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擊鼓催徵穩馭舟

2021-01-11 騰訊網

原標題:擊鼓催徵穩馭舟——深化對在嚴峻挑戰下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綜述

極不平凡的2020年,註定將在史冊上鐫刻下深深的印記。

這一年,嚴峻挑戰突如其來。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發,世界經濟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衰退,一些國家遏制打壓全面升級,外部環境帶來巨大挑戰。中國經濟遇到了世紀罕見的三重嚴重衝擊。

這一年,輝煌成績舉世矚目。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戰略定力,準確判斷形勢,精心謀劃部署,果斷採取行動,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付出艱苦努力,交出了一份人民滿意、世界矚目、可以載入史冊的答卷。

「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更難能可貴的是,在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中,我們深化了對在嚴峻挑戰下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黨中央權威是危難時刻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迎難而上的根本依靠,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確抉擇的根本前提,制度優勢是形成共克時艱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科學決策和創造性應對是化危為機的根本方法,科技自立自強是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

這「五個根本」,充分展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中國經濟巨輪破浪前行的高超智慧,充分彰顯了黨中央從容應對前進道路上風險挑戰的嫻熟能力,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重要認識論和方法論。

黨中央權威是危難時刻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迎難而上的根本依靠

2020年4月8日零時,長江之畔,武漢江漢關鐘聲響起,雄渾而又悠長。關閉離漢通道76天之後,武漢解除管控措施,一度按下「暫停鍵」的英雄城市迎來嶄新的一天。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回首2020年初,疫情來勢洶洶,武漢疫情防控形勢嚴峻:感染人數陡增,醫療資源擠兌,防護物資緊缺。

誰都沒有預料到,新冠肺炎疫情這一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遭遇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就這樣突然襲來。

如何遏制疫情?怎麼發展經濟?民生能不能有保障?

驚濤駭浪中堅如磐石,大戰大考前運籌帷幄!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黨中央統籌全局、果斷決策,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眾志成城、全力以赴,打響了一場氣壯山河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

2020年1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時,就對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出了要求;1月20日,總書記專門就疫情防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及有關部門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1月22日,總書記果斷要求湖北省對人員外流實施全面嚴格管控。次日,武漢宣布暫時關閉離漢通道。

對一個有著千萬人口的特大城市實行「封城」,這在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作出這一決策,需要巨大政治勇氣,但該出手時必須出手,否則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事後,《科學》雜誌登載的一份研究報告提出,如果當初中國政府沒有採取武漢旅行禁令和全國應急響應,到2020年2月19日,武漢以外的地區將會有超過70萬確診病例。俄羅斯國際事務理事會專家尤裡·庫林採夫評價,正是中國這一果敢決斷,「為本國、為國際社會贏得了時間,避免了病毒在最初幾個月的失控蔓延」。

2020年1月25日,農曆正月初一,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對疫情防控工作進行再研究、再部署、再動員,明確「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要求,決定成立中央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派出中央指導組,要求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充分發揮協調作用。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

一聲號令,三軍奮勇!460多萬個基層黨組織迅速行動,9000多萬名黨員衝鋒在前,讓黨旗在防控疫情鬥爭第一線高高飄揚。

最短時間,最快速度,全國形成統一指揮、全面部署、立體防控的戰略布局,有效遏制了疫情大面積蔓延,有力改變了病毒傳播的危險進程。

為減少人員流動、阻斷病毒傳播,我國延長了春節假期。可是,節後復工每延遲一天,國內生產總值就將損失1500億元。疫情要管死,經濟要放活。天平的兩端,都重壓如山。如何統籌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為擺在面前的新挑戰。

「疫情特別嚴重的地區要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其他地區要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時統籌抓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

「要建立與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經濟社會運行秩序,有序推動復工復產,使人流、物流、資金流有序轉動起來,暢通經濟社會循環」;

「要堅持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進生產生活秩序全面恢復,抓緊解決復工復產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力爭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確保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一手抓防控,一手抓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總攬全局、科學決策,引領「中國號」巨輪破浪前行。

用1個多月的時間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勢頭,用2個月左右的時間將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個位數以內,用3個月左右的時間取得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的決定性成果,進而又接連打了幾場局部地區聚集性疫情殲滅戰,奪取了全國抗疫鬥爭重大戰略成果……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創造了人類同疾病鬥爭史上又一個英勇壯舉。

