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容電感產生的相位差如何理解?

2021-01-15 EMC家園

對於正弦信號,流過一個元器件的電流和其兩端的電壓,它們的相位不一定是相同的。這種相位差是如何產生的呢?這種知識非常重要,因為不僅放大器、自激振蕩器的反饋信號要考慮相位,而且在構造一個電路時也需要充分了解、利用或避免這種相位差。下面探討這個問題。


首先,要了解一下一些元件是如何構建出來的;其次,要了解電路元器件的基本工作原理;第三,據此找到理解相位差產生的原因;第四,利用元件的相位差特性構造一些基本電路。



科學家經過長期的觀察、試驗,弄清楚了一些道理,也經常出現了一些預料之外的偶然發現,如倫琴發現X射線、居裡夫人發現鐳的輻射現象,這些偶然的發現居然成了偉大的科學成就。電子學領域也是如此。


科學家讓電流流過導線的時候,偶然發現了導線發熱、電磁感應現象,進而發明了電阻、電感。科學家還從摩擦起電現象得到靈感,發明了電容。發現整流現象而創造出二極體也是偶然。



電阻——電能→熱能

電感——電能→磁場能,&磁場能→電能

電容——電勢能→電場能,&電場能→電流


由此可見,電阻、電感、電容就是能源轉換的元件。電阻、電感實現不同種類能量間的轉換,電容則實現電勢能與電場能的轉換。


1. 電阻


電阻的原理是:電勢能→電流→熱能。


電源正負兩端貯藏有電勢能(正負電荷),當電勢加在電阻兩端,電荷在電勢差作用下流動——形成了電流,其流動速度遠比無電勢差時的亂序自由運動快,在電阻或導體內碰撞產生的熱量也就更多。


正電荷從電勢高的一端進入電阻,負電荷從電勢低的一端進入電阻,二者在電阻內部進行中和作用。中和作用使得正電荷數量在電阻內部呈現從高電勢端到低電勢端的梯度分布,負電荷數量在電阻內部呈現從低電勢端到高電勢端的梯度分布,從而在電阻兩端產生了電勢差,這就是電阻的電壓降。同樣電流下,電阻對中和作用的阻力越大,其兩端電壓降也越大。


因此,用R=V/I來衡量線性電阻(電壓降與通過的電流成正比)的阻力大小。


對交流信號則表達為R=v(t)/i(t)。


注意,也有非線性電阻的概念,其非線性有電壓影響型、電流影響型等。


2. 電感


電感的原理:電感——電勢能→電流→磁場能,&磁場能→電勢能(若有負載,則→電流)。


當電源電勢加在電感線圈兩端,電荷在電勢差作用下流動——形成了電流,電流轉變磁場,這稱為「充磁」過程。若被充磁電感線圈兩端的電源電勢差撤銷,且電感線圈外接有負載,則磁場能在衰減的過程中轉換為電能(如負載為電容,則為電場能;若負載為電阻,則為電流),這稱為「去磁」過程。


衡量電感線圈充磁多少的單位是磁鏈——Ψ。電流越大,電感線圈被衝磁鏈就越多,即磁鏈與電流成正比,即Ψ=L*I。對一個指定電感線圈,L是常量。


因此,用L=Ψ/I表達電感線圈的電磁轉換能力,稱L為電感量。


電感量的微分表達式為:L=dΨ(t)/di(t)。


根據電磁感應原理,磁鏈變化產生感應電壓,磁鏈變化越大則感應電壓越高,即v(t)=d dΨ(t)/dt。


綜合上面兩公式得到:v(t)=L*di(t)/dt,即電感的感應電壓與電流的變化率(對時間的導數)成正比,電流變化越快則感應電壓越高。


3. 電容


電容的原理:電勢能→電流→電場能,電場能→電流。


當電源電勢加在電容的兩個金屬極板上,正負電荷在電勢差作用下分別向電容兩個極板聚集而形成電場,這稱為「充電」過程。若被充電電容兩端的電源電勢差撤銷,且電容外接有負載,則電容兩端的電荷在其電勢差下向外流走,這稱為「放電」過程。電荷在向電容聚集和從電容兩個極板向外流走的過程中,電荷的流動就形成了電流。


