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猴:編織的傳說還是消失的生物?

2021-01-17 澎湃新聞

對於今日中國人而言,最耳熟能詳的猴子大概有兩隻:一個是齊天大聖孫悟空,另一個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金絲猴。但這兩隻猴子一個是小說家的虛構,另一個則屬於國寶,自然「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總感覺與人們的現實生活之間缺少了些聯繫。其實在中國古代,有一種頗為神奇的小猴子一直是文人墨客的鐘愛之物,此猴叫做墨猴。

據說墨猴體型小巧,聰慧異常,平時藏身筆筒之中。神奇之處在於當主人準備揮毫潑墨之際,墨猴便會跳出筆筒研墨。等主人書寫完畢後,墨猴便將研中的殘墨舐光,然後繼續跳回筆筒之中。墨猴究竟何時出現,又何時開始為文人墨客所豢養,這個問題一時不得其詳。不過,在一些古籍文獻中,卻顯示中國許多地方都曾經出產墨猴。

體型小巧的狨猴(左)和蜂猴(右)。它們可能是傳說中的墨猴嗎?

武夷山墨猴

武夷山墨猴與鼎鼎大名的宋代大儒朱熹聯繫在一起。據說,當年朱熹在武夷山精舍著書立說的時候,曾經豢養過這樣一隻猴子。這隻猴子高不過筆桿,重不過半斤。平日朱熹讀書時,猴子靜靜地蹲在筆筒上作「洗耳恭聽」狀。朱熹準備寫字時,猴子則跳下筆筒勤快地研墨。當朱熹外出時,這隻猴子則忠誠地守在家中,不讓陌生人進入。

朱熹豢養武夷山墨猴故事雖然很生動,並在網絡上討論墨猴之時被人頻繁引用,來作為武夷山歷史上曾經存在墨猴的證明,但均無一人給出這一故事確切的史料來源,而現存宋代史料中也並未提及朱熹曾經豢養過墨猴,這就難免給人輾轉抄襲,甚至向壁虛構故事的嫌疑。

不過有一點需要澄清,那就是在古代武夷山確實多猿猴,而朱熹本人在武夷山時也確實見到過不少獼猴,這一點有他的詩作《行視武夷精舍作》為證:「是時芳節闌,紅綠紛有爛。好鳥時一鳴,王孫遠相喚。」朱熹還特意在句末註明:「山多獼猴」。根據明人裘仲孺編修的《武夷山志•物產篇》解釋:「(猴)大僅如拳者為王孫。」清道光年間編修的《武夷山志》(卷十九)也有類似記載:「王孫。似猴而小,大僅如拳。」可見朱熹見到的武夷山猴子是一種體型很小的猴子,但這種猴子是否便是墨猴,則缺乏進一步的證明。所以我們有理由猜測朱熹豢養墨猴的故事極有可能是後人根據上述記載進行的演繹發揮。

除了令人生疑的朱熹豢養墨猴的故事之外,現在我們能看到的關於墨猴的記述,大多來自清末民國之人,而在這些人筆下,墨猴則是活生生的存在於現實之中。

朱熹

廣西墨猴

清人徐承烈(1730-1803,晚號「清涼道人」)在其所撰《聽雨軒筆記》(卷四)中有對廣西所產墨猴有生動記載:「廣西陽朔縣產墨猴,大僅如拳,而毛悉金色,兩目爍爍有光,能於筆筒中盤曲睡,置之書案間,欲使磨墨,則叩案數下,猴即奮迅出,跪於硯旁,以兩前足捧墨而磨之,使之止即止。見几上蠅蟻即捉食之,無或脫者。又能於花盆間拔草捕蟲,搜剔殆盡。其性飲水即長,故日惟以果飼之。或先以至澀極辣之物入水中,逼之使飲,即挖口磨舌,躁擾不寧者半日。嗣後見水,則閉目搖首,不敢飲矣。然其物亦絕無而僅有者。昔蒼梧太守永公(常)曾蓄其一,予歷試其技,果然。永公言奉天海城蓋平地方,有獸曰艾虎,身之大小類墨猴,而形與毛色,較虎無異,亦能作威吼撲,夜臥於小扁葫蘆中。夏間室中有此物,則蒼蠅皆遠避去,故彼處凡遇宴會群集之處,輒置諸坐側,而文人几案間皆蓄之。……夫目不越乎方隅,每以常而為怪。此數物者,以產自殊方,人皆罕睹,故鹹驚而異之。猶夫蠶之成繭,繭之成絲,夫未之見者,亦未嘗不以為必無事理也。」

