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旅行安全嗎?史上最大太空人數據集揭曉答案

2020-12-02 中國科學報

作者 |唐鳳

射線、缺氧、失重、寒冷,甚至孤獨,茫茫太空給予太空人的可能遠不止這些。

但是,為了登上火星、探索深空,了解長期太空旅行對太空人的健康影響及原因,並找到解決辦法,可謂至關重要。

11月26日,在Cell、Cell Reports、Cell Systems、PatternsiScience出版的論文特輯中,美國宇航局(NASA)和其他學術、政府、航空航天和工業組織的200多名研究人員,展示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太空人數據和太空生物學數據集,探討了太空飛行的危害,以及未來20年前往火星和執行其他任務需要準備的工作。

著名的雙胞胎

提到太空旅行對太空人身體的影響,不得不提及著名的雙胞胎實驗。

愛因斯坦在雙生子佯謬中提到,有一對雙生兄弟,一個長期太空旅行,另一個留在地球。

結果當旅行者回到地球後,他比兄弟更年輕。

人們一直未能驗證這一理論,直到Scott Kelly和Mark Kelly成為NASA太空人。

他們是一對雙胞胎,Scott曾於2015年至2016年在國際空間站上工作,而Mark則大部分時間留在地球。

研究期間,Scott在太空中飛行了520天。Mark曾在太空中飛行了54天,均為4次相對較短的太空梭飛行任務。

10個研究小組對這對雙胞胎進行了一系列測試,包括在太空飛行前、飛行中和飛行後採集血液、尿液和糞便樣本。

Scott的身體經歷了一系列變化,他的染色體在很大程度上發生了持續的基因變化,部分倒置或端對端翻轉,染色體末端的許多端粒神秘地變長了。

他的眼球形狀也發生了變化,包括視神經變厚、眼球周圍的脈絡膜摺疊。但研究人員發現這些變化在他回到地球後大部分都發生了逆轉。

該研究通訊作者之一、威爾康奈爾醫學院的John B. Charles告訴《中國科學報》,這些結果幫助人們了解了正常、健康的生理過程適應太空飛行獨特環境的遺傳因素,有助確保太空人在未來可能持續數年的深空任務中的安全、健康和表現。

2019年,相關論文在《科學》刊登後曾引起廣泛關注。

但德國達姆施塔特技術大學Markus Lobrich 告訴《中國科學報》,因為這項研究只涉及兩個人,所以這項發現可能無法廣泛適用於其他太空人。

於是,此次發布的數據,除了重新分析雙胞胎實驗的數據外,多個研究小組還分析了幾十名太空人的樣本。

各種變化

當時,Scott的端粒變長了,但端粒在返回地球後的48小時內就縮短了,甚至比飛行前更短。

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放射癌症生物學家Susan Bailey表示,這與預期正好相反,因為端粒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縮短,而且縮短的端粒可能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或某些癌症的風險。

於是,Bailey等人對11名太空人在前往國際空間站(ISS)執行任務之前、期間和之後的端粒長度和DNA損傷反應進行了評估,發現太空人在太空飛行中端粒通常較長。

在返回地球後,太空人的端粒長度則迅速縮短,通常比他們進入太空前更短。

研究人員還發現,該研究中的所有太空人在太空中都經歷了氧化應激,這與其端粒長度的改變有關(珠峰登山者也存在類似情況),表明端粒長度的變化可能是對極端環境下慢性分子應激的適應性反應。

「我們將評估包括女性在內的更多太空人和各種持續時間的空間任務,以便進一步闡明空間飛行導致端粒變化的機制。」Bailey表示。

雙胞胎研究數據還顯示,太空人返回地球後炎症會加重。

於是,康奈爾大學醫學院的Christopher E. Mason等人,收集了一名在ISS站執行為期1年任務的太空人的數據進行了分析,並與雙胞胎研究的著陸數據進行了對比。

