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次的學習中,我們知道了電阻元件(本文的電阻元件均指線性電阻元件)、電感元件(本文的電感元件均指線性電感元件)與電容元件(本文的電容元件均指線性電容元件)在直流電路和交流電路中的區別,還知道了三種元件的單一參數交流電路特性。
舉一反三,如果交流電路中同時含有電阻、電感和電容或含有其中兩種參數,那麼該交流電路的特性又是怎樣的呢?這就是我們這次的學習內容:「電阻電感電容串聯交流電路」,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RLC串聯交流電路」。
下圖33-1的(1)所示為簡單RLC串聯交流電路。若給該電路通以直流電,由於電容元件的隔斷直流的作用,該電路中是沒有電流流過的。
但給它通以正弦交流電時,根據我們上次所學的內容,該電路除了會有電阻外,還會有感抗和容抗的存在。這裡的電阻、電感和電容之間的關係又是怎樣的呢?
首先,在同一交流電路中,各電氣量的角頻率ω(頻率f)都是相同的,這在之前我們學習正弦量的時候已經提過。
回顧上一次的學習內容,在R、L、C的各個單一參數交流電路中,流過電阻元件的電流與電阻元件兩端的電壓同相;流過電感元件的電流滯後於電感元件兩端的電壓90°;流過電容元件的電流超前於電容元件兩端的電壓90°,感抗XL=ωL,即U =IXL,且容抗XC=1/ωC,即U =IXC,結合已知條件:電流的瞬時值表達式和相量式,我們就可以推理出RLC串聯交流電路的電壓和電流關係。
如上圖33-1的(2)瞬時值表達式和(3)相量式。在圖33-1的(2)式中,計算變換過程大家看看即可,由電壓u的瞬時值表達式中,我們可以看到,RLC串聯交流電路的電壓等於各個元件兩端電壓瞬時值的代數之和,而不是有效值的簡單相加,還要考慮相位關係。
同理,圖33-1的(3)相量式更為直觀,從電壓的相量式中,我們可以看到,其虛部(即乘以90°旋轉因子部分)是感抗和容抗的差,這是因為感抗和容抗兩者上的電壓方向相反,一個滯後電流90°,一個超前電流90°,相互抵消。
根據圖33-1(3)的電壓相量式,即電壓相量等於電流相量乘以某定值(頻率不變)的這種表達式,定義阻抗Z(又稱復阻抗),如下圖33-2所示,它是由電路參數決定。
圖33-2(2)所示的阻抗,定義為電壓與電流的比值,常用Z表示,單位是歐姆(Ω)。
阻抗也是一個複數,其實部稱為電阻R,虛部稱為電抗X,這在上一次的學習中也有所提及。
這裡要提醒的一點是,阻抗不是相量,這是因為相量是正弦量的表示形式,而阻抗不是正弦量,所以阻抗符號Z上面不能像電壓相量、電流相量那樣在上面加點。
根據阻抗的定義,從電壓相量除以電流相量的值中,可以發現,阻抗的模(大小)為電壓有效值U與電流有效值I的比值,而輻角為電壓u與電流i的相位差。根據感抗與容抗的定義、角頻率與頻率的關係,可得阻抗的集中表達式,如圖33-2(3)所示,這幾種表達式在電路分析中都比較常用,所有大家很有必要熟記。
阻抗由電阻和感抗、容抗組成,當電路中沒有電感元件時,顯然,電路中也就不會有感抗,即此時阻抗中只有電阻和容抗;
同理,當電路中沒有電容元件時,顯然,電路中也就不會有容抗,即此時阻抗中只有電阻和感抗。
另外,阻抗既然是一個複數,那麼它顯然可以在複平面上表示,如圖33-3所示。根據阻抗在複平面上的表示,可以看到,其電阻、電抗與阻抗組成一個三角形,這就是大家平常所說的阻抗三角形,圖示的阻抗三角形中感抗大於容抗,即X=XL-XC>0,此時的輻角大於零。阻抗模就是上文所說的電壓有效值U與電流有效值I的比值,阻抗角為電壓u與電流i的相位差。
顯然,阻抗、電阻、電抗和阻抗角之間可以用三角函數進行轉化和計算,例如阻抗角可以用電阻和電抗的反正切函數關係求得,已知阻抗值的情況下用餘弦函數和正弦函數求得電阻和電抗,如圖33-3所示。
電抗為感抗與容抗的差,即X=XL-XC,結合阻抗三角形,可以得到以下電路參數與電路性質的關係如圖33-4所示。
根據圖33-4中內容,當感抗與容抗的差不同時,電路會呈現不同的性質,相角也會隨之變化。當感抗大於容抗時,電路呈感性,此時阻抗角大於零,即電路中電壓超前電流;當容抗大於感抗時,電路呈容性,此時阻抗角小於零,即電路中電壓滯後電流;而當感抗等於容抗時,兩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電抗為零,此時電路呈阻性,電壓與電流同相。
實際工作中的電容補償,其依據其實就是電路中感抗和容抗的不同關係,例如在感性負載(如交流電動機)的交流電路中,此時電壓超前電流,為了減小電壓與電流之間的相角(即功率因數角),可以在電路中適當接入電容器,以抵消電路中的部分感抗,使得阻抗角變小,提高有功功率。
