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太空人太空失重半年 回地球重新「學走路」

2020-11-23 遊民星空

  在太空上呆了半年的美國宇航局太空人Andrew J. Feustel,回到地球後,面臨著一個嚴峻的問題——不會走路了。

  Andrew J. Feustel近日在Twitter上公布了一段視頻,視頻中的自己在多名工作人員的看護下正在緊張的「學習」走路。

  實際上,這段視頻拍攝於今年的10月份,也是Feustel返回地球的第二天。Feustel於2018年3月21日乘坐遠徵號MS-08返回太空,並在天空上呆了6個月,這期間一直處於失重狀態。

  資料顯示,Feustel生於1965年8月25日,是一個地球物理學家和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太空人。

  在擔任地球物理學家數年後,Feustel於2000年7月被NASA選為太空人候選人。他於2009年5月首次航天飛行,即STS-125(哈勃太空望遠鏡第4次維修任務),持續時間不到13天。

  這是Feustel與另外六名太空人一起執行任務,在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上修理哈勃太空望遠鏡。在任務期間,Feustel進行了三次太空行走。

  他的第二次太空飛行是STS-134,於2011年5月16日發射並於2011年6月1日降落。

  Feustel在今年的3月21日回到天空,曾在遠徵55號擔任飛行工程師,後來成為國際空間站(ISS)遠徵56指揮官。他於2018年10月4日返回地球。

相關焦點

  • 長期失重後,太空人需重新學習如何走路,將是飛向火星的最大障礙
    因為只有掌握了這些龐雜的知識,才有可能在環境惡劣且孤立無援的太空中,處理可能遇到的各種突發狀況,並成功返回地球。但是對於太空人來說,在太空中駕駛飛船,處理各種突發狀況都可以用訓練來達到熟能生巧的地步。但是卻有一樣是太空人無法客服的,那就是太空中的失重環境。如果一名太空人處在太空失重環境中太久,那麼會對太空人的身體造成很大的負擔。
  • 太空人太空漫步197天後重返地球:肌肉萎縮,艱難學走路
    12月21日,美國太空人費斯特爾在0重力的太空度過197天後,回到地球必須重新適應有重力生活,從她妻子發出的視頻可以看出,經過197天的太空生活,他已經難以習慣地球上的重力,走路搖搖晃晃,並且非常艱難,而他的雙腿成為了眾多網友關注的重點:他的雙腿已經嚴重萎縮了,不同於強健的上半身,
  • 太空人返回地球後不為人知的狀態,他們的經歷真讓人擔心
    太空人的生活究竟是怎樣的呢?上天前後大不同,現在就讓我們看看他們到底經歷了什麼。根據美國太空人安德魯福斯特近日在網上上傳了一段視頻可以看出外太空生活還是很不可思議的。相信大家聽過小孩子學走路吧,不過對於大人學走路,很多人或許就覺得很不可思議。然而外太空太空人卻在學走路,從視頻中可以看到大人學嬰幼兒走路,歪歪斜斜的步伐,並且周邊還需要有人保護。其實這是因為這位太空人在太空執行了近200天的任務之後,重返地球後,無法適應地心引力,因此需要重新適應地球環境。
  • 太空人返回地球之後會是什麼樣子?NASA空間站太空人「重學走路」
    太空人返回地球之後會是什麼樣子?NASA空間站太空人「重學走路」太空人是一個高危職業,不但要面對各種來自太空的危險,還要應對在太空環境下生存的不便,在太空的工作中,太空人的肌肉得到的鍛鍊非常有限,所以在長時間的太空工作後,需要進行輪班換人。
  • 太空人太空失重環境中
    南方網訊 早在4年前美國太空人只是乘坐自己的太空梭每周或每兩周飛向太空一次,總之沒有像最近這樣長時間逗留在失重的太空,現在美國太空人也產生了像原先在「和平」號軌道站上逗留過數月甚至數年的太空人一樣的健康問題。
  • 美太空人太空度過197天 重返地球艱難「學走路」
    海外網12月24日電 美國宇航局(NASA)一名太空人在太空中度過197天後返回地球,由於長期處於失重狀態,返回地球後行走異常艱難,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才能恢復正常。
