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們總會被大神的觀點玩弄於股掌之中
專欄作家萬維鋼這幾天寫了一篇文章,矛頭直指民間哲學家王東嶽,文章用「全是錯的」、「胡亂談自己不懂的東西」、「是個上不了臺面的理論」等極其不給面子的語言來描述,掀起軒然大波。[1]
我不是王東嶽的讀者,但是看過朋友推送過的講課視頻,與其他空談哲學的人不同,東嶽先生能夠從宇宙大視角談到微觀的量子力學,從生命原理談到社會關係,從數學定律談到化學反應,從古代東方的老子談到西方近代的黑格爾,我很少見過如此博學之人,更關鍵的是他還能把這些科學知識跟哲學結合起來,最終找到了他的第一性原理----「遞弱代償」。他的演講沒有馬丁路德金的慷慨激昂,也沒有馬雲的咄咄逼人,但是淡定、自信的演講風格,是我喜歡的,也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萬維鋼是個會寫文章的科學家,有著極其縝密的理科思維和文筆,對於我這種理科生來說,很自然就能成為他的讀者,他的寫作風格也一直是我學習的對象。在談到王東嶽的「遞弱代償」時,萬老師先是指出王東嶽的小錯,即將黑洞歸類到了暗物質;然後是中錯,即用各類反例來「證偽」遞弱代償理論;最後談到大錯,即「在沒有規律的地方找規律」,看得暢快淋漓。
我沒有資格去評論兩位大神的表現,這些留給鐵粉們或者業內高人,誰最終勝利對我都無所謂,所以我選擇跳出來,去思考自己的觀點。
我們是不是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上午聽了 A 發表觀點,覺得很有道理,下午又聽了 B 發表觀點,覺得頭頭是道,但是最終發現他們的觀點是相互衝突的!我們自己的觀點哪去了?我感悟到了一個關鍵詞:「邊界」。
02 行動是突破認知邊界的開端
為了理解王東嶽的理論,我專門花了一天時間去理解「遞弱代償」,他的《物演通論》是沒時間去細讀了,只能從早幾年羅胖給他站臺的文章中去理解,同時我又再去複習了一把波普爾的證偽理論,才知道波普爾的理論也有局限,同樣又有了收穫。
你看,沒事的時候只是大致知道,也不會去深究,要面臨「互撕」了,才會用心去思考,對於身邊的事情,我們又有多少事情是認真思考過的?
我們都知道僅靠聽課去學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信息在你心中沒有加工成知識,但是大部分人的學習就止於此,這些人最終不過是為「聽過很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這個統計基數又做出了貢獻。
為了加工知識,你需要進一步閱讀、研究相關資料,當你以為自己搞懂了,要表達給別人的時候,才發現自己還是一知半解。從此我養成了寫作、分享的習慣,力爭做到以「輸出倒逼輸入」。我以為這已經差不多了,但是有一天,當你真正被人 diss 的時候,你才發現,這才是檢驗知識是否真正屬於你的時刻!一個知識不經過互撕,怎麼能經得起考驗?
聽課-->閱讀/研究-->寫作/演講-->互撕,這個認知行動的過程中,你大都停留在哪個邊界上?在行動上每突破一個邊界,你的知識將越紮實,看來互撕並不是一件壞事,互撕才是理論走向實踐的開端,互撕輸贏不重要,關鍵是收穫。而對於我自己,是否也應該跨出寫作這個邊界,找更多人去「互撕」?