要特別注意,電容上的電流並不是電荷真的流過電容兩個極板間的絕緣介質,而只是充電過程中電荷從外部向電容兩個極板聚集形成的流動,以及放電過程中電荷從電容兩個極板向外流走而形成的流動。也就是說,電容的電流其實是外部電流,而非內部電流,這與電阻、電感都不一樣。


衡量電容充電多少的單位是電荷數——Q。電容極板間電勢差越大,說明電容極板被衝電荷越多,即電荷數與電勢差(電壓)成正比,即Q=C*V。對指定電容,C是常量。


因此,用C=Q/V表達電容極板貯存電荷的能力,稱C為電容量。


電容量的微分表達式為:C=dQ(t)/dv(t)。


因為電流等於單位時間內電荷數的變化量,即i(t)=dQ(t)/dt,


綜合上面兩個公式得到:i(t)=C*dv(t)/dt,即電容電流與其上電壓的變化率(對時間的導數)成正比,電壓變化越快則電流越大。


小結


v(t)=L*di(t)/dt表明電流變化形成了電感的感應電壓(電流不變則沒有感應電壓形成)。


i(t)=C*dv(t)/dt表明電壓變化形成了電容的外部電流(實際是電荷量變化。電壓不變則沒有電容的外部電流形成)。



首先要提醒,相位的概念是針對正弦信號而言的,直流信號、非周期變化信號等都沒有相位的概念。


1. 電阻上的電壓電流同相位


因為電阻上電壓v(t)=R*i(t),若i(t)=sin(ωt+θ),則v(t)=R* sin(ωt+θ)。


所以,電阻上電壓與電流同相位。


2. 電感上的電流落後電壓90°相位


因為電感上感應電壓v(t)=L*di(t)/dt,若i(t)=sin(ωt+θ),則v(t)=L*cos(ωt+θ)。


所以,電感上電流落後感應電壓90°相位,或者說感應電壓超前電流90°相位。


直觀理解:設想一個電感與電阻串聯充磁。從充磁過程看,充磁電流的變化引起磁鏈的變化,而磁鏈的變化又產生感應電動勢和感應電流。根據楞次定律,感應電流方向與充磁電流相反,延緩了充磁電流的變化,使得充磁電流相位落後於感應電壓。


3. 電容上的電流超前電壓90°相位


因為電容上電流i(t)=C*dv(t)/dt,若v(t)=sin(ωt+θ),則i(t)=L*cos(ωt+θ)。


所以,電容上電流超前電壓90°相位,或者說電壓落後電流90°相位。


直觀理解:設想一個電容與電阻串聯充電。從充電過程看,總是先有流動電荷(即電流)的積累才有電容上的電壓變化,即電流總是超前於電壓,或者說電壓總是落後與電流。下面的積分方程能體現這種直觀性:


v(t)=(1/C)∫i(t)dt=(1/C)*∫dQ(t),即電荷變化的積累形成了電壓,故dQ(t)相位超前v(t);而電荷積累的過程就是電流同步變化的過程,即i(t)與dQ(t)同相。因此i(t)相位超前於v(t)。



無論RC文氏橋,還是LC的串聯諧振、並聯諧振,都是由電容或/和電感容元件的電壓、電流相位差引起的,就像機械共振的節拍一樣。


當兩個頻率相同、相位相位的正弦波疊加時,疊加波的幅度達到最大值,這就是共振現象,在電路裡稱為諧振。


兩個頻率相同、相位相反的正弦波疊加,疊加波的幅度會降到最低,甚至為零。這就是減小或吸收振動的原理,如降噪設備。


當一個系統中有多個頻率信號混合時,如果有兩個同頻信號產生了共振,那麼這個系統中其它振動頻率的能量就被這兩個同頻、同相的信號所吸收,從而起到了對其它頻率的過濾作用。這就是電路中諧振過濾的原理。


