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在大慶油田採油工程研究院工具及工藝檢測實驗室,技術人員正在檢測井下工具成品,擺放整齊的多簇井下工具等待進入生產現場。37歲的高光磊現任分層開採工藝測試研究室三次採油項目組組長,2018年獲集團公司科技創新英才,2019年獲集團公司青年科技立業英才。
2007年,他從哈爾濱工業大學機械設計製造及自動化專業畢業後,懷著滿腔熱情,回到家鄉,一幹就是13年,與同事們一起紮根於化學驅分注領域研發工作。
大慶油田水驅分層開採,有著成熟的經驗和技術。但隨著化學驅應用規模擴大,水驅分層開採的技術並不適用化學驅。「要提高化學驅精準驅替效果,實現油層均衡動用。」高光磊說,「要讓注下去的化學藥劑一起推動各個油層的油,採收率就大大提高了。」
2009年,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技術研發中,從試驗室到現場,白天收集現場技術人員的需求,夜晚返回實驗室研究方案,創新研究出聚驅全過程分注工藝,首次實現水驅與聚驅兼容,投撈負荷降低一半以上,應用效果得到了大慶油田領導和現場人員的一致認可。
「項目驗收並不代表結束,推廣應用以後還會發現新問題,做項目要為技術負責一輩子。」高光磊說。他長期堅持與現場人員跟蹤交流,對驗收後出現的新問題進行完善,直到現場人員滿意為止,這已成為他的一個習慣。
經過他與團隊的不懈努力,這項技術在大慶油田化學驅分注工具對比評價中綜合性能最優,並作為聚驅分注技術的標準工藝管柱在大慶油田進行推廣,現累計應用6000多口井,創造經濟效益超2億元。
化學藥劑在注入地下過程中黏度會有損失,室內做實驗得出的結論適合現場的井況、流程嗎?2018年10月,他負責實施基礎研究項目《聚合物溶液地面到井下全流程黏損模擬試驗》。為了保證試驗效果,他扛起行李,吃住在現場試驗井旁,嘴裡全是泡,眼睛也又澀又疼,但從未退縮。
基礎研究從來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的是耐心與恆心。「那時最低氣溫零下25攝氏度,連續開展現場試驗52天,平均每天現場施工14小時以上。夜裡回到休息室繼續分析數據,修正第二天的方案計劃,做到當天問題當天解決,明天的方案提前規劃。」他一面和團隊研究方案,一面一遍遍反覆分析每一個試驗環節,完成了現場試驗221組、取樣5424個、注入聚合物溶液1400立方米,一個個問題陸續被發現了,一個個幹擾因素被排除了,整個規律越來越清晰,方案也越來越優化。最終,他與團隊首次實現了在現場對聚合物注入過程各環節的黏損情況進行模擬分析,為進一步改善聚合物分注驅油效果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撐。
「高光磊科研態度十分嚴謹,考慮到每個細節,完成了巨大的工作量,我們很敬佩他。」大慶油田科技發展部領導評價道。他還研究了《聚驅工具快速拆裝裝置》《聚合物分質分壓注入技術投撈工具的改進》等多項革新成果,先後獲省部級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大慶油田一等獎2項,發表論文15篇。
多年來,他給自己定下了一個「24小時原則」,數據出來後要在24小時內形成總結,設計完成後要在24小時內完成圖紙繪製,總體方案出來後要在24小時內完成細化。「儘管開始的時候很累,但自身也得到了快速的成長,工作效率也越來越高。」高光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