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人,拜拜成風,佛教、道教自然不缺,民間信仰才是主流

2020-12-06 圭海四記

說到民間信仰,閩南可謂豐富多彩,以種類和數量論,閩南都可以稱得上是全國各民系中的佼佼者,閩南人常將信仰活動稱為「拜拜」,也就是祭拜、祭祀之意,而其拜拜的對象來源廣泛,從中國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傳說神靈到地方名士、鄉野術士和生靈,無所不包。

馬來西亞青雲亭

以下,簡單按類別列個清單:

一、水神、海神

閩南近海,大多以海為田,以海為生,在與海交往的幾千年裡,閩南人最樂於將海神作為自己營生的保護神。

閩南的水神、海神大概有四種:一為全國各地普遍存在的海龍王;二為閩南土生土長的海神媽祖;三為主管水的玄天上帝;四為較罕見的水仙尊王。

水仙尊王並非獨一角色,在閩南各地其名諱也多有不同,常見者如西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屈原(汨羅江投江)、伍子胥(沉屍河底)、李白(醉酒溺亡)、王勃(渡江溺亡)、大禹(治水)等。

水仙尊王廟

二、醫者、藥師

閩南地處東南沿海,界山靠海,溼氣重,容易滋生細菌和疾病,當北來的閩南先人來到這片土地時,往往因疾病纏身無法生存。

因此,在醫術欠佳的古代,閩南人便寄希望於民間醫師信仰。

在閩南保生大帝是最靈驗的醫學信仰,各地主祀人物也不盡相同,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大道公吳夲,其他也包含孫思邈、吳猛、許遜等。

從保生大帝事跡衍生而出的還有飛天大聖、虎神等從祀人物和動物。

白礁慈濟宮

三、得道高僧

閩南在唐代以前,俗稱「佛國」,佛教在當時當地可謂強大,各大山頭及其所屬良田基本為寺廟所佔,也正因為如此,眾多得道高僧從中走向尋常百姓家。

其中最常見的是「三真人六祖師」中的六大祖師公,如三平祖師、清水祖師、李公祖師、黃公祖師、慚愧祖師、顯應祖師、惠應祖師、龍褲祖師、章公祖師等。

三平祖師

四、農業庇護神

閩南儘管以海著名,但根子上還是重農氛圍,耕讀才是閩南人的終極目標,因此祈求五穀豐登的願望也自然而然地顯現在閩南的各個村落。

閩南數量最多的廟宇並非媽祖和保生大帝,而是最被忽視的福德正神廟,即俗稱的土地公廟。它們遍布村頭社尾,甚至水庫、耕地邊,小小的空間便已足夠。

此外,還有五穀仙帝、五穀神之類的遠古華夏先祖,如神農氏、伏羲、女媧等。

五穀仙帝

五、瘟神王爺

在閩南,還有一大類神靈,被賦予無窮無盡的權力,既做海神又做生老病死的庇護神,其歸屬類別也眾說紛紜,沒有定論,他們便是「王爺公」。

該信俗的典型特點是「送王船」,一般被賦予「代天巡狩」的名號,以姓氏為紐帶,稱「王爺」,有的說是冤死進士,有的說是瘟神,有的說是清官,常見的如池王爺、朱池李三姓王爺、五府王爺等。

泉州富美宮

六、歷史人物保護神

閩南各村社一般都是同姓聚居,以家族為紐帶在遷移過程中,他們一般都會奉原鄉歷史人物為自己家族的保護神,這些神靈可以是忠君愛國的風雲人物,也可以是鎮守一方的將領,甚至頗有名望的祖先,不一而同。

