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算得上是流傳千古的名句,它淺顯直白,自帶韻律,朗朗上口,以至於人人皆能信手拈來。
這句話最早出自元代著名女戲劇演員珠簾繡的《醉西施》,後來又被明代劇作家湯顯祖收錄進他的名作《牡丹亭還魂記》裡,到今天更由於被各種影視作品的影響帶動而被各色人等爭相引用,使得人盡皆知。
元曲《醉西施》全文如下:
「檢點舊風流,近日來漸覺小蠻腰瘦。想當初萬種恩情,到如今反做了一場僝僽。害得我柳眉顰秋波水溜,淚滴春衫袖,似桃花帶雨胭脂透。綠肥紅瘦,正是愁時候。
風柔,簾垂玉鉤。怕雙雙燕子,兩兩鶯儔,對對時相守。薄情在何處秦樓?贏得舊病加新病,新愁擁舊愁。雲山滿目,羞上晚妝樓。
花含笑,柳帶羞。舞場何處系離愁?欲傳尺素仗誰修?把相思一筆都勾,見悽涼芳草增上萬千愁。休、休,腸斷湘江欲盡頭。
寂寞幾時休,盼音書天際頭。加人病黃鳥枝頭,助人愁渭城衰柳。滿眼春江都是淚,也流不盡許多愁。若得歸來後,同行共止,便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東風一夜輕寒透,報導桃花逐水流,莫學東君不轉頭。」
其大意是,舊日的恩愛纏綿今已不再,至今杳無音訊的情郎讓人備受煎熬,他日若能重逢,一起比翼雙飛,浪跡天涯,那該多好。即使拋開身邊一切,做對亡命鴛鴦也此生無悔,與君偕老那絕對是件幸福無比的事情……此文中,離愁別緒,淚溼衣衫,點點滴滴,綿綿不盡,字裡行間無不透露著一個獨守空房的寂寞女子的相思之情。
這句話後來被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引用在他的名作《牡丹亭還魂記》裡,文略如下:
「問君何所欲,問君何所求,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君亦無所欲,君亦無所求,不讓寂寞女,入帳解千愁!」
這部戲劇描述的是,一官家千金與夢中書生傾心相愛,其後傷情而死,不久又化為魂魄重返人間尋找現實中的愛人。期間,人鬼相戀,一番曲折離奇,最後起死回生,終與書生永結同心的故事。
元曲《醉西施》寫一個單相思女子的美好憧憬,而《牡丹亭》說的是痴情少女死後復活,最終如願與夢中情郎在現實中結合的故事。這兩則文字無一例外表達的都是女慕男至死不渝的情感。但現在,這句話已與其原意多有偏離,演變成另外一層意思。
在今天,這句話比較常見於影視作品的角色對白之中,影視裡面不時會有一些人品不甚正派的人物不懷好意地冒出一句「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的臺詞。此中的「牡丹花」多指女性,尤其特指美貌女子,一般情況下,它的意思就是:能夠得到美女歡心,即使為之死去也心滿意足,因為那是快活的「風流鬼」!
估計是由於受到現代各種影視作品的潛移默化,在生活中這句話也會被一些「風流人士」當作人生至理名言掛於嘴上,甚至還加上一句「人不風流枉少年」的「姊妹句」作為加強版。究其心態,無非是為好色找一個合理的藉口而已。
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他們其實完全曲解了「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這句話的本來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