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電容的阻抗-頻率曲線

2021-01-15 電子工程專輯

今天我們來說一說電容的阻抗頻率曲線。首先呢,為什麼要講這個呢?那是因為這個非常重要,對我們使用電容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電容阻抗-頻率曲線圖

           

上圖是一個典型的電容的阻抗頻率曲線圖,為什麼說它非常重要呢?首先它非常直觀,橫軸上是頻率,縱軸是阻抗,我們能很清楚的看出在各個頻率點上,電容的總阻抗是多少。也能知道它在哪個頻率點上諧振, ESR是多少。而這些內容,都是我們在選擇電容時所必須要了解的。

 

曲線圖的來源

那麼,電容曲線圖為什麼是這樣的呢?這是因為電容都不是理想的,它會存在寄生參數,可用簡化模型表示。

ESR是等效串聯電阻,ESL是等效串聯電感,C為理想電容。因此實際電容的阻抗可以用數學公式表示

我們畫出這個公式的曲線,就得到一個曲線圖。

在頻率很低的時候,可以看到,感抗遠小於容抗,並且復阻抗的相位為負值,說明電流超前電壓,這是典型的電容充電特性,所以說,電容在低頻主要表現為容性。

而在高頻的時候,感抗遠大於容抗,復阻抗的相位為正值,說明電壓超前電流,是典型的電感施加電壓時的行為特徵,所以說,電容在高頻時表現為電感特性。

而在諧振時,容抗和感抗相抵為0,此時電容的總阻抗最小,復阻抗相位為0,表現為純電阻特性,這個點就是電容的自諧振頻率。在諧振頻率左邊,電容主要呈容性,在諧振頻率右邊,電容主要呈感性。

 

濾波電容如何選擇

電容最廣泛的用途就是濾波,那麼如何看曲線選電容呢?其實就是選阻抗最低的。

我們知道,整個阻抗曲線呈大V型,只有在諧振頻率點附近的阻抗才比較低。所以,實際的去耦電容都有一定的工作頻率範圍,只有在諧振頻率附近,電容才有很好的去耦作用。

可能有人會覺得,在頻率比諧振頻率高一點的時候,電容都成感性了,都不是電容了,所以不能讓噪聲的頻率大於電容的諧振頻率。其實這是錯誤的,去耦就是要選阻抗低的,阻抗低,在電容上產生的電壓波動就小,也就是噪聲會小。

 

常規的MLCC陶瓷電容的曲線圖

來看下常規的MLCC陶瓷電容的曲線圖。可以看出,不同的電容,曲線是不同的,容量大的ESR要小寫,諧振頻率低些,主要濾低頻。容量小的ESR要大些,諧振頻率要高些,主要濾高頻。

兩種方式組合濾波

實際電路中我們需要去耦的頻率範圍會比較寬,因此呢一個電容搞不定,那怎麼辦呢?我們經常有兩種方法來解決,一種是使用一個大電容和一個小電容並聯,還有一種是使用多個相同的電容並聯。那麼這兩種方法達到的效果分別是怎樣的呢?

首先來看大小電容並聯。大小兩個電容分別有各自的諧振頻率f1和f2。

當頻率比較低的時候,兩個電容都成容性,在頻率比較高的時候,兩個電容都呈感性,並聯後總體阻抗曲線都會保持原來的變化趨勢,因此,數值上會比任意一個電容都小。

但是,當頻率大於f1並小於f2時,大電容呈感性小電容呈容性,兩者並聯,就像是一個電感和一個電容並聯,構成了LC並聯諧振電路,並在某一個頻率點發生並聯諧振,導致該處阻抗很大。如果負載晶片的電流需求正好落在這個頻率,那麼會導致電壓波動超標。所以,我們需要選好電容的搭配情況。

再來看看相同電容並聯的情況,n個相同的電容並聯,諧振頻率和單個電容一樣,但是在諧振點處的阻抗是原來的n分之一,因此,多個相同的電容並聯後,阻抗曲線整體形狀不變,但是各個頻點的整體阻抗變小。

