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諾獎遇冷,日本緣何如此焦慮
本年度諾貝爾自然科學三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日本人榜上無名,給日本列島帶來了一抹失落感。進入新世紀,日本曾掀起「諾貝爾獎熱」,而今年遇「冷」讓日本知識界對科學的「爆發力」有了更多思考。上世紀60年代,日本正值高速增長期,10年期間研究投資總額翻兩番,其在國民收入中所佔比重達1.9%,相當於防衛費的2倍以上;為了滿足企業和研究機構的人才需要,日本政府提出理工科擴招計劃,使理工科人才急劇增加。日本在諾獎賽場上表現出來的「爆發力」,源於其知識和人才的長期積累及傳承,大學作為科學家的搖籃更是功不可沒。
-
馬成三: 諾獎遇冷,日本緣何如此焦慮
本年度諾貝爾自然科學三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日本人榜上無名,給日本列島帶來了一抹失落感。進入新世紀,日本曾掀起「諾貝爾獎熱」,而今年遇「冷」讓日本知識界對科學的「爆發力」有了更多思考。在諾獎設立後的近半個世紀裡,這個國際大獎並沒有光顧日本。
-
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我國比日本差在哪兒?
2001年,日本政府確定了一項雄心勃勃的科學計劃,提出「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的口號。此前,在諾獎的百年歷史中,作為世界經濟大國的日本,還只有9位得主。相比之下,我國2015年才由屠呦呦實現本土中國人在自然科學領域諾獎的零突破,其他領域的得獎更是屈指可數。這種鮮明的差距,引發國人大片唏噓和感慨。
-
17年拿17個諾獎,日本獲獎者及名古屋大學校長卻開始反思
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17年間在自然科學領域共有17人獲得諾貝爾獎,其原因何在?獲獎繁榮的背後又有什麼隱憂?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了誕生其中三分之一諾獎的日本名古屋大學校長松尾清一和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天野浩。
-
中日皆獲諾貝爾獎 韓國陷入反思
2015年諾貝爾科學領域3大獎陸續揭曉後,韓國相關領域的專家和媒體表示,看到鄰國中國和日本接連獲獎的消息,韓國科學界再次陷入「集體反思」中。韓國首爾大學物理天文系教授金秀峰表示,自己的研究領域與此次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日本物理學家梶田隆章一樣。
-
大班科學教案:了解生活中物理現象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幼兒園教案>正文大班科學教案:了解生活中物理現象 2012-02-22 19:22 來源:[標籤:來源]
-
十九年裡19個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日本做好了這四點,完成科學變現
20年前日本提出了一個「50年30個諾獎計劃」,當時提出來的時候遭到了吃瓜群眾的好一頓嘲笑!這種嘲笑是有理由的,因為從2000年往前數一百年,日本百年的時間裡日本只獲得了9個諾獎!但是截止今年,日本自提出諾獎計劃後已經連續19年獲得了19個諾獎,由於2020年的諾獎還沒有出來,所以不算今年,日本連續十九年每年都獲得了諾獎!這相當於狠狠打了吃瓜群眾的臉!
-
為什麼中國理論物理學發展緩慢而日本頻獲諾獎?| 科學春秋
後來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湯川秀樹和朝永振一郎等人都是講習班學員。1931年,仁科在東京理化研究所設立了仁科實驗室,進行原子物理研究。1937年,他又邀請尼爾斯·玻爾來日本講學。在一個月時間內,玻爾做了十場關於量子力學的演講,仁科負責翻譯。這一系列的學術活動,激起了日本一批年輕學者對於新興的量子力學及原子物理研究的興趣。
-
馬光遠:中國和諾獎的距離,更遠了
對於諾獎,國人的感情比較複雜,一方面表示並不在乎諾獎,另一方面又特別渴望,仍然忍不住的關心。特別是在今年美國在科技領域對中國開始卡脖子的情況下,諾獎無疑又會成為反思中國創新體系,加快在關鍵領域突破的一個躲不開的話題。
-
北大教授:每年1個諾獎,日本靠的是「票子」「帽子」嗎?
今年,日本諾獎得主俱樂部再添一員,名城大學教授吉野彰與兩位美國科學家共享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至此,日本諾貝爾獎獲獎人數已攀升至24人。自2000年以來,日本更是以平均每年1人獲得諾獎的速度,引發廣泛關注。日本諾獎「井噴」的背後是什麼在支撐?靠的是「帽子」「票子」和「位子」嗎?