2020年4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轉正;5月,服務業增速轉正,6月,外貿進出口增速轉正……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復工復產,率先實現經濟增長由負轉正,成為2020年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擊楫風浪,砥柱中流。實踐再次證明,黨中央權威是危難時刻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迎難而上的根本依靠。重大歷史關頭,重大考驗面前,領導力是最關鍵的條件,黨中央的判斷力、決策力、行動力具有決定性作用。只要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毫不動搖維護黨中央權威,把全體人民緊緊團結在黨的周圍,我們就一定能夠戰勝一切艱難險阻,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確抉擇的根本前提

「這就是我們的國家,首先抓住人的生命是第一寶貴的!」回顧抗疫歷程,「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鍾南山在《開學第一課》上的真摯話語,感動了無數觀眾。

應對歷史罕見的大危機,立場決定方向,也決定行動優先序。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各國決策者都面臨多難抉擇:先保生命,還是先顧生計?先保人民利益,還是先顧其他利益?

「人民生命重於泰山!只要是為了人民的生命負責,那麼什麼代價、什麼後果都要擔當」……緊要關頭,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斬釘截鐵、擲地有聲,亮出中國共產黨人對待人民群眾的鮮明態度。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為了每一個生命都得到全力護佑,我們不計成本、全力以赴。

2020年1月下旬,對危重症病例分析評估發現,ECMO(人工膜肺)可以為重症患者搶救贏得寶貴時間。

「不惜代價,要讓患者用上最好的設備。」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化作徹夜不眠的行動,全國約1/4的「救命神器」ECMO迅速集中到湖北。有醫生曬出了這樣的帳單:ECMO開機就是5萬元,用一天2萬元,診療費用全部由政府承擔。

全國確診患者人均醫療費用約2.3萬元,重症患者人均治療費用超過15萬元,一些危重症患者的治療費用達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全部由國家承擔。在疫情形勢尚不明朗、治療費用規模尚不可測之時,有關部門即明確:對於患者發生的醫療費用,在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按規定支付後,個人負擔部分由財政給予補助,確保不因費用影響就醫……這些都生動說明,在黨和政府的價值序列裡,人民生命永遠是無價的,永遠是至高的。

「成功了!」2020年3月21日20時15分,武漢肺科醫院ICU病房裡一片歡呼。此前,一名70歲的危重患者已經休克,搶救成功希望只有5%。就是為了這5%的希望,來自6個省份的12位專家聯手採用多種治療方案,硬是把患者從死神手中拉了回來。

「一個都不放棄!」從出生30個小時的嬰兒到108歲的老人,每一個生命都得到全力護佑。在戰「疫」主戰場湖北,3000多位80歲以上、7位百歲以上新冠肺炎患者成功治癒。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歷史考驗面前,我們走出一條先控制疫情、再局部復工、然後全面復工的最優路徑。

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全國400多萬名社區工作者日夜值守65萬個城鄉社區,織就一張聯防聯控大網。通過採取強有力防控措施,我國較好控制住了疫情,減少了數以百萬計的感染,挽救了大量同胞生命。「中國的社會主義根本屬性,在危機中或緊急情況下,人民的福祉優先於利潤。」一位外國政治學家這樣評價。

防疫不鬆勁,復工逐春光。在確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非疫情防控重點地區企事業單位陸續復工復產。6000多名工人先後到崗,深中通道全線復工;「世界小商品之都」義烏重新開張僅半月,快遞量就恢復到2019年平均水平……截至2020年3月13日,全國除湖北外,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開工率超過95%,企業人員平均復崗率達80%。

投資加快,消費回暖,進出口穩步增長,餐館商超人頭攢動,車站碼頭日漸繁忙……隨著疫情防控階段性成效進一步鞏固,我國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進生產生活秩序全面恢復,經濟運行穩步復甦,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

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

財稅支持、就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各地克服疫情影響,幫助貧困地區摘窮帽、拔窮根。2020年11月23日,貴州省宣布全省剩餘的9個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我國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

民生得到有力保障。

底線守住了——從保障醫用和生活物資供應,到確保「菜籃子」「米袋子」供應,再到強化困難群眾兜底保障,基本民生保障力度不減。

飯碗端穩了——繼續實施就業優先戰略,2020年前11個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99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22.1%。

收入更高了——2020年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價格因素同比增長0.6%,實現由負轉正,全年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再漲5%,「老有所養」底氣更足。

