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解析:「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低層次的人都是這樣做

2021-01-16 青雲心理工作室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的出處是湯顯祖的《牡丹亭》,故事描寫了杜麗娘夢見一書生手拿柳枝要她題詩,後被那書生抱到牡丹亭畔,共成雲雨之歡。

食色性也,男女之間就那麼點事,假設在荒島上把一男一女關在一個島上,天長日久總歸要出事,這是人性。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其實就是一種及時享樂的行為。

我們的科技越來越發達,人卻變的越來越懶,根據生物進化的「用進廢退」原則,人在某一方面越懶,這方面的能力就會蛻化。

在人變懶的各種行為裡,有一種是最致命的,那就是人變得「懶於思考」。

當人逐漸「喪失」了思考,那麼最可能出現的事——個人危機

當談起「階層固化」,多數人總會把那些「被固化到較低階層」的人當成無辜的受害者,好像他們的不幸完全是環境造成的,和他自己一點責任都沒有。

對工作和生活毫無激情,只知道抱怨現狀不好,牢騷滿腹,只知道羨慕別人的收入高生活好,而自己卻不去努力的人。

簡言之:不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的人,是永久的「社會最底層」。

然而,每次都會有不少的「抬槓」的朋友圍觀,論出身,論環境,我只能說:

只與同好爭高下,不與「槓精」論短長

「沒有危機感,就是一個人面臨著的最大危機。」

絕大多數的人生痛苦,都是因為我們太在乎即時滿足。一點付出,沒有立馬回報,就會覺得痛苦。

在《娛樂至死》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們的文化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欲望和無規則遊戲的庸俗文化。

在欲望面前,我們填補空虛後,接下來只是更大的空虛。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享樂適應症」。

指的是:快樂總是很容易被大腦適應。

我們夢寐以求的東西,在得到的那一瞬間,就開始不那麼幸福了。

過度的追求娛樂,享樂主義,把我們壓的喘不過來氣。

弗洛依德認為,本我是每個人身上最原始的代表,它不受道德的約束,不受理性的控制,及時享樂是它唯一遵從的原則。

「本我」(完全潛意識)代表欲望,受意識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識)負責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識)是良知或內在的道德判斷。

換句話說,本我就是每個人身上的動物性。

很多時候,人腦海中冒出的聲音,大多都是來自本我的聲音。

一個人要活得高級,需要做到不被內心的聲音蠱惑,敢不斷跟內心的獸性去爭、去鬥。

人們追逐金錢,認為只有金錢才能帶來幸福。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人在非常貧窮時,金錢能迅速提升人們的幸福感。

但是當人們經濟富足時,金錢對幸福的提升作用是有限的。

而過度追逐財富,為了財富不擇手段,為了金錢不顧家庭、道德、法律、健康,則會損害自己的幸福。

一個內心成熟的人,是不允許自己荒唐度日,渾渾噩噩,自暴自棄,因為所有的這些對於他的人生來講,都毫無意義,準確地說,是在消解他的自由,扼殺他未來的選擇餘地。

人們總愛說:曾經懶得去做的事情,現實生活中會一件一件討還回來。

而與之相對應的科學概念就是「延遲滿足」,即甘願放棄眼下能立馬得到的滿足,而選擇去等待更長遠但更有價值的結果。

延遲滿足,顧名思義就是讓我們不要輕易的得到想要的東西,需要經歷些許的考驗和鍛鍊得到的東西才能更懂得珍惜。

比如,愛情。

愛情往往輕易得到的,有的會不懂得珍惜,感覺太輕而易舉了,沒有共同的經歷,沒有共同的語言,當然這也只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在《貧窮的本質》一書中對窮人思維做了很詳細的描述。

該書的作者班納吉在18個貧困地區做調研,深入每個貧窮家庭的研究發現很多窮人是吃不飽的。

窮人即使吃不飽,他們也不會把錢都花在吃飯上,農村的家庭他們在吃飯上的花銷只佔了家庭支出的30-79%,在城裡家庭大概是53-74%。

他們把大量錢買了煙、酒和節日消費品。

缺什麼就會向什麼妥協,最終導致一個人目光短淺,性格猶豫,遇到大的機會也很難有勇氣去做,這就是為什麼窮人總在抱怨上天不公,殊不知不是上天不公平,而是自己一而再再而三錯過機會。

窮人的稀缺性心態會導致他們在思維上出現短板,甚至是斷層

窮人完全沒有為未來打算的習慣,每次收入積攢到一定範圍後,他們就會用各種理由把積蓄消耗掉,由此陷入貧窮陷阱。

然後再掙扎,再貧窮。

所以貧窮的真正原因來源於貧窮思維。

而這種貧窮思維恰恰是站在「延遲滿足感」的對立面。

推遲滿足感,就是不貪圖暫時的安逸,先苦後甜,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

首先,面對問題並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快樂。

在充滿問題和痛苦的人生中,推遲滿足感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一個人如果能看到長遠價值,犧牲部分的短期價值,延遲一下再滿足,生活中的很多困擾便會迎刃而解。

