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太空人介紹自己從國際空間站返回後長期處於失重狀態

2020-12-05 騰訊網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10月28日消息 10月22日從國際空間站返回的俄羅斯太空人阿納託利∙伊萬尼申表示,由於長期處於失重狀態,他至今仍很難走過門框。

伊萬尼申在「今日俄羅斯」國際通訊社舉行的飛行後在線記者招待會上說:「直到現在,我都很難走過門框,情況一天天在好轉,降落後的頭些天,用一次走不過去。」

他的同事伊萬•華格納指出,飛行後他的 「手臂沉重、腿沉重,很難站起來」,但所有這些問題都超過「前庭疾病」。他承認,在返回後的頭幾天,當他試圖將頭部傾斜時,暈得很厲害。

已經三度前往國際空間站的伊萬尼申回想起第一次飛行,他說,在降落後,他在椅子上被帶到一個特別帳篷裡,平躺著,別人幫他換了衣服。大約半小時後,他試圖自己站起來。他承認:「我有種感覺,我從未有站立過,我在第一次嘗試這樣做。」

他說,太空飛行後的恢復速度取決於人的個人特徵。同時,他指出,他自己的前庭器材評估其為「中等水平」。

此外,伊萬尼申說,除了想見親人以外,從軌道返回後最想睡覺。他指出,他在乘坐直升機從著陸點到傑茲卡茲甘的途中睡了覺,然後當他乘飛機從傑茲卡茲甘飛往拜科努爾時也在睡覺。在接下來的兩天裡,他也在睡覺,中斷睡眠只是為了參加實驗。

