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三平「侍者公」神秘蛇崇拜靈

2020-12-05 閩南網

  
三平寺中供奉的侍者公,手裡抓蛇


距三平寺2公裡的龍海程溪地界,立著「侍者公」廟


「侍者公」常進入平和當地人家裡,頗受歡迎

  閩南網2月6日訊 平和三平,千年古剎,香火鼎盛。三平祖師神像左邊,蛇侍者紅臉獠牙,手裡提蛇。而當地還有一種全身布滿白花紋的蛇,常入屋攀爬,甚至與人同眠。當地人非但不怕,反視其為吉兆,尊稱其為「侍者公」,甚至修廟供奉,享受信眾三平朝拜的頭炷香。

  蛇年將近,這種蛇崇拜引起不少人關注。那麼,為何在這個山區會出現並不尋常的蛇崇拜?「侍者公」到底是什麼蛇?它是否如信眾所說,所到之處鼠患全無,與人和諧相處?本期探秘頻道,讓我們一一為您解答。

【靈蛇崇拜】

蛇與人同眠被視為吉兆

  平和文峰三平寺始建於唐朝,已有上千年歷史,香火旺盛,信眾遍及海峽兩岸和東南亞等地。三平寺祖殿塔殿供奉著廣為人知的三平祖師,其神像左邊,有個蛇侍者,紅臉獠牙,一手提蛇,威風凜凜。而此地更奇的,是一種被稱為「侍者公」的蛇,每每出現都被視為吉兆,受信眾膜拜。當地民眾相信蛇越多越吉利。若看到「侍者公」爬進自己家中,則喜出望外,逢人便說:「『侍者公』來我家巡平安了」。

  林榮生是三坪村人。他介紹,20多年前,村裡的建築大多是磚瓦房,使用木門,常可見「侍者公」。它們或在屋頂瓦楞間爬行,或纏繞於屋內的柱子,或出現在床鋪之下……更有甚者,會鑽進被窩,與人同眠,「一天我在睡覺,感覺腳上冷冷的,掀開被子一看,是『侍者公』」。

  由於村中長者講過,「侍者公」不會傷人,即使傷人也無毒,所以村民大多不害怕。小時候,林榮生經常去提它們的尾巴,逗著玩耍。而家中發現「侍者公」的身影,老人一般會對其焚香禱告。

  小朱是三平寺旁仰聖山莊的工作人員。他稱,每年4月,「侍者公」開始出現,6月到8月經常能見到它們的身影。但是近年來,「侍者公」明顯少了些。

  三平寺管委會工作人員張倆和介紹,上世紀80年代,廟中一些坑洞縫隙裡常有「侍者公」出沒。後來寺廟改建,大量使用混凝土填充了縫隙,「侍者公」無處藏身,就變得罕見了。來此朝拜的香客以見到「侍者公」為幸事。有些香客膽子大,敢把它們捧在手上,合影留念。

「侍者公」廟享三平朝拜頭炷香

  三坪地界還有一座「侍者公」廟,究竟在哪裡呢?在村民指引下,我們驅車爬上一條陡峭的盤山小路。這是當年漳州方向香客通往三平寺的古驛道,現在鮮有人通行。幾經顛簸,約2公裡外,與龍海程溪塔潭村交界處的大柏山口,一座小廟出現在眼前。

  當地村民林寶發說,這就是「侍者公」廟,也叫蛇廟。廟的兩個前柱上刻有一副對聯:道接三平分鎮侍者,這當十裡用憩行人。廟中供奉的木雕「侍者公」神像跟三平寺一樣,「原來為石頭雕刻,有200多斤,現在供奉在我們新村裡」。

  廟宇旁還有一塊古石碑,落款時間是乾隆辛卯年蒲月。林寶發說,據祖譜記載,「侍者公」廟建於公元867年,廟前原有亭叫「大歇困亭」,香客每到此必先朝拜「侍者公」,然後稍作歇息,再繼續前行到三平寺朝聖。大家都把這個山口叫「大歇困」。

  據《三平寺志》記載,建造三平寺塔殿時,唯獨缺了藻井,「侍者公」主動請纓外出化緣,立下功勞。回來的路上,由於太累,他就在「大歇困」睡了三天三夜。後人為表彰其功勞,在此建廟供奉。

【民俗探因】

傳說靈蛇為三平祖師馴養

  為什麼這裡的人們,要把蛇叫做「侍者公」呢?