研究人員發現,觀察到的生化特徵反映了骨骼肌的再生,而不是有害的炎症反應。

這些發現得到了在ISS執行了6個月任務的其他28名太空人數據的支持。

另一個研究組則通過對小鼠、大鼠、人類組織樣本和太空人的研究,藉助被稱為微小RNA的非編碼調節RNA的短序列,識別了一系列太空健康影響。

而且,選擇性抑制這些與太空飛行相關的微小RNA,可以在人體組織模型中減少暴露於深空輻射後的心血管損傷。

該研究通訊作者、NASA埃姆斯研究中心的Afshin Beheshti表示,這表明與航空相關的微小RNA信號除了能作為由太空造成的系統性生物損傷的生物標記外,還可以用於識別減輕相關健康風險的潛在目標。

上述論文均刊登於Cell Reports

太空旅行帶來了如此多的身體變化。「我們開始追問是否有某種普遍的機制發生在處於太空的人體中,從而可以解釋我們觀察到的問題。」Beheshti說。

「藏身幕後」的線粒體缺陷

《中國科學報》從NASA獲悉,Beheshti帶領的多學科團隊利用從許多不同來源收集的數據,發現了導致這種損害的共同因素:線粒體功能障礙。

相關論文刊登於Cell

研究人員分析了從NASA的GeneLab平臺獲得的數據,該平臺是一個全面資料庫,包括動物研究數據、雙胞胎研究,以及從幾十年來在太空旅行的59名太空人處收集的樣本。

該平臺還包含了一系列的「組學」數據,這些數據涉及組織和細胞在空間輻射和微重力的共同作用下發生的變化,包括蛋白質組、代謝組、轉錄組和表觀基因組數據。

「我們比較了在太空執行兩項不同任務的小鼠的所有不同組織,發現線粒體功能障礙不斷出現。」

Beheshti告訴記者,「我們研究了肝臟和眼睛的問題,發現這些問題是由與線粒體相關的途徑引起的。」

實際上,線粒體抑制以及有時因此發生的過度補償,會導致許多系統性器官反應。

它們還可以解釋免疫系統中常見的許多變化。

研究人員對雙胞胎研究的數據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線粒體活動有很多變化。其中一些變化可以解釋Scott在太空期間免疫細胞分布的變化。

他們還使用了從其他幾十名太空人身上採集的生理數據、血樣和尿樣,以證實不同細胞類型的線粒體活性發生了改變。

「看到線粒體如此重要,我非常驚訝,因為它們通常不在我們的關注範圍內。」

Beheshti說,線粒體功能障礙也有助於解釋長期太空旅行常見的另一個問題:晝夜節律紊亂。

線粒體問題已被確定是造成許多太空旅行健康風險的一個原因,因此Beheshti指出,「已經有許多治療線粒體疾病的藥物獲得批准,我們或許可以在太空中用動物和細胞模型測試其中的一些藥物。」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u8650

https://doi.org/10.1016/j.celrep.2020.108457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11.002

https://doi.org/10.1016/j.celrep.2020.108448

https://doi.org/10.1016/j.celrep.2020.108429

《中國科學報》 (2020-12-02 第2版 國際 原標題為《迄今最大數據集揭秘太空飛行危害》)

