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的概念最早是美國氣象學家詹姆士·韓森於1988年6月在參眾兩院的聽證會上提出的,當時他預測未來10年內全球溫度會上升0.35℃,但是實際卻只上升0.11℃。
全球變暖是一個理論,因為大氣中增加的二氧化碳及某些其他的氣體(如CH4、N2O等)會增加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此系所謂的「溫室效應」。
一般而言,對於導致全球氣候變化並造成地表溫度變化的原因,大致上可歸納出以下幾點:(1)氣候內部系統的自然變化;(2)人為排放溫室氣體的濃度增加,使得氣候因為輻射作用力的變化而產生變化;(3)太陽入射角變化或火山爆發產生之懸浮微粒影響,造成輻射作用力的自然變化。自工業革命之後即上世紀80年代之後,大氣中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濃度不斷地增加,使得地表平均溫度自1980年至1995年上升了0.3℃-0.6℃(IPCC,1995),所以,目前一般預測未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若增加兩倍時,全球的溫度將上升1.5℃-4.5℃(IPCC,1995)。
圖為人類大量燃燒化石燃料,使大氣中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濃度不斷地增加,被視為導致全球變暖的原因之一。圖為英國一座煤炭發電廠正在燃燒煤炭發電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