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今年是賴坤元記帳的第十六個年頭。近日,他與女友約會,晚飯花了238元,買衣服花了幾百元,林林總總大小開支,他都一筆一筆記在了手機記帳APP上。
「最早記帳是從小學開始,被老爸『逼』的,不拿每個月帳本交換就得不到下個月零花錢。多虧老爸,我養成記帳的好習慣。」賴坤元翻箱倒櫃,找出一本紙張有些泛黃的線圈筆記本,隨手翻到其中一頁,上面寫著「2007年5月9日,橡皮一塊錢,辣條五毛錢」。他表示,學生時代的支出除了吃飯和零星的文具外幾乎沒有其他。帳本上支出種類明顯變多也就是最近五年的事兒。
五年前,賴坤元還是北京大學一名大二學生。他記得,那時學校超市陸續開始支持手機支付,校園裡穿梭著共享單車,宿舍樓下的外賣小哥逐漸變多。「那時父母給我每月2000元的生活費,吃飯就要花七八百元左右;現在收入高多了,生活也越來越豐富,買東西、看電影、與朋友聚餐、節假日出遊,吃得更好了,但吃的消費佔比並不多。」
日常飲食消費早已不是多數中國人消費中的「大頭」。居民家庭中食物支出佔消費總支出的比重被稱作恩格爾係數,不同於其他大多數經濟學指標「越高越好」,恩格爾係數是「低些更好」。在國際上,這一指標常常用來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的狀況:一個國家生活越貧困,恩格爾係數就越大;生活越富裕,恩格爾係數就越小。比較通行的國際標準認為,當一個國家平均家庭恩格爾係數大於60%為貧窮,50%-60%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屬於相對富裕,20%-30%為富足,20%以下為極其富裕。
「十三五」期間,中國恩格爾係數持續下降,從2016年的30.1%降至2019年的28.2%。
「恩格爾係數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一把刻度尺。」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研究院副院長趙萍說,「作為發展中國家,『十三五』期間中國的經濟發展成就輝煌,在消費方面我們也取得了不起的突破,百姓受益良多。」
五年間,居民收入不斷增加,直接推動恩格爾係數的降低。
「我的月薪比五年前漲了5000元!日常消費不用心裡算來算去,喜歡的就買。」姜女士是北京市一七一中學的教師,這兩年來,她的月薪連連「看漲」,月入過萬不說,各種補貼、獎金讓她每次發工資都笑開了顏。
按照「十三五」規劃綱要確定的目標,以2015年的價格計算,2020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增加到3萬元。事實上,這一目標已在2019年達成。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介紹,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萬元,中國人民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上升,中等收入群體規模進一步擴大。今年儘管有疫情影響,但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3781元,仍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3.9%。
五年間,消費結構不斷優化。吃穿之外,遊覽娛樂等消費選項更多走進普通人生活。
北京姑娘宋曉霜的帳單裡,餐飲支出不及購物支出高,其餘的旅遊、交通、禮品、文化等消費五花八門,種類繁多。「即使在餐飲中,也有一大部分是外出聚餐或者喝奶茶這種不僅僅是滿足溫飽的消費。」宋曉霜說,「在買東西時,我也會更注重商品品質,出去吃飯也會選擇環境更好的餐廳。」
恩格爾係數的降低,反映出居民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五年來,越來越多的進口好貨走進中國尋常百姓家,「中國潮牌」屢屢驚豔世界,無人商店等新模式領先全球,而中國遊客探索的腳步更把中國推上世界第一出境遊大國的位置……「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與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今天中國人對消費已不滿足於『維持生活』,正向『享受生活』升級。而消費升級本身也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並吸引著全球投資者。」趙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