  • 太空人在太空中「失重」的原因是什麼?
    你可能看過這樣的圖片,太空人們漂浮在太空、太空梭、國際空間站。看似很輕鬆,又神奇,但其實不是這樣。太空人在失重狀態下看似很滑稽,但其實很痛苦。最初會感覺噁心、頭暈或失去方向感。導致太空人骨質損失外,還會導致太空人肌肉鬆弛,免疫力下降和衰老,引發多種空間運動病。所以不是人人都能當太空人,需要個人的身體素質非常好。
  • 太空人在太空中 為何會「失重」
    你可能看過這樣的圖片:太空人們漂浮在太空、太空梭、國際空間站。看似輕鬆又神奇,但其實不是這樣。 宇航失重,是指物體失去了重力場的作用,當物體處於失重狀態時物體除了自身重力外,不會受到任何外界重力場影響。所謂重力,是物體所受地球的引力的一個分力(大小几乎等於引力)。
  • 太空發燒:失重會使太空人的體溫升高1度!
    失重會讓人體變熱,這並不是說身處外太空的太空人對壯美的太空風景感到熱血沸騰。相反,最新研究發現,太空人在微重力環境下會持續發燒,這對太空人執行長期的太空任務有著重大的影響。眾所周知,失重環境對人類的身體會造成很多影響。
  • SpaceX「載人龍」:首次將NASA太空人帶回地球
    首批乘坐載人龍到達空間站的太空人,已經在空間站生活約2個月,將乘坐載人龍飛船重新回到地球,載人龍大約花費19小時才能將太空人從空間站送回地球。兩名太空人在北京時間8月2日上午7時35分左右完成和空間站的脫離,將在北京時間8月3日凌晨2點40分左右濺落,抵達佛羅裡達州海岸或巴拿馬城(總共7個候選地)。
  • 在太空中的太空人,明明受到引力作用,為何還會處於失重狀態?
    我們在看宇宙員在太空行走的畫面或者視頻時,會發現他們好像不受到任何重力作用而懸浮在空中,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失重狀態。但是按常理分析,這些太空人在太空中勢必會受到其它星體特別是太陽和地球的引力作用,那麼為什麼太空人沒有被因引力作用而最終墜落到這些星體之上,而是處於懸浮在空中的失重狀態呢?
  • 星球在太空中沒有失重,為何人類卻會失重?
    審核:小文引言:毫無疑問,地球引力對於地球生命來說是不可或缺的環境因素,失去了重力,生命活動將會陷入無盡的混亂。但是當人類去到距離地表十幾公裡的地方時,又會出現失重現象,難道地球引力就真的不過如此嗎?從一些以太空為題材的科幻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太空人在距離地表十幾公裡的地方就幾乎不受到地球引力的束縛而感覺身體輕盈、自由自在,因此很多人就此認為一旦人體與地表之間的距離逐漸變大,大到一定程度之後地球對人體的引力就完全消失了。實際上這種觀點是存在誤區的,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引力作為宇宙四大基本力之一,它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它的作用範圍可以無限廣。
  • 太空人在太空中處於失重狀態,為何沒有被太陽引力吸引?
    我們需要明白何為失重。失重,並不代表不受太陽等天體的引力作用,理論上講引力的作用範圍是無限大的,所以太空人在太空中照樣會受到太陽引力作用。那麼,太空人為何會失重呢?這裡就以在地球上方的空間站為例。空間站上的太空人感受到的失重,通俗地理解其實就是「太空人一直在做自由落體運動」,所以太空人感受到了失重。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隨時體會到失重的感覺,簡單的跳起來,下落的過程其實就是失重,氣不過這個過程太短暫了,加上我們的視角仍舊停留在地面附近,所以無法體會到真正的失重。如果你乘坐電梯時「有幸」遭遇到了電梯失靈,電梯自由落體下落,你就能對失重身臨其境了!
  • 為何太空人在太空遇難,遺體卻不能運回地球?
