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武漢市第37屆金秋菊展的重頭戲,昨日上午,武漢市第八屆鬥菊擂臺賽在中科院武漢植物園舉行。經評選,青山公園花卉技師劉慶東的「古剎金剛」獲專業組冠軍,省地質實驗測試中心高級工程師董靜的「盤龍春曉」獲業餘組冠軍。楚天都市報記者李輝攝
專業組與業餘組花王
菊花爭豔
楚天都市報記者 陳希 通訊員 趙旋 劉愛 陳長麗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李輝
昨日上午,東湖畔中科院武漢植物園內,一場菊花選美大賽在熱情的陽光下激戰正酣,武漢市第八屆「鬥菊擂臺賽」在此精彩上演。作為武漢市第37屆金秋菊展的重頭戲,為公眾呈上了一場精彩絕倫的菊文化活動,並評出專業組、業餘組兩朵「菊王」。
本屆專業組菊花花王劉慶東說,鬥菊表象是菊花爭豔,其實鬥菊是與天鬥、與自己鬥,其樂無窮。「與天鬥,因為天氣是影響其開花的重要變量;與自己鬥,則是要摸透每個菊花品種的脾性,技藝要不斷修煉與提升。」
今年雨水多養好菊花不容易
鬥菊,花王不是一天煉成的
如金色噴泉飽滿噴湧而出,似晚霞噴薄而出,玲瓏的孩兒面可愛嬌羞……武漢植物園中心草坪上,一盆盆精品菊展臺上走秀,它們身姿綽約,精神抖擻,看似平靜,其實個個叫著勁:或氣宇軒昂,或莊重大氣,或纖柔嬌羞,或靈動十足……
經專家評審,青山公園園藝師劉慶東從10名專業組選手中脫穎而出,以一盆「古剎金剛」摘得本屆專業組花王,而20名業餘組選手中,湖北省地質實驗測試中心高級工程師董靜以「盤龍春曉」獲得本屆業餘組花王。
「真不愧是花王!這『古剎金剛』好大一朵啊,花開飽滿花瓣大,氣場強大!」市民方女士拍照發朋友圈分享這朵韻味十足的菊花。
花姿俏,傳神韻。可這背後凝結了劉慶東多少辛勞。「今年養菊花太難了!」出生在一個養花世家,子承父業,59歲的劉慶東已養菊40年,卻在今年著實遇到坎坷。
有啥難的?「今年梅雨季太長,不好施肥。」劉慶東細說道,菊花喜陽怕潮,薄肥勤施,緩慢生長,緩慢吸收,而長時間下雨,則不好施肥。若在雨季施肥,沒陽光促其光合作用,沒法吸收肥料,反而會導致根腐病。所以只好40多天不施肥,「古剎金剛」損失很大,不然它會更加花大葉肥更強壯。
指著參展的一盆盆精品菊,劉慶東詳解道:「你看,今年這葉片就是寶塔形,往年葉片是整齊劃一的,之所以上小下大,就是梅雨季使壞,沒能吸收足夠肥料,葉片就萎縮了。」
雨季長,晴雨不定,今年夏天劉慶東將菊花從家裡搬進搬出,有陽光就在戶外,下雨就呆在窗臺上,「養菊花,真的得靠天。」
今年養菊難,獲得專業組探花和榜眼的陳順啟和丁建路也感同身受,「梅雨季太長,沒法施肥。」
花王,不是一天煉成的。劉慶東養過120個品種的獨本菊,對菊花的脾性了解通透:「菊花品種不同,生長習性是不一樣的,施肥、澆水和光照都不同,肥葉片的更喜歡陽光,葉子細一點的不經曬。綠牡丹就不能在太陽下裸曬,否則玉綠色的花兒就會變白,且容易死,它需要半陰半陽。」
貨車司機逛菊展走上養菊路
鬥菊,鬥出一片生活新天地
「我是一名貨車司機,去年逛漢陽菊展時愛上菊花,撤展時他們送我兩盆,從此養菊,今年首次參賽。」面對評委及觀眾,業餘組選手餘祖華講述他的養菊之緣。
而此刻,他的師傅丁建路正在臺下欣慰地望著他。
餘祖華今年50歲,是一名貨車司機,時間靈活,今年接活少,就戀上養菊,拜兩屆菊花花王得主、漢水公園園藝師丁建路為師。「他很勤快,去公園無數次詢問菊花問題,門檻都踏破了。」72歲的丁建路笑著說。
而首次參加比賽就能入圍業餘組決賽,餘祖華對丁師傅滿懷感恩:「從土壤配比、扦插、修剪到施肥,他都手把手教我,比如配土很關鍵,要達到『下雨不積水、天旱不板結』的標準,就要將雞糞、羊糞、稻穀殼、花生殼及少量土配在一起。」
