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廣州市荔灣區的章先生,因右下腹部疼痛、發燒,在家附近小醫院被診斷可能是闌尾炎,隨後接受了闌尾切除手術。可是,手術之後病情並沒明顯好轉,還出現腹部包塊、傷口流膿。無奈之下,章先生來到大醫院求醫,才知道自己原來患上盲腸癌,才引起腫脹、發炎、疼痛。專家表示,因盲腸癌早期沒有特殊症狀,約有20%左右的患者易被誤診為闌尾炎。
初診是闌尾炎再診斷卻成盲腸癌
章先生是一名退休教師,今年已經72歲。去年10月至今年3月以來,他拉便出現帶血現象,並於3月26日到附近小醫院治療。醫生王某替他坐診,在做完簡單的檢查後,他告知章先生是闌尾炎,要求他動手術,切掉闌尾。
章先生表示,起初他認為做完闌尾炎切除手術後病情就會好轉,但沒想到的是在手術後一個月裡,拉便帶血還是一如既往,而且更多。章先生及家人就急了,章先生去大醫院檢查,結果令他非常震驚,醫院的醫生告知患的是盲腸癌,而且是晚期。
留心大便是否帶血,若有需額外注意
「盲腸癌是消化道癌的一種。盲腸內長期滯留有毒物質不僅可引發盲腸癌,且糞便堆積,影響血液循環。」專家介紹,盲腸癌患者早期排便次數較多,便意頻頻,但無糞便排出,或便秘,有內不適或下墜感;大便帶血,血色鮮紅或暗紅,量不多,常伴有黏液便。腹痛也常見,但在患病早期不劇烈,只是隱隱作痛,腹部包塊是明顯信號。
此外,還有部分盲腸癌患者會被誤診為痔瘡,兩者最相似症狀就是大便出血。當癌變部位局限於盲腸黏膜時,或許大便出血是唯一的初期症狀,可惜患者往往沒注意到。另外息肉病、結腸炎等疾病也同樣會出現大便帶血症狀。
治療盲腸癌手術是唯一辦法
手術治療是徹底治療盲腸癌的唯一手段。早期發現盲腸癌,及時進行以手術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一般效果顯著。但大多盲腸癌患者都是到了中晚期才發現,失去了最佳的治療時間,給治療和預後帶來遺憾。對於術後局部復發或者遠處轉移,也可有選擇地考慮是否採用放療,以求緩解患者疼痛等症狀,延緩病情。對於手術治療的患者來說,除了多吃蔬菜、水果,還應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的暢通,避免糞便在腸道內停留時間過長,增加致癌物質的刺激吸收。患者最好定期回醫院複查,術後一兩年內,三個月、半年左右定期去醫院複查一次。
防癌不要小瞧常規檢查
「防癌別一味追求高精尖技術,平時有症狀就醫時不應放棄簡單檢查。」醫生介紹說,比如查盲腸癌,可以先做大便隱血試驗、血紅蛋白檢查、血清癌胚抗原檢查等。臨床上,主要有纖維結腸鏡檢查、結腸氣鋇雙重造影、CT診斷、超聲顯像檢查、磁共振檢查等方法,纖維結腸鏡檢查為侵入性檢查方法,可直接取病變組織做活檢,但有時因各種原因,探頭不能深入盲腸而無法診斷;結腸氣鋇雙重造影是一種傳統的結腸病變檢查方法,對結腸的清潔度有嚴格的要求,需要比較繁瑣的腸道準備工作,給檢查帶來很多不便,而且盲腸內的糞便有時難以排盡,會給診斷造成一定困難。
此外預防盲腸癌與大腸癌一樣,平時應選擇清淡飲食,多吃穀物、水果、蔬菜等高纖維食物,避免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少吃辛辣、燒烤等食物;儘量克服久坐的不良習慣,適當增加活動的時間;四五十歲以上人群,若出現血便、稀便、大便變細或便秘、腹痛等症狀,更要提高警惕。
39健康網(www.39.net)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