通過清人徐承烈的生花妙筆,我們看到廣西陽朔的墨猴不僅能研墨,還能捕食几案上的蠅蟻,甚至能為花盆拔草除蟲,其聰慧程度已經頗有些令人感到不可思議。徐承烈信誓旦旦地稱自己曾經親眼見過墨猴,還動手測試墨猴來證明其所言不虛,並在文末用「少見多怪」來諷刺人們對於不識之事的質疑,讓讀者除了汗顏自己的知識淺陋外,只能由衷慨嘆:世界之大,無奇不有!

大概是徐承烈的記載既生動又可信,清末民初之人徐珂(1869-1928)在編輯關於清代掌故遺聞的彙編《清稗類鈔•動物類•墨猴》時,便乾脆幾乎全盤抄錄了《聽雨軒筆記》中關於墨猴的文字。

廣東墨猴

除了廣西陽朔,清代廣東也產墨猴。據清人許秋垞(1803-?)的《聞見異辭•小猴》記載:「廣東產墨猴,長約三寸,愈小愈貴,購一頭須值十數金。平時藏入筆筒,至作字時跳出,抱墨盤旋,俟墨瀋濃乃止。寫畢,以舌舐墨,硯田可終年不洗。出入自如,與銀管蒲盧呼吸若相應者。然此種猴不能多得。人有詩一首,前畫友自粵省回裡,曾為予誦之。詩曰:『舐墨無須洗,猴吞不藉魚。藐茲三寸許,常在筆筒居。』」

雖然不及徐承烈筆下廣西陽朔墨猴的「多才多藝」,許秋垞卻提到廣東墨猴很難得(「此種猴不能多得」)且價格不菲(「愈小愈貴,購一頭須值十數金」),既然有買賣,那麼廣東墨猴似乎也並非憑空捏造之物。

四川墨猴

清人況周頤(1859-1926)在《續眉廬叢話》中記載了四川地區出產墨猴:「蜀南產墨猴,大如拳,毛如漆,性嗜墨,置之案頭,硯有宿墨,則舔咂淨盡,可代洗滌。」

與徐承烈、許秋垞的生動記載相比,況周頤對於蜀南所產墨猴的描述更為簡略,且更趨於不帶感情色彩的介紹,其說法的真實性遽難下論斷。

傳說中的墨猴因會研磨而得名。

海南石猴

除了上述明確記載的墨猴產地外,中國古代其他地方是否還有墨猴出產,尚需進一步挖掘史料。不過,古代海南出產的一種體型小巧的石猴(拳猴),與墨猴頗為相似。

清代前期之人吳綺(1619-1694)《嶺南風物記》記載:「石猴出海南,其小如拳,可夜宿筆筒中。」石猴體型小到能住到筆筒之中,無疑與墨猴極為相似,但很可惜吳綺沒有進一步說明石猴是否如墨猴般會研墨。而清人屈大均(1630-1696)在《廣東新語•獸語•猴》(卷二一)中所提到的「拳猴」,極有可能便是「石猴」的另一種稱呼:「瓊州多猴,以小者為貨,曰拳猴。」(清人李調元(1734-1803)在《南越筆記》卷九《猴》中抄錄了屈大均的文字)。其實,無論「石猴」抑或「拳猴」,似乎早在宋代便已經出現。

據北宋僧人惠洪的《冷齋夜話•道士蓄三物》記載:「萬安軍南並海石崖中,有道士,年八九十歲,自言本交趾人,渡海,船壞於此岸,因庵焉。養一雞,大如倒掛,日置枕中,啼即夢覺。又畜王孫,小於蝦蟆,風度清癯,以線系几案間。道士飯,則跳躑登幾唇危坐,分殘顆而食之。又有龜,狀如錢,置合中,時揭其蓋,使出戲衣褶間。」

