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導 2019-03-18 07:51:45
這是一種病因不明的疼痛,但可能千萬計的人群並不知曉這種病。
圖片來源:攝圖網
「可以確定這是與心理相關的一種疾病,但是因為知曉率低,患者在現實就診過程中,很多患者可能會看骨科、疼痛科、風溼科等多個科室。」3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風溼科梁東風教授在樂瑞卡®纖維肌痛適應症中國上市會上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
梁東風提到的疾病便是纖維肌痛。
據了解,纖維肌痛任何年齡都可發病,18歲-60歲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長,60歲以後趨於平穩。而纖維肌痛人群儘管經過CT、核磁共振成像等各類檢查結果均顯示正常,但他們仍然被莫名的疼痛折磨的苦不堪言。纖維肌痛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前者為特發性,不合併任何器質性疾病;而後者繼發於骨關節炎、類風溼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各種風溼性疾病,也可繼發於甲狀腺功能低下、噁心腫瘤等非風溼性疾病。
「臨床中這類患者確實很多,並且誤診率居高不下。由於醫患普遍缺乏對該跨學科疾病的認識,患者反覆奔走於各個科室卻不能獲得對症治療,不但疼痛持續,甚至常常因誤診而加重病情,個人經濟負擔和社會負擔沉重。」中國科學院院士韓濟生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並聯合多學科專家共同呼籲,為避免誤診,應加強對纖維肌痛的宣教,提升患者及各相關科室醫生的疾病認知,並高度重視疾病的識別與診療,幫助患者提高生活質量。
纖維肌痛是一種病因不明的以全身廣泛性疼痛以及明顯軀體不適為主要特徵的一組臨床症候群,常伴有疲勞、睡眠障礙、晨僵以及抑鬱、焦慮等精神症狀。
梁東風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指出,在大多數研究中,患者症狀符合診斷標準的纖維肌痛患病率為2%-4%,中國(大陸和臺灣)目前缺乏流行病學資料。如果按照4%的患病率來推算,中國13億人口中應有約5200萬纖維肌痛患者。
纖維肌痛病因不明,目前認為環境因素包括急性創傷、特殊的感染疾病及患者社會心理因素等,可能是誘發纖維肌痛的危險因素。
中日友好醫院疼痛科主任樊碧發教授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介紹說,研究證實,纖維肌痛為中樞神經系統相關疼痛障礙,具有明確的病理機制。中樞敏化為纖維肌痛主要發病機制。「病生理學研究證據提示,持續性神經遞質釋放失衡引起患者中樞神經層面存在疼痛信號異常放大的現象;神經影像學研究驗證,纖維肌痛徵患者存在大腦內在特殊改變,這種改變可能是造成疼痛感覺異常和全身廣泛性疼痛的原因。」
「起病機制隱匿,讓患者常常感到一種莫名的疼痛存在,而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大部分患者就診時不能準確回憶起疼痛開始的時間。另外,纖維肌痛的疼痛呈彌散性,一般很難準確定位,部分患者甚至說不清楚究竟哪裡疼痛。但纖維肌痛的危害不可小覷,不僅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甚至有46%的患者因病失業,為此負擔的醫療資源及成本與類風溼性關節炎相當。因此,當出現不明原因的全身多部位慢性疼痛,同時伴有軀體不適、疲勞、睡眠障礙、晨僵以及焦慮抑鬱等,經體檢或實驗室檢查無明確器質性疾病的客觀證據時,應需高度警惕纖維肌痛的可能並儘早診治。」樊碧發教授提醒說。
圖片來源:攝圖網
目前在我國,纖維肌痛仍是一種「鮮為人知」的疾病。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纖維肌痛患者首診誤診率達到87%。患者常常耗費兩年以上的時間、平均就診於3.7個醫生才能被確診,甚至有的患者用了10年的時間才能得以確診。一項來自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對目前我國風溼病專科醫師對纖維肌痛認知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僅約1/3的醫師知道1990年美國風溼協會(ACR)制定的纖維肌痛的診斷標準,其他的如治療、發病機理等方面的知曉率更低。
除了疾病認知率低外,纖維肌痛診斷難點在於,其並不是一個排他性診斷,而是與其他疾病合併存在。調查發現,16.8%的骨關節炎、21.1%的類風溼關節炎,36.7%的系統性紅斑狼瘡、38.6%的抑鬱、33.8%的消化道疾病患者均合併有纖維肌痛,以及心血管疾病、內分泌疾病、多種慢性疼痛疾病中也常見。
