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7月22日訊(通訊員 薛娟)近日,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接診了一位奇怪的患者,四年來,32歲的吳先生反反覆覆出現和闌尾炎一樣的腹痛,可奇怪的是吳先生四年前已經在某市醫院切除了闌尾。既然切除了闌尾,那為什麼吳先生會反反覆覆出現右下腹疼痛的症狀呢?經過檢查發現,吳先生所患的是比較少見的梅克爾憩室,在很多情況下被誤診為闌尾炎,行手術治療後依然存在臨床症狀。
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普外科郭元平介紹,梅克爾憩室是末端迴腸壁上的和手指一般大小的突出物,是一種先天性疾病,由於胚胎期卵黃腸管部分未閉而形成的一種先天性腸管畸形,在人群中的發病率很低,只有極少部分人會出現各種併發症。
「這類疾病可表現出血、腸梗阻、憩室炎、穿孔等症狀,其中憩室炎極難與闌尾炎鑑別,被誤診後往往手術治療後症狀無改善。」郭元平介紹,「該疾病往往在患者3歲以下的嬰幼兒出現症狀,一旦出現症狀就表示情況比較嚴重,大多數情況下需要手術,像吳先生這種中青年患者,一般只要不出現嚴重的併發症往往不需要手術治療,大多數患者可以採取保守治療。」
那麼該怎麼發現這種疾病呢?郭元平介紹,目前臨床上對於診斷梅克爾憩室的方法不多,一般採用排處診斷的方法進行診斷,往往只有手術才能作出正確的診斷。例如消化道鋇劑造影、腸鏡檢查及動脈造影可以幫助我們排除消化道的其他病變及明確出血部位,目前有一种放射性核素掃描被認為是安全有效且快速的診斷方法,利用胃腸黏膜壁細胞對某種核素的特殊親和力,其準確率可達70%~90%。
那麼,又該如何治療呢?郭元平認為,只要全身及局部情況能夠耐受手術都應手術切除,而對於有併發症者必須手術治療,且大多需急症手術。一般採取兩種手術方式,第一是憩室切除術,多採用楔形切除法,適用於憩室基底窄,迴腸無明顯病變者。將憩室完整切除,避免頸部或基底部殘餘的病變或異位組織將致併發症復發;第二是迴腸切除端端吻合術,適用於病變累及迴腸壁,致迴腸壁狹窄,肥厚,水腫或壞死者;基底部出血或穿孔者;基底異常寬大或直徑超過腸腔者。
隨著腔鏡技術的發展,現主要通過腹腔鏡微創方式採用上述兩種手術方式進行治療,該方法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的特點,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採用腹腔鏡手術,對於腹腔粘連重的患者一般採用傳統開腹手術方式,同時腹腔鏡手術也可作為診斷不明確的患者行探查手術以明確診斷。據文獻報導,無症狀者術後併發症少,死亡率幾乎為0。有症狀者術後併發症發生率約10%~25%,死亡者多為延誤診治的嬰幼兒。因此,應提高對本病的認識,強調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必要時積極行剖腹探查術。
郭元平提醒,當2歲以下小孩,尤其是男孩,在出現突發無痛性便血、腸梗阻、反覆發生腸套疊、類似闌尾炎的症狀時因高度警惕梅克爾憩室,及時就醫,明確診斷,以免貽誤病情。
來源:紅網
作者:薛娟
編輯:易銳華
本文為健康頻道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2020/07/22/7689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