  《三平寺志》記載,一天,三平祖師義中禪師在園中摘菜,一條三四尺長的蛇從草叢中躥出,繞其轉了幾圈,沒入草叢。次日,這條蛇又出現,繞著禪師久久不肯離去。第三天,禪師特意披著袈裟到菜園摘菜,蛇又出現。禪師脫下袈裟鋪在地上,對蛇說:「你若是靈物就點點頭。」那蛇果然點了三下頭,禪師就用袈裟將蛇包著帶回馴養。當夜,寺中300僧徒無人聽到老鼠聲響,甜蜜入睡,大家視其為吉祥之物。

  一段時間後,義中禪師馴養了好多這種靈蛇。靈蛇有時在田間地頭追逐老鼠,保護莊稼,有時進到村社,保護小孩,甚至能趕走毒蛇猛獸。當地百姓喜歡靈蛇,就尊其為「侍者公」,後來把它雕成神像,供奉在義中禪師身邊。

福建自古多蛇沿襲圖騰崇拜

  在三坪地區,民間祭祀「侍者公」的活動相當隆重。從農曆十一月初一到初五,村民們敲鑼打鼓,到三平寺迎請「侍者公」出巡。初一、初二出巡到黃陂自然村,初三移至下坪自然村,初四則到上境自然村,初五到五鬥種自然村,初六返回三平寺。在這一個過程中,三平祖師金身也全程迎請巡遊。神像每到一村社,家家戶戶設供祭拜,當晚演戲娛神。

  漳州民俗專家鄭惠聰介紹,福建簡稱「閩」,「門」內有「蟲」,「蟲」所指即蛇,說明福建自古是多蛇之地。「閩」其實最早為族稱,福建最早時是土著民族聚居之地。土著民族因多蛇而將蛇奉為圖騰崇拜。據一些地方史記載,早在陳元光開漳之前,華安等地就有崇蛇習俗,至今當地還流傳著不少關於蛇的民間故事。隨著陳元光南遷的北方民族,在與當地土著交往的過程中,也漸漸認可了崇蛇習俗,迎合當地土著的心理。「其實在南方城市,除了福建外,大多也有崇蛇的習俗,但多在比較偏僻的山區」。

【揭秘「侍者公」】

學名黑眉錦蛇

  漳州野生動物保護站站長林國洪介紹,從遊客拍攝的圖片可以清晰辨認,「侍者公」是黑眉錦蛇。

  這種蛇的主要特徵是,眼後有2條明顯的黑色斑紋延伸至頸部,狀如黑眉,因此得名。其體長大者可達2米多。

可能因捕鼠入屋

  黑眉錦蛇善攀爬,生活在高山、平原、丘陵、草地、田園及村舍附近,也常在稻田、河邊及草叢中,有時活動在農舍附近。它們以老鼠為主食,常因追逐老鼠出現在農戶的居室內、屋簷及屋頂上,

  在南方素有「家蛇」之稱。其年捕鼠量多達150~200隻,被人們譽為「捕鼠大王」。

吃飽才顯溫順些

  黑眉錦蛇無毒,只要吃飽了就不咬人,顯得比較溫順。但是,當其受到驚擾時,即豎起頭頸,離地20釐米~30釐米,身體呈「S」狀,作隨時攻擊之勢。(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 曾炳光 戴江海 文/圖)