03 知識邊界限制了你的認知空間
無論有多博學,每個人總會有自己的知識邊界。王東嶽的知識邊界是缺乏深度的科學知識,雖然他很博學,但畢竟不是科學家,也才會出現把黑洞說成是暗物質的笑話。但是他研究了幾十年的哲學,對哲學 + 科學的認知有很深的理解,這也構成一個新名詞,叫「哲科思維」,而哲科思維則是常人沒有達到的境界。
哲科思維認為,我們無法通過觀察、實驗等感性直覺直接獲得事實,而需要去除事物的表象,直接追溯到支撐第一性原理的那個「邏輯奇點」,從那個奇點出發,來懷疑、假設、證明一切,實現思想的頓悟。
哲學是大尺度的學問,是研究形而上的學問,科學是細尺度的學問,是研究形而下的學問,而「哲科思維」就是把看似相互矛盾的唯物和唯心思維統一了起來,王東嶽的「遞弱代償」就是這麼一套體系。
我們都知道,一個科學假設,一旦被「證偽」,那麼就可以全盤推翻,但是一個哲學理論是一個抽象的、大尺度的整體,韌性就會強很多。因此,遞弱代償理論具備相當強韌的「彈性解釋」能力。就如萬維鋼用「細菌比老鼠難養」這個結論去證偽一個局部問題,並不能動搖整個抽象理論根基。相反,很容易被人說是對「存在度」的理解有誤,甚至說沒看懂「遞弱代償」理論等等。
說白了,就是一個理論越抽象,越難以反駁,越具體,就越容易被證偽推翻,我想,王東嶽先生一定不會為他的遞弱代償理論加上數學參數的,那時一定會被「證偽」。大家想想領導為什麼都喜歡說「虛」的東西? 那是因為「虛」的東西有很強的彈性解釋空間。
這裡並不是說哲科思維不好,牛頓的力學定律,並不是從實驗中研究出來的,而是利用這種「哲科思維」從抽象中推導出來,然後讓大家在實驗中去驗證。這種「哲科思維」的缺失,一直是國人很少發現科學新定律的根源,我們更喜歡的思維是「實踐出真知」,即在不斷迭代中尋找規律,中國的四大發明不外乎都屬於這一類。由此看來,我們的確需要跨越更多的知識邊界,才能打開更多的認知空間。
而擁有強大科學思維、工程思維的萬維鋼老師,用他的科學思維來批判王東嶽的「哲科思維」,或許是跨越了他的知識邊界,萬維綱說王東嶽在「沒有規律的地方找規律」的確不太恰當,而當年的牛頓的「慣性定律」就是在看似沒有規律的地方找到規律啊!他並不習慣東嶽先生的這套哲科思維模式,他低估了這套抽象理論的超強彈性解釋空間。
04 看懂理論邊界才是自己的理論
世上有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理論上或許是有的,但是構建這樣的體系太難了,從古至今也無人能做到。但是我覺得王東嶽要做的似乎就是這麼一個理論。
什麼是遞弱代償理論?
在宇宙存續的演化歷程上,存在度作為一個變項勢將無可逆轉地逐步下滑。或者反過來說也一樣,正是由於存在度無可逆轉地趨於下傾,才有了代償函項的相應增勢和物存形態的豐化歷程。由此達成遞弱代償的創世法則。[2]
用人話就是說,隨著宇宙萬物的演化,所有的物系都會越來越弱。但是,有一種方法叫替代性的補償,可以用其他權宜之計來維持它們的存在度。王東嶽認為這是138億年宇宙所有物系,從粒子、原子、分子、單細胞生物、多細胞生物,一直到像人類這樣的高等生物的一個總趨勢,類似地,社會、文化也逃不了這個趨勢,即越演化存在度越弱。
王東嶽曾經在一個小型研討會闡述了「遞弱代償」,報導是這麼說的:
「那天到會的有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周國平、趙汀陽研究員,北京大學哲學系陳嘉映教授,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金鋒博士,以及其他各個方面的學者和朋友。大家對王東嶽的代償理論進行了探討,並對他的勇氣表示欽佩。
「勇氣」兩個字或許就是學術界的評價,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即使是周國平、趙汀陽等大咖,也不敢(也可能是不屑)正面硬剛王東嶽。
鄙人雖然才疏學淺,但是還會堅信,一個連我自己都不知道使用邊界的知識,一定不屬於我。我沒有看到這個遞弱代償的邊界,東嶽先生聲稱它的邊界是「宇宙所有物系」。可以說是我沒看懂王東嶽的理論,也可以說一種「思維遮蔽」,但是「遞弱代償」,我還是無法接受這樣一個沒有適用邊界的理論。
看多了高大上的理論,有時候我寧願回到現實,老老實實去迭代,去實踐。
05 邊界最終決定了你是誰
總結一下,大神互撕,看熱鬧是沒收穫的,但是只要思考了,就會比大多數人有成長,我思考的是關於「邊界」的問題。
首先,我認為我們需要跨越行動的邊界,很多行動阻礙了我們的知行合一;其次,超越知識的邊界,才能看清楚更大尺度的世界和更多不同的思維方式,哲科思維算是我從王東嶽那裡的小小收穫;第三,懂得理論的邊界,才能回到一個謙卑的自我,我們不但要知道理論的優勢,更重要的是正明白理論的局限,這樣的理論才能為我所用。
我不敢妄加評論王東嶽,但是我覺得他僅僅作為一個教授,他對中西哲學、歷史以及科學方面的掃盲知識我還是很喜歡聽的,也很受眾,他可以是一個很成功的教授,他也應該有他的邊界。
其實,人生還有更多維度的邊界,這些邊界終究決定了你是誰,你是否找到自己的邊界?
---END---
參考文獻:[1]、萬維鋼精英日課 《「遞弱代償」與民間哲學家》[2]、王東嶽《物演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