萬安軍為宋代設置,治所在今海南萬寧。「王孫」其實就是一種猴子。東漢人王延壽所撰《王孫賦》對其有過生動描繪:「有王孫之狡獸,形陋觀而醜儀。顏狀類乎老公,軀體似乎小兒。……或犀跳而電透,或瓜懸而瓠垂。上觸手而攫,下對足而登,至攀攬以狂接,覆縮臂而電走。」

宋僧惠洪對「王孫」的體型描述與石猴、拳猴頗相吻合。但同樣可惜的是,惠洪雖然提到「王孫」被主人「以線系几案間」,但並未提及「王孫」與研墨的任何關係。

另一種體型嬌小的猴:現在寵物市場出售所謂「日本袖珍石猴」,是日本獼猴(學名Macaca fuscata)或獼猴(學名Macaca mulatta)低齡幼仔。

近代以後難以尋覓

清人筆下活躍於文人案頭的墨猴,到了近現代,不知是因為生態環境變化,還是人為因素,變得難以尋覓,現代著名文豪魯迅先生也為未能擁有一隻墨猴而慨嘆不已。他在《狗•貓•鼠》(收入《朝花夕拾》)一文中便詳細描述了自己對墨猴的嚮往:「看地上,躺著一匹隱鼠,口角流血,但兩脅還是一起一落的。取來給躺在一個紙盒子裡,大半天,竟醒過來了,漸漸地能夠飲食,行走,到第二日,似乎就復了原,但是不逃走。放在地上,也時時跑到人面前來,而且緣腿而上,一直爬到膝髁。給放在飯桌上,便檢吃些菜渣,舔舔碗沿;放在我的書桌上,則從容地遊行,看見硯臺便舔吃了研著的墨汁。這使我非常驚喜了。我聽父親說過的,中國有一種墨猴,只有拇指一般大,全身的毛是漆黑而且發亮的。它睡在筆筒裡,一聽到磨墨,便跳出來,等著,等到人寫完字,套上筆,就舔盡了硯上的餘墨,仍舊跳進筆筒裡去了。我就極願意有這樣的一個墨猴,可是得不到;問那裡有,那裡買的呢,誰也不知道。『慰情聊勝無』,這隱鼠總可以算是我的墨猴了罷,雖然它舔吃墨汁,並不一定肯等到我寫完字。」

魯迅先生以未能見到墨猴為憾,但近人俞斯昭先生(1912-2005)卻有幸曾親眼見過這種神奇的猴子。據俞斯昭先生在《舊京雜憶》中記載,他是在景山后街陳姓太監家中見到的墨猴。「墨猴膽小怕見生人,只可遠觀不可近瞅。陳太監的書房是四合院的北上房,很大。當時墨猴蹲在書桌一方端硯上面,身高大約七八寸,毛皮灰黑色。據陳太監介紹,它什麼也不吃,只是舔硯臺裡的墨,墨當然是上好的胡開文徽墨,最好是宋明年間的陳墨,那時已不好淘換了。」

太監豢養墨猴,顯然是一種附庸風雅的表現。如民國武俠小說家趙煥亭的武俠小說《奇俠精忠全傳》一書中便提到張太監豢養墨猴:「那個墨猴兒最是他心愛之物。因那猴兒十分靈警,專會研墨,張監雖不善書,卻好臨池,每日需墨,便叫猴兒去研,以資笑樂。」(第一八六回《捉墨猴英雄顯身手 投奸閹教眾逞機謀》)

很顯然,俞斯昭先生所見到的高七八寸的墨猴,比清人許秋垞筆下的約三寸許的墨猴無疑要大了很多(不知是否同一品種),能否自動研墨不得而知。不過文中提到的一點很值得注意,就是墨猴只吃硯臺裡的墨(注意:是上好的墨),而好墨卻越來越難搞到。不知是否就因為墨猴這個獨特的飲食習慣,才導致它最終走向萎縮乃至消亡。如果真是如此,那也算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了。

舐墨是天性還是後天訓練?