當補償後電路依然呈感性,這種補償方式稱為欠補償;當完全補償時,即補償後電路依然呈阻性,這種補償方式稱為全補償;當補償後電路依然呈容性,這種補償方式稱為過補償。
在RLC串聯交流電路中,當以電流相量為參考相量時,各元件的電壓是由該元件的參數(電阻、電感、電容)所決定的,包括其數值和相角。所以,結合阻抗三角形和電壓電流關係,可以畫出電壓三角形如下圖33-5所示。
根據圖33-5所示可以發現,電壓三角形的相角其實和阻抗角相等,這是因為在交流電路中,根據圖33-2中阻抗的定義,電流相角已知的情況下,電壓相角就是由電路參數(即電阻、電感和電容)所決定。
結合我們之前所學的相量運算,當感抗大於容抗時,如圖33-5(2)所示,電阻電壓相量、電感電壓相量與電容電壓相量相加,各元件電壓相量首尾相連,此時電壓與電流的相角大於零,電路呈感性,同理可以得到電路呈容性時的電壓三角形如圖33-5(3)所示。
在上一次學習了單一參數交流電路時,我們知道了電阻元件在交流電路中總是消耗電能的,而電感元件和電容元件是儲能元件,它們不消耗電能,只是和電源進行能量的交換。舉一反三,在RLC串聯交流電路中,因為同時存在電阻、電感和電容,所以電路在是在消耗電能的同時,還進行著能量的交換。此時,該RLC串聯交流電路的功率關係如下圖33-6所示。
圖33-6的各個功率計算過程大家可以不管,只需記得最終結果即可。在圖33-6(1)所示的瞬時功率表達式中,其兩個相加項有著不同的含義,左邊部分的值總是大於零,代表了耗能元件上的瞬時功率;
而右邊部分有大於零和小於零兩種情況,代表了儲能元件上的瞬時功率。也就是說,在每一瞬間,電源提供的功率一部分被耗能元件消耗掉,一部分與儲能元件進行能量交換。
根據圖33-6(2)所示的平均功率表達式,平均功率(又稱有功功率)P為電壓與電流乘積的餘弦值,其中cosφ稱為功率因數,它是用來衡量負載對電源的利用程度。結合上次所學的無功功率知識,得RLC串聯交流電路無功功率為圖33-6(3)所示,其中(XL-XC)表明電感和電容與電源之間的能量互換。
根據電壓三角形,把電阻電壓有效值乘以電流有效值即為有功功率的值,它是總電壓與總電流有效值乘積的餘弦值;
同理,把電抗電壓有效值乘以電流有效值即為無功功率的值,它是總電壓與總電流有效值乘積的正弦值。根據有功功率和無功功率的這種三角函數關係,定義視在功率S如下圖33-8所示,它是電路中總電壓與總電流有效值的乘積,用符號S表示,單位是伏安(VA)。
和阻抗三角形一樣,有功功率、無功功率與視在功率在複平面上也可以組成功率三角形。顯然,視在功率也不能用相量表示,因為它不是正弦量。比較阻抗三角形、電壓三角形和功率三角形,可以發現,它們之間是由關聯的,即將電壓三角形的有效值同除電流有效值,就可以得到阻抗三角形;將電壓三角形的有效值同乘電流有效值,就可以得到功率三角形。
在電路中,電阻、電感和電容都可以進行串並聯,而由電阻、電感和電容組成的阻抗顯然也可以進行串並聯。我們這次就先學習阻抗的串聯,下次再學習阻抗的並聯。
電阻的串聯是將各電阻直接相加得到等效總電阻,流過各個電阻的電流一樣,各個電阻上的電壓之和為總電壓......阻抗的串聯其實和電阻的串聯很相似,也是將各個串聯阻抗相加得到等效總阻抗,如圖33-9(1)所示。
不同的是,阻抗的相加並不是簡單的數值相加,而是複數的運算,如圖33-9(2)所示,兩個阻抗相加,分別將其實部與實部相加得到電阻部分的值,虛部與虛部相加得到電抗部分的值。
阻抗串聯交流電路中,各個阻抗對總電壓也有分壓作用,但是此時的分壓是相量的運算,如圖33-9(3)所示。
將圖33-9(1)式進行推廣,得到多阻抗串聯電路的一般式,如上圖33-10所示。顯然,多阻抗串聯電路的等效變換理解起來並不難,但是其實際的計算相對麻煩,因為其中涉及到數值與角度相互關聯。
另外,阻抗本身也包含的電阻、電感和電容三個參數在裡面。在《#電工基礎#》課程中,曹老師花費了兩個多課時的時間講解習題,旨在讓學員們快速理解RLC串聯交流電路與阻抗串聯交流電路。
在這裡再次強調一下,相量的運用,包括對它的理解與運算,在電路分析中是非常實用的,希望大家能掌握這部分的內容。在一開始所學的直流電路比交流電路簡單很多,而交流電路和直流電路又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先易後難、先直流後交流是學好《電工基礎》的最佳方法。
最後,RLC串聯交流電路的學習已經完成,希望大家能學以致用,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技成培訓原創,作者:楊思慧,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