更多硬體知識,歡迎關注下方微信號

相關焦點

  • 技術文章:電感的阻抗-頻率曲線
    上一節我們說明白了電感的高頻模型是怎麼來的,現在就來說一說由高頻模型提取出的阻抗頻率曲線,這個曲線對於我們分析理解問題有很大幫助,下面就理論結合實踐來詳細講解。也就能畫出阻抗頻率曲線了。橫軸為頻率,縱軸為阻抗的模。藍色的曲線為理想電感,理想電感的阻抗為Z=jwL,阻抗和頻率成正比,所以看起來像是一條直線。而黃色曲線是實際電感的阻抗曲線,最高點對應的頻率為諧振頻率SRF。可以看出:①在頻率比較低的時候,實際電感的阻抗與理想電感的基本一樣,可以看作是理想的電感。
  • 電容的簡化模型及其阻抗曲線
    為了分析方便,在實際的分析應該中經常使用由串聯等效電阻ESR、串聯等效電感ESL、電容上式就是電容的容抗隨頻率變化的表達式,如果2πfLs=1/2πfC,那麼|Z|min=Rs,此時:畫出電容的容抗的曲線的圖如下:
  • 從儲能、阻抗兩種不同視角解析電容去耦原理
    儲能電容的存在使負載消耗的能量得到快速補充,因此保證了負載兩端電壓不至於有太大變化,此時電容擔負的是局部電源的角色。  從儲能的角度來理解電源退耦,非常直觀易懂,但是對電路設計幫助不大。從阻抗的角度理解電容退耦,能讓我們設計電路時有章可循。實際上,在決定電源分配系統的去耦電容量的時候,用的就是阻抗的概念。  2、從阻抗的角度來理解退耦原理。
  • 並聯諧振電路頻率阻抗及計算曲線帶寬案例摘要
    電容電納, B C 與頻率成正比,因此用直線表示。最後的曲線顯示了並聯諧振電路的總電納與頻率的關係曲線,並且是兩個電納的差值。 然後我們可以看到在諧振頻率點它是否穿過水平軸總電路電納為零。低於諧振頻率點,感應電納主導電路產生「滯後」功率因數,而高於諧振頻率點,容性電納主導產生「超前」功率因數。
  • 關於貼片鉭電容的頻率特性分析
    下面以AVX 貼片鉭電容E型的220UF 10V 規格為例,來說明鉭電容的頻率特性AVX 鉭電容溫度特性曲線。DF 值是溫度和頻率依賴性。注意:對於表面貼裝產品所允許的最大DF 值表示的收視率表是很重要請注意,這些限額會見了由組件後基板上焊接。 耗散因數的頻率依賴性 隨著頻率的增加損耗因數所示鉭和OxiCap 廬電容器的典型曲線相同的AVX 鉭電容的阻抗(Z)。 這是電流電壓的比值,在指定的頻率。
  • 化學 | 對常見低頻阻抗特性的綜合評估:負電容或感應迴路?
    電化學阻抗譜是表徵電化學系統和器件的常用工具。然而阻抗分析並非易事,如果阻抗圖中出現不常見的形狀,分析就會變得異乎尋常的困難。阻抗譜特徵的複雜性阻礙了研究人員對各種特徵的全面理解和闡釋。同時,將阻抗譜的特徵歸結為物理量也是阻抗分析的主要難點之一。
  • 電化學交流阻抗(EIS)如何作圖分析?
    特別是近年來,由於頻率響應分析儀的快速發展,交流阻抗的測試精度越來越高,超低頻信號阻抗譜也具有良好的重現性,再加上計算機技術的進步,對阻抗譜解析的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這就使我們能更好的理解電極表面雙電層結構,活化鈍化膜轉換,孔蝕的誘發、發展、終止以及活性物質的吸脫附過程。
  • 如何進行最佳電容和AC阻抗測量?
    各種各樣的應用通常要在許多類型的器件上執行電容-電壓(C-V)和AC阻抗測量。例如,C-V測量用來確定以下器件參數:MOSCAPs的柵極氧化物電容、MOSFET輸入和輸出電容、太陽能電池的內置電位、二極體的多數載流子濃度、BJT端子間的電容、MIS電容器的氧化物厚度、摻雜密度和門限電壓。
  • ESR、ESL,如何影響電容?一文解答!
    這是一句我以後會不斷重複的話, 這也是我目前為止對電路的理解. 再複雜再酷炫的電路也離不開這些, 如果真的搞明白了, 對以後理解更高級的東西會有很大的幫助.眾所周知, 電容, 兩邊加上電壓, 就能開始充電儲存電荷. 理想狀態下, 就是一個C:可現實永遠是殘酷的, 你會發現你所做的一切幾乎都是和在這些非理想的問題作鬥爭.
  • 阻抗測量方法在傳感器技術中的應用
