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組圖揭秘:空間站太空人們的日常生活
圖片說明:國際空間站距離地面約400公裡,空間站乘組人員一般保持在6人,他們在太空中往往要停留半年甚至更久的時間。那麼平時他們在空間站做些什麼呢,吃喝拉撒都怎麼解決呢?(桂林/編譯)
圖片說明:國際空間站長108.5米,寬72.8米,高20米,大約一個標準足球場的大小,419噸重。站內加壓空間約916立方米,可居住空間388立方米。空間站約每92分鐘繞地球一圈,超過4000平方米麵積的太陽能電池陣列為空間站提供84千瓦的電力。
圖片說明:空間站的主要功能是作為微重力環境下的實驗室,太空人們每周要花35小時的時間做科學研究,研究領域包括物理、生物、天文、氣象、材料、宇航,醫學等學科。
圖片說明:國際空間站是人類進入太空時代以來第九座空間站,它將運行到2024年。截至目前已有220位地球人造訪過空間站,包括7位太空遊客,他們來自17個國家。其中以美國與俄羅斯最多,分別是141位與44位。
圖片說明:這是9月4日乘坐聯盟TMA-18M飛船抵達空間站的太空人們的合影,其中丹麥的安德烈亞斯·摩根森(Andreas Mogensen)是首位進入太空的丹麥人。而美國太空人斯考特·凱利(Scott Kelly)與俄羅斯太空人米哈伊爾·科爾尼延科(Mikhail Kornienko)將在國際空間站停留一年,評估長期失重環境對人體的影響,為未來人類登陸火星的長期太空飛行做準備。
太空人們在太空中的聚餐——民以食為天,長期在封閉的空間站內,難免會產生不良情緒,這時候美食就是很好的調劑。在太空,飲食是件相當有趣的事情,有些太空人會把細小的食物排成一列然後逐個吃掉。在失重環境下,太空人們的舌頭沒法分泌足夠的唾液來讓味蕾充分活躍起來,如果食物味道比較清淡,他們就會覺得淡然無味。所以太空人們對重口味食物尤其感興趣。早期太空食品是糊狀的,用「牙膏管」包起來,此外還有壓製成小塊的「一口吃」食品。現在太空食品多採用易拉罐包裝,以便加熱。
喝水。太空中飲用水和航天食品一樣,也是用密封袋裝的,太空人往往是將水擠出射到嘴裡。喝水時,太空人通過一根鉛筆粗細的吸管將嘴與飲料容器連起來,通過氣泵加以一定的壓力,這樣液體就源源不斷地進入嘴裡,但不能過猛,否則水擠出後會變成霧狀。國際空間站的水需經過蒸餾、過濾、氧化、電離等程序,最後還加入了碘控制水中微生物,國際空間站的水循環設備可把一天收集的廢水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
但因為失重條件的限制,某些太空食品雖味道不錯,但視覺上可能就沒那麼招人喜歡了,比如圖中的這個。太空人吃飯要小心嚼碎的食物碎末飛出嘴外,因為碎末可能會吸進鼻腔進入氣管發生危險,所以邊吃邊說最好避免。餅乾之類易產生碎屑的食品只有回到地面才能吃到。
水果。和歐洲航海時代水手們需要及時補充蔬果一樣,膳食裡有新鮮水果補充對太空人的健康非常重要。此外,因長期在空間站內無法沐浴陽光,太空人們需經常補充維生素D。
蔬菜。空間站吃到的蔬菜幾乎都是由貨運飛船補給帶來的,但今年8月太空人們吃到了太空種植的生菜,站內的太空人們分食了這批生菜,並給當時在站外進行太空行走的俄羅斯同事留了幾片。這批太空出產的蔬菜,可以說是未來前往火星的重要一步。