諧振需要同時滿足頻率相同和相位相同兩個條件。電路如何通過幅度-頻率特性選擇頻率的方法以前在RC文氏橋中講過,LC串並聯的思路與RC相同,這裡不再贅述。下面我們來看看電路諧振中相位補償的粗略估計(更精確的相位偏移則要計算)


1. RC文氏橋的諧振(圖1)

若沒有C2,正弦信號Uo的電流由C1→R1→R2,通過R2上壓降形成Uf輸出電壓。由於支路電流被電容C1移相超前Uo 90°,這超前相位的電流流過R2(電阻不產生相移!),使得輸出電壓Uf電壓超前於Uo 90°。


在R2上並聯C2,C2從R2取得電壓,由於電容對電壓的滯後作用,使得R2上電壓也被強制滯後。(但不一定有90°,因為還有C1→R1→C2電流對C2上電壓即Uf的影響,但在RC特徵頻率上,並聯C2後Uf輸出相位與Uo相同。)


小結:並聯電容使得電壓信號相位滯後,稱為電壓相位的並聯補償。


2. LC並聯諧振(圖2)

若沒有電容C,正弦信號u通過L感應到次級輸出Uf,Uf電壓超前於u 90°;


在L初級並聯電容C,由於電容對電壓的滯後作用,使得L上電壓也被強制滯後90°。因此,並聯C後Uf輸出相位與u相同。


3. LC串聯諧振(圖3)

對於輸入正弦信號u,電容C使得串聯迴路中負載R上的電流相位超前於u 90°,電感L則使得同一串聯迴路中的電流相位再滯後90°二者相位偏移剛好抵消。因此,輸出Uf與輸入u同相。


總結:(注意,相位影響不一定都是90°,與其它部分相關,具體則要計算)

串聯電容使得串聯支路電流相位超前,從而影響輸出電壓相位。

並聯電容使得並聯支路電壓相位滯後,從而影響輸出電壓相位。

串聯電感使得串聯支路電流相位滯後,從而影響輸出電壓相位。

並聯電感使得並聯支路支路電壓超前,從而影響輸出電壓相位。


來源:RF技術社區,EMC家園編輯整理

1.小結EMC整改常用方法;

2.常見RFID標籤類型及其應用場景;

3.無線充電邁向中功率 線圈磁材選用定成敗;

4.IPhone與磁性材料形影不離;

5.電磁兼容術語中英文對照;

6.分享幾個提高電磁兼容性的策略!;

7.NFC行動支付 PK 微信支付及支付寶!;

8.隔磁片在無線充電器中有什麼作用?;

9.LED驅動電源如何進行EMC整改?;

10.中興新能源汽車副總:無線充電十年內將顛覆用戶習慣;

11.RFID行業: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12.產品EMC輻射發射超標原因有哪些?。

13.電子產品20多種認證,不信你都知道!請收下我的膝蓋...

直接在公眾號(需先關注)對話框回復序列號即可查看,例如「1」。

喜歡就關注我們吧!歡迎並感謝您分享轉發朋友圈!

我們的宗旨

做最認真的公眾號

歡迎關注

長按下方二維碼識別即可免費關注

免責聲明:部分資料來源於網絡,轉載的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及分享,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繫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yyj@szph.com.cn