其中最常見的如謝安、謝玄叔侄,陳元光及其將校,開閩三王,關羽等。

馬來西亞正順宮

七、中國傳統佛道

基於中華傳統的信仰文化,佛教、道教常見的神靈在閩南自然也是隨處可見。

如佛教體系的如來佛祖,菩薩,羅漢等,道教的三官大帝,太上老君,玉皇大帝等。

三官大帝

總之,在閩南,只要想得到的人物、動物大概都可以找到對應的廟宇,或主祀或配享,閩南人的信仰博大而精深,不管是淫祀還是博愛,拜拜已然是閩南文化的重要組成。

相關焦點

  • 「佛教、道教與民間宗教的儀式傳統」工作坊紀要
    宗教儀式是神學理論建構的象徵,是信仰的外化形式和實踐行動,其背後隱含著深刻的知識背景和文化底蘊,折射出民眾的心理需求。此外,一些宗教儀式與民間習俗相融合,滲透到社會民眾的日常生活中,並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入列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有關中國傳統宗教(佛教、道教、民間宗教)的儀式研究,逐漸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問題。
  • 從科學角度劃分民間信仰的神靈體系(一)
    此外,民間還祭祀許多未人祀典之神,官方將其稱為「淫祀」、不予認可。正與「淫」是傳統時代官方意識對民間諸神的定性與分類,非官方的且不被官方認可的「淫祀」之神不具備正統性和合法性。實際上,在正祀與「淫祀」之間還有一些既受民眾祟拜又為官方認可的神靈,他們被稱為「私祀」、載人方志之中。我們可以構建-一個包括正祀、私祀或雜祀、「淫祀」三類神靈的民間神體系。
  • 為什麼歷史上皇帝大多信奉道教,而平民大多信奉佛教
    因為皇帝沉迷道教,自然上行下效,大臣們為了討好他,紛紛專心撰寫青詞,很多人也因此得到提拔,受到重用。當時的內閣首輔嚴嵩,更是被人們譏諷為「青詞宰相」。  嘉靖皇帝渴望長生不老,他寵信的道士告訴他,每天喝早晨的新鮮露水,有助於延年益壽。於是,嘉靖命令宮女們每天凌晨採集露水。這讓宮女們苦不堪言,最後爆發了壬寅宮變,嘉靖差點被殺死。
  • 訪談︱程樂松:道教為什麼鬥不過佛教?
    述及道教的信仰觀念,比方說不死的觀念,不死之藥的觀念,養生求仙的觀念,它們出現的都非常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乃至更古老的歷史傳統。道教最早的信仰觀念文本是《太平經》(《太平清領書》)裡的,其中聚合了大量既有的信仰觀念)。從歷史史料和具體信仰形式上看,五鬥米道、張角的太平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 道教、佛教的千年鬥爭
    北魏建立者是姓拓跋的鮮卑族人,作為北方少數民族統治漢人地區,他們必須對漢人文化傳統予以尊重,對漢人更寬容,才能長治久安。北魏統治者發現,此時佛教在漢人中很流行,這個宗教不極端,如果運用的好,可以有利於統治。
  • 為什麼佛教比道教興旺和有錢?網友:並不是什麼人都能成為道士!
    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很多的宗教信仰,就算是如今,也有很多人在外出旅遊的時候前往這些著名的具有宗教色彩的旅遊景點,無論是參觀還是參拜祈福這些景點都受到了是人的歡迎。其實在中國沒有傳入基督教的時候,我們民間流傳的基本上就是道教與佛教,其中道教是我們土生土長的宗教,但是佛教卻是從印度傳播而來。這兩大宗教在數千年的時間裡,無論是對於人們的生活還是信仰都起到了很大的影響。為什麼佛教比道教興旺和有錢?網友:並不是什麼人都能成為道士!
  • 黃大仙與道教的不解之緣
    金華不但擁有秀麗的自然風景,還擁有厚重的佛教與道教文化。在這個宗教文化濃厚且盛行的地域,我們的一位傳奇人物就誕生了!他就是金華的神人——黃初平。黃大仙像為什麼要特別強調他是在這個特別的宗教環境中才出生的呢?這就要來探求黃大仙與道教的不解之緣啦!如果說到道教,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張三丰,王重陽,呂洞賓,張道陵等神人。
  • 「道士下山」背後 是在成仙和紅塵間糾葛的民間道教
    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劉仲宇曾在《道教對民間信仰的收容和改造》一文中闡明:道教的確是從民間信仰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歷史上的道教也參與過對民間迷信的改造,例如禁淫祀,對民間信仰中那些被認為是不正、不雅的神祀作過清理,或者在自己的科儀中表明對其批評、否定的態度。在收容、改造、整頓民間儀式的基礎上,道家最終形成比較有體系的教義和理論,成為正統宗教之一。
  • 民間為何沒有供奉「三清」的?要區分這些道教神和俗事神