「能將難養的菊花養好,獲得養菊能手稱號,讓我更有勇氣應對生活中的其他困難,生活的色彩也更豐富。」言語中,餘祖華充滿自信。
丁建路以一盆瀟灑舒展的「沽水紅霞」獲得探花,而他徒弟陳順啟以雪白「歲壽玲」摘得榜眼。「陳啟順是榜眼,我蠻開心啊,我這次來參加鬥菊,就是來看徒弟們領獎的,一代勝一代,才算真正的傳承。」丁建路兩度摘得武漢菊王桂冠,全國的菊花比賽中斬獲多個金銀銅獎,帶徒弟是當下比得獎更為重要的事,近8年來已收徒弟超10個。
徒弟們養精品菊出類拔萃,是丁建路的驕傲,徒弟們在菊花產業上能闖出另一番天地,也是他心之所願。在本屆菊展中獲得養菊能手的易忠明,近幾年開始瞄準菊花產業,帶領全家人養菊,從數百盆起步,到今年已達到1萬盆的產量,分布在今年東西湖菊展中。
江城養菊難因氣候條件使然
鬥菊,為花友提供學習平臺
將菊花養活容易,但要讓其花開豔麗,武漢養菊人是要克難攻堅的,為何?
在丁建路看來,菊花生長周期長,得6至7個月的悉心照料,比呵護小孩還要細緻,才守得花開,特別是在武漢,武漢夏天高溫高溼雨水多,對菊花生長是不利的,這對養菊人是一大考驗。
丁建路特別提到「度」字,水肥都要講求一個度,比如8月中旬後,肥水可以大一點,但是花剛開時,就不能再給肥了,否則會「燒」,同時要注意預防病蟲害,要有準確地預判。
劉慶東感同身受地說:「北方空氣乾燥高溫少,氣溫下降也比武漢早,所以北方氣候條件更適合養菊,而武漢養菊花,難點較多,想要養成花大葉肥形態俏,難度是比較大的,菊花怕高溫高溼,喜陽怕積水,所以夏天要早上10點和下午5點各澆一次水來應對。」
正因養好一盆菊花難點多,所以丁建路和劉慶東特別感謝「鬥菊賽」這一平臺以花會友,各取所長,否則大家就是各自閉門造車。
易忠明今年首次參加鬥菊,昨日在會場結交了很多養菊的朋友,「多交朋友,多交流,再多的問題,都不怕了。」
每年氣候不一樣,蟲害也不一樣,陳順啟經常到師傅或花友家請教,「必須上門交流,有碰撞,才有火花。」
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相關人士表示,「鬥菊」就是一個紐帶,化零為整,凝聚漢派養菊的力量。
今年參賽者近半是70後80後
鬥菊,從專業圈走入百姓家
「你看陳順啟,穿件西服和牛仔褲,哪像67歲的爹爹?」會場上,陳順啟的一位朋友打趣道。
陳順啟笑著說:「養菊花,需要細心與研究,有時也心累,但蠻修身養性的,所以我看起來還算年輕。」
武漢市綠委辦相關人士表示,鬥菊,一方面是技藝的傳承,更為重要的是學習花匠的精神,鬥出精氣神,非靜心細心不可。
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相關人士表示,進入決賽圈的專業組和業餘組選手共有30人,其中70後80後有13名,佔比近半,養菊能手在年輕化。而且今年參選的菊花有50盆,以往只有20盆左右,是歷年參賽作品最多的。
為何今年首次增設業餘組?該人士表示,今年菊花花王是對姊妹花——業餘組和專業組各一名,主要是鬥菊不再是專業人的小圈子,要讓鬥菊的參與度更廣泛,激發市民的參賽熱情,讓大家都來養菊花,傳承菊花的品種資源,讓菊文化更廣泛地在民間紮根與傳播。鬥菊,鬥出武漢人的精氣神!
連結:評選標準
鬥菊比賽的評分標準較嚴格,看花色花姿是否完美,能否表現該品種的特徵;葉片是否舒展,有無脫葉情況,花莖的粗細與高度是否適當,節間是否分布均勻都是考核的標準。
花、葉、莖完美,色、相、韻出彩,才能在一眾作品中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