「這也是導致該疾病誤診漏診率高的重要原因。尤其是與骨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慢性腰背痛、慢性頭痛等『共病』時,纖維肌痛的漏診率更高,常見於骨科、風溼科、疼痛科和神經內科等科室。由於患者往往主訴其他疾病或症狀,而各科室醫生在診斷時如同『盲人摸象』,重點關注患者的『局部』症狀,也就是本專科疾病,導致很多患者雖然週遊於多個科室治療,但治療體會和效果欠佳,不被家庭和社會接受和認可,被認為無病呻吟。」北京協和醫院骨科主任翁習生教授指出。
「相關科室醫生在專注本科疾病診療的同時,應提高對纖維肌痛的認知、篩查和鑑別意識,可參考2016美國風溼協會(ACR)診斷標準和基於患者問卷的纖維肌痛快速篩查工具(FiRST)表來輔助識別,如果能做到多學科聯合診斷則效果最佳。」翁習生建議。
對於纖維肌痛治療,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風溼科梁東風教授指出,纖維肌痛並不是進行性疾病,其症狀可以隨著時間延長而減輕。同時由於發病機制明確,通過個體化針對性的對症治療,可以取得很好的療效。目前針對纖維肌痛機制性治療藥物已經實現了「零」的突破,全新一代鈣離子通道調節劑樂瑞卡(普瑞巴林膠囊)(輝瑞)纖維肌痛適應症已在我國已經獲批上市。隨著研究的不斷進展和突破,未來纖維肌痛或將不再是我國難治療的慢性疼痛性疾病。」
輝瑞成熟藥品業務中國區總經理吳鋒表示,「未來,我們將持續加速向市場推出新的藥品、拓展新適應證,在保障藥物療效的同時保證安全。並與多方攜手在零售藥房、醫院、網際網路醫療、疼痛科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全面合作,構建線上線下全方位的準入體系,提高社會對纖維肌痛的關注度,推動纖維肌痛規範化診療。」
中華醫學會風溼病學會.中華風溼病學雜誌相關信息:
臨床表現
疼痛:全身廣泛存在的疼痛是FM的主要特徵。一般起病隱匿,大部分患者就診時不能準確回憶起疼痛開始的時間。FM的疼痛呈彌散性,一般很難準確定位,常遍布全身各處,以頸部、肩部、脊柱和髖部最常見。疼痛性質多樣,疼痛程度時輕時重,休息常不能緩解,不適當的活動和鍛鍊可使症狀加重。
壓痛:FM唯一可靠的體徵即全身對稱分布的壓痛點。在壓痛點部位,患者對「按壓」反應異常敏感,出現痛苦的表情或拒壓、後退等防衛性反應。這些壓痛點彌散分布於全身,常位於骨突起部位或肌腱、韌帶附著點等處,仔細檢查這些部位均無局部紅腫、皮溫升高等客觀改變。
疲勞及睡眠障礙:約90%以上的患者主訴易疲勞,約15%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勞動能力下降,甚至無法從事普通家務勞動。患者常訴即使在清晨醒後也有明顯疲倦感。90%-98%的患者伴有睡眠障礙,表現為多夢、易醒、甚至失眠等。
神經、精神症狀:情感障礙是FM常見臨床症狀,表現為情緒低落,對自己病情的過度關注,甚至呈嚴重的焦慮、抑鬱狀態。
關節症狀:患者常訴關節疼痛,但無明顯客觀體徵,常伴有晨僵,活動後逐漸好轉,持續時間>1小時。
其他症狀:約30%以上患者可出現腸激惹症候群,部分患者有虛弱、盜汗、體質量波動以及口乾、眼乾等表現,也有部分患者出現膀胱刺激症狀、雷諾現象、不寧腿症候群等。
輔助檢查
實驗室檢查:血常規、血生化檢查、紅細胞沉降率(ESR)、C反應蛋白(CRP)、肌酶、類風溼因子等均無明顯異常。部分患者存在體內激素水平紊亂,如血清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生長激素、類胰島素生長激素-1、甲狀腺素等異常,腦脊液中P物質濃度可升高,偶有血清低滴度抗核抗體陽性或輕度C3水平減低。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MRI):FM患者可能出現額葉皮質、杏仁核、海馬和扣帶回等激活反應異常,以及相互之間的纖維聯絡異常。
評估量表:纖維肌痛影響問卷(FIQ)、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Beck抑鬱量表(BDI)、McGill疼痛問卷調查、漢密爾頓焦慮量表、漢密爾頓抑鬱量表等可以出現異常,有助於評價病情。
合併疾病
FM並非「排除性疾病」,往往與其他疾病交疊存在。調查發現,16.8%的骨關節炎患者、21.1%的類風溼關節炎患者,36.7%的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38.6%的抑鬱患者、33.8%的消化道疾病患者均合併有纖維肌痛<i>-[ii],以及心血管疾病、內分泌疾病、多種慢性疼痛疾病中也常見。
FM患者終身合併疾病的比例:除高血壓外的其他心血管疾病23.9%,血管疾病(所有)25.7%,酗酒/毒品6.1%,哮喘30%,胃腸潰瘍26.5%,腎臟疾病16.2%,膽囊疾病32.6%,內分泌疾病39.7%,肺部疾病37.1%,神經疾病10.7%,胃腸道疾病(所有)72.1%,精神疾病9.0%,嚴重過敏42.2%,其他腹部疾病54%,泌尿生殖系統疾病48.5%,抑鬱67.6%,精神疾病(所有)68.1%。
診斷標準
(21世紀經濟報導 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