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遞弱代償的爭論中想到的

2021-01-13 澹泊者的修煉筆記

01 我們總會被大神的觀點玩弄於股掌之中

專欄作家萬維鋼這幾天寫了一篇文章,矛頭直指民間哲學家王東嶽,文章用「全是錯的」、「胡亂談自己不懂的東西」、「是個上不了臺面的理論」等極其不給面子的語言來描述,掀起軒然大波。[1]

我不是王東嶽的讀者,但是看過朋友推送過的講課視頻,與其他空談哲學的人不同,東嶽先生能夠從宇宙大視角談到微觀的量子力學,從生命原理談到社會關係,從數學定律談到化學反應,從古代東方的老子談到西方近代的黑格爾,我很少見過如此博學之人,更關鍵的是他還能把這些科學知識跟哲學結合起來,最終找到了他的第一性原理----「遞弱代償」。他的演講沒有馬丁路德金的慷慨激昂,也沒有馬雲的咄咄逼人,但是淡定、自信的演講風格,是我喜歡的,也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萬維鋼是個會寫文章的科學家,有著極其縝密的理科思維和文筆,對於我這種理科生來說,很自然就能成為他的讀者,他的寫作風格也一直是我學習的對象。在談到王東嶽的「遞弱代償」時,萬老師先是指出王東嶽的小錯,即將黑洞歸類到了暗物質;然後是中錯,即用各類反例來「證偽」遞弱代償理論;最後談到大錯,即「在沒有規律的地方找規律」,看得暢快淋漓。

我沒有資格去評論兩位大神的表現,這些留給鐵粉們或者業內高人,誰最終勝利對我都無所謂,所以我選擇跳出來,去思考自己的觀點。

我們是不是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上午聽了 A 發表觀點,覺得很有道理,下午又聽了 B 發表觀點,覺得頭頭是道,但是最終發現他們的觀點是相互衝突的!我們自己的觀點哪去了?我感悟到了一個關鍵詞:「邊界」。

02 行動是突破認知邊界的開端

為了理解王東嶽的理論,我專門花了一天時間去理解「遞弱代償」,他的《物演通論》是沒時間去細讀了,只能從早幾年羅胖給他站臺的文章中去理解,同時我又再去複習了一把波普爾的證偽理論,才知道波普爾的理論也有局限,同樣又有了收穫。

你看,沒事的時候只是大致知道,也不會去深究,要面臨「互撕」了,才會用心去思考,對於身邊的事情,我們又有多少事情是認真思考過的?

我們都知道僅靠聽課去學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信息在你心中沒有加工成知識,但是大部分人的學習就止於此,這些人最終不過是為「聽過很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這個統計基數又做出了貢獻。

為了加工知識,你需要進一步閱讀、研究相關資料,當你以為自己搞懂了,要表達給別人的時候,才發現自己還是一知半解。從此我養成了寫作、分享的習慣,力爭做到以「輸出倒逼輸入」。我以為這已經差不多了,但是有一天,當你真正被人 diss 的時候,你才發現,這才是檢驗知識是否真正屬於你的時刻!一個知識不經過互撕,怎麼能經得起考驗?

聽課-->閱讀/研究-->寫作/演講-->互撕,這個認知行動的過程中,你大都停留在哪個邊界上?在行動上每突破一個邊界,你的知識將越紮實,看來互撕並不是一件壞事,互撕才是理論走向實踐的開端,互撕輸贏不重要,關鍵是收穫。而對於我自己,是否也應該跨出寫作這個邊界,找更多人去「互撕」?

