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甲車由於生來裝甲防護力偏弱,反而造成大家的習慣性盲區,很多工程師思考的不是如何讓裝甲車存活更久,而是讓坦克如何更厚。
直到2004年爆發的巴以衝突,在路邊炸彈、RPG的招呼下,一周之內以色列損失了數輛M113裝甲車,造成數十人傷亡。至此,以色列才開始為裝甲車著手研發被動與主動附加裝甲,還成為了美國的參考標杆。
一、以色列的痛
由於阿拉伯國家在上世紀60/70年代大規模進口蘇式裝備,造成屢戰屢勝的以色列對蘇聯生產的武器產生天然的蔑視。但以色列人也沒有想到,都進入了21世紀了,自己還要使用蘇聯在1947年生產的裝備。
在文章開頭提到的巴以衝突中,慌亂無措的以軍下令前線的所有M113裝甲車全部撤回,並連夜將庫存裡的重型裝甲車出庫運往前線。
這些所謂的「重型裝甲車」其實就是用T55和T64坦克的底盤加裝了艙室。這些底盤都是從幾次中東戰場上繳獲而來,修繕一下,改裝成混搭裝甲車供後備部隊使用。
沒想到在21世紀的城鎮戰中,製造於20世紀中期的「老兵」竟然會被以色列這樣全套美式裝備的軍隊使用。
二、EAAK附加裝甲
2004年,擁有充分實戰經驗的以色列痛定思痛,開始大力發展一系列(涵蓋坦克、裝甲車)主動、被動附加裝甲,提升裝甲目標的防護水平。
目前來說,拉斐爾公司設計的EAAK附加裝甲套件是最具代表性的。該公司專門為以色列海軍陸戰隊裝備的AAV7A1兩棲突擊車,研發了一套外掛被動裝甲套件,型號為EAAK。這套裝甲全重2噸,由70組薄鋼板組成的中空裝甲箱構成。
EAAK以波浪型結構安裝在AAV7A1的車體兩側、前部斜面、車頂和蓋板,內外二層裝甲間距為17釐米左右。它能夠在零距離抵禦12.7毫米穿甲彈(能夠抵消95%的動能);300米內射來的14.5毫米穿甲彈(能夠抵消95%的動能);以及頂部15米外射來的155毫米高爆彈破片(能夠抵消99%的動能)。
除了防護能力加強之外,AAV7A1在進行渡水作業的時候,EAAK還有增加浮力的效果。
AAV7A1兩棲突擊戰車雖然已經被美軍淘汰,但其市場廣闊,曾出口到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馬來西亞、泰國、日本等裝備的AAV7A1,都選擇使用EAAK增強防護力,可以說這套附加裝甲造價雖然不高,但有廣闊的市場。
三、美以合作的TUSK
美國雖然用不上EAAK,但他們大量裝備著M2「布萊德利」裝甲運兵車。通用公司早在1995年就為裝甲車開發過反應裝甲套件,可惜叫好不叫座。
項目沒有得到美國防部的預算通過,因為美軍認為附加裝甲可以讓M1坦克獲得更為永久地增強裝甲,而不是為裝甲車提供零散防護能力。
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徹底改變了美國軍方的觀點,被路邊炸彈、RPG反覆教育的美軍開始為裝甲車提供附加裝甲,並加快了「史崔克」、「斯特賴克」這種新世代裝甲車的服役步伐。
通用動力公司在重點參考了拉斐爾公司研發的ERA反應裝甲套件後,開發了BRAT系統,每輛M2可以安裝96塊附加反應裝甲。為了防止侵權,生產線由以色列和美國各負責一半。
BRAT系統獲得好評後,M1主戰坦克也開始了裝甲改良計劃。在伊拉克,美國坦克主要被反坦克武器命中側面和後面,裝甲防護最強的正面反而很少受到攻擊。
這些被攻擊的坦克雖然大多數經過修理後,很快就可以返回戰場繼續執行任務,但駐伊美軍的訴求還是傳到通用動力公司。
通用根據戰場上的數據,以BRAT系統為藍本,研發出一套城鎮生存套件TUSK,來增加坦克在城鎮區域戰鬥的生存能力。
TUSK主要增加了M1側面反應裝甲,車體後部和炮塔四周的欄式裝甲。外形上最醒目的是輔助機槍防護盾。機槍防護盾能在機槍手探身車外時防護其肩部以下部位。
TUSK為了降低價格,整套裝備完全採用現貨市場組件,可以由野戰維修單位直接改裝,無需將M1返回工廠。套件也可以由後勤維修車輛直接卸下換到別的車上,節省了很多費用。
金屬的機槍防護盾並不利於實戰,因為很多時候操作人員需要觀察戰場四周形勢,那個小小的觀察孔很明顯限制了觀察範圍。
於是另一款透明防護盾也應運而生。其主要材質是防彈玻璃,目前有M1、M2、史崔克裝甲車和悍馬都安裝了透明版的機槍防護盾,以防止敵軍狙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