每個人都有一段窮盡各種辦法卻默默無聞的日子,我們把這段時光叫做紮根,看似是在做無用功,其實是在打基礎,當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功夫到了,機會來了,就會結出一串串的碩果。

你的精力花在哪裡,成果就體現在哪裡。

這會給我們的生命更加高質量的營養。

能夠控制自己的人,才有可能控制自己的命運。

相關焦點

  •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出自何處?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算得上是流傳千古的名句,它淺顯直白,自帶韻律,朗朗上口,以至於人人皆能信手拈來。這句話最早出自元代著名女戲劇演員珠簾繡的《醉西施》,後來又被明代劇作家湯顯祖收錄進他的名作《牡丹亭還魂記》裡,到今天更由於被各種影視作品的影響帶動而被各色人等爭相引用,使得人盡皆知。元曲《醉西施》全文如下:「檢點舊風流,近日來漸覺小蠻腰瘦。想當初萬種恩情,到如今反做了一場僝僽。
  • 同時玩弄七個女人,真實演繹什麼叫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
    本來覺得玩心計,沒人能玩得過《甄嬛傳》裡面的小主們,直到看到這部電影,覺得自己還是太天真無邪了。外國女人爭風吃醋自然也不是蓋的。這是今年第70屆坎城電影節上最令人矚目的一部影片。《牡丹花下》導演索菲亞·科波拉奪得第70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導演的片子,導演父親是《教父》系列導演,原作本身就大有來頭,改編自託馬斯·P·庫裡南的同名小說。重新翻拍1971年的版本,可是說是升級版。
  • 屬虎的人,出生在下面3個時辰命最好,看看有你嗎?
    ,都有屬於自己的那一天,便是我們的生日,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也有很多,但是不同的時辰會有不同的命運。  未時  屬虎人出生在13時至15時,命格有財星入命,一生財運旺到老,不是做大官就是做大老闆,與貧窮無緣。
  • 醫學心理學資料:馬斯洛需要的層次理論
    馬斯洛需求理論是醫學心理學重點內容,也是事業單位常見考題。其主要的考點在於對每個層次的理解和記憶。首先,讓我們先來做幾道題:1.【單選題】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基本不需要:A.生理性需要 B.安全的需要C.愛與歸屬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E.生存的需要2.【答案】E。解析: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五類,生存的需要不屬於馬斯洛需要的層次,因此本題選E。3.
  • 心理學考點-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是教育理論裡面相對來說比較重要的一個考點,主要的考察形式是選擇題與簡答題兩種方式,比如說,可以考察以下哪個是屬於匱乏性需要,哪個是成長性需要,或者給一個例子來判斷這是哪個需要,簡答題則非常明確沒有明確規定是按五層次來答,如果規定七層次則按七層次來答就好,所以我們在備考時,我們就需要對每一項理解清楚即可。
  • 心理學:男人的層次越低,越容易有這四個表現,你有嗎?
    男人是女人的依靠,是父母和孩子的希望,是家庭的頂梁柱,一個真正的男人必是有出息、肯努力、有點層次的,相反地,如果一個男人越沒有出息,層次越低,就越容易有以下表現。好吃懶做一個好吃懶做的男人,是沒有前途可言的,不管你想幹什麼,你想從事什麼樣的工作,都必須要付出持之以恆的行動,因為「懶惰」一切將變得的不可言說,因為很少有一個好吃懶做的男人最後獲得了成功,相反因為好吃懶做而丟家棄業,走上不歸路的人卻確比比皆是。
  • 心理學:層次越高的人,越「孤獨」
    作者:壹號情感原創作品,抄襲必究現實生活中,一個人的層次越高,你越覺得很難接觸,因為比起身處喧囂之中,他們好像更喜歡一個人的獨來獨往,總是給人一種難以靠近的感覺。不善於與人接觸,不喜歡熱鬧的氛圍,但並不代表他們不熱情,而是在對自我的要求上更嚴苛,心境也比常人要更平和一些。
  • 心理學:真正層次高的女人,都有這五大特質,你有嗎?
    女人的層次高不是完全體現在金錢上,更多是體現在她的性格與行為,一個真正層次高的女人,因為所看到世界不同,所以都具有這五種福氣,看看你有嗎?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陰暗面,而有良知的人敢於正視到隱藏在內心的惡魔,從而能發現和制約它們的良知、理性和善意,這是她們的智慧之處。正如此次網紅毆打孕婦早產,其母竟然可以在一旁觀看而不加阻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任由女兒心裏面的惡發氣,而不加以克制,從而喪失天良,從而暴露其女低下的層次。
  • 連日本藝伎都懂的馬斯洛5大需求理論,你怎麼就沒看出來?
    90%的人覺得這只是一部描述花柳巷、爆料一名藝伎日常的倫理片。只有少部分人看出了這其實是部暗含「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的科教片...「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簡單地講就是每個人的內心需求就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分為五種: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這是一個人內心境界不斷提升、逐漸完善自我的一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