生活更好了——2020年前11個月,全國開工改造近4萬個城鎮老舊小區,惠及725萬多戶居民,「住有所居」覆蓋更多家庭;教育部門努力推動各地新建、擴建公辦幼兒園,「幼有所育」獲得制度性支持。

人民至上,讓我們成功避免了經濟停擺、社會失序等風險,確保了「十三五」圓滿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實踐再次證明,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確抉擇的根本前提。我們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大疫面前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只要心裡始終裝著人民,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就一定能夠作出正確決策,確定最優路徑,並依靠人民戰勝一切艱難險阻。

制度優勢是形成共克時艱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

2020年1月25日,800萬隻;2月29日,1.16億隻……僅用35天,我國口罩日產量就增長約13.5倍,折射出中國製造的強大能力、完備體系,也彰顯了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疾風知勁草。衡量一個國家的制度是否成功、是否優越,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看其在重大風險挑戰面前,能不能號令四面、組織八方共同應對。

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非凡的組織動員能力、統籌協調能力、貫徹執行能力,能夠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辦難事、辦急事的獨特優勢。在大災大難面前,我們眾志成城、臨危不懼,堅持發揮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協同調動各地方各部門各領域各方面力量,聚集起戰勝困難的強大合力。

依靠制度優勢,我們在疫情面前經受住了壓力測試。

武漢告急!千鈞一髮之際,中國舉全國之力實施規模空前的生命大救援——

擴床位!10多天時間,4萬名建設者和幾千臺設備晝夜不歇,火速建成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大規模改建16座方艙醫院,迅速開闢600多個集中隔離點。

增人手!各醫療隊從接受指令到組建平均2小時內完成,4萬多名白衣天使逆行出徵,全國10%的重症醫務人員齊集武漢。「天使白」「橄欖綠」「守護藍」「志願紅」迅速集結,19個省份以對口支援的方式支援湖北省除武漢市以外的16個地市。

調物資!在武漢天河國際機場,各種機型頻繁起降,最繁忙時,每隔3分鐘就有一架國產運—20大型運輸機飛抵。

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黨中央一聲令下,「中國速度」再度迸發,在最短時間內實現了醫療資源和物資供應從緊缺向動態平衡的跨越式提升。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感慨:「一生中從未見過這樣的動員!」有國外學者評價:「中國制度所具有的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和對全國資源的調動能力,是其他制度無法比擬的。」

依靠制度優勢,我們有力推動復工復產、暢通經濟社會循環。

室外天寒地凍,位於武漢光谷的聯想智能車間裡卻熱氣騰騰,平均每秒就有1部手機或平板電腦下線。2020年3月工廠開門,4月全面復產,6月物聯網自動化組裝線投產,9月5G摺疊屏手機下線……一度短期停產的工廠,全力跑出了生產「加速度」。

發動用工,協調資金,組織專列包車……面對特殊時期各種訴求,各地區各部門快速響應、密切配合,使人流、物流、資金流有序轉動起來,經濟社會循環更加暢通。

「在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後,我們進一步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成功實現全產業鏈復工復產。」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說。

「穩經濟、促發展,戰疫情、鬥洪峰,化危機、應變局……『十三五』期間,面對一系列嚴峻考驗,堅持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讓我們一次次化危為機、浴火重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佔斌評價。

經國序民,正其制度。實踐再次證明,只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我們就一定能夠使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起來,發揮出攻堅克難、推動事業發展的強大能量。

科學決策和創造性應對是化危為機的根本方法

2020年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長3.2%,三季度實現4.9%的更快增長……中國經濟走出一條令人振奮的「V」形曲線。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2020年我國經濟增速預計將達到2%左右。

「經濟正增長」,這個往年不少國家習以為常的指標,在2020年卻變得殊為不易——疫情在全球蔓延,許多經濟活動被迫暫停或延遲,人員流動、貿易往來受限,全球產業鏈陷入「斷鏈」危機,各國消費、投資、出口均受阻滯。

供給中斷與需求萎縮同時發生,讓世界經濟面臨嚴重衝擊。聯合國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1年,全球經濟產出累計損失將達8.5萬億美元,幾乎抹去過去4年全部增長。不少專家表示,1929年經濟大蕭條、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學界形成的一些應對經驗、經濟理論,在疫情的巨大衝擊前也難以充分施展拳腳。

