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失重後,太空人需重新學習如何走路,將是飛向火星的最大障礙

2020-12-03 科技也有料

作為天之驕子的太空人,可以說是多少人羨慕的職業。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太空人,不但要求身體素質過硬,且能通過各種特殊訓練。而且還需要掌握各種航天理論和工程知識,飛船控制技術,也許一名太空人並不是某一領域的專家,但肯定是航天科技領域的萬事通。因為只有掌握了這些龐雜的知識,才有可能在環境惡劣且孤立無援的太空中,處理可能遇到的各種突發狀況,並成功返回地球。

但是對於太空人來說,在太空中駕駛飛船,處理各種突發狀況都可以用訓練來達到熟能生巧的地步。但是卻有一樣是太空人無法客服的,那就是太空中的失重環境。如果一名太空人處在太空失重環境中太久,那麼會對太空人的身體造成很大的負擔。而當回到地球的時候,就需要很長的時間來治療這些失重後遺症。

首先就是失重環境會導致的身體鈣質流失和肌肉萎縮。由於在太空中長期失重,肌肉會長期無需用力,因此會導致很肌肉萎縮,雖然現在有太空人長期居住生活的空間站上都有一些健身器材,但在失重環境下鍛鍊也僅僅是能在一定程度上減緩肌肉萎縮的程度。另外在失重環境中全身骨骼鈣質的流失非常嚴重,即使服用補充鈣質的藥物也無法完全彌補,以上這些都需要返回地球才能逐步恢復。

而最近,一名在太空度過了197天的NASA太空人在返回地球之後,恢復失重後遺症的第一步,就是要重新學會走路。這位美國太空人安德魯·福伊斯特爾,在國際空間站(ISS)度過了6個半月的時間,當今年10月重新回到地球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無法如常人一樣行走。雖然這些失重後遺症都能在返回地球後,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就徹底恢復。但是當未來執行載人火星探測任務時,這樣的失重後遺症將可能會導致任務的失敗。

要知道當執行載人火星探測任務時,即使採用最快的直飛火星路線,也需要至少八個月的時間才能到達火星。而當太空人到達火星時,即使火星的重力只有地球的三分之一,對於經歷過如此長時間失重環境的太空人來說,沒有經過一段時間的恢復,要想抵達火星表面執行任務,火星表面的重力將是很難客服的。而在火星探測任務中,顯然既沒有時間也沒有環境,讓太空人能夠從失重後遺症中恢復。因此早有很多科學家說過,現在對於人類來說,探索火星的最大障礙並不在於大推力火箭的研製,和探測飛船的返回技術。而是太空中無法改變的失重環境。只有想到客服失重後遺症的辦法,才能保證火星探測項目的成功機率,保證太空人能活著返回地球。對此您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