    阻抗的虛數部分稱為電抗,總表達式為Z=R+jX,其中X為電抗,Z表示阻抗。當信號的頻率上升時,容抗Xc降低,而感抗XL升高,從而引起總阻抗的變化,阻抗與頻率呈函數關係。純電阻的阻抗不隨頻率變化。。圖1:電阻器和電容器並聯時的奈奎斯曲線。
  • 03.運放參數---輸入阻抗和輸入電容
    下圖 1 形象的說明了運放的輸入端阻抗的特性。主要有兩個參數,輸入阻抗和輸入電容。對於電壓反饋型運入,輸入阻抗主要由輸入級的決定,一般BJT輸入級的運放。的共模輸入阻抗會大於40MΩ。差模輸入阻抗大於200GΩ。對於JFET和CMOS輸入級的運放,輸入阻抗要大的多。這個阻抗通常表現為電阻性。作為常識被我們所熟知。
  • 電阻、電感、電容元件阻抗特性仿真
    打開APP 電阻、電感、電容元件阻抗特性仿真 大毛 發表於 2011-07-24 00:37:59 三、電容元件阻抗頻率特性的仿真   在圖7-1的仿真電路中,將開關S3閉合,
  • 並-串聯阻抗轉換的快速實現方法
    圖1:這些電路為一個頻率的等效電路。  有趣的是,如果並聯組件之一固定而另一個從開路到短路均不同,則這些表達式在Rs/Xs串聯層中會形成一些圓。差異可以來自組件值的改變,也可以產生自隨頻率變化的組件阻抗。
  • 並-串聯阻抗轉換的快速實現方法簡介
    差異可以來自組件值的改變,也可以產生自隨頻率變化的組件阻抗。圖2顯示的是這些差異的舉例。X軸代表串聯電阻,而Y軸代表串聯電抗。  此處共有2個圓:一個代表恆定並聯電阻,另一個代表恆定電抗。恆定電阻線在X軸附近對稱。電抗在開路附近時,阻抗等於並聯電阻。
  • 4200A-SCS參數分析儀如何進行最佳電容和AC阻抗測量
    各種各樣的應用通常要在許多類型的器件上執行電容-電壓(C-V)和AC阻抗測量。例如,C-V測量用來確定以下器件參數:MOSCAPs的柵極氧化物電容、MOSFET輸入和輸出電容、太陽能電池的內置電位、二極體的多數載流子濃度、BJT端子間的電容、MIS電容器的氧化物厚度、摻雜密度和門限電壓。
  • 阻抗匹配電路的作用,阻抗匹配的理想模型
    ,而匹配電路就是由電感和電容所構成,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使用電容和電感來進行阻抗匹配電路調試,以達到RF性能最優。;而對電感器而言,當頻率接近諧振點時,高頻電感的阻抗迅速提高,當頻率繼續提高時,寄生電容C的影響成為主要的,線圈阻抗逐漸降低。
  • PDN阻抗設計探討與策略
    現有PCB上的電容在不改動PCB元件大小及鋼網時如何優化?單板上的電容如何按成本、數量、類型、面積等不同需求進行優化?如何降低現有PCB的綜合成本……針對以上的問題,本文作者將進行詳細的方法與思路探討,並最終給出相應的策略與建議。1. 單板(PCB)如何有效去耦單板中的不同電源如何去耦?
  • 電阻、電感及電容元件阻抗特性仿真分析
    一、電阻元件阻抗頻率特性的仿真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93709.二、電感元件阻抗頻率特性的仿真  在圖7-1的仿真電路中,將開關
  • 採用直流耦合阻抗轉換的電容話筒
    電容體的容值為10pF~60pF,因此,應將其連接到一個有超高輸入電阻的阻抗轉換器,以獲得平坦的頻率響應。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86285.htm普通的阻抗轉換器是一個附加了放大器和電源去耦電路的JFET源跟隨器。
  • 改進不理想的電容、電感和DC/DC阻抗測量
    在設計或優化VRM(電壓調節模塊)時,我們需要其輸出阻抗數據及濾波電感和電容的阻抗數據,以便掌握完整的仿真模型。遺憾的是,供應商所提供的關於這些器件的數據通常不完整或有錯,或者難以根據測量設置來解讀。因此,我們不得不自己收集數據。測量需要在整個所需要的頻率範圍內進行,視應用不同,範圍通常從幾kHz到約1G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