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天之驕子的太空人,可以說是多少人羨慕的職業。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太空人,不但要求身體素質過硬,且能通過各種特殊訓練。而且還需要掌握各種航天理論和工程知識,飛船控制技術,也許一名太空人並不是某一領域的專家,但肯定是航天科技領域的萬事通。因為只有掌握了這些龐雜的知識,才有可能在環境惡劣且孤立無援的太空中,處理可能遇到的各種突發狀況,並成功返回地球。
但是對於太空人來說,在太空中駕駛飛船,處理各種突發狀況都可以用訓練來達到熟能生巧的地步。但是卻有一樣是太空人無法客服的,那就是太空中的失重環境。如果一名太空人處在太空失重環境中太久,那麼會對太空人的身體造成很大的負擔。而當回到地球的時候,就需要很長的時間來治療這些失重後遺症。
首先就是失重環境會導致的身體鈣質流失和肌肉萎縮。由於在太空中長期失重,肌肉會長期無需用力,因此會導致很肌肉萎縮,雖然現在有太空人長期居住生活的空間站上都有一些健身器材,但在失重環境下鍛鍊也僅僅是能在一定程度上減緩肌肉萎縮的程度。另外在失重環境中全身骨骼鈣質的流失非常嚴重,即使服用補充鈣質的藥物也無法完全彌補,以上這些都需要返回地球才能逐步恢復。
而最近,一名在太空度過了197天的NASA太空人在返回地球之後,恢復失重後遺症的第一步,就是要重新學會走路。這位美國太空人安德魯·福伊斯特爾,在國際空間站(ISS)度過了6個半月的時間,當今年10月重新回到地球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無法如常人一樣行走。雖然這些失重後遺症都能在返回地球後,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就徹底恢復。但是當未來執行載人火星探測任務時,這樣的失重後遺症將可能會導致任務的失敗。
要知道當執行載人火星探測任務時,即使採用最快的直飛火星路線,也需要至少八個月的時間才能到達火星。而當太空人到達火星時,即使火星的重力只有地球的三分之一,對於經歷過如此長時間失重環境的太空人來說,沒有經過一段時間的恢復,要想抵達火星表面執行任務,火星表面的重力將是很難客服的。而在火星探測任務中,顯然既沒有時間也沒有環境,讓太空人能夠從失重後遺症中恢復。因此早有很多科學家說過,現在對於人類來說,探索火星的最大障礙並不在於大推力火箭的研製,和探測飛船的返回技術。而是太空中無法改變的失重環境。只有想到客服失重後遺症的辦法,才能保證火星探測項目的成功機率,保證太空人能活著返回地球。對此您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
【如果喜歡本文,請關注小編,跟蹤最新科技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