    關於我國的神仙信仰,拋去佛教而言,剩下的應該就是道教神和俗事神。雖然道教神和俗事神有著一些重合,如民間稱灶王爺或灶神,在道教神仙體系中的全稱就是「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而從眾多神靈具體來看的話,道教神與俗事神還是有著極大的區別。民間的神仙信仰其實也只有「俗事神」而已。
  • 涇渭分明的道教與佛教,為何在素食文化上達成統一的意見
    在肉食昂貴的時候以至於出現了「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的史料記載,簡單說明古代的經濟水平極其低下,平均五十歲的人可以穿得上好的衣服,可是到了七十的老者才有可能吃得到肉。封建社會下,在以敬老為主的古代,只有七十老人能吃得到肉,可見對於百姓來說,肉食算得上是「奢侈品」了。
  • 「奇葩」的道教,別人信仰神,我們信仰科學
    天下的宗教無不是強調對神信仰,而科學則是對真理的探索,二者之間不能共存更不相通。但讓人驚訝的是中國的道教卻做到了信仰與科學的完美結合,並且在科學上取得了非凡的成績。道教世界形成與神無關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宗教都認為世界是神創造的,唯有道教認為世界的形成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沒有神參與的過程。《常清靜經》中說:「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 佛教,道教,儒家的修行特點,什麼是修行,在哪裡修行?
    03道教修身,性命雙修之法,注重養生,以無為而無不為提起道教的前身,自然想起了老子、莊子等這些先秦的大佬。呂祖再就是道教的五雷正法,可以祈雨、治病、更甚至可以驅魔。不過五雷法不論正統還是民間傳授都是可遇不可求。
  • 世界上最多人信仰的宗教,道教的人數都沒有到億
    伊斯蘭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與佛教、基督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伊斯蘭(al-Islam)系阿拉伯語音譯,公元七世紀由麥加人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上首先興起,中國舊稱大食法、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回回教門等。
  • 中國人有沒有宗教信仰,外國人說了不算,終歸到底還是誰的拳頭硬
    (元朝雖然是中國疆域最大的一個朝代,但他的文化並不是主流色彩。)實用主義才是中國人內心的底色。自古以來這塊土地所孕育的人口數量一直佔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人口數量之多是難以想像的,尤其在生產力並不發達的封建時代。溫飽問題一直困擾著普通民眾,為了生存,怎麼實用才是最為關鍵的(說實話就是窮)。
  • 從天而降的敦煌飛天——佛教神話和道教神話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一.印度神話,佛教神話與天龍八部印度這個幅員遼闊的國度在世人眼中是神聖妙域之地,這與其多樣的自然山水有極大的關係。印度境內既有終年封雪的高山峻岭、茂密的叢林草原,也有落日孤煙的蒼涼沙漠以及土地膏腴、水土豐沛的平原。由於地域環境的多樣化,印度的神話和宗教也顯得非常的豐富多彩。在這裡,印度的人和神要感激的是養育他們生命和精神的高山與大河。
  • 《西遊記》是揚佛禁錮道教還是佛教,宣揚道教?
    還是因為佛教的能力高於道教?2、在西遊記中遇到的許多災難都是由道教神的騎士等造成的。當孫悟空發生時,大多數人最終只能從佛教得到解,比如真假美猴王,最終由如來解決。3、孫悟空大鬧天宮,天婷自己解決不了嗎?最後,我們需要找到佛祖祖才來制服這隻猴子。
  • 道教講「承負」,佛教講「因果」,儒教講什麼?
    ,道教講「承負」即佛教中的「因果」,但又不同於「因果」。無為的思想,源於《道德經》:「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因此道教以「無為」作為得道意、得天心、致太平的根本。《淮南子原道》說:「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所謂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魏晉以後,「無為」逐漸成了道教社會觀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