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9 18:54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王波 通訊員 趙冠箐 俞水白
這兩天,寧波不少醫生的朋友圈都在悼念一位老先生。他就是94歲的樓垂久。
作為寧波放射醫學界的開拓者,樓垂久老先生從事放射診斷工作60餘年,還曾受過周總理接見。
就在17日中午12點05分,大師隕落,老先生永遠的離開大家,離開他了他傾注了畢生心血的放射醫學事業。
他是寧波放射醫學界的開拓者
在寧波,樓垂久老先生是公認的放射醫學界元老。
1953年,樓垂久因工作需要,從寧波市第二醫院調到寧波市第一醫院,成為寧波一院第一位放射科醫生。當時的放射科,X-光室只有一臺Picker30 mA軍用X-光機,後來多了一臺飛利浦200mA X-光機和一架只能做胸透的老式X-光機。樓垂久這位放射科唯一的醫生,因為當時沒有放射專業的學校而無從接受專業培訓,只有邊工作邊借幾本教科書自學。
在以後很長一段時間,樓垂久靠著幾臺老機器在暗室中為患者做X-光透視和拍片工作,胸前掛著的含鉛圍裙,是他唯一的防射線設施。但就在這麼艱苦的環境中,樓垂久實現了一項又一項技術革新。
那時候,小兒多患腸套疊,當時的治療方法就是動手術,患者痛苦且花費大,後遺症還不少。樓垂久查看了大量文獻資料後,找到一種治療辦法——空氣灌腸。幾經摸索,樓垂久率先於寧波地區開展小兒腸套疊空氣灌腸整復工作,成功率達到86%,患兒再也不用動手術了。
他還首創用鋇餐透視診療膽道蛔蟲症,用手法按摩治療,將蛔蟲從膽道中拉出,使這些患者避免了手術;他還開創了用空氣灌腸整復成人腸套疊的國內先例,在拓展影像治療技術領域開了先河……
從一名未經過專業培訓的小醫生,到放射醫學界的大家,成長的背後是樓垂久全身心的付出。大女兒樓敏娜回憶說,父親每天都撲在醫院裡,他們三姐弟只有早上才能見到父親,晚上幾點回家誰都不知道。為提高技術水平,父親不斷學習外國文獻,每天早上5點就起床學英語。
樓垂久很快成為寧波放射醫學界的一位大家,並為寧波基層醫院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放射醫學專業人才。他連續10多年被評為省、市先進生產(工作)者;他是省勞模、省黨代表、省市人大代表;他還曾出席過全國醫藥衛生系統革命經驗交流大會,受過周恩來總理的接見。1992年,樓垂久成為首批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者。
90高齡還在為患者遠程會診
「首先要想到的就是全心全意地為患者服務。」這是樓垂久對學生們講得最多的一句話。寧波市第一醫院影像科副主任兼核醫學科主任阮新忠說,在樓老師心中,患者永遠放在第一位。
阮新忠還記得,樓老師的影像診斷水平深得患者的信任,每天早晨科室閱片會總被一些慕名而來的患者打斷。一天,阮新忠靈機一動,做了一塊牌子,上書「樓老師正在讀片,會診請外面等候!」不想,樓老師見了後只笑了笑說,「患者生病,都想找個好醫生,而且患者來找你,是對你的信任!」領會老師意思的阮新忠慚愧地將牌子藏了起來。
樓垂久不僅在醫院裡對患者來者不拒,對找上門來的患者也都熱情接待,從不怠慢。女兒們記得,小時候他們全家住在醫院職工宿舍樓,每天下班後都有患者提著影像片子來找父親,父親從來不拒絕,不管自己在幹什麼,都會立即接待患者。為方便看片,父親還專門在客廳一角設置了閱片燈。
為更好地服務患者,樓垂久不斷地學習更新業務知識,他是全科室第一個掌握高分辨CT技術的,70歲時他開始學習磁共振技術。
1999年老人退休後,他堅持在臨床一線又工作了十幾年;78歲的時候,遇到SARS,他不顧自己高齡,積極參加會診、閱片,一起為搶救病患出謀劃策;80多歲時,他一周三天在醫院工作,自己坐公交車來往;臨近90歲時,醫院考慮他來往不方便,在他家裡開通了網絡閱片系統,他堅持在線上會診直到90歲。
叮囑女兒不要向醫院提任何要求
樓垂久為醫院的放射醫學事業奉獻一生,但是他從不曾向組織提過任何要求。就在這次病倒前,他再三叮囑兩個女兒:「我死後,不要向醫院提任何要求,以後我再也無力回報醫院了!」
上個月,醫院黨組織派人去看望樓老時,重病的他還拉著組織委員問:「我託人代繳的黨費收到了嗎?」
因為長期從事放射工作,樓垂久早早患了放射性白內障,但他從不後悔當初的選擇。1979年,大女兒選擇放射科崗位時,他欣然支持。樓老先生最開心的是,當初一窮二白的放射科,如今高端現代化設備一應俱全,患者多了一分生的希望。
學生阮新忠哽咽著說:「在我心中,樓老師就是一座大山,永遠是我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