未來前往火星的載人飛船需飛行8個月才能抵達,而從地球出發到登陸火星再到返回地球將需要近三年的時間,太空人們將無法像近地軌道的國際空間站一樣及時獲得物資補給,包括蔬菜在內的很多食品需要在飛船內種植以補充儲備。
補給。目前國際空間站的物資目前依靠美俄日歐四方的貨運飛船補給,包括俄羅斯的進步號,日本的HTV,歐洲的ATV,美國軌道科學公司的「天鵝座飛船」與SpaceX的「龍飛船」。
健身。在太空中,長期失重將導致骨質疏鬆和肌肉萎縮等問題。太空人需經常鍛鍊以抵抗失重,通常每位太空人每天要進行兩小時的鍛鍊。空間站有腳踏車、跑步機等器械,這種跑步機有繩纜將太空人拉回傳送帶,儘可能使太空人像在地球上一樣運動。
如廁。在空間站上廁所是件麻煩的事情,國際空間站有一個常用廁所和一個備用廁所。小便排放器男女通用,雖然本身有吸力但使用時需對準方向,而尿液則會被回收處理。09年NASA將一個價值2.5億美元的淨化處理設備送上空間站,該設備回收處理產生的水比地面的自來水還要乾淨,而水在空間站內是非常寶貴的。上大號用的太空馬桶則依靠一個真空泵吸走排洩物,地球上馬桶洞口直徑約40釐米,而太空馬桶只有10釐米,這樣做的目的是防止排洩物飄出來。
洗澡。在太空洗澡也很麻煩,因為水滴會在洗澡時漂浮的到處都是,這就要求在淋浴間內有一個特別的罩子將太空人罩在裡面,然後使用噴頭將水輕輕噴到身上,淋浴完畢後用真空管吸走身上與周圍的水,再用毛巾擦乾身體;另外一種簡便的方法是使用浸有清潔液的毛巾擦拭身體。太空人們洗頭和洗澡用的清潔液幾乎都是免衝洗的,洗澡完的廢水也會被回收處理。
理髮。如果你在太空停留半年以上,想不理髮很難,這時候你需要用一個類似吸塵器的管子,在剪頭髮的同時用它吸走碎發,空間站太空人們的理髮需要其他同事的幫忙才能理完。
睡覺。在太空中睡眠不需要床,微重力條件下睡覺姿勢也不受限制,站著睡倒立著睡都可以。在睡覺前,太空人需將自己和睡袋固定在艙內,以防睡著後飄到別處。
在失重環境下,睡眠中的人會有四肢脫離軀幹的感覺,前蘇聯太空人就有過在朦朧中將自己放在睡袋外的手臂,當成是向自己飄來的怪物而嚇醒。以前出於安全考慮,太空人會被要求在睡覺時將手臂放在睡袋內,以防睡覺時伸展的手臂觸碰到設備開關。
在平時休息沒事的時候,太空人們很喜歡去國際空間站的穹頂艙欣賞地球與太空美景,穹頂艙有七扇窗戶,是個非常棒的觀景平臺。
當然,你也可以在其他舷窗觀看同事們在窗外的太空行走作業,這個在窗外看不到的視角可以提供有用的信息給站外的太空人。
閒暇時間太空人們可以和同事們下棋、耍帥,也可以看書、看電影、聽音樂、玩遊戲,與家人視頻。他們經常上網貼太空照片,刷自己的社交帳號。
在太空,太空人們也需要定期的進行體檢,將身體情況報告給地面人員進行評估。
雖然空間站生活有諸多不便,但是相比能夠在太空欣賞到璀璨的星空與壯美的地球,也就不算什麼了。職業太空人在進入太空前需要經過三年的訓練,能夠上天也是他們畢生的理想。
在空間站工作半年左右的時間,太空人們就可以坐飛船返回地球與家人團聚了。
國際空間站長108.5米,寬72.8米,高20米,大約一個標準足球場的大小,419噸重。站內加壓空間約916立方米,可居住空間388立方米。空間站約每92分鐘繞地球一圈,超過4000平方米麵積的太陽能電池陣列為空間站提供84千瓦的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