【如果喜歡本文,請關注小編,跟蹤最新科技動態】

相關焦點

  • NASA太空人太空失重半年 回地球重新「學走路」
    在太空上呆了半年的美國宇航局太空人Andrew J. Feustel,回到地球後,面臨著一個嚴峻的問題——不會走路了。  Andrew J.
  • 太空人太空失重環境中
    南方網訊 早在4年前美國太空人只是乘坐自己的太空梭每周或每兩周飛向太空一次,總之沒有像最近這樣長時間逗留在失重的太空,現在美國太空人也產生了像原先在「和平」號軌道站上逗留過數月甚至數年的太空人一樣的健康問題。
  • 太空醫療專家:長期失重是人類登陸火星一大障礙
    國際空間站鳳凰科技訊 據CNBC北京時間11月13日報導,根據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的計劃,人類將在2024洛根表示,「要想在相關研究上取得進展,我們需要有大量人長期在太空生活。不解決這一問題,談論太空移民是沒有意義的。」過去20年,洛根一直在幫助給航天員治療疾病。他說,人類登陸火星的主要障礙是他所謂的「重力處方。我們知道地球重力的作用。我們也知道,在失重環境下待4個月後,人類健康狀況會出現嚴重惡化」。
  • 長期失重可使太空人身體機能降至80歲水平
    據外電報導,美國科研人員最新研究發現,那些在太空時間長達數月的太空人的身體機能會變得如同80歲老人一樣虛弱。美國研究人員在對國際空間站太空人肌肉組織的分析後發現,在太空時間超過6個月的太空人身體機能水平下降約40%。這相當於太空人的肌肉強度從30至50歲的水平降低至人類80歲左右的水平。
  • 火星機器人「女武神」學走路 將被派往火星
    網易科技訊 5月20日消息,據每日電訊報報導,美國宇航局研發設計的類人機器人「女武神」(Valkyrie)將來會被派往火星執行任務,但它們現在卻連在平坦表面上行走都困難。這些機器人正在美國和英國4家機構進行改進,被教授如何走路。
  • 前往火星的太空人最終將忘記自己是誰-火星,太空人,射線,大腦,記憶...
    來自加州大學歐文分校放射腫瘤學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研究,發現執行火星任務的太空人可能遭遇嚴重的宇宙射線照射,結果會導致老年痴呆的發生。銀河宇宙射線是火星任務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這些高能帶電粒子可對太空人形成威脅,中樞神經系統出現顯著的損傷,進而出現認知上的障礙。
  • 太空人在太空站喪命後,為何不能被運回地球?屍體將如何處理?
    人類從探索宇宙開始,逐漸興起了一個全新職業,便是太空人。太空人的全稱是宇宙航天員,是指以太空飛行為職業或進行過太空飛行的人。這是一份光榮而神聖的職業,看上去光鮮亮麗,還能體驗飛向浩瀚星空的夢想。比如,宇航輻射、失重環境、太空垃圾等這些問題,若處理不當,則極易給太空人造成致命的危險。事實上,從太空探索開始,就已經有18位太空人死亡,其中有14位是來自美國宇航局的太空人。不過,與此同時,可能很多人都會好奇,若太空人在空間站不慎死亡,會有什麼後果呢?其遺體又會如何處理呢?下面且聽歷史細道來。
  • 俄太空人介紹自己從國際空間站返回後長期處於失重狀態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10月28日消息 10月22日從國際空間站返回的俄羅斯太空人阿納託利∙伊萬尼申表示,由於長期處於失重狀態,他至今仍很難走過門框。伊萬尼申在「今日俄羅斯」國際通訊社舉行的飛行後在線記者招待會上說:「直到現在,我都很難走過門框,情況一天天在好轉,降落後的頭些天,用一次走不過去。」
  • 太空人返回地球後不為人知的狀態,他們的經歷真讓人擔心
    太空人的生活究竟是怎樣的呢?上天前後大不同,現在就讓我們看看他們到底經歷了什麼。根據美國太空人安德魯福斯特近日在網上上傳了一段視頻可以看出外太空生活還是很不可思議的。相信大家聽過小孩子學走路吧,不過對於大人學走路,很多人或許就覺得很不可思議。然而外太空太空人卻在學走路,從視頻中可以看到大人學嬰幼兒走路,歪歪斜斜的步伐,並且周邊還需要有人保護。其實這是因為這位太空人在太空執行了近200天的任務之後,重返地球後,無法適應地心引力,因此需要重新適應地球環境。
  • 太空失重給太空人帶來不好的影響,人造重力飛船可以實現嗎?
    冷戰過後,太空探索放緩,最近些年,似乎又重拾了之前的熱情,當然也是源於競爭,美國打算重新登月,並首次登陸火星。我們可以設想,未來人類會駕駛著飛船途徑比鄰星,看看距離地球4光年的比鄰星b上到底有沒有生命,就像現在看到的電影《星際迷航》一樣,駕駛那樣的星艦。
  • 空間站待半年需要重學走路,前往火星也要數月,太空人該怎麼辦?