你常因為觀點和別人「互撕」嗎?請點擊

03 知識邊界限制了你的認知空間

無論有多博學,每個人總會有自己的知識邊界。王東嶽的知識邊界是缺乏深度的科學知識,雖然他很博學,但畢竟不是科學家,也才會出現把黑洞說成是暗物質的笑話。但是他研究了幾十年的哲學,對哲學 + 科學的認知有很深的理解,這也構成一個新名詞,叫「哲科思維」,而哲科思維則是常人沒有達到的境界。

哲科思維認為,我們無法通過觀察、實驗等感性直覺直接獲得事實,而需要去除事物的表象,直接追溯到支撐第一性原理的那個「邏輯奇點」,從那個奇點出發,來懷疑、假設、證明一切,實現思想的頓悟。

哲學是大尺度的學問,是研究形而上的學問,科學是細尺度的學問,是研究形而下的學問,而「哲科思維」就是把看似相互矛盾的唯物和唯心思維統一了起來,王東嶽的「遞弱代償」就是這麼一套體系。

我們都知道,一個科學假設,一旦被「證偽」,那麼就可以全盤推翻,但是一個哲學理論是一個抽象的、大尺度的整體,韌性就會強很多。因此,遞弱代償理論具備相當強韌的「彈性解釋」能力。就如萬維鋼用「細菌比老鼠難養」這個結論去證偽一個局部問題,並不能動搖整個抽象理論根基。相反,很容易被人說是對「存在度」的理解有誤,甚至說沒看懂「遞弱代償」理論等等。

證偽就能全盤否定?哪有那麼簡單

說白了,就是一個理論越抽象,越難以反駁,越具體,就越容易被證偽推翻,我想,王東嶽先生一定不會為他的遞弱代償理論加上數學參數的,那時一定會被「證偽」。大家想想領導為什麼都喜歡說「虛」的東西? 那是因為「虛」的東西有很強的彈性解釋空間。

這裡並不是說哲科思維不好,牛頓的力學定律,並不是從實驗中研究出來的,而是利用這種「哲科思維」從抽象中推導出來,然後讓大家在實驗中去驗證。這種「哲科思維」的缺失,一直是國人很少發現科學新定律的根源,我們更喜歡的思維是「實踐出真知」,即在不斷迭代中尋找規律,中國的四大發明不外乎都屬於這一類。由此看來,我們的確需要跨越更多的知識邊界,才能打開更多的認知空間。

而擁有強大科學思維、工程思維的萬維鋼老師,用他的科學思維來批判王東嶽的「哲科思維」,或許是跨越了他的知識邊界,萬維綱說王東嶽在「沒有規律的地方找規律」的確不太恰當,而當年的牛頓的「慣性定律」就是在看似沒有規律的地方找到規律啊!他並不習慣東嶽先生的這套哲科思維模式,他低估了這套抽象理論的超強彈性解釋空間。

04 看懂理論邊界才是自己的理論

世上有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理論上或許是有的,但是構建這樣的體系太難了,從古至今也無人能做到。但是我覺得王東嶽要做的似乎就是這麼一個理論。

什麼是遞弱代償理論?

在宇宙存續的演化歷程上,存在度作為一個變項勢將無可逆轉地逐步下滑。或者反過來說也一樣,正是由於存在度無可逆轉地趨於下傾,才有了代償函項的相應增勢和物存形態的豐化歷程。由此達成遞弱代償的創世法則。[2]

用人話就是說,隨著宇宙萬物的演化,所有的物系都會越來越弱。但是,有一種方法叫替代性的補償,可以用其他權宜之計來維持它們的存在度。王東嶽認為這是138億年宇宙所有物系,從粒子、原子、分子、單細胞生物、多細胞生物,一直到像人類這樣的高等生物的一個總趨勢,類似地,社會、文化也逃不了這個趨勢,即越演化存在度越弱。

遞弱代償

王東嶽曾經在一個小型研討會闡述了「遞弱代償」,報導是這麼說的:

「那天到會的有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周國平、趙汀陽研究員,北京大學哲學系陳嘉映教授,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金鋒博士,以及其他各個方面的學者和朋友。大家對王東嶽的代償理論進行了探討,並對他的勇氣表示欽佩。

「勇氣」兩個字或許就是學術界的評價,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即使是周國平、趙汀陽等大咖,也不敢(也可能是不屑)正面硬剛王東嶽。

