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在太陽系中的位置示意圖
火星移民計劃已經吸引8萬人報名
荷蘭一家機構近期推出單程前往火星移民的「火星一號」計劃,引起爭議。該機構負責人巴斯·蘭斯多普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坦承,其發起的移民火星計劃也許不能如期實現。
計劃複雜難實現「因為這個計劃非常複雜,我們料想到不能夠如期實現該計劃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蘭斯多普說,「但是,只要我們看到這個計劃還在不斷進展,我們就不會停步。如果我們判斷認為,這個計劃實現不了了,那麼當然就不會繼續了。」
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航空工程專家馬克·奈爾耶指出,從技術上來說,「火星一號」計劃目前還有很多困難。他舉例說:"火星一號"計劃攜帶許多器材與燃料,太空飛船將會很重,所以一次性發射的動力不夠,也就是說需要多次發射。目前用於發射更重飛船的超大推力火箭正在研發中,可能還需要約四五年,想在2023年就入住火星不太實際。」
巨額資金籌備難資金問題無疑是該計劃需要解決的另外一大難題。據悉,首批運送4名移民需耗資60億美元。蘭斯多普的籌資計劃包括徵收報名費、進行電視選秀、出售轉播權、募捐、出售相關紀念品等。蘭斯多普說:「確實考慮過資金不夠的問題。這是一個如此複雜的計劃,其中許多事情都可能出錯,所以我們也必須考慮如果計劃不能實現該怎麼辦。當然,我們需要支付已經產生的費用,而其他的錢將被捐獻給與我們最為類似的計劃。」 但航空工程專家奈爾耶指出,大型太空探索項目 「一般來說有兩個選擇」,「在航空領域通常來說,我們寧可走一個科學籌款的道路,也就是說從航空管理部門或者政府那裡得到補助」。他表示:「當然也可以走商業路線。從"火星一號"的例子來看,你想選擇適合的人上火星,但如果通過電視節目來評選就有可能發生衝突,一方面你需要了解科學、能在火星上工作的人,然而這些"科學怪人"或許不會在媒體節目上那麼吸引人。」
/ 靠不靠譜?/ 登火星須闖七大關現在就準備移民火星究竟靠不靠譜?看完這篇發表於近7年前的文章,讀者或許能有自己的判斷。
俄羅斯醫學生物學課題研究所是負責培訓俄航天署太空人的官方科研機構。2006年8月,該研究所的科研人員波塔波夫在俄科普網站《科學信息》上撰文說,太空人若想順利往返火星和地球須在心理和生理方面闖過七道險關。
波塔波夫指出,行星際旅行的太空人在往返火星和地球的約1年半時間中將面臨高真空、宇宙高速帶電粒子流、失重和火星引力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太空人應充分了解其必須克服的重重阻礙。
第一關
波塔波夫認為,第一關是「迅速適應新環境」關。當火星考察隊上路後,太空人須在1個半月內習慣失重、宇宙輻射量增大、地磁場作用消失、艙內空間狹小等環境並完成工作任務。
第二關
第二關為「進入環火星軌道」關。經過漫長飛行即將進入環火星軌道前,太空人的心理會日益緊張。因此專家建議屆時降低工作強度,隨行醫生對太空人加強心理輔導,相關訓練也要跟上。比如,充分的離心機訓練有助於太空人登上火星後適應火星引力作用。
第三、第四關
第三、第四關是「火星著陸」及「逗留」關。太空人在火星著陸和停留期間會遇到一系列難題,比如火星引力可能使長期失重的身體及其適應性出現紊亂;火星磁場微弱,大氣稀薄,不能像地球那樣抵禦宇宙射線的侵襲;飛船內的地球微生物可能「登上」火星,造成汙染。因此,太空人須按預定計劃及時解決這些問題,保證考察工作順利進行。
第五、第六關
第五、第六關為「疲勞」和「回歸」關。完成火星表面考察任務的太空人會有強烈疲勞感,此時急需相關藥物、器械和心理輔導幫助他們恢復。在返回地球的航程結束前2至4周內,太空人會異常激動,這種情緒也會轉變成焦慮,這時需採取必要的防範措施。
第七關
最後一關為「地面恢復」關。回家後太空人須在「天壤之別」的環境中配合恢復性治療,並有可能長期接受心理輔導。
波塔波夫指出,近地軌道空間站的長期試驗已使研究人員在應對第一、第六和第七關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但對於如何闖過其他難關,研究人員仍在探索中,目前尚無達到實用水平的解決方案。
/ 專家說法 / 移民火星「有去無回」涉及倫理問題荷蘭萊頓大學國際空間法研究所副所長馬松·茨望恩女士說,由於計劃中被送往火星的志願者有去無回,這已經觸及倫理問題。
