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青年報
菊花是北京的市花,一直以來,養菊、賞菊、賽菊,已經成為老百姓一年一度的盛事。前不久,北京世界花卉大觀園以「南囿秋風添景色,菊舞芳華匯精英」為主題的第十一屆菊花擂臺賽決賽落幕,來自開封市汴京公園的「墨王」榮獲「菊王」稱號,北京世界花卉大觀園的「紅衣錦裙」獲得菊魁的桂冠。在隨後的菊花展上,引得不少遊客爭相前來一睹芳容。
11月8日下午,「青睞」會員走進北京世界花卉大觀園的菊花精品盛會,遊覽溫室奇珍異草、體驗地景藝術,還動手體驗了傳統的菊花插花。最後,在資深花卉園藝師、菊花養護專家王海峰的帶領下,零距離賞「菊王」風採,並與大家交流了不少的菊花養護、種植知識。豐富多彩的內容,讓會員直呼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大漲了知識」。
地景裝置,園林廢料變身藝術和風景
深秋的京城,五彩斑斕。「青睞」會員乘坐電瓶車緩緩駛入北京世界花卉大觀園,一進門,大家就被小路兩旁的地景裝置吸引,巨龍、小鹿、青山、書本……它們點綴在草地樹林之間,散發出原始的自然之美。隨著園藝老師韓宇的講解,不同地景藝術作品依次映入眼帘。車裡也發出陣陣驚呼,「那條龍真有氣勢!」「那顆巨大的心是由椰子殼組成的,椰殼裡還長出了綠植!」「哎呀,銀杏樹林那邊像是在放煙火!」大家興奮地拿出手機拍照。韓宇笑著介紹,「這些地景作品都是前兩屆留下的藝術精品。像那條巨龍的龍爪是藤條編制的,顯得粗壯有力。龍鱗用小木片裁了做的,光粘木片就粘了半個多月。那些火樹銀花是用旱柳的柳條染色做的。那條金黃色的魚是用脫完粒之後的玉米芯做的。」有的作品呼喚共生,有的作品表現溫情……在觀賞的同時更引人思考。韓宇告訴大家,很多裝置都運用了本傑士堆的原理,用樹枝搭出各種造型,能讓園裡的黃鼠狼、小狗等等小動物在裡面過冬。
韓宇告訴大家,這些巨大的藝術裝置都是由落葉、枯枝、石頭等等園林廢料做成。「通過藝術家的手,廢料變成了大地上的藝術和風景,既環保又美觀。」他介紹北京世界花卉大觀園的地景設計藝術節,已經舉辦了兩屆。他同時透露,今年第三屆北京地景設計藝術節正在啟動設計師招募。為了讓更多的人領略到地景藝術的魅力,今年的地景藝術節展示場地,除了世界花卉大觀園外,還包括副中心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和復興門外大街10號。「園藝師、花藝師、園林設計師、建築師、雕塑師、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導師、學生都可以自願組成創作團隊參與地景創作,最終將選出大約50支創作團隊參賽。」
地景藝術節自開辦以來,就秉持了「生態環保」「循環利用」「變廢為寶」的理念,要求作品主材須使用自然材料創作,像利用落葉、枯枝、石頭、建築廢料等等,並且可以陸地放置、觀賞期在3個月以上,這樣才呈現出眼前這些獨具特色的地景之美,為北方的冬天平添勃勃生機。韓宇發出招募帖,「今年的地景藝術作品預計12月初完成,並啟動大眾展評,最終將根據大眾展評結果與專業評審團評選結果確定獲獎作品,金獎團隊將獲2萬元獎金,另外還將設置優秀獎、創意獎、最具人氣獎等獎項。」
消腫止痛「地不容」,見血封喉「箭毒木」
很快,兩路尋訪小分隊的車依次停靠在溫室前,韓宇招呼大家下車走進溫室,去尋訪奇花異草。首先進入蔬菜瓜果廳,看到彩色的茄子,各種味道的薄荷,以及熟悉又特別的蔬菜,每個人都像回到了童年似的,興奮地相互招呼,「你聞聞這個薄荷有蘋果的香味」「啊呀,快看棉花開得一朵挨一朵」。