關於墨猴,還有一個問題尚未得到解答,那就是墨猴會磨墨並且舐墨,是其天性如此,還是後天的訓練?這個問題之前似乎無人提及,也沒有人來回答。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無疑的,就是中國人很早便學會馴養猴子來表演節目。

根據學者研究和考古資料顯示,春秋戰國時期,古人已馴養猴子。而大約在秦末漢初猴戲已經出現,唐代的猴子訓練已經十分高明。如宋代筆記《幕府燕閒錄》記載,唐昭宗手下訓猴的藝人,馴養了一隻特別聰明的猴子,這隻猴子能夠像大臣一樣隨班朝見,磕頭作揖,唐昭宗十分喜歡這隻猴子,覺得訓猴的藝人有功,便「賜以緋袍,號孫供奉」。而詩人羅隱因為科舉屢試不中,有感於此,特意做了一首《感弄猴人賜朱紱》詩,慨嘆命運之不公:「十二三年就試期,五湖煙月奈相違。何如學取孫供奉,一笑君王便著緋。」

而清代、民國初年更是中國猴藝發展的成熟時期,猴子不僅可以表演換多副臉譜面具,還能與其他動物如羊、狗等一起演出,活靈活現。所以說,如果有高超技藝,應該能夠訓練猴子研墨。

曲阜魯國故城公元前四世紀銀質猴形帶鉤

另外,墨猴的產地無論廣西、廣東,抑或蜀南,在清代之前,這些地方尚屬人煙稀少的邊陲地帶,只是到了清代,這些地方才得到深入開發。正因如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些地方出產的墨猴,在技藝嫻熟的馴猴藝人的精心調教下,便產生了會研墨的神奇結果。再加上墨猴嬌小可愛的體型,自然令人愛不釋手。

