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中國發展指數(RCDI)總指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供圖
農村居民收入與城鄉消費比。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供圖
寧夏永寧縣原隆村原隆小學老師用電子屏給孩子們上課。新華社發
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易地扶貧搬遷拿銀安置點。新華社發
在大連國際會議中心,參加夏季達沃斯論壇的嘉賓通過手術機器人體驗手術模擬操作。新華社發
一步一個腳印,我們和共和國一起,走過艱難險阻,正走向平坦大道。有這樣一組數據,忠實地把人民群眾的感受、想法記錄下來,還原那些我們一起走過的時刻。
這就是由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發布的《中國發展指數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這組《報告》從2006年開始,已經連續發布了14屆。近日,它再次發聲,為我們還原剛剛過去的2019年。
1.我國健康、教育、生活水平、社會環境持續提升
每一天,身邊總有新變化。把千變萬化的現實濃縮到一組數據中,這是「中國發展指數」的立意所在。
「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科學客觀地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需要根據發展的內涵和特性建立一個科學且穩定的評分模型,使用統一的口徑衡量在不同歷史時期發展的量化指標,使國家的各個歷史階段在對發展水平的評估上具有可比性。中國人民大學於2006年由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發布了中國發展指數,我們集合了多領域的專家,也獲得了國家統計局的大力支持,為合理度量我國綜合發展水平提供了科學的依據。」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副主任彭非介紹了「中國發展指數」的由來,「中國發展指數由健康、教育、生活水平和社會環境四個分指數、15個指標構成,分析中國發展現狀,避免以片面的經濟增長代替社會發展的錯誤理念。分指數與總指數的合成均採取了等權數的幾何平均方法,反映了每個指標在分指數的合成計算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每個分指數在總指數的合成計算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體現了綜合發展、協調發展的思想。」
那麼,從發展指數來看,2019年的中國怎麼樣?《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健康、教育、生活水平、社會環境分指數持續提升,民生與基礎建設投入效果顯現。其中,健康指數中上海位居第一,四川、黑龍江、遼寧、北京緊隨其後,有17個省區健康分指數超過全國水平。
健康指數分為每萬人平均病床數指標、嬰兒死亡率指標和出生逾期壽命指標。彭非指出,在健康指數中,代表著醫療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的每萬人平均病床數指標分值最高,是健康分指數的主要拉動因素,反映了我國在提高全民醫療水平上的持續投入。
教育指數的攀升,印證著百姓的滿意度。畢竟,教育政策的調整關乎千家萬戶。此前,上海市在PISA(國際學生評估)考試曾兩次奪冠,從一定程度上顯示了我國基礎教育的長足進步。此次的教育分指數也對此進行了印證。教育指數中,北京、上海、天津位居前三,總體來看,有15個省區教育分指數超過全國水平,各省區分布較為均衡。
「教育指數中的人均受教育年限指標值較高,是拉動教育分指數的主要因素,反映了我國持續教育投入在提高人民群眾教育水平方面取得的成果。」彭非說。
《報告》顯示,生活水平指數上海、北京位居前兩位,浙江、天津、江蘇位於第二梯隊。「生活水平分指數分布相對不均衡,僅有10個省區超過全國水平,經濟發展的地區性差異仍然較大。」彭非說。
生活水平指數中,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指標分值最高,其次為人均GDP指標,再次為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指標,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比指標相對較低。「指標顯示,我國居民收入和生活質量都達到較高的水平,城鄉差距在持續縮小,但還需要進一步降低。」
2.我國城鄉差距總體縮小,城鎮居民消費結構發生變化,空氣品質明顯好轉
有《報告》就有排名,排名的背後有哪些玄機?
