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坪寺--閩南佛教名剎,位於平和縣文峰鎮三坪村,距漳州市區47公裡。 三坪寺內供奉開山始祖楊義中高僧,他被尊稱為「三坪祖師」,唐玄宗曾賜號「廣濟大師」。
三坪寺始建於公元866年的唐代,至今香火鼎盛,在閩南及港澳、東南亞地區久負盛名,香客絡繹不絕。
尤其是每年農曆的正月初六、六月初六、十一月初六以及三坪祖師的誕辰、出家、圓寂之日,更是人聲鼎沸、香火繚繞。 現存的寺院是在清末時重修的,整個寺依山而築,有山門、大雄寶殿、祖殿、齋堂僧房、塔殿及鍾、鼓二樓等建築,結構嚴謹
距離廈門125公裡。經莞甬高速可到底平和三坪出口。交通極其便利。
寶曆二年(826)高僧義中來漳州創建。
義中(781-872),唐朝僧人,俗稱三坪祖師,以其高明的醫術和熱心救苦的「救世」精神而聞名。14歲出家,27歲削髮受戒,先後訪求過懷暉、智藏、懷海、石鞏、大顛等得道高僧,研究過佛教的經、律、論,喜愛醫術,寶曆初年在三坪山建三坪真院進行傳教,同時研究前輩醫術,行醫濟世,救死扶傷。
他還教育民眾鍛鍊身體,教授「太祖拳」和「少祖拳」。他經常觀察自然變化,記錄整理一些天氣諺語,傳授給群眾,用土法預測天氣,指導農業生產,深受廣大群眾愛戴和尊敬。
大中三年,宣宗皇帝賜義中為「廣濟大師」。鹹通七年,義中八十六歲時返九層巖山建三坪寺。鹹通十三年去世,終年九十二歲。
香客進入山門,步入天井。天井兩側是蓮花池,香客沿著中間的石板路直進,登上臺階,便是整修一新、溢彩流金的大雄寶殿。大雄寶殿面寬三間,比山門的地勢高一米多,兩廊對峙,右廊壁上鑲嵌著清乾隆年間宰相蔡新等篆刻的重修三坪寺碑記。
香客二進「祖殿」,即「廣濟大師義中」的殿舍。殿舍前面有一條長廊,香客須從邊門步人長廊,方能抵達殿堂。殿堂面寬三間
三坪寺的最高處,也就是最後一進稱之為「塔殿」,經精心整修,煥然一新。塔殿基座高二米,正方形;重簷,面寬三間,兩側有臺階,香客欣然登上臺階,從邊門進入殿堂。殿堂正中極為光滑的水磨石籠裡,有一尊三平祖師義中大師的跌坐像,塑像造型優美,頭戴僧帽,身披袈裟,面容慈祥可近可親。這裡香火最盛,常常被擠得裡三層外三層,人頭攢動,水洩不進。
這塔殿的正中,有一個圓傘形的頂蓋,構造極為雅觀別致,碑文稱之為「寶蓋」,正好罩在廣濟大師的頭上。據傳,義中大師九十二歲時,是坐著告辭人世間的。他仙逝後的遺骨現在還埋在他的座下水磨石籠裡,故這裡香客雲集,是三坪寺最為熱鬧的地方。殿壁兩側鑲有七方碑碣,都是明、清重修殿宇的碑記。
千年古剎三坪寺,山川綺麗多姿,風景如詩似畫,是聞名遐邇之旅遊勝地。寺外原有的八大勝景,除仙人亭、侍郎亭已廢外,現還存有龜蛇峰、虎跑泉、和尚潭、毛氐洞、虎林、龍瑞瀑布。三平古寺後山上,綠樹終年青翠,極為蔭涼。山上還有一處久負盛名的「虎跑泉」。泉水甚為清冽、甘醇,沒有絲毫的汙染,香客到此,暢飲一杯泉水,從口冰到心窩裡,頓覺滿身爽快,暑氣全消。這四季流不盡的泉水,勝似眼下商店出售的礦泉水。
創建距今一千一百多年的我國著名古剎三平寺,歷盡滄桑,屢毀屢建,今天展現在香客面前的三平寺規模,是清代重建的。千年古寺已修葺一新,顯得更加金碧輝煌。這座千年古剎俗稱「三殿半」。殿宇依山而建,座北朝南,前低後高,群山環抱,地理條件得天獨厚;盛暑時節,南風躍過林海竹濤,輕輕地吹來,令人頓覺涼快。
三平古寺總建築面積二千多平方米,建築群分為兩組:山門、鐘鼓樓、僧房、大雄寶殿等組成前組,祖殿、齋堂、塔殿等組成後組,殿宇建築,別具一格。
今重修的山門額上掛著趙樸初先生題寫的「三平寺」金字橫匾,在七彩的陽光映照下,燦爛奪目;山門屋脊上,有兩隻以彩瓷雕塑的青龍,對著一幢小寶塔,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大有騰躍晴空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