,這個是非常快的。而且頭部ct檢測腦出血是高亮密度,對於患者而言,有一個非常好的分辨效果,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都可以有一個非常好的診斷作用。
  • 胯部疼痛:一種不被熟知的跑步傷痛
    原標題:胯部疼痛:一種不被熟知的跑步傷痛 請點擊上方藍字【慧跑】關注我們 ↑↑↑:輕如羽,跑無傷 由於慢性疼痛抑制運動能力的關係,患者往往有髖部力量下降,以及髖關節活動受限的表現。 三、如何判斷胯部疼痛是髖臼撞擊症候群 對於醫生而言,要診斷是否是髖臼撞擊症候群主要通過物理檢查和醫學影像學檢查進行判斷。最具診斷價值的物理檢查是讓患者仰臥,屈髖屈膝,然後讓髖關節儘量內收內旋,這時往往會誘發典型性疼痛。
  • 什麼是PET-CT檢查?在診斷腫瘤時,會被誤診嗎?
    說起CT檢查,可能大多數人都不陌生,都知道它是一種能檢查身體內器官的一項有輻射檢查,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 PET-CT檢查逐漸被廣泛使用,這項檢查在檢查的時候具有很高的解析度,能更清晰的檢查疾病,而有些人對它存在疑惑,疑惑這項檢查是否會出現誤診?什麼是 PET-CT檢查?
  • 濟南中醫白癜風醫院,皮膚ct檢查白癜風準不準確呢
    濟南中醫白癜風醫院,皮膚ct檢查白癜風準不準確呢 時間:2020-12-03 16:33 濟南中醫白癜風醫院 談到白癜風,大家都知道它是一種皮膚病。白癜風的類型不同,症狀也不同,多數人只知道一種,不知道另一種。
  • B肝檢查B超、CT與核磁的比較
    今天我們來和大家具體了解B肝檢查中的B超、CT以及核磁檢查。這三項都屬於影像學的範疇,檢查的主要目的是監測慢性B肝的臨床進展、了解有沒有肝硬化、有沒有佔位性病變和鑑別其性質。首先,我們先說一下這三者的原理。
  • 頸椎病做CT可以檢查出來嗎?你真的知道?今天醫生來告訴各位答案
    頸椎病是我們現代人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頸椎病又被稱為頸椎症候群,這也是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症候群以及頸椎間盤突出症的以惡搞總稱,這也是一種主要以退行性病變改變為基礎性的疾病。那麼CT檢查可以觀察到頸椎病的情況嗎?CT是頸椎病比較常見的一種檢查的手段,普通的頸椎病也是可以依靠CT檢查的出來。
  • 究竟腸鏡是怎樣一種檢查,沒想得那麼恐怖,醫生告訴你它的優缺點
    在出現腸道不適之後,比如便血、黑便或大便不規律等,醫生都建議患者進行腸鏡檢查。然而,有不少朋友對腸鏡充滿了誤解和疑問,害怕腸鏡會傷害自己的身體。且有部分朋友在進行普通腸鏡檢查後,對做腸鏡時產生的痛苦描述有所放大,這都給患者造成了恐懼心理。
  • 寵物的檢查五花八門?X光、B超、CT、核磁,究竟有何區別
    CT、核磁到底有啥不一樣呢?就像挑西瓜一樣,邊敲打邊通過反射回來的聲音推測西瓜熟了還是不熟。核磁共振:搖一搖再看一看核磁共振機使用較強大的磁場,使身體中所有水分子磁場的磁力線方向一致,此時再賦予相應的頻率可使水分子共振而得到能量,當頻率關停時,共振也消失,核磁共振機器能擷取被釋放的能量來成像。
  • 兩成盲腸癌患者被誤診為闌尾炎 鑑別留意大便是否帶血
    家住廣州市荔灣區的章先生,因右下腹部疼痛、發燒,在家附近小醫院被診斷可能是闌尾炎,隨後接受了闌尾切除手術。可是,手術之後病情並沒明顯好轉,還出現腹部包塊、傷口流膿。無奈之下,章先生來到大醫院求醫,才知道自己原來患上盲腸癌,才引起腫脹、發炎、疼痛。專家表示,因盲腸癌早期沒有特殊症狀,約有20%左右的患者易被誤診為闌尾炎。
  • 大便不正常竟是腸癌徵兆 4個小症狀你要注意
    大便不正常竟是腸癌徵兆4個小症狀你要注意(供圖/華蓋) 北大腫瘤醫院胃腸腫瘤中心第三病區主任武愛文介紹,大腸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大腸癌早期症狀多不明顯,隨著癌腫的增大與併發症的發生才出現症狀。據國內資料,大腸癌患者首診主訴症狀以便血最多(佔48.6%),尤其是直腸癌患者,其次為腹痛(佔21.8%),尤以結腸癌患者為多。 專家提醒:如果出現以下4種症狀,可能提示大腸癌的可能,尤其老年人,要引起格外重視。
  • X線、CT、B超、核磁…哪個檢查輻射更大?你絕對想不到!