困難前所未有,經驗無從可循。能否科學決策、有力應對,決定了一國經濟能否渡過難關、轉危為安。

「綜合起來看,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疫情的衝擊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只要我們變壓力為動力、善於化危為機,有序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強化『六穩』舉措,加大政策調節力度,把我國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充分釋放出來,就能夠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2020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洞察大勢,以科學決策和創造性應對引領中國經濟巨輪堅毅前行。

——堅持戰略設計和戰術運用有效結合。

「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實現更大作為」;

「我們要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確保完成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必須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更多依靠國內市場實現經濟發展」……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足跡跨越大江南北,主持召開多次重要會議,就統籌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部署。

決策時高瞻遠矚、目光如炬,落實時科學精準、如臂使指。

從落實分區分級精準防控策略,到將全國總體防控策略調整為「外防輸入、內防反彈」,最大限度保持經濟平穩運行;創新財政資金直達機制,讓資金下達更快速、投向更精準,確保各項紓困措施直達基層;引導市場利率下降,不再單純依靠傳統的降息、降準,而是通過貸款延期、信用支持等直接惠及市場主體……一項項精準有效的創新之舉接連落地,助力廣大市場主體渡過難關。

——堅持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並用。

6.2%——2020年2月,城鎮調查失業率罕見地升至6%以上,就業壓力持續加大。

非常時期要有非常之舉!面對艱巨的保居民就業任務,我們堅持減負、穩崗、擴就業並舉,強化政策供給:一方面,出臺社保費階段性減免、失業保險穩崗返還、就業補貼等政策,為企業減負紓困,穩住現有崗位;另一方面,推出線上招聘、職業培訓、困難人員幫扶等措施,打通就業堵點難點。

「真金白銀」加「貼心服務」,讓就業形勢逐步回穩。2020年10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全年目標任務已提前完成。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並用,推動經濟大盤迴暖,促進社會大局穩定,穩住了經濟也穩住了人心。

——堅持在供給和需求兩端協同發力。

連續8個月增長!2020年11月,我國汽車產銷量分別同比增長9.6%和12.6%。

汽車市場持續產銷兩旺,離不開供需兩端「協同作戰」:供給端,相關部門齊發力,汽車行業在2020年4月上旬就全面復工;需求端,延長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政策期限、推動汽車下鄉等舉措先後出臺,穩定和擴大了汽車消費。

一邊推動產業鏈各環節協同復工復產,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激發消費潛力,拓展投資空間。供需兩端同時發力,讓全球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和最大最有潛力的市場奏響雄渾有力的「協奏曲」,釋放出巨大持久的發展動能。

——堅持逆周期調節和跨周期設計並重。

「訂單爆滿,150多名員工加班加點,生產線滿負荷運轉。」最近,江西創奕鞋業公司總經理李蘭輝的工作越來越忙,「2020年上半年,公司現金流緊張時,政府部門雪中送炭,減稅降費數十萬元,加上350萬元貼息貸款,讓我們挺了過來、發展越來越好!」

增加1萬億元財政赤字,為保基本民生、保基層運轉提供資金支持;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為疫情防控輸送充足「彈藥」;全年新增減稅降費2.5萬億元,推動金融系統合理讓利1.5萬億元,讓市場主體輕裝上陣、煥發生機……一套有力有效、科學精準的宏觀政策「組合拳」及時出手,助力穩住經濟基本盤。

逆周期調節,讓中國經濟經受住短期衝擊;跨周期設計,則護航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全年新增約58萬個5G基站,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近4萬個,新通車高鐵2400多公裡,新改(擴)建高速公路1.2萬多公裡……2020年,我們加強「兩新一重」建設,推出一批補短板、調結構、經濟效益明顯、遲幹早幹都要幹的重大項目。「既能促消費惠民生,又有利於調結構增後勁、推動高質量發展,『一石多鳥』。」國務院研究室主任黃守宏評價道。

既穩當前、又利長遠,逆周期調節和跨周期設計並重,讓我們以合理代價取得最大成效:適當提高赤字率,既有效拉動了經濟,又保持了較低債務水平;減稅降費、「放水養魚」,既惠及億萬市場主體,又使財政收入增幅自2020年6月起由負轉正……正如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叢亮所說,一整套財稅政策方案經過反覆測算、綜合權衡,與我國經濟發展和債務風險防控的需要相匹配,「是必要的、可行的,也是安全的。」