10月22日俄太空人阿納託利∙伊萬尼申、伊萬∙華格納和美國太空人克里斯多福∙卡西迪乘坐「聯盟」號飛船從國際空間站返回,他門在軌道上停留了196天。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太空人太空失重環境中
    南方網訊 早在4年前美國太空人只是乘坐自己的太空梭每周或每兩周飛向太空一次,總之沒有像最近這樣長時間逗留在失重的太空,現在美國太空人也產生了像原先在「和平」號軌道站上逗留過數月甚至數年的太空人一樣的健康問題。
  • 長期失重後,太空人需重新學習如何走路,將是飛向火星的最大障礙
    因為只有掌握了這些龐雜的知識,才有可能在環境惡劣且孤立無援的太空中,處理可能遇到的各種突發狀況,並成功返回地球。但是對於太空人來說,在太空中駕駛飛船,處理各種突發狀況都可以用訓練來達到熟能生巧的地步。但是卻有一樣是太空人無法客服的,那就是太空中的失重環境。如果一名太空人處在太空失重環境中太久,那麼會對太空人的身體造成很大的負擔。
  • 太空人在太空中 為何會「失重」
    你可能看過這樣的圖片:太空人們漂浮在太空、太空梭、國際空間站。看似輕鬆又神奇,但其實不是這樣。 宇航失重,是指物體失去了重力場的作用,當物體處於失重狀態時物體除了自身重力外,不會受到任何外界重力場影響。所謂重力,是物體所受地球的引力的一個分力(大小几乎等於引力)。
  • 俄太空人竟說見到上帝
    10月10日,在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發射場,馬來西亞的謝赫·穆扎法爾·舒庫爾、俄羅斯的馬連琴科和美國女太空人惠特森(左至右)參加升空儀式。新華社/法新     太空人在太空中常常會遇到各種稀奇古怪的事,比如說,聽到一些莫名其妙的聲音,甚至還會有一種進入另外一個世界的感覺。在國際空間站工作的太空人也不止一次表示,在空間站裡面和外面都曾聽到過某種奇怪聲音,這種聲音好象鼓筒的打擊聲。俄羅斯普爾科夫天文觀測臺教授布圖索夫表示,許多俄羅斯 太空人曾向他表示曾在太空中聽到過這類聲音。
  • 俄太空人:國際空間站修補裂縫後仍在洩漏空氣
    (觀察者網訊)國際空間站俄羅斯「星辰」模塊艙日前出現長度為2-4釐米裂縫,機組臨時使用聚醯亞胺膠帶修補,但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直播國際空間站機組與地面的通話顯示,修補後艙內的壓力繼續下降,且空氣流失的速度比修補以前更快。
  • 搭乘SpaceX龍飛船去國際空間站的太空人狀態良好 預計半年後返回
    騰訊科技訊 11月16日SpaceX載人龍飛船搭載的四名太空人,目前在國際空間站狀態良好。據悉,他們將在國際空間站生活長達半年的時間,屆時將再搭載龍飛船返回地球。他們分別是維克託·格洛弗(Victor Glover);麥可 霍普金斯(Michael Hopkins);香農·沃克(Shannon Walker)和野口聰一(Soichi Noguchi)。
  • 失重或讓太空人血液倒流—新聞—科學網
    失重使一些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經歷了血液倒流圖片來源:NASA 在失重狀態下會對身體產生奇怪的影響——現在人們發現,失重狀態會讓人的血液倒流。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JAMA Network Open。 血液循環的變化導致兩名太空人(男性、女性各一名)出現可能致命的小血栓。但幸運的是,受影響的太空人平安無事。 血液的變化發生在一種叫做左頸內靜脈的血管中。
  • 俄太空人為國際空間站內壁裂縫打補丁
    搭載4名太空人的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龍」飛船11月16日飛抵國際空間站並與之順利對接。這張由美國航天局提供的視頻截圖顯示的是,參與本次航天任務的4名太空人與此前已在國際空間站內的太空人合影(11月17日攝)。(新華社/美聯)新華社莫斯科11月18日電 據俄羅斯國家航天公司新聞處17日消息,俄太空人雷日科夫當天在國際空間站的俄「星辰」號服務艙內,用一塊橡膠補丁堵住了該艙內壁上一條裂縫,以阻止漏氣。站內太空人將繼續檢測國際空間站密封性,以確定是否停止漏氣。
  • 太空人在太空中行走,相當於在真空環境中漂浮,處於完全失重狀態
    太空人在太空中行走,相當於在真空環境中漂浮,處於完全失重狀態 2020-11-22
  • 男太空人患病,女太空人才能治療?國際空間站發生了什麼?
    男太空人患病,女太空人才能治療?國際空間站發生了什麼?國際空間站是在地球之外太空人們生活和工作的地方,這裡的太空人來自於不同的國家,為了自身的安全保證,每一位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最多會有半年的時間,在半年後他們會返回地球進行調整,其他的太空人替補,這是因為長時間的生活在太空微重力的環境下,會讓身體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比如肌肉萎縮,新陳代謝紊亂等等。雖然太空人是一個偉大而又神聖的職業,但是他們背後付出的艱辛也是常人難以承受的。
  • 俄機器人太空人發表驚人言論:能代替人類太空人飛行
    俄羅斯機器人太空人「費奧多爾」帳號,在推特發布的一條面部紅腫的俄太空人參與活動的視頻中評論,「費奧多爾」對太空人疑似醉酒狀態下參加活動的行為表示「不滿」,稱「機器人比人類更能勝任這份工作,至少比這些太空人要好得多。」
  • 組圖揭秘:空間站太空人們的日常生活
    而美國太空人斯考特·凱利(Scott Kelly)與俄羅斯太空人米哈伊爾·科爾尼延科(Mikhail Kornienko)將在國際空間站停留一年,評估長期失重環境對人體的影響,為未來人類登陸火星的長期太空飛行做準備。
  • 太空發燒:失重會使太空人的體溫升高1度!
    失重會讓人體變熱,這並不是說身處外太空的太空人對壯美的太空風景感到熱血沸騰。相反,最新研究發現,太空人在微重力環境下會持續發燒,這對太空人執行長期的太空任務有著重大的影響。眾所周知,失重環境對人類的身體會造成很多影響。
  • 太空人在太空中「失重」的原因是什麼?
    你可能看過這樣的圖片,太空人們漂浮在太空、太空梭、國際空間站。看似很輕鬆,又神奇,但其實不是這樣。太空人在失重狀態下看似很滑稽,但其實很痛苦。最初會感覺噁心、頭暈或失去方向感。導致太空人骨質損失外,還會導致太空人肌肉鬆弛,免疫力下降和衰老,引發多種空間運動病。所以不是人人都能當太空人,需要個人的身體素質非常好。
  • 長期飛行致太空人視覺系統變化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莫斯科8月17日電 (記者董映璧)俄羅斯科學院生物醫學問題研究所科學小組負責人、眼科專家奧爾加·馬尼科近日表示,三分之一的太空人在太空進行長期飛行之後視覺系統發生變化奧爾加·馬尼科說,在長期太空飛行的情況下(3個月以上),30%的太空人出現眼底改變,這屬於航天神經眼肌症候群,但對視覺敏銳度沒有影響。她稱,航天神經眼肌症候群屬於太空飛行醫學風險範疇,其中包括視神經水腫、視網膜結構改變、眼球形狀改變和遠視等視覺變化。最常見的航天神經眼肌症候群是視神經盤水腫,表現程度不一,從輕微到非常明顯。
  • 國際空間站介紹(圖)
    國際空間站介紹  國際空間站是人類在太空領域的最大規模的科技合作項目,是美國航空航天局在80年代初期為抗衡蘇聯的和平號軌道空間站而提出來的,隨著冷戰的結束,世界上一些投資大、風險高而一個國家又無力承擔的大科學研究項目逐漸走向國際合作。
  • 太空人在太空中處於失重狀態,為何沒有被太陽引力吸引?
    我們需要明白何為失重。失重,並不代表不受太陽等天體的引力作用,理論上講引力的作用範圍是無限大的,所以太空人在太空中照樣會受到太陽引力作用。那麼,太空人為何會失重呢?這裡就以在地球上方的空間站為例。空間站上的太空人感受到的失重,通俗地理解其實就是「太空人一直在做自由落體運動」,所以太空人感受到了失重。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隨時體會到失重的感覺,簡單的跳起來,下落的過程其實就是失重,氣不過這個過程太短暫了,加上我們的視角仍舊停留在地面附近,所以無法體會到真正的失重。如果你乘坐電梯時「有幸」遭遇到了電梯失靈,電梯自由落體下落,你就能對失重身臨其境了!
  • 俄專家介紹太空生活如何影響太空人的大腦
    俄羅斯科學院生物醫學問題研究所首席研究員、感覺運動生理學部門負責人埃琳娜·託米洛夫斯卡婭15日表示,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停留期間,大腦會適應在太空中的生活。© 照片 : Roscosmos俄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向中小學生祝賀「知識日」從2013年開始,俄羅斯航天國家集團和歐洲航天局
  • 太空人從太空返回後,身體通常會發生什麼變化?
    ,所以,在空間站的太空人往往駐留太空的時間較長,一般都要90天左右,在空間站工作時間最長的太空人為俄羅斯一名內科醫生,他所創造的紀錄為438天。比如,搭乘阿波羅11號的3位美國太空人,從土星五號火箭升空到返回地球,共經歷了10天時間;我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太空人楊利偉,從神州五號火箭發射升空到返回倉返回地球,一共在太空中停留了約21.5小時。
  • NASA太空人太空失重半年 回地球重新「學走路」
    在太空上呆了半年的美國宇航局太空人Andrew J. Feustel,回到地球後,面臨著一個嚴峻的問題——不會走路了。  Andrew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