相關焦點

  • 蛇年尋蛇仙:揭秘平和三平「侍者公」神秘靈蛇崇拜
    距三平寺2公裡的龍海程溪地界,立著「侍者公」廟  東南網-海都報閩南版2月6日訊(記者 曾炳光 戴江海 文/圖)平和三平,千年古剎,香火鼎盛。三平祖師神像左邊,蛇侍者紅臉獠牙,手裡提蛇。而當地還有一種全身布滿白花紋的蛇,常入屋攀爬,甚至與人同眠。
  • 香港宮廟信眾聚首福建平和迎請三平祖師分靈
    香港宮廟信眾聚首福建平和迎請三平祖師分靈 2015-09-17 18:41:11高淑萍 攝   中新網漳州9月17日電 (高淑萍)「請香」、「迎神」、「初獻」、「再獻」、「終獻」……禮樂聲中,三平祖師公祭典儀式舉行,香港漳州同鄉總會代表及信眾恭請三平祖師公、蛇侍者、虎侍者、伽蘭爺、土地公5尊神像起駕,分靈香港,賜福香江。
  • 三平祖師信仰
    首屆海峽兩岸(平和)三平祖師文化旅遊節7月17日至18日將在三平風景區隆重舉行。屆時將有來自大陸、臺灣、香港、澳門和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五千多名海內外信眾和客商參加盛典,共祭三平祖師。三平祖師信仰為什麼影響這麼大呢?本期的心靈家園節目,我們就一共來了解三平祖師的信仰。
  • 三坪祖師公傳說全集
    三平寺的唐代高僧義中禪師創建,寺院建築風格獨特,氣勢恢宏。 義中禪師(781--872),俗姓楊,祖籍陝西高陵,俗稱「三平祖師公」。唐建中二年正月初六日,出生在福唐(今福建福清)一小吏家中。 楊義中出生時,白光滿室,祥雲繚繞,眾人十分詫異。 義中從小不食葷腥,聰慧好學,凡事喜歡刨根問底。他小小年紀不懂得體貼父親廉潔奉公之不易,體察官場上迎來送往的苦衷。
  • 微信轉帳2元可拜「三平祖師公」?這謊別再信了
    以「三平祖師公」名義微信詐騙 三平風景區管委會做出回應   最近,一則名為《三平祖師公,傳遞下去》的信息,在微信圈裡號召他人轉載,聲稱通過微信轉帳2元,三平祖師公可保佑其平安發財。昨日,三平風景區管委會回應,從未發布和承認過此類信息,請廣大善信勿相信虛假信息,以免上當受騙。
  • 秋風起,三蛇肥——到底是指哪「三蛇」?
    秋風起,三蛇肥 廣東人食蛇的歷史已有上千年,蛇饌早已成為廣府粵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早在宋代,朱沃的《萍州可談》中就有「廣南食蛇,市中賣蛇羹」的記錄;李時珍亦在《本草綱目》中記載:「南人嗜蛇……肉極鮮美」。秋冬起,蛇的體內貯藏了冬眠所需營養,故而迎來肥美時期。 「三蛇」是指那三蛇?
  • 秋風起,三蛇肥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曾繁瑩  秋風起,三蛇肥。
  • 傳承非遺 同祭祖師 福臨三平
    三平祖師文化活動在三平文化園盛大舉行昨日上午9時,在三平寺祖師文化園,「福臨三平」民俗廟會熱鬧開場,信眾和嘉賓陸續穿過主祭官悟明帶領現場千餘名信眾,齊聲誦念《祖師聖偈》祈願文,百名嘉賓手捧蓮花燈,伴隨著《傳蓮花燈》樂曲,分別從祖師文化園主舞臺和福門踩蓮花大道走向祖師公供臺,將蓮花燈傳到供臺,禪音嫋嫋、鼓樂合鳴,《三平祖師典文》的誦讀聲久久在空中迴蕩。
  • 三平祖師顯靈感傳奇故事
    三平祖師公,生於唐興元元年,乃唐代高僧,法名義中,敕諡號為廣濟大師。祖師公成佛後,神通廣大,有求必應,行仁賜福,興神助戰,功勳卓著。
  • 鴆鳥曾是「毒」王,可是後來為何被砒霜取代,只因這三個原因
