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作為最為重要的基礎學科,堪稱「基礎學科中的基礎學科」,對其他學科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更為科技進步、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撐。
因而,我國也歷來重視數學的研究與發展,我們每個人對數學家也都充滿了敬意和佩服,華羅庚、陳景潤等數學家都成為國內家喻戶曉的人物,他們一直激勵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了數學研究的隊伍。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兩位知名數學家的故事,他們是一奶同胞的潘姓兄弟,均在數學領域成果斐然,在中國的數學界被譽為「潘氏雙雄」。
他們就是潘承洞院士和潘承彪教授!
1.兄弟情深,既是兄弟又是校友
潘承洞和潘承彪均出生在江蘇蘇州,哥哥潘承洞比弟弟潘承彪年長4歲。由於二者出生在一個舊式大家庭中,因而自幼均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潘承洞12歲(1946年)考入振聲中學初中部,又在1949年考入蘇州桃塢中學高中部,並在高中期間發現了《範氏大代數》一書中一道有關循環排列題的解答是錯的,由此開始了他一輩子的數學研究之路。
潘承洞在自己學習和研究數學的同時,不忘去指導自己的弟弟潘承彪,正是在哥哥潘承洞的影響之下,潘承彪也對數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兄弟因為共同的興趣愛好而感情更加深厚,這也為今後兩人在數學領域的合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除了是親兄弟,二者還是校友,並且還是同系的「師兄弟」,潘承洞和潘承彪均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他們兩人都是北大的知名校友,這也在數學界和北京大學被傳為佳話。
2.兄弟聯手,多部數學論著震驚數學界
工作後的潘承洞和潘承彪都是從事數學領域的研究,二者也正式開始了他們的合作科研之路。
潘承洞和潘承彪的研究方向都是解析數論,二者都是解析數論領域的大家,他們一起合著了《素數定理的初等證明》、《解析數論基礎》、《初等代數數論》和《初等數論》等多部數學論著,而其中最出名的莫過於《哥德巴赫猜想》,這是國際上關於「哥德巴赫猜想」的論述全面、完整的第一本專著,被國內外數學家評價為「成功的再創造」、「解析數論研究寶庫中的又一新作」。
潘承洞和潘承彪的多項合作研究均震驚了數學界,「潘氏雙雄」的稱號也由此聲名鵲起,他們合著的《哥德巴赫猜想》更一舉獲得山東省科協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一等獎。
3.光環閃耀,一個校長、一個教授
由於二者在數學領域的突出貢獻和取得的不凡成果,兄弟二人也獲得很多的榮譽和頭銜,堪稱都是光環閃耀。
哥哥潘承洞於1979在英國達勒姆舉行的國際解析數論會議上應邀作了一小時的報告,受到華羅庚和與會者的高度評價;1986年起,潘承洞又被任命為山東大學校長,並且親自培養了山東大學的下一任校長——展濤;1991年,潘承洞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弟弟潘承彪於1979年參加中國數學代表團到義大利講學,並且一直歷任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教授,同時兼任兼任北京大學數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潘承彪還在19867年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並在1991年獲政府特殊津貼;潘承彪多年從事數學教育工作,其培養的研究生張益唐因出色地證明了一個關於素數分布的「裡程碑式的定理」而蜚聲全球。
結語:目前,哥哥潘承洞院士早已逝世,而弟弟潘承彪教授是現任《數學學報》編委、《數學進展》常務編委,繼續為中國的數學教育發揮著餘熱。我們希望中國的基礎學科領域出現更多「潘氏雙雄」式的科學家,真正把我國的基礎學科發展推到世界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