彭非告訴記者,從總指數省區排名來看,有16個省區沒有發生變化;安徽省總指數從23位上升到19位,較去年上升4位,成為上升最快的省份;寧夏下降4位,江西、四川上升2位,山西下降2位。
記者注意到,北京、上海、天津儘管位列前三,但在社會環境分指數排名相對靠後,北京排名第7、上海排名第31、天津排名第29。彭非分析道,人均道路面積等指標反映了大都市的負面效應,大都市效應催生社會環境短板。「北京、上海、天津三個大都市的人均道路面積指標排位居後列,反映了大都市人口集中、交通擁堵的現實情況,尤其是上海的人均道路面積指標值較低,是導致上海社會環境分指數排名最後的主影響因素。」
與此同時,農村的生活發展水平正在穩步上升,農村新家「八大件」從家用電器變為音響、汽車等都可以為此佐證。《報告》顯示,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城鄉消費比持續下降,城鄉差距正在進一步消弭。「農村居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是生活水平指數增長的主要拉動因素,反映了切實提高農民收入、建設富裕新農村的巨大成就,也是廣大農村地區脫貧攻堅的直接體現。從城鄉差距來看,城鄉消費比持續下降,城鄉收入比也同步下降,城鄉差距持續縮小,但城鄉收入比與城鄉消費比之間的差距在緩慢增加,城鄉生活水平差距仍然需要改善。」彭非說。
《報告》顯示,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地區性差異較大,上海、浙江、北京顯著高於其他省區,西部地區的甘肅、貴州、青海、雲南、陝西、西藏、寧夏、山西、新疆、廣西等地區不僅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較低,而且除山西、寧夏以外各省區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比均超過全國水平,城鄉差距超過全國水平。對西部不發達地區農村脫貧建設持續投入,縮小不發達地區城鄉差距是提高我國農村整體發展水平的重要保障條件之一。
在城鎮居民的人均消費支出中,居住支出依然居高不下。上海、北京顯著高於其他省區,浙江、天津、廣東、江蘇消費支出較高。值得注意的是,京、津、冀以及江蘇等經濟發達地區的居住支出佔比高於恩格爾係數,「反映了一線城市及發達地區快速增長的居住支出成為生活成本的主要影響因素,全國有17個省區食品消費與居住消費佔消費支出的總比例超過50%,較大的剛性支出佔比不僅增加了地區經濟發展的成本,擠佔了經濟發展的紅利,還可能迫使彈性消費降級,不利於拉動內需的經濟發展策略。」彭非說。
《報告》顯示,昆明、拉薩、貴陽、海口四個城市空氣品質良好的天數超過350天。「在相鄰年空氣品質改善天數的匯總統計中,31個城市中有28個為正值,表明空氣品質近5年內在全國範圍內得到改善。」
3.教育信心和生活水平信心首次逆轉,老百姓對未來發展信心達到8年來最高值
所有成績的檢驗標準是什麼?答案是民心。《報告》顯示,老百姓信心高漲,儘管遇到一些難題,但在各項事業穩步發展的前提之下,百姓對未來發展的信心顯著提升。
記者注意到,健康、教育、生活水平、社會環境四個分指標中,2018年的調查還曾兩升兩降,今年全面逆轉。其中,健康信心指數上升的幅度最大,教育信心和社會環境信心是開展此項調查8年來首次突破70分大關,而且還出現了逆轉,由去年的下降轉為今年的上升,發展成果需要進一步鞏固。
2019年受訪群眾對中國未來發展信心給出88.6的高分,比2018年提升1.9分,高於2018年的增幅,增長速度顯著提升。「這是繼2017年該指數首次突破85分以來,第三次達到85分以上,也是調查開展8年來的最高值。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改革開放新起點,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關鍵之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國人民眾志成城、砥礪奮進,各項事業穩步發展,人民群眾對中國未來發展的信心顯著提升。」說到這裡,彭非很激動。
但是,在提振發展信心的過程中,也有一些問題需要重視。《報告》顯示,看病、教育、住房仍是群眾反映突出的三大難題。調查,設置了一道開放性問題,詢問受訪老百姓2020年最亟須改善的問題是什麼。結果顯示,教育、住房和醫療是民眾最關切問題的前三位,也是被認為問題最多,最需要改善的三大領域。其中,看病和住房兩個問題連續六年位居三甲,是長期存在的兩大難題,而2019年兩者佔比均有所下降;教育問題迅速上升,從去年第3位上升為今年第2位。「人民群眾期盼的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等心願,將繼續給我們指引前進的方向。」彭非最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