    其實有三個原因,下面小編就來給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鴆毒來源於一種毒鳥,叫做鴆,根據《爾雅翼》記載,「鴆似鷹而大……食(毒)蛇……其屎溺著石,石皆黃爛。飲水處,百蟲吸之皆死……」,所以可見,鴆專門捕食各種毒蛇,哪怕是有劇毒的眼鏡蛇,都會成為鴆的「盤中餐」。
  • 為你揭秘一個真實的蛇世界 專家:蛇對維護生態有重要作用
    為你揭秘一個真實的蛇世界專家:蛇看著讓人害怕,但對維護生態有著重要的作用◀楊道德教授在郴州莽山尋找到烙鐵頭蛇時,用攝像機記錄下來。圖/受訪者提供「提起蛇,人們大多會產生一絲懼怕。但現在,恐懼、敬畏它的人少了。」
  • 今日中國蛇類知識分享:平鱗鈍頭蛇
    平鱗鈍頭蛇>平鱗鈍頭蛇地方名:在貴州地區稱之為黃狗蛇。平鱗鈍頭蛇是小體型的無毒蛇。體形特徵:吻部圓鈍;頭大,與頸部區分明顯;身體略微側扁,脊背隆起;尾巴末端尖細,略具有纏繞性;眼睛十分的大;通體黃褐色,有多數不規則的黑色橫紋,腹部顏色較淺。
  • 以蛇為信仰-古老神秘的蛇節
    福建地處亞熱帶,多丘陵高山,尤其閩北山區,山疊嶂,山「閩州,越地…皆蛇高林密,峽谷溪流縱橫,適宜蛇類繁衍生存,閩北山區蛇的種類和數量之多,堪稱「蛇的王國」在八閩大地保留著諸多崇蛇、祭蛇的遺風遺蹟,古文獻中也多有閩人使用蛇形髮簪以及蛇文身的記載。至今在閩北有蛇村,在閩中有供奉蛇神像的「青竹境」古廟,在閩西有蛇靈山、蛇山廟,在閩南有蛇神廟等,關於崇蛇的民間傳說也非常多。
  • 通靈寶玉、絳珠草和赤瑕宮神瑛侍者的關係
    平時赤瑕宮的神瑛侍者用甘露給它澆灌,久而久之,它吸收了天地精華,又的雨露的滋養,它便超脫了草胎木質,幻化為人形,修煉成女兒身。每天遊蕩在離恨天之外,餓則吃蜂蜜青果,渴則喝愁海中水。常言道「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絳珠草接受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恩,也從未忘記過。
  • 三平祖師文化民俗(非遺傳承)活動在三平寺盛大舉行
    劉建 攝  廈門網訊 據城市捷報報導 (文/記者陳宗坪俞傑)千人同唱《我愛你中國》、「福臨三平」民俗廟會精彩紛呈、「佑澤八方」吉祥祭典莊嚴古樸、嘉賓信眾共頌《三平祖師頌》、品嘗平安齋……佛音盛鳴,禪香繚繞,又到一年祈福時。
  • 八十年代的蛇災,大洪水讓蛇無家可歸,居民以為有神龍降臨
    歷史的腳步向前,科技發展迅速,破除了不少在從前看來是神秘力量導致的迷信,但也有許多事情,是科學所不能解釋的。由此可見這場蛇災的神秘,甚至不少人認為是上天降落的災難,只為警示眾人。
  • 為你揭秘一個真實的蛇世界:蛇看著讓人害怕,但對維護生態有重要的...
    與蛇打了 30 多年交道,不論是野外還是生活中,楊道德都特別喜歡觀察蛇,什麼時候、在哪裡見過什麼蛇,他總是記得很清楚," 現在野外能找到的蛇越來越少了,找到的也大多是小蛇或者沒什麼經濟價值的蛇。更不要說本就瀕危的物種。"為什麼我們身邊蛇越來越少?野生蛇的保護狀況如何?
  • 揭秘印度神秘蛇文化 古老行業瀕臨滅絕
    印度人崇拜蛇,視蛇為「神」的化身,而眼鏡蛇尤受崇敬,被稱為「努拉盤布」,即「善蛇」。耍蛇者被認為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溼婆神的追隨者。耍蛇者曾經是印度集市和節日的常客,向圍觀人群展示他們控制一些世界上最惡毒的生物的能力。如果有人被蛇咬傷,他們常常是主要的藥物來源。攝影師探訪耍蛇者聚居的印度北方邦Baghpur村莊Jogi Dera地區,記錄耍蛇者和家人的生活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