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海峽兩岸(平和)三平祖師文化旅遊節7月17日至18日將在三平風景區隆重舉行。屆時將有來自大陸、臺灣、香港、澳門和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五千多名海內外信眾和客商參加盛典,共祭三平祖師。三平祖師信仰為什麼影響這麼大呢?本期的心靈家園節目,我們就一共來了解三平祖師的信仰。
三平祖師又稱廣濟大師,俗名楊義中,是唐代福建高僧,圓寂後被演化為佛教俗神,歷史上有「卓錫化樹」、「降服眾祟」、「擒服大毛人,收為毛侍者」等懲惡揚善、恩惠廣濟的故事在民間流傳。他生前於公元八四五年創建的平和三平寺,幾經修繕,歷經千年滄桑,因三平祖師信仰而聞名海內外、香火鼎盛,每年均有五十多萬信眾前來朝聖,其中臺胞上萬人。原籍閩南的臺胞每年都要把分廟祖師公神像請到祖地三平寺「割香火」,以求風調雨順、安居樂業。
三平祖師信仰明清時期通過漳州遷臺移民帶到臺灣並傳播東南亞等地,在全球三十二個國家和地區擁有信眾,僅臺灣就有五十多座三平寺支院。三平祖師已成為臺灣主要民間信仰之一,也是聯絡海峽兩岸同胞和海外僑胞的一條紐帶。
要完全了解三平祖師的信仰,還得從三平寺說起。三平寺,是閩南著名的千年古剎,地處福建省漳州市屬的平和縣文峰鄉境內,距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漳州市近五十公裡。這裡群山環抱,林海綿綿;是人們遊覽、避暑的好去處,每年接待外國朋友、外籍華人、華僑、港臺同胞和祖國內地的遊客五六十萬人。除夕之夜,三平寺更是被擠得水洩不通,他們中有善男信女,連古稀之年的老人也到此過除夕。香火頗盛,熱鬧非凡,別有一番景致。
義中大師,在閩南一帶和海外鄉親中稱為「三平祖師公」,祖籍陝西鹹陽高陵縣人。由於父親到福建做官,義中於唐德宗李适興元六年正月初六日,誕生在福唐縣,即今福建省福州市屬的福清縣。義中聰明過人,從小勤奮好學,博覽群書,過目可記詩文。父親是個大師,求醫尋教者絡繹不絕。後因唐武宗李炎廢佛汰僧,義中大師依依下舍地告別紫芝山,率領眾僧尼,艱難地徒步,爬山涉水,好不容易來到平和境內的九層巖避居。只見這裡青山綠水,風景秀麗迷人,是個造寺傳教的好地方,他和眾僧尼歷盡千辛萬苦,在這裡興建三平寺院。
義中大師看到這裡的山民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極為貧困落後,缺醫少藥,許多山民貧病交加,被迫背井離鄉,往外逃荒,造成這兒的山園荒蕪。他來到山民中,向老百姓問寒問暖,盡心盡力為山民醫治疾病,並將自己強身拿手的「太祖拳」和「少祖拳」毫無保留地傳授給當地山民,籍以健身防病,博得居家百姓的歡迎和讚賞。
三平山來了義中大師,竭誠為山民送醫送藥,醫治疾病的佳音,象一陣陣溫馨的春風,吹拂到山裡外。外逃的山民欣聞這消息,奔走相告,都陸陸續續回到山裡來。義中大師便向他們傳授先進的耕作技術,改變刀耕火種的落後面貌,他還積極引導山民開墾荒山,建造田園,興建水利,築起村舍,男耕女織,使深山裡的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山民安居樂業,過著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生活,與義中大師及眾僧尼更加和睦相處。
唐宣宗復興佛教時,皇帝敕封義中為「廣濟大師」。義中大師在三平山內外更加認真傳教,以施展自己的才華。唐鹹通十三年農曆十一月初六日,義中大師在三平寺仙逝,享年九十二歲。由於他一生為居家百姓做了許許多多的好事,後人尊稱他為「三平祖師公」。一千多年來,這裡香火頗盛,人們一直杷他當作慈善的神來敬奉。連旅居海外的僑胞和港、澳、臺同胞也不忘義中的功德,爭相結伴來這裡朝拜,並捐贈款項,修茸殿宇。
創建距今一千一百多年的我國著名古剎三平寺,歷盡滄桑,屢毀屢建,今天展現在香客面前的三平寺規模,是清代重建的。近十年來,由當地政府和海內外熱心者投資,千年古寺已修葺一新,顯得更加金碧輝煌。