有去無回有違道德「火星一號」機構負責人巴斯·蘭斯多普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當人們決定申請參加這一項目時,他們必須接受這是單程之旅、沒有歸途,人們必須仔細考慮清楚。」
根據「火星一號」的計劃,志願者的初選將耗時兩年,入選者隨後將接受七年的訓練,並在起飛前在地面模擬艙中生活3個月。他說:「即便有人通過選拔和訓練、進入飛船,但只要在飛船關門前一秒說自己不想去了,都還可以跳出來。」
對此,茨望恩女士說,現有的國際空間法中沒有包括類似的內容,「這是一個新現象,我們還沒有相關的法律來應對,也許只有一些救援協議與之相關。」她認為,"火星一號"計劃的出現,也給國際空間法領域帶來許多需要探索的新問題」,其中「有去無回」的安排已觸及倫理問題。
此前已有空間技術研究專家指出,將人送往火星卻不負責將他們帶回地球,會讓他們的生命安全面臨巨大危險,從人道角度看,這有違基本的道德準則。
人體無法承受輻射蘭斯多普說,從技術角度來說,該項目最大的難題在於登陸,「人們登陸後,就相對安全了。」在他的描述中,移民火星之後的生活「就像在一個有4人居住的宿舍裡,只不過有人把門關上了,你再也出不去而已。」但是早在十幾年前,太空探測專家就已發現,逗留火星須闖「鬼門關」。通常每平方釐米的火星表面會每秒釋放一個中子,但當太陽表面出現耀斑,拋射出的大量高能質子抵達火星時,火星表面的中子輻射量會立即增大400倍,如此劇烈的中子輻射是人體無法承受的。
尚無相關法律「我認為真正開始制定太空移民的相關法律還為時尚早」,茨望恩女士說,「但也許人們應該開始考慮這個問題了,包括太空人的各種行為許可和權利。」茨望恩還說,目前的國際空間法適用主體基本是國家,「在現階段,國家有責任監督和控制任何私人太空行動,就是說私人公司需得到國家頒發的太空發射許可,而國家將對許可項目負責」。
據她介紹,「火星一號」項目還只是在籌備階段,只有當接近發射日期的時候,他們才會向政府提交申請。
/新聞背景/ 有去無回的「火星一號」宏偉計劃根據「火星一號」計劃,從全球應徵者中海選出的首批4名志願者,將在2023年被運送至火星並居住在那裡。不過,這是一項「有去無回」的移民計劃,因為該機構明確表示將不會給志願者提供返回地球的機會。
記者在荷蘭商會系統中查詢得知,「火星一號」機構註冊於2011年6月,註冊地址是荷蘭中部城市阿默斯福特的一處民居。
不過,記者實地走訪時看到,該機構在當地火車站附近的一幢樓裡租用了一個小辦公區。
該機構介紹說,任何18歲以上的地球居民都可申請參加,方式是向其官方網站提交一段時長為1分鐘的視頻,說明自己希望移民火星的原因。此外,申請者需繳納5美元至75美元不等的報名費。
這一計劃的報名活動從4月22日開始,將於8月31日結束。該機構近日介紹說,報名開始兩周內,已收到近8萬份申請,其中美國有超過1.7萬人報名,中國的申請人數也已過萬。所有應徵者將經過四輪篩選,爾後選出4人飛向火星。
該機構提供的時間表顯示,預計將在2016年1月實現向火星運送首批2.5噸物資的任務;2018年,其首個探測器將在火星著陸,尋找適合人類生活的定居點;在2022年將完成配有生命支持系統的居住艙建設;在2023年運送首批移民登陸火星。
該機構負責人巴斯·蘭斯多普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明確表示,所有報名者「必須接受這是單程之旅、沒有歸途」這一前提。
/新聞觀察/ 是追逐夢想 還是娛樂大眾?「火星一號」計劃的推出,不僅在兩周左右就吸引了近8萬人報名,還引起諸多方面的關注。也許有人認為這是個夢想成真的時刻,也許有人認為這不過是場娛樂大眾的鬧劇。但人們需要更多關注的並不只是「移民火星是真是假」。
無疑,「火星一號」的主題是太空探索、移民外空之類的尖端科技,但從運作的角度來說,這是一個初期涉及資金就高達60億美元的商業計劃。
從商業推廣角度來說,這一計劃顯然是成功的。項目負責人巴斯·蘭斯多普已經推出了一系列籌款計劃,其中根據各國經濟狀況徵收多少不同的報名費也似乎很合情理,目前8萬名申請者的報名費就已經超過一百萬美元。但隨著項目的實施,無疑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問題,而其中或許有一些問題,特別是技術問題,是短期內無法實現的。對於某些人而言,「火星一號」已經成為他們追逐夢想的平臺。對於更多看客而言,「火星一號」也提供了足夠的娛樂價值。(綜合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