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拉美第一大經濟體,巴西在2012年的經濟表現卻不盡如人意,其經濟增長率據估計僅為1%左右,不僅創下巴西近10年來(僅次於2009年的-0.3%)第二低的增長率,也遠未達到拉美地區平均3.1%的增長水平。從全球範圍看,1%的增長率不僅在金磚國家中排名最低,甚至連世界平均水平(3.3%)也未達到。對此,不少經濟機構和業內人士斷言,巴西「黃金十年」已告結束,同時對巴西能否繼續擔當「拉美發動機」發出質疑。
巴西經濟表現失常主要有3個原因。
一是國際金融危機對巴西經濟的衝擊。由於歐債危機持續發酵和美國經濟不景氣,加上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速放緩,導致巴西面臨的國際環境惡化,極大影響了其對美歐傳統市場和中印等新興市場的出口。據統計,2012年,包括巴西在內的拉美國家出口增幅從2011年的23.9%急劇降至1.6%;巴西貿易順差僅為194.4億美元,較2011年減少35%,創10年來最低。
二是巴西的投資水平不斷下降。投資無疑是近年拉美國家進行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條件。然而,2012年巴西投資佔GDP的比例僅為18%,遠不及秘魯和厄瓜多等國的25.4%,更是低於拉美地區平均水平的22.9%。
三是巴西長期存在結構性問題,如賦稅制度苛刻,生產成本高,技術落後和基礎設施陳舊匱乏等,這一切導致企業生產成本增加、物價上漲、競爭力削弱,進而嚴重影響巴西吸引外國資本。
不過,因此斷言巴西將失去「拉美火車頭」地位未免過於武斷。事實上,巴西的增長潛力不可小覷,有助於經濟反彈的積極因素仍然存在。
首先,巴西今年面臨的外部環境將會得到改善。隨著歐美經濟狀況逐漸改善,以及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國際原材料價格可能繼續上揚,巴西大豆、鐵礦石及製成品等出口可能會明顯增加,這將重新成為巴西經濟增長的驅動力之一。
其次,巴西政府此前實施的一系列貨幣和財政刺激政策,包括5次降息和約合320億美元的減稅等舉措的滯後效應,現已逐步開始顯現。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和2016年將在巴西舉辦的世界盃足球賽和奧運會,將成為巴西經濟增長的「助推器」。為此,巴西政府宣布了一項高達60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投資計劃,涉及體育場館、交通及電網和通信網絡等的建設。羅塞夫總統稱,「巴西最終將擁有一個與其經濟規模相稱的基礎設施系統」,巴西也將因此變得更加富裕和強大。
根據拉美經委會的最新預測,2013年巴西將出現較強勁的增長,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可達4.0%,通貨膨脹率可控制在5%左右,基準利率維持在7.25%不變。由於巴西佔拉美經濟規模的近40%,巴西較強勁的恢復性增長將帶動地區經濟「止跌回升」,拉美地區2013年經濟增長率預估將從去年的3.1%增至3.8%。巴西作為拉美地區「火車頭」的作用,也將再次得以充分展現。(作者 吳洪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