鄙人雖然才疏學淺,但是還會堅信,一個連我自己都不知道使用邊界的知識,一定不屬於我。我沒有看到這個遞弱代償的邊界,東嶽先生聲稱它的邊界是「宇宙所有物系」。可以說是我沒看懂王東嶽的理論,也可以說一種「思維遮蔽」,但是「遞弱代償」,我還是無法接受這樣一個沒有適用邊界的理論。

看多了高大上的理論,有時候我寧願回到現實,老老實實去迭代,去實踐。

05 邊界最終決定了你是誰

總結一下,大神互撕,看熱鬧是沒收穫的,但是只要思考了,就會比大多數人有成長,我思考的是關於「邊界」的問題。

首先,我認為我們需要跨越行動的邊界,很多行動阻礙了我們的知行合一;其次,超越知識的邊界,才能看清楚更大尺度的世界和更多不同的思維方式,哲科思維算是我從王東嶽那裡的小小收穫;第三,懂得理論的邊界,才能回到一個謙卑的自我,我們不但要知道理論的優勢,更重要的是正明白理論的局限,這樣的理論才能為我所用。

我不敢妄加評論王東嶽,但是我覺得他僅僅作為一個教授,他對中西哲學、歷史以及科學方面的掃盲知識我還是很喜歡聽的,也很受眾,他可以是一個很成功的教授,他也應該有他的邊界。

你是否找到自己的邊界?

其實,人生還有更多維度的邊界,這些邊界終究決定了你是誰,你是否找到自己的邊界?