相關焦點

  • 乾貨| 如何理解電容、電感產生的相位差
    這種相位差是如何產生的呢?這種知識非常重要,因為不僅放大器、自激振蕩器的反饋信號要考慮相位,而且在構造一個電路時也需要充分了解、利用或避免這種相位差。下面探討這個問題。 首先,要了解一下一些元件是如何構建出來的;其次,要了解電路元器件的基本工作原理;第三,據此找到理解相位差產生的原因;第四,利用元件的相位差特性構造一些基本電路。
  • 電容電感產生的相位差如何理解
    可以從微觀的電壓和電流的變化來解釋電感電容相位差。電容:在交流電路中電容極板電壓值是隨著電源的電壓變化而不斷變化的,電流的產生是電容極板充電放電過程中產生的常見的幾種電容器,在電路中連接容量為C的電容,電容極板之間的電壓為u,極板充電電荷q=Cu在電路中電流I的定義為單位時間內流過電路截面積電量的總和I=dq/dt=d(Cu)/dt,因為C為常量,即i=Cdu/dt。
  • 從四個方面理解電阻、電感、電容產生的相位差
    這種相位差是如何產生的呢?這種知識非常重要,因為不僅放大器、自激振蕩器的反饋信號要考慮相位,而且在構造一個電路時也需要充分了解、利用或避免這種相位差。下面探討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一下一些元件是如何構建出來的;其次,要了解電路元器件的基本工作原理;第三,據此找到理解相位差產生的原因;第四,利用元件的相位差特性構造一些基本電路。
  • 電巢學堂:從四個方面理解電阻、電感、電容產生的相位差
    這種相位差是如何產生的呢?這種知識非常重要,因為不僅放大器、自激振蕩器的反饋信號要考慮相位,而且在構造一個電路時也需要充分了解、利用或避免這種相位差。 下面探討這個問題。
  • 乾貨| 如何理解電容、電感產生的相位差-電子頭條-EEWORLD電子工程...
    電阻——電能→熱能電感——電能→磁場能,&磁場能→電能電容——電勢能→電場能,&電場能→電流由此可見,電阻、電感、電容就是能源轉換的元件。電阻、電感實現不同種類能量間的轉換,電容則實現電勢能與電場能的轉換。
  • 對比電容理解電感
    基礎元器件裡面,電阻接觸的比較早,也比較貼近實際,所以比較好理解,電容因為經常用,所以也有些概念,但對於電感,絕大多數人沒有概念,這樣就阻\\\\\\\\\\\\\\\\n礙了對模擬電路深入理解,對於模擬電路,尤其是幹擾方面,最大的幹擾源往往是電感引起的,所以理解電感對於降低幹擾,提高系統可靠性有很大的幫助。
  • 電阻、電感、電容的交流特性
    好了,回顧了上述問題之後就可以進行以下學習了;電阻、電感、電容的差別之處在以下6個方面,我們逐一進行講解,對比。,由於加在電阻上的電壓和電流同相,即相位差為零,那麼其功率因數就是cosφ=1,這是最大值;二、電感L1.瞬時值關係
  • 無公式的證明:交流電下的電阻,電容,電感是如何工作的
    無論在電路原理還是電子電路中,電感 電容與電阻經常互不分家,它們一起工作,一起影響電路的方方面面,嚴謹優美的公式包含著它們深刻的工作原理,本篇從形象的語言入手,結合前面《一起了解電感在電路中的變化原理》一文,來深入分析它們各自與交流電連接時的工作特性。
  • 電容和電感是怎樣儲能的
    電容、電感是如何儲能的?其中,由於電感的儲能方式現在依舊存在很多的爭論,所以本文中的觀點純屬於個人對電感的理解。 在講解電感的儲能方式之前,先看看電容是如何儲能的。在項目二的視頻中可以了解到,電容儲存的能量時電壓,而在能量的角度上,我們可以把電壓稱之為「電場」。故,電容是一個儲存電場的物質。 電場是什麼? 電場什麼?它是如何產生的?
  • 電阻、電感、電容的交流特性是什麼?
    好了,回顧了上述問題之後就可以進行以下學習了;電阻、電感、電容的差別之處在以下6個方面,我們逐一進行講解,對比。,由於加在電阻上的電壓和電流同相,即相位差為零,那麼其功率因數就是cosφ=1,這是最大值;二、電感L1.瞬時值關係
  • 電容電感串聯後的電容值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80830.htm  為什麼把一個223電容與一個電感串聯,串聯後再與一個223電容並聯。然後量這個並聯組件的電容,得出不可理解的值:多數這樣的組件的電容是44-50nF之間,但有一些是一百多nF,有一些是幾百nF(拆開後量,各個電容的值仍然是22nF)。