韓宇笑著指給大家看水茄:「很多人在東南亞夜市的燒烤攤位上都看到過,擺有一串串綠色的小果果,當地叫苦果或苦涼果,那就是水茄的果實,一般可用來油炸吃。」他又指著一旁的雞蛋花告訴大家:在我國西雙版納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雞蛋花被佛教寺院定為「五樹六花」之一而被廣泛栽植,故又名「廟樹」或「塔樹」。「它的樹形美觀,奇形怪狀,全株莖幹含有乳汁。是熱帶地區開花極其美麗的多肉植物,在熱帶地栽高度可以達到4-5米,是重要的庭園植物,在北方只能盆栽觀賞,通常在2米以下。雞蛋花在溫室栽培時冬季會落葉,這是它耐寒性差的表現,但落葉後光禿的樹幹彎曲自然似盆景,也有很強的觀賞性。」
邊走邊看,各色植物應接不暇。韓宇在綠玉樹前停下,聽到有人叫它光棍樹,他笑言,「大家都說光棍樹沒有葉子,但其實只是葉子退化成了鱗片狀,不太容易看到。另外,綠玉樹也是一種石油植物,它的乳汁中含有豐富的碳氫化合物,與石油的成分相似,也可以作為生產沼氣的原料,它的沼氣產量較一般嫩枝綠草高5到10倍。」
在沙漠植物館各種形態各異的沙漠植物裡,一株株猶如「狼牙棒」的「非洲霸王樹」頗為顯眼。韓宇告訴大家,它是多肉植物中的珍稀物種,也是棒槌樹屬植物全球約25個種中最具觀賞價值的品種之一。「霸王樹植株高大,原產馬達加斯加,最高可達6米,且渾身具刺,在視野開闊的荒漠上,遠遠看去,霸氣十足,有種傲視群雄的氣勢,它的形態奇特,莖、葉、花均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褐綠色圓柱形的莖幹肥厚挺拔。它肥大的莖就是它儲水的地方,莖上密生3枚一簇的粗短硬刺,看起來像一個超大的棒槌,這也是它署名的由來。」
繼續前行,大家被一大塊看上去像大石頭一樣的植物吸引,紛紛駐足觀看。「大家猜一下哪部分是這個植物的根?」韓宇笑著提問,繼而揭秘,「正確答案就是地面上這個膨大的球狀物,因為海南『地不容』是一種塊根植物,即根部膨大為塊狀,同時它的塊根也是藥用部位,俗名金不換,有消腫止痛的功效。為什麼叫地不容?是因為它根部裸露於地面,不被土地覆蓋,故名地不容。」
沿著被綠植覆蓋的小路拐過一個狹長的彎,眼前豁然開朗,兩棵巨大的榕樹橫亙旁側,「榕樹達三百年樹齡,它的氣生根發達,板根現象,獨木成林,具有呼吸、絞殺、支撐、侵佔領地的作用,成為熱帶雨林奇觀之一。」韓宇又指著遠處的參天大樹繼續說道,「那棵佛肚樹原產於澳大利亞昆士蘭地區沙漠地帶,樹幹上下較細,形似一隻巨大的花瓶,故名昆士蘭瓶樹,又似彌勒佛的肚子,名佛肚樹。其實是植物為了適應乾旱的環境,在雨季來到以後,發達的樹根儘量吸收更多水分,它的『佛肚』可以儲存8噸重的水。」
接著遇見菩提樹,韓宇告訴大家,菩提葉片尾端像「小尾巴」似的名為「滴水尖」,是為了適應熱帶雨林多雨環境的表現,它可以起到導流雨水的作用。他特別強調,「菩提樹是一種榕樹,結的榕果類似無花果,所以菩提子並不是菩提樹的種子。」話音未落,他手指稍遠一棵樹說,「這就是『見血封喉』樹,它的乳白色樹液含有劇毒,一經接觸人畜傷口,即可使中毒者心臟麻痺,導致心率失常、血管封閉、血液凝固,以至於窒息死亡,所以人們稱它為『見血封喉』,也叫箭毒木,以前在雲南、海南等地有人用它的樹汁製作箭毒,射殺野獸,一旦這種毒液進入傷口,很快便會中毒死亡。」
鐵樹開花活化石,天然殺手是蓖麻
穿過一架錦屏藤,像走過一簾幽夢的浪漫之門,繁多的植物令人眼花繚亂、興致盎然。韓宇指著一株蘇鐵告訴大家,「人們常說的鐵樹開花,百年一遇,就是指的蘇鐵這種植物。它是現存種子植物中最原始的一種,有活化石之稱,一般在南方生長10年以上才能開花,而在北方受氣候影響幾乎不會開花,在溫室裡才有幸欣賞到鐵樹開花。」他教給大家分辨,「雌株開花時會呈現出『鳳凰抱蛋』的奇觀,大孢子葉球就像鳳凰的翎羽一樣,裡面金黃色的種子就像鳳凰產的蛋一樣,但要注意種子有毒不能吃。雄花夏季開花,雌花秋冬季開花。」