    導 讀一提到X線、CT、B超、核磁2檢查範圍CT最常用在頭部、胸部、腹部和脊柱疾病等方面的檢查,有些四肢和骨骼問題用X線檢查看不清楚時,磁共振(MRI)就是常說的核磁,因為名字裡帶個核字,大家老誤解它可能有放射線和輻射,其實這個核指的是氫原子核。
  • B肝患者日常要注意,提醒:若腹部出現三個特徵,最好做個CT檢查
    而細胞反覆修復、分解,DNA就容易發生變異,再加上患者免疫力下降的影響,越是控制不佳的情況下,就越是容易癌變!特別是在進食脂肪類食物後,患者更容易有腹脹表現。同時,隨著肝癌的不斷發展,後期還可合併胃底靜脈曲張、門靜脈高壓等問題,這會也對胃部正常消化造成影響。進食後,患者可出現腹脹症狀,在進食過于堅硬的食物時,甚至會造成消化道出血,有黑便、嘔血等症狀表現。
  • 「不配合」做磁共振檢查,麻醉醫生給你「來一針」!
    媽媽 「兒子,我可以不做這個檢查嗎,裡面的噪音太大了,吵得我頭疼。」 兒子 「醫生醫生,我媽媽腰痛平躺不下去,怎麼做檢查呀?」
  • 帕金森病早期誤診誤治需警惕
    帕金森病早期誤診誤治需警惕八大症狀: 嗅覺減退:嗅覺減退是帕金森病非常重要的一個非運動症狀,可以出現在疾病的不同時期。由於嗅覺減退對日常生活影響不大,很容易被忽視,最後多被家人發現。輕度的嗅覺減退表現為對一些刺鼻的氣味不敏感。
  • 身體出現哪些症狀,提醒你該做檢查了
    腫瘤是破壞身體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腫瘤的種類非常多,而神經內分泌腫瘤就是腫瘤疾病的一種。近年來,患上神經內分泌腫瘤疾病的患者也越來越多,大家要引起高度警惕,及時發現病情,才能早做治療安排。那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什麼病?身體出現哪些症狀,提醒你該做檢查了。
  • CT檢查後9個月確診肺癌,家屬怒告醫院索賠30萬元丨醫眼看法
    據現有病史資料,患者系左側肺癌繼發多處轉移及骨髓抑制、肺部感染死亡,其最終死亡符合自身疾病的發展及轉歸。2.肺結節是一種臨床中常見的現象,包括良性結節和惡性結節,惡性肺結節早期發現比較隱匿,如果不早期幹預,其病程迅速、惡性度強、預後差。
  • 磁共振報告頸椎間盤突出壓迫到了神經,骨科醫生來告訴你該怎麼辦
    首先,患者千萬不要被這個檢查結果嚇到了,因為人的身體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退化的,頸椎間盤突出可能就是人體功能退化的一種表現,並且頸椎突出和壓迫神經之間有可能還不一定會有什麼必然的的聯繫。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一輛汽車用的時間長了,輪胎磨壞了,沒法開了,發動機還能啟動的,但是檢測報告說汽車好多地方有問題,包括發動機,那麼,你能說發動機老化是造成汽車不能開的原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