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平寺中供奉的侍者公,手裡抓蛇
距三平寺2公裡的龍海程溪地界,立著「侍者公」廟
「侍者公」常進入平和當地人家裡,頗受歡迎
閩南網2月6日訊 平和三平,千年古剎,香火鼎盛。三平祖師神像左邊,蛇侍者紅臉獠牙,手裡提蛇。而當地還有一種全身布滿白花紋的蛇,常入屋攀爬,甚至與人同眠。當地人非但不怕,反視其為吉兆,尊稱其為「侍者公」,甚至修廟供奉,享受信眾三平朝拜的頭炷香。
蛇年將近,這種蛇崇拜引起不少人關注。那麼,為何在這個山區會出現並不尋常的蛇崇拜?「侍者公」到底是什麼蛇?它是否如信眾所說,所到之處鼠患全無,與人和諧相處?本期探秘頻道,讓我們一一為您解答。
【靈蛇崇拜】
蛇與人同眠被視為吉兆
平和文峰三平寺始建於唐朝,已有上千年歷史,香火旺盛,信眾遍及海峽兩岸和東南亞等地。三平寺祖殿塔殿供奉著廣為人知的三平祖師,其神像左邊,有個蛇侍者,紅臉獠牙,一手提蛇,威風凜凜。而此地更奇的,是一種被稱為「侍者公」的蛇,每每出現都被視為吉兆,受信眾膜拜。當地民眾相信蛇越多越吉利。若看到「侍者公」爬進自己家中,則喜出望外,逢人便說:「『侍者公』來我家巡平安了」。
林榮生是三坪村人。他介紹,20多年前,村裡的建築大多是磚瓦房,使用木門,常可見「侍者公」。它們或在屋頂瓦楞間爬行,或纏繞於屋內的柱子,或出現在床鋪之下……更有甚者,會鑽進被窩,與人同眠,「一天我在睡覺,感覺腳上冷冷的,掀開被子一看,是『侍者公』」。
由於村中長者講過,「侍者公」不會傷人,即使傷人也無毒,所以村民大多不害怕。小時候,林榮生經常去提它們的尾巴,逗著玩耍。而家中發現「侍者公」的身影,老人一般會對其焚香禱告。
小朱是三平寺旁仰聖山莊的工作人員。他稱,每年4月,「侍者公」開始出現,6月到8月經常能見到它們的身影。但是近年來,「侍者公」明顯少了些。
三平寺管委會工作人員張倆和介紹,上世紀80年代,廟中一些坑洞縫隙裡常有「侍者公」出沒。後來寺廟改建,大量使用混凝土填充了縫隙,「侍者公」無處藏身,就變得罕見了。來此朝拜的香客以見到「侍者公」為幸事。有些香客膽子大,敢把它們捧在手上,合影留念。
「侍者公」廟享三平朝拜頭炷香
三坪地界還有一座「侍者公」廟,究竟在哪裡呢?在村民指引下,我們驅車爬上一條陡峭的盤山小路。這是當年漳州方向香客通往三平寺的古驛道,現在鮮有人通行。幾經顛簸,約2公裡外,與龍海程溪塔潭村交界處的大柏山口,一座小廟出現在眼前。
當地村民林寶發說,這就是「侍者公」廟,也叫蛇廟。廟的兩個前柱上刻有一副對聯:道接三平分鎮侍者,這當十裡用憩行人。廟中供奉的木雕「侍者公」神像跟三平寺一樣,「原來為石頭雕刻,有200多斤,現在供奉在我們新村裡」。
廟宇旁還有一塊古石碑,落款時間是乾隆辛卯年蒲月。林寶發說,據祖譜記載,「侍者公」廟建於公元867年,廟前原有亭叫「大歇困亭」,香客每到此必先朝拜「侍者公」,然後稍作歇息,再繼續前行到三平寺朝聖。大家都把這個山口叫「大歇困」。
據《三平寺志》記載,建造三平寺塔殿時,唯獨缺了藻井,「侍者公」主動請纓外出化緣,立下功勞。回來的路上,由於太累,他就在「大歇困」睡了三天三夜。後人為表彰其功勞,在此建廟供奉。
【民俗探因】
傳說靈蛇為三平祖師馴養
為什麼這裡的人們,要把蛇叫做「侍者公」呢?
《三平寺志》記載,一天,三平祖師義中禪師在園中摘菜,一條三四尺長的蛇從草叢中躥出,繞其轉了幾圈,沒入草叢。次日,這條蛇又出現,繞著禪師久久不肯離去。第三天,禪師特意披著袈裟到菜園摘菜,蛇又出現。禪師脫下袈裟鋪在地上,對蛇說:「你若是靈物就點點頭。」那蛇果然點了三下頭,禪師就用袈裟將蛇包著帶回馴養。當夜,寺中300僧徒無人聽到老鼠聲響,甜蜜入睡,大家視其為吉祥之物。
一段時間後,義中禪師馴養了好多這種靈蛇。靈蛇有時在田間地頭追逐老鼠,保護莊稼,有時進到村社,保護小孩,甚至能趕走毒蛇猛獸。當地百姓喜歡靈蛇,就尊其為「侍者公」,後來把它雕成神像,供奉在義中禪師身邊。
福建自古多蛇沿襲圖騰崇拜
在三坪地區,民間祭祀「侍者公」的活動相當隆重。從農曆十一月初一到初五,村民們敲鑼打鼓,到三平寺迎請「侍者公」出巡。初一、初二出巡到黃陂自然村,初三移至下坪自然村,初四則到上境自然村,初五到五鬥種自然村,初六返回三平寺。在這一個過程中,三平祖師金身也全程迎請巡遊。神像每到一村社,家家戶戶設供祭拜,當晚演戲娛神。
漳州民俗專家鄭惠聰介紹,福建簡稱「閩」,「門」內有「蟲」,「蟲」所指即蛇,說明福建自古是多蛇之地。「閩」其實最早為族稱,福建最早時是土著民族聚居之地。土著民族因多蛇而將蛇奉為圖騰崇拜。據一些地方史記載,早在陳元光開漳之前,華安等地就有崇蛇習俗,至今當地還流傳著不少關於蛇的民間故事。隨著陳元光南遷的北方民族,在與當地土著交往的過程中,也漸漸認可了崇蛇習俗,迎合當地土著的心理。「其實在南方城市,除了福建外,大多也有崇蛇的習俗,但多在比較偏僻的山區」。
【揭秘「侍者公」】
學名黑眉錦蛇
漳州野生動物保護站站長林國洪介紹,從遊客拍攝的圖片可以清晰辨認,「侍者公」是黑眉錦蛇。
這種蛇的主要特徵是,眼後有2條明顯的黑色斑紋延伸至頸部,狀如黑眉,因此得名。其體長大者可達2米多。
可能因捕鼠入屋
黑眉錦蛇善攀爬,生活在高山、平原、丘陵、草地、田園及村舍附近,也常在稻田、河邊及草叢中,有時活動在農舍附近。它們以老鼠為主食,常因追逐老鼠出現在農戶的居室內、屋簷及屋頂上,
在南方素有「家蛇」之稱。其年捕鼠量多達150~200隻,被人們譽為「捕鼠大王」。
吃飽才顯溫順些
黑眉錦蛇無毒,只要吃飽了就不咬人,顯得比較溫順。但是,當其受到驚擾時,即豎起頭頸,離地20釐米~30釐米,身體呈「S」狀,作隨時攻擊之勢。(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 曾炳光 戴江海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