察勢者明,趨勢者智。實踐再次證明,科學決策和創造性應對是化危為機的根本方法。只要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就一定能夠在抗擊大風險中創造出大機遇,始終立於不敗之地。

科技自立自強是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

「奮鬥者」號萬米深潛,逐夢深藍;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建成放電,跨入世界前列;嫦娥五號九天攬月,築夢蒼穹……2020年末,重大科技成果捷報頻傳,折射出我國澎湃的創新動能。

「現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在抗擊疫情、應對外部經濟環境變化的進程中,我們高度重視科技的重大作用,向科技自立自強要答案、要方法。

——用科學防治降服病魔、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近期,不少地方陸續開展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工作。2020年最後一天,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國藥集團中國生物的新冠病毒滅活疫苗已獲國家藥監局批准附條件上市,保護效力達到世界衛生組織及國家藥監局相關標準要求,未來將為全民免費提供。這一好消息讓社會公眾倍感振奮。

戰勝疫病離不開科技支撐。面對百年來全球發生的最嚴重的傳染病大流行,我們秉持科學態度、尊重科學規律,用科學點亮了戰勝疫情的希望之光——

不到一周時間確定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組序列並分離得到病毒毒株,迅速研製出核酸檢測試劑;

實行中西醫結合,先後推出8版全國新冠肺炎診療方案,被多個國家借鑑和使用,臨床療效觀察顯示中醫藥總有效率達到90%以上;

將「野戰醫院」方艙,創造性地應用於傳染病防治領域,短期內快速擴充1萬多張床位,解決了大量患者入院難題;

科學分析疫情傳播規律及影響因素,開展大規模核酸檢測、大數據追蹤溯源和健康碼識別,實施分區分級差異化防控……

——用科技創新保持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運行。

九成以上設備自主研發、拳頭產品市場份額領先世界,讓2020年一季度業績出現負增長的潮州三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很快實現產銷量增長,公司負責人感慨:「有高技術就有高質量,高質量帶動高效益。」

2020年前11個月,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3%、利潤同比增長2.4%;「十三五」期間,建成70多個有影響力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670多家國際領先的數位化車間和智能工廠;5G、新能源汽車、工業網際網路等部分關鍵領域實現從跟跑到並跑領跑的跨越;人工智慧、遠程會議、在線課堂、線上醫療等新技術新業態蓬勃發展……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紛紛加快科技創新腳步,有力提升了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

——用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保障經濟安全、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

「把晶片比作房子,電晶體就是建房的磚頭。」2020年5月,北京大學彭練矛院士團隊在碳納米管集成電路製備領域取得關鍵突破,「掌握信息器件關鍵核心技術,將助力我們實現國產晶片自主可控。」

時速600公裡高速磁浮試驗樣車試跑;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開通;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首堆併網成功……2020年,我國在許多前沿領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為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實幹為本,創新為要。實踐再次證明,科技自立自強是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只要秉持科學精神、把握科學規律、大力推動自主創新,就一定能夠把國家發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為可靠的基礎之上。

紛繁世事多元應,擊鼓催徵穩馭舟。大戰大考中升華的科學認識,無疑將化作前進道路上的巨大力量,激勵我們更加信心堅定、更加鬥志昂揚。只要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化對在嚴峻挑戰下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牢牢把握我國發展主動權,就一定能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上創造新的歷史偉業!

(來源:人民日報)