編輯 | 趙路

排版 | 郭剛

相關焦點

  • 迄今最大數據集揭秘太空飛行危害
    ■本報記者 唐鳳射線、缺氧、失重、寒冷,甚至孤獨,茫茫太空給予太空人的可能遠不止這些。但是,為了登上火星、探索深空,了解長期太空旅行對太空人的健康影響及原因,並找到解決辦法,可謂至關重要。11月26日,在Cell、Cell Reports、Cell Systems、Patterns和iScience出版的論文特輯中,美國宇航局(NASA)和其他學術、政府、航空航天和工業組織的200多名研究人員,展示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太空人數據和太空生物學數據集,探討了太空飛行的危害
  • 科學網—迄今最大數據集揭秘太空飛行危害
    但是,為了登上火星、探索深空,了解長期太空旅行對太空人的健康影響及原因,並找到解決辦法,可謂至關重要。 11月26日,在Cell、Cell Reports、Cell Systems、Patterns和iScience出版的論文特輯中,美國宇航局(NASA)和其他學術、政府、航空航天和工業組織的200多名研究人員,展示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太空人數據和太空生物學數據集,探討了太空飛行的危害,以及未來20年前往火星和執行其他任務需要準備的工作。
  • 太空旅行並不遙遠,了解這三點有望圓太空夢
    其中宇宙旅行篇還邀請國際宇航科學院鄧玉林,國際宇航聯委員會楊宇光,前歐洲航天局James Kass,以及商業航天著名學者黃志澄,與大家共同探討太空旅行與我們的距離,普通人實現太空旅行的可行方式,以及太空旅行面臨的挑戰與機遇等話題,助大家一圓太空旅行夢。1.
  • 最大規模數據揭秘太空飛行健康影響
    射線、缺氧、失重、寒冷,甚至孤獨,茫茫太空給予太空人的可能遠遠不止於次。但是,人們為了登上火星、探索深空,了解長期太空旅行對太空人的健康影響及原因,並找到解決辦法,至關重要。11月26日,Cell、Cell Reports、Cell Systems、Patterns和iScience出版論文特輯,來自美國宇航局(NASA)和世界各地其他學術、政府、航空航天和工業組織的200多名研究人員,展示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太空人數據和太空生物學數據集,探討了太空飛行的危害,並討論了未來20年前往火星和執行其他任務可能需的準備工作。
  • 太空人太空旅行趣事多
    5月31號我國 的「太空專車」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把光學遙感衛星九號02星和物聯網信息採集衛星和德四號衛星成功送到預定軌道。同一天,埃隆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又順利將載有2名發射飛龍號送到太空,和國際空間站順利對接。那麼今天來聊聊上了太空的太空人是怎麼生活的。
  • 全球年齡最大的太空人辭世 -全球,年齡最大,太空人,辭世 ——快...
    12月8日,美國首位繞地球飛行的太空人John Glenn(約翰.格倫)辭世,享年95歲。1962年,John Glenn乘坐「友誼7號」飛船進入地球軌道,成為繞地球飛行的第一名美國人。
  • 研究果蠅發現太空旅行對太空人的心臟有影響
    這項發表在《細胞報告》上的研究表明,太空人在太空中花費很長的時間(前往月球殖民地或前往遙遠的火星需要這些時間)可能會遭受類似的影響,並且可能會受益於保護性措施他們的心臟健康。這項研究還揭示了新的見解,有一天可以幫助地球上長期臥床休息或患有心臟病的人。
  • 長時間太空旅行對太空人心理造成什麼影響?
    太空人們後來稱之為「罷工」,其他人則稱之為「暴動」。無論如何定性,這起事件都說明,長期太空任務會給太空人帶來額外的挑戰。而隨著人們對火星探索任務越來越認真,這類任務必將對太空人的心理狀態產生嚴重威脅。 研究人員希望借南極來研究長期太空旅行對人類精神健康的影響。將南極比作太空確實合適。
  • 太空旅行的健康風險是什麼?一起來看看科學家們公布的研究結果吧
    太空是一個充滿敵意的地方。我們可能已經開發出了將太空人送入軌道並使他們安全返回家園的技術,但是科學家們仍在弄清楚太空旅行如何影響人類健康,尤其是從長遠來看。在進行任何計劃的前往火星的任務之前,這是至關重要的,以確保這些重要飛行中太空人的健康和安全。
  • 太空旅行的健康風險是什麼?一起來看看科學家們公布的研究結果吧
    太空是一個充滿敵意的地方。我們可能已經開發出了將太空人送入軌道並使他們安全返回家園的技術,但是科學家們仍在弄清楚太空旅行如何影響人類健康,尤其是從長遠來看。收集的數據是有史以來最多的空間生物學數據集,並且對從飛行中的果蠅、蠕蟲、小鼠,當然還有太空人進行的觀測進行了大量分析。其中一些結果重申了我們對與太空相關的健康問題的了解,而其他研究則提供了新的見解,澄清了以前的結果,或者找到了改善未來實驗的方法。