人們總是期望美好的事物一直存在,也許墨猴的傳說太過神奇,今天的人們便希望仍然有這樣的猴子出現,於是網絡上經常有人稱在某地發現了墨猴,甚至還有人叫賣。其實,所謂的墨猴可能並非一種生物學意義上的猴子類型,而是對經過特殊訓練後能夠研墨的體型嬌小的猴子的美稱。今天人們發現的所謂的墨猴,就是與前人所描述的石猴、拳猴等體型相似的微型猴子,如狨猴、蜂猴等。但墨猴的神奇之處在於會磨墨並且舐墨,而這些小猴子,除了體型與墨猴相似外,卻無一擁有這種本領。看來,文人墨客筆下津津樂道的墨猴,今天可能真的已經不復存在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魯迅所說的拇指大小的墨猴,一隻好幾萬,國內有錢也買不到
    不過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也是略微帶些神秘感的那位,就是墨猴了,雖然都是猴子,但是這墨猴可與其他猴子不同,在魯迅先生的描繪中,墨猴是一種只有拇指大小的猴子,只是讓人不禁產生疑惑的是墨猴真的存在嗎?畢竟雖然近幾年來人們不斷發現個頭嬌小的猴子,但是它們的大小都超過了大拇指哥,別急前段時間有名網友就真真切切的見到了傳聞中的墨猴,這隻小猴子長有一對圓溜溜的大眼睛,以及一身灰色的毛髮,雖然體型上還是比大拇指哥略大些,但也十分接近所謂墨猴的個頭了。只是不知道這只可愛的小猴子究竟是不是魯迅先生所描繪的那種呢。各位網友你們對於這件事情有什麼看法呢?
  • 墨猴 - 墨猴-光明日報-光明網
    魯迅先生寫過那麼多文章,我總記著他不知哪篇文字裡寫到過的一隻墨猴。很小很小的猴,小到它平時就住在主人書案上的筆筒裡,你想想它應該有多麼小。你在那裡寫字或者是作畫,寫到或畫到最後,倘若硯臺裡還有一點點殘墨,它就會從筆筒裡跳出來把那殘墨一點一點舔著吃了。它的食物居然是墨,然後,它又一躍,又跳進筆筒裡去。
  • 是傳說還是未被發現,存在於阿爾卑斯山的神秘生物
    在地球人類經歷漫漫歲月的發展,來自於世界不同的地方,也有很多關於怪獸方面的傳說,甚至有關於這種傳說的版本有很多,這些被人類視之為怪獸的東西也一直都存在於傳說之中,從來就沒有被人們親眼所見過,或者是有一些或許被人們親眼目睹,但是,卻讓這種怪物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 存在於阿爾卑斯山的神秘生物,是傳說還是未被發現?
    關於前足蛇,自古以來在民間故事中就存在「變成王子救了公主」等這樣的傳說,因此,會被人認為它只是一種想像上的動物。但是,1717年,探險家在阿爾卑斯山中就遇到了前足蛇,並將它的樣子畫成了銅版畫,從這件事情來看,前足蛇很有可能是一種真實存在的未知生物。閒魚號搜索用戶:王芝珏442160;正品特價進口寵物用品購買。
  • 崑崙山的三大傳說,是真的存在還是別人的虛構?
    上次,我大致介紹了崑崙山基本情況,也提到了崑崙山的一些傳說,今天我來詳細說說崑崙山的著名的三大傳說!崑崙山,可以在古籍的《山海經》中邊有一定過的記載,由於常年被煙霧繚繞,給人神秘的色彩。這個傳說也有說是非常嚇人的,從解放時期開始,人們便開始對崑崙山進行探索,進去的人們發現裡邊死亡的生物,周圍都存在雷電,而且到後來一些牧民的馬已經馬的消失,更讓人們十分惶恐,後來經過科學家的研究,發現裡面的磁場更外邊的一點都不一樣,一旦有天氣的變化,就會發生打雷的天氣,特別可怕。從而讓人們望而生畏,不敢再繼續探索。
  • 神農架野人是恐怖傳說,還是真的存在?
    神農架野人是恐怖傳說,還是真的存在?親歷者的描述:一位名叫鄧執中的男子聲稱自己在1941年武漢淪陷時,被野人帶走並與野人相處了五天的時間。他在《安徽商報》、《十堰晚報》的訪問中都表示了野人的真實存在。不久,他患上了疾病,野人將他帶到附近的一個村莊後便又消失不見。1956年的一個雨天,當地一位叫王聰美的女孩在放牛回家的路上,突然一個人形巨人跳了出來,受到極度驚嚇的她,大聲尖叫希望能夠引起大家的注意。
  • 神話傳說中的崑崙山,是結界之地?還是王母神宮?
    關於崑崙山的神話傳說崑崙山,又被人們稱作崑崙虛,這是一座十分富有神秘色彩的山脈,傳說中人首豹身的西王母就住在這裡,又被兩隻青鳥侍奉著,她長著老虎的牙齒,豹子的尾巴並且喜歡嚎叫,主管人們登仙之事與上天的災歷。據說西王母的宮殿十分的雄偉壯觀。
  • 人死後是進入另一時空,還是永遠消失?
    「死後」、「轉世」、「重生」這些問題從古至今都有,古人甚至為它們編織了無數的神話傳說,以尋求心理上的慰藉。「人」是作為高智能生物的我們對自己的獨特稱呼,其實「人」也和地球上的其它生物一樣,都是普通的生物,唯一區別的是人具有高智能,從而誕生了人類文明,也產生了這些想法。自然界中的其它低智能生物就沒有這些,它們的目標只是生存繁衍下去而已。
  • 當彭加木消失時,羅布泊怎麼了?真的像網友的傳說嗎?
