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將出臺政策扶持工程設計產業,企業出一個中國工程院院士,將獲得1000萬元發展基金獎勵。據稱,這是全國首個針對該產業出臺扶持政策的城市。(11月19日《北京晨報》)
以「入選院士」「入圍百強」作為扶持標準的「重獎」政策,在網絡上引發了不小的爭議。擔心千萬重獎誘發「走捷徑」,質疑是政府貪圖「院士」面子工程……這些擔憂不無道理,卻是捨本逐末。這都是扣在院士頭上的「高帽」在作怪,究其原因,就是社會的「院士情節」。
近年來,院士的地位被拔得太高。一些高校或者地方,用高額的年薪、安家費、科研經費等來爭搶院士的新聞屢見不鮮。不乏將院士當做「花瓶」來裝點門面的行為,有了院士就顯得底氣十足、面子倍兒亮,哪怕院士掛名兼職也沒太大關係。另一方面,院士評選充斥「賄選疑雲」,院士頭銜淪為「官員榮譽」等,也讓公眾對院士的「純潔性」產生疑慮。「院士」二字,被扣上太多的「高帽」。這也難怪網民會質疑,花這麼大的成本,真能培養出一個院士嗎?
筆者認為,不妨將這件事看得簡單點兒。只要摘下了院士的「高帽」,1000萬元重獎有益無害。花了本錢,不一定能培養出院士,但是不花,是一定培養不出院士的。人才的培養,除了自身的創新能力、寬鬆的政策扶植,充足的科研經費也是必不可少的。重金之下必有勇夫,以1000萬元激勵人才創新發展,助力武漢打造「世界工程設計之都」,這也無可厚非。而且,這筆錢是獎勵給企業的發展基金,而非僅僅給「院士」個人的獎勵,最終還是為有潛力的企業提供資金方面的扶助。
所以,只要做好發展基金的管理、監督工作,摘下院士的「高帽」,這1000萬元其實大有作為。《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優化學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讓年邁的院士按時退休安享晚年,讓更多有創新能力的人才,通過政策、資金的扶助,有機會成為一名專心於科學研究的院士。《決定》中所述,也是要讓院士走下「神壇」,回歸到一個普通科學工作者的身份。院士只是一個榮譽稱號,社會應該主動摘下院士的「高帽」,以平常心對待。
「1000萬重獎」是一個給高層次人才提供資金扶持的激勵政策,理應「普大喜奔」(編者註:網絡語言「普天同慶、大快人心、喜聞樂見、奔走相告」),何必太過糾結於「院士」二字?
(責任編輯:周姍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