-
18年日本人拿了18個諾貝爾獎 你與諾獎之間差了什麼?
新世紀以來已有18位日本人獲諾獎,距日本2001年出臺的「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提出「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已實現大半。實際上,2000年後,獲得諾獎的日本科學家人數僅次於美國,世界排名第二位。這個傲人的成績,和人口老齡化嚴重的日本重視科學、重視教育密不可分,當然,還有基礎研究的累積和人才的大量培養。
-
屠呦呦拒絕宣傳「青蒿素精神」 引人反思
在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這件事上,在獲獎之前,她的努力至少沒有達到出書報導宣傳的高度,然而獲了獎就不一樣了。無論是「屠呦呦精神」,還是「青蒿素精神」,都冒了出來。 可以肯定的是,所有獲得國際獎項的科學家,都必然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和努力。
-
美澳科學家榮獲「日本國際獎」 號稱「日本諾貝爾獎」
中國日報網1月31日電 據美聯社30日報導,來自美國埃默裡大學(Emory University)的教授馬克斯·庫珀(Max Cooper)及澳大利亞科學家雅克·米勒(Jacques Miller)獲得國際科學技術財團所頒發的「日本國際獎」(Japan Prize),以表彰兩位科學家在免疫學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
-
馬光遠:得不到諾獎和足球進不了世界盃的原因是一樣的
對於諾獎,國人的感情比較複雜,一方面表示並不在乎諾獎,另一方面又特別渴望,仍然忍不住的關心。特別是在今年美國在科技領域對中國開始卡脖子的情況下,諾獎無疑又會成為反思中國創新體系,加快在關鍵領域突破的一個躲不開的話題。
-
【遇冷變色粉供應銷售】感溫變色吸管的生產工藝
【遇冷變色粉供應銷售】感溫變色吸管的生產工藝溫變吸管夏天到了,有一款遇冷變色吸管會給你魔幻般的體驗!首先根據重量百分比,稱取如下原料組分:聚丙烯樹脂或其他樹脂(PP、ABS等)95-98%,遇冷感溫變色粉(10度變色)1-5%,白油0.10.5%,擴散粉1-2%,混合均勻,在低溫真空下混合攪拌,形成聚丙烯樹脂改性混合料;再將改性混合料低溫靜置,形成高性能的感溫變色材料。
-
日本戴明質量獎簡介
日本業界認為,他的教誨幫助日本建立了這樣一個基礎,正是在這個基礎之上,日本的產品質量才達到了今天這樣被世界廣泛承認的水平。 自從1951年創辦至今40餘年來,已經有超過160個日本企業獲得戴明運用獎,這些獲獎者的產品和服務質量均獲得了大幅度提高。戴明運用獎雖然誕生於日本,但現在已經成為享譽世界的質量獎項。
-
《流浪地球》香港上映遇冷?香港網友:真香!
據鳳凰網報導,《流浪地球》在港上映遇冷,300個座位的場僅賣出7張票,而同一時段的另一場也只賣出了11張。如此慘狀,與內地的火爆相比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小秘書從香港電影網站wmoov上找到了一些數據。
-
日本戴明質量獎
日本戴明質量獎 一、戴明質量獎產生的背景 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的發展和日本企業與產品的競爭力受到全世界的矚目,儘管90年代後,日本經濟受到挫折,日本企業的競爭力受到懷疑,但資源匱乏、領土面積狹小的日本所創造的經濟奇蹟仍然值得學習和借鑑。
-
戰敗國怎麼拍二戰:德國反思,義大利賣萌,日本你懂的
盤點一下二戰之後的反思電影,很有必要。其實所謂「盤點二戰戰敗國家的反思電影」,反思是全人類的事兒,電影並不是非承擔這個責任不可。但毫無疑問,三個曾經的軸心國在戰敗後,對二戰的描述有著明顯的區別,從他們的電影可一窺端倪。
-
放出狂言50年要拿30個諾獎的日本,如今怎麼樣了?
Goodenough、英國科學獎 M. Stanley Whittingham 一起榮獲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吉野彰成為日本第27位諾貝爾獎得主。 此項科學技術基本計劃發布後引發巨大爭議,國外主流媒體以「日本政府口出狂言: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為標題,表達對日本這一諾獎計劃的質疑。 即便是在日本國內,該計劃也引發軒然大波,日本國內輿論一邊倒的認為「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不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