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導,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刊登一則消息,來自英國的科學家團隊發表了一篇有關係外行星尋找辦法方面的文章,表示通過研究,新開發出了一種非常有效的機器學習算法,通過這種算法,目前已經確認了50顆系外行星。
什麼是系外行星?
顧名思義,就是太陽系之外的行星。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說」以前,人們普遍認為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天上的一切也都圍繞著地球在運行。
後來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後來伴隨著人類的科學技術不斷發展,伽利略等一批傑出的天文學家相繼湧現,人們知道了太陽系的存在,也陸續發現了太陽系內的各大行星,以及圍繞著行星運行的衛星。
不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一直到20世紀末期,人類才第一次確認了系外行星的存在。在上個世紀90年代之前,雖然一些科學家相信太陽系之外也有行星的存在,但是卻因為科技探索水平不夠,所以一直都找不到真相。
進入到21世紀,人類的發展越來越快,從2002年開始,人類在系外行星的找尋上,也迎來了質的飛躍。一直到今天,每一年都有幾十顆系外行星被發現,其中也有很多被科學家們選定是「第二地球」的候選者。
在尋找系外行星的道路上,不僅讓人類對於宇宙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時,也證明太陽系在浩瀚的宇宙中不過是一粒塵埃,就連太陽系所在的銀河系之中,恆星系統也要以「億」為單位來計算。
新算法有哪些用途?
我們都知道,行星本身是並不發光的,所以,想要尋找系外行星,就需要通過恆星上面周期性的陰影變化情況,來判斷計算它的周圍是否有行星圍繞著它運行。
十多年來,科學家們找到了上千顆的系外行星,不過,其中絕大部分也都是「候選」的系外行星,這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並不能完全確認它們的身份,還需要進一步去分析核實。
拿前段時間來說,NASA表示發現了一顆「第二地球」,這顆行星被稱作「TOI 700D」,它圍繞著一顆紅矮星運行,無論是從哪個方面來看,它似乎都和地球極為相似,但是,一些天文學家卻並不認為TOI 700D是真的存在,還需要大量的數據去計算證實。
而英國科學家這次開發的最新的機器學習算法,就可以幫助解答這個問題,通過將此前系外行星尋找的過程中收集到的大量數據,輸入到計算機系統之中,通過大數據來進行潛在的行星樣本分析,就可以從中計算出每一顆「候選」行星是否真實存在的概率。
通過實驗計算,參與這項新算法開發的科學家表示,數據表明,新的計算方法要比凌星法計算的數據更為準確,很多被誤認的系外行星,也都在新的算法中重新被「除名」。
能找到「第二地球」嗎?
其實,科學家們尋找地外行星的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希望可以在其中找到「第二地球」,以便日後人類的科學技術水平足夠發達的時候,我們可以有機會飛離地球,在宇宙的其它星球之上安家落戶。
說起來,從2003年開始,科學家們便陸續在宇宙中找到了不少看起來和地球很像的系外行星,當然,這些行星普遍都是巖石行星,同時和恆星之間的距離也相對適中,這讓它們的上面有機會存在液態水和適宜的溫度。
同時,在宇宙中,科學家們也找到了一些和太陽系很像的恆星系統,這些發現都意味著,「第二地球」極可能是真實存在的,而且一些系外行星很可能比地球還要宜居。
這次通過新的計算方法,科學家們一共找到了50顆系外行星,它們的公轉周期最長可以達到200天左右,接下來,科學家們也將對這些系外行星展開重點觀測,通過判斷它們所圍繞運行的恆星大小、年齡等方面,來判斷它們上面的情況如何。
當然,對於其它未知系外行星的確認和找尋上,也仍然會繼續。很多科學家都曾經認為,21世紀將是人類尋找外星生命的重要世紀,也可能是人類認識宇宙、了解宇宙最關鍵的一個世紀,很榮幸,我們正在經歷,至於結果如何,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期待好消息的到來!
資料來源
《科技日報》8月27日文章《新機器學習算法確認50顆系外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