韓宇指引大家看兩面針植物時,讓人驚訝的是,它的莖、枝、葉軸下面,和小葉中脈兩面都長著鉤狀皮刺,不少會員伸手一摸都被刺到。「它的根、莖、葉、果皮都用作草藥,通常它的根用於氣滯血瘀引起的跌打損傷、風溼痺痛、胃痛、牙痛,也是兩面針牙膏的藥用成分。」
韓宇邊說邊停在一株降香黃檀面前,「大家可別小看它,它的別名就是大名鼎鼎的黃花梨木,木色金黃而溫潤,木性極為穩定,不管寒暑都不變形、不開裂、不彎曲,有一定的韌性,能製作各種異形家具。別看這棵才手腕粗,卻已經生長了十幾年。」不遠處兩株曼陀羅吸引了大家,韓宇笑道,「這是木本曼陀羅,它的花朵是下垂懸吊著的,猶如燈籠,是觀賞價值很高的花木。不過,它全株有毒,含有致幻成分,可經由人體皮膚黏膜進入人體。沒錯,就是大家看過的武俠小說中蒙汗藥的原料。」
沒想到一片蓖麻種植區讓會員們紛紛駐足,有的人直呼小時候常見,還有人甚至說起自己的種植經歷。韓宇熱情介紹,「它在熱帶或南方地區常成多年生灌木或小喬木。原產地在非洲東北部的肯亞或索馬利亞,種子可榨油,蓖麻油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和醫藥原料。世界範圍內,每年蓖麻油的產量高達50萬噸,從香精到肥皂,它的身影無處不在。」他還特別提醒大家,在榨油加熱過程中,蓖麻毒素早已失去了毒性,蓖麻油還是可以安心食用的。未經加工處理的蓖麻才是需要警惕的「天然殺手」,因為蓖麻的植株和種子裡含有大量的蓖麻毒素,這種毒素是一種高毒性蛋白,能溶解紅細胞,損傷肝、腎,抑制呼吸中樞。「植物的毒素不過是一種防禦機制,讓自己在危險的自然界中得以保全,讓嘴饞的動物對其敬而遠之。」
走到一處古井旁,韓宇特別動情,他告訴大家,腳下的這方古井可以說見證了花鄉草橋村800年種花養花的悠久歷史,使得花鄉自古就成為「泉甘土沃,為京師養花之所」。「除了泉水甘洌,還有一個重要原因,花鄉這邊有個地方叫黃土崗,黃土不適合種植農作物,但是黃土養花透水透氣,所以就因地制宜養花。明清以來,村裡人挑著扁擔向宮裡去進獻各種花卉。」也因此,花鄉自古沿襲了非常精湛的技藝,尤以煻花技藝最為獨特,「能給花加溫,讓它提前開花」。
以型傳神,體驗傳統菊花插花
時間飛逝,負責插花環節的老師不得不派人來探望隊伍的進程。大家開心地走進綠植映襯的百花茗賞廳,圍坐在早已布置好的插花臺前。花藝老師賀金鑫先讓大家選定好中意的菊花主枝,並告訴大家今天體驗的是中式傳統插花,在造型上分直立式、水平式、傾斜式和下沉式。怎樣才能把盆花插做得很美?傳統插花講究師法自然,以型傳神。「大家在插做時要直立中帶一點傾斜」。
賀金鑫邊示範邊插做:第一主枝的長度怎麼確定?首先挑一支生長順暢的枝條,用它量一個盆的高度,再量一個寬度,然後量出兩個長度相加的1.5倍到2倍,就是第一主枝的長度;第二主枝是第一主枝的2/3到1/2;第三主枝是第二主枝的2/3到1/2。」
大家隨著老師的示範把主枝垂直插入花盆遠離自己的方向,再調整好角度,使三個主枝構成一個穩定的三角形狀。隨後再剪下選中的兩到三朵菊花插做焦點區域,「既要前後呼應,也要有上下層次」。然後在老師的指導下,大家選用燈臺花、小雛菊,依次補充插做,依照「看不到花泥」的基本原則,每個人都在盆花的前後、中間、左右緊張地忙活,使自己的作品拉開景深,整體舒展。最後大家滿懷愜意地欣賞著一件件自然怒放的作品,青睞會員中唯一一位男士的作品當場就受到兩位老師的表揚。
專家分享,怎樣才能養好菊花