  • 百度知道:如何選擇電容
    在構建一個有相位差的電路中,根據電工原理知道,電流流過電容C後產生90度的相位滯後,而電阻不會。但是用RC可以構建一個輸入與輸出有相位差的電路。
  • 如何選用LCR電橋及認識電阻、電容、電感
    二、中、低頻的L、C等效電路:  因為有R的存在,所以電感就不再是+90O,電容也不會是-90O,因此產生了相位角(θ),以三角函數來看:  其中虛部為感抗或容抗,而實部為阻抗,因為感抗與容抗涉及到頻率,故在不同的工作頻率下就會得到不同的(θ)值。
  • 電工基礎:電阻電感電容串聯交流電路(33)
    在上一次的學習中,我們知道了電阻元件(本文的電阻元件均指線性電阻元件)、電感元件(本文的電感元件均指線性電感元件)與電容元件(本文的電容元件均指線性電容元件)在直流電路和交流電路中的區別,還知道了三種元件的單一參數交流電路特性。
  • 如何理解電力的超前和滯後
    同樣一個正弦波的交變電源,接一個純電感負載上,因為電感的電流不能突變,還是為零,此時電壓卻最大,所以在電感負載的電流滯後於電壓,電感兩端的電壓相位會超前電流90度。 交流電路中,電壓與電流之間的相位差(Φ)的餘弦叫做功率因數,用符號cosΦ表示,在數值上,功率因數是有功功率和視在功率的比值,即cosΦ=P/S,相位差就是電流的最大值與電壓的最大值不同時出現。
  • 電阻、電容、電感的知識以及如何選用LCR電橋
    電阻、電容、電感的知識以及如何選用LCR電橋無源元件電阻、電容、電感是最常被設計工程師所用的元器件,但真正了解L、C、R知識的人不一定很多下是-90℃,純電感則為+90℃。二、中、低頻的L、C等效電路:因為有等效電阻(R)的存在,所以電感就不再是+90℃,電容也不會是-90℃,因此產生了相位角
  • 等效電路裡面的電感作用如何理解?
    電感是非常重要的電子元器件,在很多地方用得上,如等效電路,等效電路又稱「等值電路」,在同樣給定條件下,可代替另一電路且對外性能不變的電路。電機、變壓器等電氣設備的電磁過程可用其相應的等效電路來分析研究。等效電路是將一個複雜的電路,通過電阻等效、電容等效,電源等效等方法,化簡成具有與原電路功能相同的簡單電路。
  • 電容與電感的對偶性小結
    在電路中, 電壓源與電流源、短路與開路、串聯與並聯、電阻與電導、電容與電感,都存在對偶關係。利用對偶性可以啟發和幫助理解和記憶,簡化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加深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以及電路工作特點的理解。02.電容與電感對偶性小結下面我們以電容和電感的對偶性為例進行分析。
  • 電容的去耦半徑計算
    電容去耦的一個重要問題是電容的去耦半徑。大多數資料中都會提到電容擺放要儘量靠近晶片,多數資料都是從減小迴路電感的角度來談這個擺放距離問題。確實,減小電感是一個重要原因,但是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大多數資料都沒有提及,那就是電容去耦半徑問題。如果電容擺放離晶片過遠,超出了它的去耦半徑,電容將失去它的去耦的作用。   理解去耦半徑最好的辦法就是考察噪聲源和電容補償電流之間的相位關係。
  • 如何理解電容的阻抗-頻率曲線
    ESR是等效串聯電阻,ESL是等效串聯電感,C為理想電容。因此實際電容的阻抗可以用數學公式表示 而在高頻的時候,感抗遠大於容抗,復阻抗的相位為正值,說明電壓超前電流,是典型的電感施加電壓時的行為特徵,所以說,電容在高頻時表現為電感特性。 而在諧振時,容抗和感抗相抵為0,此時電容的總阻抗最小,復阻抗相位為0,表現為純電阻特性,這個點就是電容的自諧振頻率。在諧振頻率左邊,電容主要呈容性,在諧振頻率右邊,電容主要呈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