    星際移民的第一個目標就是火星,雖然NASA已經在火星上有了非常多的發現,對火星的狀態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但是移民火星不光有著補給和登陸技術上的問題,其實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急需解決,否則登陸火星將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現在的飛船還沒有達到電影中那樣能夠讓人輕鬆行走的重力系統,太空人都是在漂浮的狀態下完成各種任務。
  • 失重狀態大腦會如何變化?臉部圓胖腿變纖瘦視覺模糊
    網易科技訊 11月27日消息,據SingularityHub報導,美國宇航局(NASA)已經承諾在2030年之前將人類送上火星。
  • 研究:失重會使太空人出現空間感知錯覺
    新華社莫斯科11月19日電(記者欒海)載人航天科技的發展為長期駐留太空提供日臻完善的外部條件,但太空人的部分生理機能尚未完全適應太空環境。俄羅斯一項新研究顯示,人體對失重的反應會引發空間感知錯覺,可能影響太空人的工作能力。俄科學院醫學生物學課題研究所的專家在該單位網站上發布研究報告說,他們對47名俄太空人進行了代號為「虛擬」的人體感知試驗,涵蓋太空人乘飛船升空前、在國際空間站內常駐和著陸後恢復地面活動能力等階段。這些太空人的年齡為35至50歲,在空間站累計生活了125至215天。
  • 《火星救援》被遺忘在火星上的太空人,一個人如何生存561天
    大家好,歡迎觀看老酒影視文章解說,本篇文章影視上映於2015年的科幻片《火星救援》,一起來看一名太空人被遺忘在火星上,他要如何生存和自救?,突然一場風暴正在向他們靠近,根據評估,暴風風力可能超過飛船最大承受能力,隊長劉易斯蘭機立斷,卞令緊急撤離,撤離過程中,風暴已經來了,狂風肆虐、沙石橫飛,伸手不見五指,太空人馬克被吹落的零件擊中,飛船隨機檢測到太空衣破裂,而太空衣失壓、人不過一分鐘,而航失莊:不一分鐘,馬克沒有生還希望,而風暴中,飛船快要失去平衡,不得已,大家只能拋下馬克,匆匆撤離,飛船成功發射,飛離火星,但所有人都因失去隊友而感到萬分沮喪
  • 史上最大太空人數據集揭曉答案
    作者 |唐鳳射線、缺氧、失重、寒冷,甚至孤獨,茫茫太空給予太空人的可能遠不止這些。但是,為了登上火星、探索深空,了解長期太空旅行對太空人的健康影響及原因,並找到解決辦法,可謂至關重要。愛因斯坦在雙生子佯謬中提到,有一對雙生兄弟,一個長期太空旅行,另一個留在地球。結果當旅行者回到地球後,他比兄弟更年輕。人們一直未能驗證這一理論,直到Scott Kelly和Mark Kelly成為NASA太空人。
  • 火星移民計劃或無法如期實現 飛船太重動力不夠
    因此,太空人應充分了解其必須克服的重重阻礙。  第一關  波塔波夫認為,第一關是「迅速適應新環境」關。當火星考察隊上路後,太空人須在1個半月內習慣失重、宇宙輻射量增大、地磁場作用消失、艙內空間狹小等環境並完成工作任務。  第二關  第二關為「進入環火星軌道」關。經過漫長飛行即將進入環火星軌道前,太空人的心理會日益緊張。
  • 科學之謎:太空站上的有趣實驗,讓果蠅也體驗下失重的感覺
    序:早在2017年,美國將一批果蠅,乘坐龍飛船,送往國際空間站。我們知道人在失重狀態下,心臟和大腦會發生變化,那麼果蠅在微重力影響下會有什麼感覺?為什麼是果蠅?據記載乘坐龍飛船飛向太空的果蠅非常之多,其中有心臟疾病的果蠅,都將參與本次旅行。也就是說,以果蠅為模型,了解這些分子的變化,可以有助於我們制定保護太空人的方案,也許有助於治療地球上人類的心腦血管疾病。在微重力影響下,人類是如何應對的?
  • 太空人在太空中「失重」的原因是什麼?
    你可能看過這樣的圖片,太空人們漂浮在太空、太空梭、國際空間站。看似很輕鬆,又神奇,但其實不是這樣。太空人在失重狀態下看似很滑稽,但其實很痛苦。最初會感覺噁心、頭暈或失去方向感。導致太空人骨質損失外,還會導致太空人肌肉鬆弛,免疫力下降和衰老,引發多種空間運動病。所以不是人人都能當太空人,需要個人的身體素質非常好。
  • 失重或讓太空人血液倒流—新聞—科學網
    失重使一些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經歷了血液倒流圖片來源:NASA 在失重狀態下會對身體產生奇怪的影響——現在人們發現,失重狀態會讓人的血液倒流。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JAMA Network Open。 血液循環的變化導致兩名太空人(男性、女性各一名)出現可能致命的小血栓。但幸運的是,受影響的太空人平安無事。 血液的變化發生在一種叫做左頸內靜脈的血管中。
  • 人類登陸火星之旅危險重重,科學家正給太空人準備這樣的醫療設備
    回到地球後,馬什伯恩說:「到那天結束時,我可以很輕鬆地沿著一條直線走,但是我花了幾天的時間才可以開始繞一個拐角走」。為了確保太空人可以直走並看到他們在火星上所做的事情,可以為飛船配備人造重力機。一種這樣的機器是下體負壓室或LBNP室。當一個人從腰部向下密封時,該設備向身體的下半部分施加真空壓力。真空會重新產生重力的向下拉動,將人的腳牢固地放在腔室的地板上,並將體液吸引到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