意猶未盡體驗過插花,大家去菊花精品展廳時才驚覺,天色已經黑了。菊花展廳裡,1500餘盆菊花集中綻放,高低錯落、奼紫嫣紅。精品菊與案頭菊交錯綻放,盆栽小菊、傳統菊花與時尚潮流元素相互碰撞,產生一種奇妙的化學反應,打破了大家對賞菊的刻板印象。本屆菊花擂臺賽菊魁——「紅衣錦裙」的培育人王海峰已經在展廳等候多時。他首先介紹,「鬥菊」這一古老傳統文化項目從2005年就在世界花卉大觀園落地生根,近幾年尤其受到大眾歡迎。
王海峰從事園林技術20年,最近6年他專注於研究獨本菊理論和培育種植技術。他指著7盆從1200株參賽「選手」中脫穎而出進入決賽的精品菊一一介紹,「經過海選入圍,再現場由觀眾和專家評委進行票選,最終這株墨菊贏得了今年的菊王。」他進一步說明,這株墨菊之所以獲得菊王之稱,是憑藉它濃鬱深沉的純淨,「這個乾淨的顏色要靠培育人對環境肥力的各種綜合把控,墨菊的顏色很難把控,一旦控制不好就沒有這麼深的顏色。實際上,看各個品種的名菊莫不如此,都要以顏色、姿態取勝。」
很多會員問到怎麼能養好菊花,王海峰把自己多年養護獨本菊的經驗和盤託出:普通的菊花在培育過程中,要不斷進行剪除側枝和疏蕾,「只留一個植株,集中養分供給這株菊花,使它成為一盆一株、一株一花,而且要莖稈粗壯,花大色豔,底葉不落,葉片平整,無病蟲害,同時葉色濃綠富有光澤。」平時人們在家裡養菊花為什麼感到很難?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施肥,「不能用化肥,要使用有機肥。」如果想養育案頭菊,在夏季扦插植株頂芽後,還要通過噴施矮壯素來控制植株高度。
他借著展廳的菊花依次教大家如何通過花序分別辨認:平瓣,就是單個花瓣是展開型; 管瓣,就是單個花瓣沒有展開,包在一起形似小紙筒,比如各種線形花瓣的品種,像瀑水流冰等等;匙瓣,就是單個花瓣先端開口,後端捲曲成管瓣,相當於平瓣和管瓣的結合,比如金雞紅翎。
繼續往前走,大家看到菊花的另一種栽培形式:小菊盆景。王海峰告訴大家,「小菊盆景看起來和其他菊花差別很大,像是一棵樹一樣,有粗壯的木質主幹和枝條,但是各個枝條的方向和彎曲度又不一樣,就像是自然生長下的樹木形態。近幾年小菊盆景特別受青睞,因為它不僅能讓人欣賞到樹木盆景的造型和姿態,同時也能欣賞到豐富的菊花色彩。」
面對大家七嘴八舌提出的養花難題,王海峰坦言,「我就給大家講講我每年是怎麼幹活的吧。」每年菊花撤展後的1月、2月,王海峰先要選擇優良品種長勢健壯的萌芽進行扦插繁殖。「老樁隨時剔除腳芽,只留枝杈上的萌芽。」扦插苗生根後即可分盆栽培養護,分盆後的小菊苗長到10-20釐米時要打頭,促發新枝,開始主幹蟠扎造型以及根盤造型。4月中旬移出溫室,換大盆,換新的營養土,擺放在通風向陽、排水通暢的室外用地。繼續主幹造型,根盤提根。「每周澆一次1000倍複合肥水,每個月澆一次辛硫磷藥水防地蠶、樂果防蚜蟲。」
6月到8月間,王海峰的工作重點是及時摘心整形,摘心平頭次數越多,造型的枝片越豐滿,開花量越多。8月中旬做一次重點整形修剪,去除過長過密枝條,對個別枝條整形歸位,修剪出有層次感的枝片,不斷除草。9月白露節氣前後,進行最後一次平頭摘心,把整體造型固定下來,「噴施125倍矮壯素,追肥應以磷鉀肥為主。」10月初部分品種開始透色,到了中下旬,「透色,初開,摘老葉,撤鋁絲,拌新土,換盆」。
每年最美秋菊凋謝後,王海峰他們都經歷如此一番擇優錄取,菊花在匠人的手中,又一個春秋的辛勤培育,生出精品、新品。他們培育的成果越多,人們看到的秋菊越美。
文/木子
供圖/王海峰
責任編輯: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