---END---

參考文獻:[1]、萬維鋼精英日課 《「遞弱代償」與民間哲學家》[2]、王東嶽《物演通論》

相關焦點

  • 遞弱代償錯了,我們活著為什麼?
    這就做代償。人類文明也同樣在這個規律之中,貌似越來越強,但是個體依賴性越來越大,總體生存度越來越低。遞弱代償論首先給生物的存在設定了前提,為生存度而來,生物為求存是遞弱代償論的起點。生物是在求存嗎?否!任何生物都只有一個目的,求感知。求可能的最大限度的感知才是生物的本能和目的。
  • 從遞弱代償原理看病毒演化(下)
    我們進入正題,有了前面的科普知識,我們再來看王東嶽先生提出的遞弱代償原理,會好理解一點。王東嶽,筆名「子非魚」,曾潛心終南山修學20年,獨立於任何黨派和學術機構之外,自由學者,著有《物演通論》《知魚之樂》《人類的沒落》等。王東嶽先生非常推崇《老子》,老子的某些觀點暗合他所提出的遞弱代償原理。
  • 論王東嶽的「遞弱代償原理」
    王東嶽先生「遞弱代償原理」:他認為,愈原始愈簡單的物類其存在度愈高,愈後衍愈複雜的物類其存在度愈低,並且存在度呈一個遞減趨勢。隨著存在度的遞減,後衍物種為了保證自身能夠穩定衍存,就會相應地增加和發展自己續存的能力及結構屬性,這種現象就是「代償」。
  • 遞弱代償原理正確嗎?適合於人類歷史嗎?為何產生那麼大的爭議?
    遞弱代償原理出自《物演通論》,是王東嶽所著,分為三卷:自然哲學論、精神哲學論、社會哲學論。這本書論證了三個原理:遞弱代償衍存原理、感應屬性增益原理、生存性狀媾合原理。從這個介紹可以看出,《物演通論》這本書是作為哲學著作出版的。遞弱代償原理是這本書三大原理之一,且是最為重要的一個理論。整本書都是為了論證這個原理而展開的。
  • 王東嶽:「遞弱代償」剽竊《道德經》,矇騙誤導也能成大師?
    大家對王東嶽的代償理論進行了探討,並對他的勇氣表示欽佩。大家對王東嶽的代償理論進行了探討,並對他的勇氣表示欽佩。只有這句話我相信是真的,因為章口就萊確實需要勇氣,但實際生活中,這些哲學大咖科學精英沒有任何人公開談論或者在著作中提到過王東嶽和他的「遞弱代償」。
  • 王東嶽的「遞弱代償」原理是正確的嗎,要如何倡導科學發展?
    王東嶽的遞弱代償原理,因為把宇宙萬物都總結為一系,其眼光之大,讓人嘆為觀止。然而王東嶽的「遞弱代償原理」真的那麼神奇嗎?一起來詳細了解吧,看看到底是神奇還是荒謬!什麼是遞弱代償原理呢,王東嶽總結為:世界上所有的物種,生存強度總是呈現遞減態勢,一代比一代弱,為了保證自身能夠衍存,就會相應地增加和發揮自己續存的能力以及結構屬性。
  • 遞弱代償原理錯在哪裡?論生物演化和文明進步的需要與目的
    本文是上篇發文《遞弱代償原理正確嗎?適合於人類歷史嗎?為何產生那麼大的爭議?》的續寫。四個月之前的發文,依然不斷地有讀者評論。大部分的讀者都認為上篇發文是在批判,實際上並不是。上篇發文只是從關係與價值的角度論述了遞弱代償原理的適用領域,介紹了《物演通論》這本書的價值所在。
  • 何為「遞弱代償」?為何說文明是一場災難?
    作者聲明:本文思想啟發於王東嶽先生的遞弱代償理論,原創不易,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我們的普通意識形態認為,生存能力越強,其存在度就越高。比如說人,在地球上是能力最強的生物,站在食物鏈頂端,所以人類的存在度是最高的,也就是說人類會比其他低級動物存活的時間更長,會陪伴地球直到地球滅亡。
  • 用「遞弱代償」理解網際網路的28個現象和終局
    此外由於《物演通論》過於龐大,我本人不敢說完全讀懂,只是在盡我所能的理解遞弱代償思想,來重新理解網際網路,以下內容都只是我個人見解,不代表原著和作者的觀點。一,遞弱代償簡化版上圖是我對遞弱代償的簡化版,並非原意,這裡為了方便解讀,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去看《物演通論》。
  • 《物演通論》所謂的遞弱代償根本解釋不了人類文明
    遞弱代償無非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包裝,引入進化論加以混雜而成的另類。解決不了任問題,最多是給那些沒時間讀書,不願讀書的人普及一下哲學名詞與一些原理,沒有什麼創新,故弄玄虛而矣。於人而言,世界一切都是人認知的結果,人沒了,認知消了,世界客觀主觀沒什麼區別?所以說一切知識都是主觀世界作用的結果,都是虛無的。而康德要做的事情就是證明主觀世界的認識,思維邏輯也是有客觀形式的。
  • 人類在宇宙中的存在感接近零?根據遞弱代償原理,我們還在變小
    在此基礎上,人們曾經試圖尋找自身在宇宙中的定位,作為目前已知的唯一存在的智慧生命體,我們在宇宙中的存在感是高是低呢?得到的答案卻令人感到意外,根據相關研究,尤其是遞弱代償原理,一個生命體越弱小,在整個宇宙中的存在感就越強。反而觀之,人類已經在科技的支持下變得強大起來,自身的存在感也就更弱,甚至無限接近於零。
  • 王東嶽的遞弱代償和達爾文的進化論是對立的兩種觀點嗎?
    表面上看王東嶽的遞弱代嘗原理和達爾文的進化論是兩種對立的觀點成立,但是從深層看這個觀點不成立,應該說王東嶽的遞弱代嘗原理是對達爾文最適者生存理論的覆蓋。《物演通論》核心觀點:質能方程+殤增定律=遞弱代嘗。進化論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觀點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越高級的物種越具有生存優勢。拿人類來舉例子根據達爾文進化論人是地球上最高級的物種所以人就一定最具生存優勢,人類越發展一定能夠統治整個宇宙,成為整個宇宙中最強的物種。但是前提是達爾文進化論一直成立不被推翻。
  • 王東嶽的遞弱代嘗和達爾文的進化論是對立的兩種觀點嗎?
    表面上看王東嶽的遞弱代嘗原理和達爾文的進化論是兩種對立的觀點成立,但是從深層看這個觀點不成立,應該說王東嶽的遞弱代嘗原理是對達爾文最適者生存理論的覆蓋。《物演通論》核心觀點:質能方程+殤增定律=遞弱代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