這座千年古剎俗稱「三殿半」。殿宇倚山而建,座北朝南,前低後高,群山環抱,地理條件得天獨厚;盛暑時節,南風躍過林海竹濤,輕輕地吹來,令人頓覺涼快。
三平古寺總建築面積二千多平方米,建築群分為兩組:山門、鐘鼓樓、僧房、大雄寶殿等組成前組,祖殿、齋堂、塔殿等組成後組,殿宇建築,別具一格。
今重修的山門額上掛著趙樸初先生題寫的「三平寺」金字橫匾,在七彩的陽光映照下,燦爛奪目。三平寺的最高處,也就是最後一進稱之為「塔殿」,經精心整修,煥然一新。塔殿基座高二米,正方形;重簷,面寬三間,兩側有臺階,香客欣然登上臺階,從邊門進人殿堂。殿堂正中極為光滑的水磨石籠裡,有一尊三平祖師義中大師的跌坐像,塑像造型優美,頭戴僧帽,身披袈裟,面容慈祥可近可親。這裡香火最盛,常常被擠得裡三層外三層,人頭攢動,水洩不進。
這塔殿的正中,有一個圓傘形的頂蓋,構造極為雅觀別致,碑文稱之為「寶蓋」,正好罩在廣濟大師的頭上。據傳,義中大師九十二歲時,是坐著告辭人世間的。他仙逝後的遺骨現在還埋在他的座下水磨石籠裡,故這裡香客雲集,是三平寺最為熱鬧的地方。
距三平寺院東南一裡外,有個「毛氏洞」遺址。巖石上刻有李培題寫的「毛氏洞」三個大字。這洞裡是毛人生活過的地方,石頭上還有一支石燭,流傳著一則神奇的故事,給這個洞抹上一層神秘的色彩,不僅吸引眾多的遊人,也吸引著海內外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
三平寺歷史悠久,蜚聲海外,長期以來吸引了海外廣大的僧眾和香客。1979年以來,國際友人和各地的佛門弟子、宗教團體,不遠萬裡,前來朝拜,盛況空前。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宗教信仰虔誠,年年來朝拜,歲歲來訪問。他們目睹大陸寺院在迅速修復,宗教活動開展正常,十分高興。紛紛捐資,表示願為修建工程作奉獻。三平寺就像一座通向海外的橋梁,為溝通我國和世界各國人民特別是東南亞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不斷地作出貢獻。
由於「廣濟大師」懲惡揚善、恩惠廣濟。在全球32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眾多的信徒,僅在臺灣地區就有24個「三平祖師」分廟。時至今日,許多臺胞每年都要把分廟祖師公神像請到祖地平和三平寺「割香火」,以祈求風調雨順、安居樂業。千百年來,三平寺香火日旺,成為眾多信徒的朝聖地。
據廈門大學歷史系顏亞玉1993年撰寫的《三平史考》記載,清康雍時期由於政治上的統一,海峽兩岸的各種聯繫加強。閩臺僅一水之隔,從已開發的福建向開發中的臺灣移民,自然而然,但由於清政府實行「海禁」政策,移民的遷徙無法大規模展開。到乾隆中期以後,隨著「海禁」政策的名存實亡,移民遷徙日漸高漲,位於山區的平和也不例外。
臺灣的山山水水,到處都留下了平和人的足跡,其中有被尊為「阿里山之神」的吳鳳、霧峰林氏「三代公卿」即林文察、林朝棟、林祖密祖孫三人、還有臺灣桃園縣的大溪鎮也是平和縣大溪鎮江氏宗親的聚居地……當時遷徙臺灣的移民,往往將家鄉的神明帶去。
《臺灣地區的神明》的作者鍾華操先生描述這一狀況,他說:臺灣民間在信仰方面和大陸民間尤其閩粵兩省的民間信仰完全一樣,是承襲大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當時因為航海設備簡陋,移民渡海來臺,都是駕著古老的木殼帆船,僅僅憑著往日沿海撈魚的一點航海經驗,就鼓起無比的勇氣,橫海東渡,當然是十分危險的,這就有賴於精神上的支撐,所以一般移民在背井離鄉之初,都把家鄉奉祀的神明,隨身攜帶,冀保水陸平安。
移民們從漳州府帶去的神明有三平祖師、保生大帝、開漳聖王等。移居臺灣南投縣的林祖生,就隨身攜帶有三平祖師的神像。至南投後,先是供於自宅,後因開墾工作順利,乃於乾隆十四年(1749年)創建了「三平祖師」公廟。祖師公廟香火盛極。每逢十一月初六,祖師廟所在地——竹山的民眾,還演劇祀壽。至今,「三平祖師」信仰已成為聯絡海峽兩岸同胞和海外僑胞的一個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