    在返回地球時,楊利偉一時風光無限。但我們只看到了風光的一面,他們背後的辛酸我們不得而知。一個合格的太空人是需要一副好身體的,在失重的環境中,人體和在陸地上是不同的感受,受到的擠壓效果是平時的好幾倍,克服重力的問題至關重要。當然,除了這個問題,還有太空中只有太空人,沒有其他人。太空人是去發現未知的生物,揭露各種秘密的,也就是意味著要從心底裡克服恐懼,去探索宇宙的奧秘。
  • 太空處於失重環境,太空人都吃什麼?中國的飲食令人羨慕!
    太空處於失重環境,太空人都吃什麼?中國的飲食令人羨慕!人人都有求知慾,對未知領域難免充斥著好奇心。尤其是浩瀚的太空,擁有太多的未解之謎,誰都想揭開其中的秘密。自科學技術全面提升後,越來越多的人不再滿足於地球旅行,紛紛將目光投入到太空或者海洋中,對太空的探索已經到了狂熱的地步,然而太空豈是隨意溜大的地方,無論環境還是其他方面都受到了限制,一直以來,人類都想要去太空看一看。除了太空人之外,幾乎沒有誰有能力去太空。
  • 太空人從太空回來後,為什麼都會坐上輪椅?
    對航天航空感興趣的小夥伴應該都注意到了,不論是哪個國家的太空人只要從太空回來都要先坐輪椅,就是現場有重要的領導人他們也會坐著接受採訪,那麼大家知道這是為什麼嗎?首先我們能夠確定的就是,雖然這些太空人會在工作人員的攙扶下走出飛船,並且坐到輪椅上,但是他們並沒有受傷,要知道太空中的環境並不像我們地球一樣蘊含著各種氣體,太空一直都處於真空的狀態,所以太空人在太空中每天都會處在一種失重的環境中。
  • 為什麼中國第一女太空人劉洋,回地球後不露臉,她怎麼了嗎?
    為什麼中國第一女太空人劉洋,回地球後不露臉,她怎麼了嗎?近幾年來,我國的航天事業取得較大的成果,在國際上也備受關注。我們所熟悉的航天太空人:楊利偉,聶海勝,瞿志剛,這些都是耳熟能詳的航天太空人。航天太空人這個職位在性別上來說,男性較多一些。因為航天太空人這個職業對身體要求素質很高。女性在生理上就處於劣勢。但是還是有許許多多的女性堅守在這個崗位上。而我國第一個女航天員,名字叫做劉洋。劉洋作為我國第一個飛向太空的女性太空人,她背負著巨大的壓力。首先,女性在生理上處於劣勢,因此她需要面臨更大的訓練量,需要投入更大的時間和精力來訓練。
  • 太空失重給太空人帶來不好的影響,人造重力飛船可以實現嗎?
    人類步入太空已經有半個多世紀了,從1957年前蘇聯發射的第一個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開始,美國與蘇聯展開了長達幾十年的太空競爭,爭相探索月球以及其它行星。冷戰過後,太空探索放緩,最近些年,似乎又重拾了之前的熱情,當然也是源於競爭,美國打算重新登月,並首次登陸火星。我們可以設想,未來人類會駕駛著飛船途徑比鄰星,看看距離地球4光年的比鄰星b上到底有沒有生命,就像現在看到的電影《星際迷航》一樣,駕駛那樣的星艦。
  • 空間站待半年需要重學走路,前往火星也要數月,太空人該怎麼辦?
    人類在進行深空探測的時候,也在進行對地球的探索,雖然我們地球有許多重的保護,但是卻依然難以避免各種外來天體的威脅,甚至連恐龍這樣霸佔地球非常長久的動物都沒能逃過一劫,所以星際移民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件事。現在的飛船還沒有達到電影中那樣能夠讓人輕鬆行走的重力系統,太空人都是在漂浮的狀態下完成各種任務。在太空人進行幾個月的空間站任務之後,回到地球需要重新學習走路,而且對身體的各項機能也有很大的影響,這些問題在地球上並不明顯,因為有大把的後勤人員來保障太空人的安全。
  • 世上最悲催的太空人,被遺忘在太空近一年,回地球後才知祖國沒了
    1957年,蘇聯將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號」發射上天,宣告人類太空時代的到來,1961年4月又將世界上第一個太空人尤裡·加加林送上太空。面對蘇聯在冷戰期取得的輝煌成就,美國不甘示弱,誓要在太空爭霸賽中爭個你死我活,1969年阿波羅號成功登月,「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邁出了「人類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