  • 維珍將太空人送到太空邊緣 太空游離你又近一步
    維珍銀河公司的飛船「聯合號」(Unity)上的兩名飛行員,成為該公司史上進入太空邊緣的第一批太空人。維珍銀河母公司——維珍集團(Virgin Group)創始人理察·布蘭森(Richard Branson),親臨現場觀看了這一歷史性時刻。
  • 美國航天史上最大敗筆,因一個小小的失誤,7名太空人被融化
    筆者-小文 太空梭是一種可以往返於太空、宇宙以及陸地的飛行器,它結合了太空飛行器和飛機的優點,可以重複使用。 但是,相比起一般的火箭發射,太空梭潛在的風險卻更大,而在2003年2月1日一次失敗的太空梭發射更是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它也被稱作是美國史上最失敗的一次航天實驗。
  • 不是職業太空人,怎麼去太空旅行?
    如果不想以從事太空人為職業,可以自費成為太空旅客去太空旅行遊玩,開拓眼界。
  • 太空真的安全嗎?NASA太空人返回地球之後,身體出現了怪象!
    太空人不僅僅是太空中的旅行者,同時他們也是驗證太空環境對人體組織確切影響的實驗對象。在地球上,研究人員會幫助他們測量各項生命體徵,但是在環繞地球的軌道上,太空人只能自己去完成這項艱巨的工作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太空人的血液之中出現了驚人的變化。
  • 調查發現太空旅行後太空人大腦增大
    一份新研究顯示,太空人回到地面後,大腦質量增加了高達6%,而且這種變化很可能是永久性的,不會恢復。雖然目前還沒有看出任何太空人有與此相關的健康問題,但是科學家可不認為這是一種好的變化。這份研究對11名在國際太空站(ISS)工作了170天後返回地面的太空人進行調查顯示
  • 太空人上一次太空嗎,到底能發多少獎金?上海網友:答案你別不信
    今天我們科普的話題是:太空人上一次太空嗎,到底能發多少獎金?楊利偉,相信我們大家都不陌生,他在我們中國的輝煌事跡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因為他是我國第一位飛上太空的太空人。說起太空人,相信我們大家都了解他的工作性質,那大家知道太空人上一次太空,會發放多少獎學金嗎?下面就讓我們去了解了解吧。
  • 長時間的太空旅行會影響太空人的脊柱健康
    一項有關在零重力環境下長期旅行的健康狀況研究,給太空人登陸月球和火星的計劃帶來了新的打擊。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Katelyn Burkhart及其同事的最新研究顯示,在長時間的太空飛行後,肌肉結構發生的變化在長達4年的時間裡仍然存在。他們寫道,「長時間的太空飛行會使椎旁肌肉發生肌肉萎縮,會導致太空人的背部肌肉疼痛。」研究人員分析了17名在國際空間站執行任務的太空人的腰椎CT掃描結果。
  • 史上最悲慘太空人,被遺忘太空300多天,回到地球後國家都沒了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們對太空的探索越來越深入,這個過程是非常困難的,同時也誕生了很多優秀的太空人。如果想要成為一名合格且優秀的太空人非常不容易,首先有異於常人的天分,其次對身體素質要求極高,除此之外,還要進行非常嚴格刻苦的訓練才能夠勝任。按理來說太空人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非常寶貴的財富,但是就有這樣一個史上最悲慘太空人,被遺忘太空300多天,回到地球後國家都沒了。
  • 史上最悲慘太空人,被遺忘太空300多天,回到地球後國家都沒了
    按理來說太空人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非常寶貴的財富,但是就有這樣一個史上最悲慘太空人,被遺忘太空300多天,回到地球後國家都沒了。他就是來自前蘇聯的克裡卡列夫,眾所周知,曾經蘇聯是世界上最厲害的國家,在太空探索領域也處於領先位置,克裡卡列夫已經進行過6次太空任務,同時也是世界上在太空累計停留時間最久的保持者。
  • 史上最慘太空人,在太空飄了311天
    茫茫的太空浩渺無邊、寂靜無聲,一個人在偌大空寂的太空飄蕩會是多麼的冷清孤單。而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位堪稱「史上最慘太空人」。1985年,克裡卡列夫被蘇聯航空部門選中,成為了一名太空人。各國亂成一團,忙著分蘇聯家產,竟然忘了太空中還飄著一個蘇聯太空人——克裡卡列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