相關焦點

  • 擊鼓催徵穩馭舟
    紛繁世事多元應,擊鼓催徵穩馭舟。大戰大考中升華的科學認識,無疑將化作前進道路上的巨大力量,激勵我們更加信心堅定、更加鬥志昂揚。只要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化對在嚴峻挑戰下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牢牢把握我國發展主動權,就一定能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上創造新的歷史偉業!
  • 擊鼓催徵穩馭舟——深化對在嚴峻挑戰下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
    人民日報文章:擊鼓催徵穩馭舟——深化對在嚴峻挑戰下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綜述  新華社北京1月8日電 人民日報1月9日文章:擊鼓催徵穩馭舟——深化對在嚴峻挑戰下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綜述  人民日報記者 劉志強 丁怡婷 邱超奕 谷業凱  極不平凡的2020
  • 擊鼓催徵穩馭舟-新聞中心-北方網
    紛繁世事多元應,擊鼓催徵穩馭舟。大戰大考中升華的科學認識,無疑將化作前進道路上的巨大力量,激勵我們更加信心堅定、更加鬥志昂揚。只要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化對在嚴峻挑戰下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牢牢把握我國發展主動權,就一定能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上創造新的歷史偉業!
  • 擊鼓催徵穩馭舟 奮楫揚帆啟新程
    擊鼓催徵,奮楫揚帆。宋鑫表示,中國節能將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圍繞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充分發揮長江經濟帶汙染治理主體平臺作用,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做出更大貢獻,以優異成績向建黨100周年獻禮。
  • 擊鼓催徵穩馭舟 ——深化對在嚴峻挑戰下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
    紛繁世事多元應,擊鼓催徵穩馭舟。大戰大考中升華的科學認識,無疑將化作前進道路上的巨大力量,激勵我們更加信心堅定、更加鬥志昂揚。只要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化對在嚴峻挑戰下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牢牢把握我國發展主動權,就一定能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上創造新的歷史偉業!
  • 小學生優秀作文賞析——《擊鼓傳花》《擊鼓傳花的遊戲》
    擊鼓傳花今天上作文課,馮老師拿著一條紅領巾,神神秘秘地從講臺上走下來,我心裡格外疑惑:「好好的作文課,老師幹嘛拿著個紅領巾?莫非,馮老師今天要教我們做一個遊戲?」果然,馮老師告訴了我們答案,我們要玩擊鼓傳花的遊戲。
  • 「放衛星」新聞怎樣登上《人民日報》頭條
    誰在那個沸騰狂熱的年代裡發出了第一篇「衛星」稿件,這消息又是怎樣在《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出,繼而引發了一連串的「衛星」?簡而言之,荒誕是怎樣發生的?將近50年過去,一位勇敢的新聞記者站出來,細緻地敘述這個沉痛的故事,剖析這場荒誕之所以產生的原委,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人們應該永遠記住慘痛的教訓。她,就是今年85歲的新華社高級記者方徨。
  • 2017,跟著人民日報開啟「時間哲學」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欄目從1月3日起推出「二〇一七,從時間中尋找答案」系列文章,號召大家提振「一日不為、三日不安」的責任心,激發「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學會從時間中解放自己,敢於並善於向時間要效率,在深化改革、普惠民生的道路上爭分奪秒、一路向前。
  • 立蛋、擊鼓、佩戴香囊,這些好玩的端午習俗用英文怎麼說?
    擊鼓除了立蛋,擊鼓也是小朋友喜歡的端午節遊戲,這樣還可以給比賽的龍舟當拉拉隊。Besides, beating the drums and cheerleading is what kids like to do.
  • 人民日報:在奮鬥中定義時間
    時間的流逝不舍晝夜,前進的航程擊鼓催徵。向著未來出發,中國行進在光明大道上。每逢新年伊始,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奮進感尤為強烈。這是因為,時間是萬事萬物存在的刻度。1秒鐘,電影放映24幀畫面,獵豹在草原上飛奔28米,蜂鳥振動翅膀55次;1分鐘,登山隊員攀登珠峰頂峰58.3釐米,「復興號」前進5833米,6000萬元的貨物完成進出口。時間創造無限可能。
  •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人民日報大標題下,一行小字意味深長
    如此重大的一個成就,自然登上了當天人民日報的頭版頭條。作為全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該重磅消息很快便隨人民日報傳遍了全國。
  • 《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髮長篇通訊《洛陽城裡風光好》
    5月1日《人民日報》頭版  4月洛陽,花如海,人如潮,第三十屆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繽紛上演,連臺好戲,目不暇接:義大利都靈理工大學與洛陽合辦的中意研究院項目奠基,旨在培養國際化的一流人才;力盛芯微光機電晶片項目破土動工,總投資6億美元;老城區與河南省建投公司將投資
  • 輕鬆DIY擊鼓機器人,提供詳細軟硬體設計參數和系統 解決方案
    基本功能概述【擊鼓功能】機器人通過第三級機械臂及其連接的鼓棒實現擊鼓的功能,其中第三級機械臂由舵機帶動,調節舵機的高低電平延時時間實現對舵機的轉速、擊打力度的控制,通過高低電平輸出的循環實現轉角的控制,同時調用相關的程序,使機器人可以按照一定的節奏或者現場示教人員的指示進行有規律的擊鼓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