    例如,最常見的說法是,世界各地都有關於外星人的傳說,也有與十二生肖中龍有關的傳說,他們與中國人密切相關。也正是這些充滿神奇色彩的傳說使世界更加精彩,當然,也更能喚起人類對知識的渴望。我們要討論的是,他發生在中國新疆a都市傳說,也就是羅布泊的故事。事實上羅布泊的傳說,即中國科學家彭加木的消失,基本上已經成為中國現代史上著名的未解之謎。
  • 世界未解之謎,一種神秘的生物,是外星人還是遠古生物?
    1926年6月7日,美國康乃狄克州的郊外,一個年輕男孩自稱看到一個身高三米,身體像蝙蝠,頭在胸前,沒有脖子,全身覆蓋著濃密體毛,雙眼發出暗紅色光芒的生物。自此,天鵝人的都市傳說正式拉開序幕,世界各地目擊者層出不窮,驚恐爆料,甚至直到2015年的歐洲,都有人自稱看到了他。
  • 南極發現一種神秘的Ningen生物,到底是未知生物還是人為製造的?
    南極大陸大部分地區都還是人類尚未涉足的地區,生存在這片寒冷海域中的海洋生物也與其它海洋中的不大相同,近年來有人在南極目擊到一種名為Ningen的白色巨獸的事件,關於這個能潛海也能在岸上用雙腿行走的神秘生物到底存不存在還是個未解之謎,有些言論認為這可能是日本曾經在南極實驗室裡培植出來生物,那麼這個稱為Ningen的生物是否真的存在呢
  • 三生繩紅繩手鍊編織教程,跟我學編繩
    今天給大家帶來三生繩的編織教程。三生繩是一種紅繩手鍊,很多明星都有戴過這種手鍊。樣式是三層紅繩組成的手鍊。三生繩寓意著緣定三生。製作一對這樣的手鍊,戀人雙雙佩戴,就可以長長久久永生永世在一起。這樣是對美好愛情嚮往的一種祈福的紅繩。
  • 民間傳說六大神秘生物 雞冠蛇真的存在嗎?龍排第二
    、殭屍、內蒙古巨人遺骸、蒙古死亡之蟲,民間傳說六大神秘生物到底是怎樣的呢?民間傳說六大神秘生物:龍,數日暴雨之後便消失了。民間傳說六大神秘生物:殭屍民間傳說六大神秘生物:內蒙古巨人遺骸
  • 傳說中的超自然生物「吸血鬼」
    吸血鬼(英語:Vampire)是傳說中的超自然生物,通過飲用人類或其它生物的血液,能夠令自身長久生存下去。吸血鬼的傳說起源於巴爾幹半島和東歐斯拉夫人的民間傳說。在這些傳說中,吸血鬼指從墳墓中爬起來吸食人血的亡者屍體。
  • 消失的大陸及其傳說:姆大陸、亞特蘭蒂斯、雷姆利亞
    消失的大陸及其傳說:姆大陸、亞特蘭蒂斯、雷姆利亞地理學、地質學、考古學、歷史學、海洋學中爭議最大、否定最猛、傳說最久且最令人談資盎然的是三塊消失的大陸,即太平洋上的姆大陸、大西洋上的亞特蘭蒂斯、印度洋上的雷姆利亞。
  • 民間傳說:中國傳說生物之鮫人
    鮫人,又名泉客,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魚尾人身的神秘生物,與西方神話中的美人魚相似。早在幹寶的《搜神記》中就有記載,南海郊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泣則能出珠。傳說中鮫人善於紡織,可以制出入水不溼的龍綃,她們哭泣的時候眼淚會化為珍珠。
  • 未知生物幽威的傳說,飄蕩在澳大利亞的無盡荒野
    世界上有很多關於野人的傳說,我國有著名的神農架野人,但是一直沒有被證實,而澳大利亞也有類似的野人名字叫做幽威。幽威是一種未知的靈長類生物,出現在澳大利亞的荒野之中,幽威這個名稱是來自於澳大利亞原住民的神話故事。有些人認為這種生物(或它們的近親)在世界各地都有出現的蹤跡,例如喜馬拉雅山的雪人、中國的野人與北美洲的大腳怪。
  • 美國一男子發現傳說中的生物:卓柏卡布拉(Chupacabra)!是病狼還是神秘吸血鬼?
    (文:dailymail.co.uk;翻譯:臥月眠海(jandan.net)德克薩斯州的一位男子宣稱自己發現了一隻傳說中的生物:卓柏卡布拉(Chupacabra)一種被懷疑存在於美洲的吸血動物最早被報導在1990年代初波多黎各出現,後來在墨西哥及美國南部也傳說出現過,會攻擊並吸食牲畜的血。不過專家說該生物只是一隻患病的動物。Philip Oliveira聲稱自己在5月31日發現了這只會吸食小動物血的神秘吸血生物。
  • 消失113年巨龜重現地球,消失的生物為何出現?它到底在哪裡?
    作者:文/虞子期我們都知道,生物的進化是符合一定規律的,同時也遵守「出現與消失」的定律,如今還沒有看到任何一種生物逃過這個節點,包括我們人類也是一樣的,我們都是具有生命時間的「刻度線」。而近些年來,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確實人類的壽命是在不斷地延伸之中,但是相對於自然狀態之下,對於一些除人類之外的野生生物來說,消失或滅絕卻加速了。
  • 消失113年巨龜重現地球!消失的生物為何出現?它到底在哪裡?
    ,只不過我們有時間也會迎來一些好消息,那就是滅絕或消失的動植物重現地球,下面我們就從一種生物的重現來說說消失或滅絕的生物為何出現。因為這在生物多樣化方面的影響非常巨大,無論這種生物是大還是小的群體,都會波及整個生物鏈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