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性:AI從舊NASA數據中識別出50顆新行星

2020-09-13 社會點評家

英國研究人員利用人工智慧發現了50個新行星,這標誌著天文學的技術突破。


太陽系外的奇異行星


華威大學的天文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建立了一種機器學習算法,以挖掘包含數千種潛在行星候選者的舊NASA數據。


但是,這些候選人中哪些是真實的,並不總是很清楚。當科學家搜尋系外行星(太陽系外的行星)時,他們會尋找光線的傾角,這表明行星在望遠鏡和恆星之間通過。但是這些跌落也可能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例如背景幹擾,甚至是相機中的錯誤。


但是新的AI可以說明不同之處。


研究團隊通過讓算法處理由美國宇航局現已退休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收集的數據進行訓練,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在深空進行了9年的全球狩獵任務。一旦該算法學會了準確地將真實的行星與假陽性的行星分開,它就可以用於分析尚未得到確認的舊數據集,這是找到50個系外行星的地方。


該大學在新聞發布會上說,這50顆系外行星圍繞其他恆星運行,大小範圍從海王星到小於地球。它們的某些軌道長達200天,而某些軌道則短至一天。現在,天文學家知道行星是真實的,他們可以將其優先級進行進一步觀察。


太陽系外的奇異行星


研究人員的發現發表在上周的《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的沃裡克大學的戴維•阿姆斯特朗(David Armstrong)在新聞稿中說:「就行星驗證而言,以前沒有人使用過機器學習技術。」 「機器學習已用於對行星候選者進行排名,但從未在概率框架中使用,這才是真正驗證行星所需的條件。」


現在研究人員知道它可以工作,他們希望將AI用於當前和將來的望遠鏡任務。根據該版本,它可以提供一致且有效的驗證方法;一旦經過適當的培訓,人工智慧將比當前技術更快,並且可以自動執行。


研究表明,該算法可以「在幾秒鐘內驗證數千個看不見的候選人」。而且由於它是基於機器學習的,因此它仍可以加以改進,並且在每次新發現時都可以繼續變得更加有效。


太陽系外的奇異行星


在他們的研究中,研究小組認為,天文學家應使用多種驗證技術(包括此新算法)來確認未來的系外行星發現。目前,僅使用一種方法對所有已知行星中的約30%進行了驗證,這「並不理想」,阿姆斯特朗說。


他說:「我們仍然必須花時間訓練算法,但是一旦完成,將其應用於未來的候選人變得容易得多。」


阿姆斯特朗補充說,該算法可用於分析來自美國宇航局(NASA)的過渡系外行星勘測衛星(TESS)的數據,該衛星是一項全天候的勘測任務,於7月4日完成了其主要任務。


通過繪製約75%的天空,TESS識別出66顆新確認的系外行星,以及近2,100個潛在的候選行星。在已確認的系外行星中,有一顆可能是可居住的地球大小,繞著100光年遠的一顆恆星運轉。它還發現了一個繞著兩個太陽公轉的行星,例如《星球大戰》電影中的Tatooine。


現在,TESS的任務期限將延長至2022年,而科學家則致力於驗證並確認剩下的潛在候選者中哪些是真正的行星。

相關焦點

  • AI 從 NASA 的舊數據裡識別出 50 顆新行星
    英國華威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 AI 從 NASA 的舊數據裡識別出50 顆新行星。華威大學的天文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構建了一個機器學習算法,用 NASA 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收集的數據進行訓練,一旦算法學會區分真實行星和假陽性,他們將其用於分析尚未證實的舊數據集,識別了 50 顆新的系外行星
  • AI從舊數據中識別出50顆新行星
    來源:科技日報延伸閱讀AI從舊數據中識別出50顆新行星近日,由英國華威大學的大衛·阿姆斯特朗(David Armstrong)領導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項新的機器學習算法,可以從NASA的舊數據中識別出該團隊已通過這一工具對一批潛在行星進行了識別,並從這些天體中確認出了50個新的行星。該研究的論文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天文學家有2種方法可以用來探測系外行星。一種是徑向速度方法,它用來監測恆星是否有行星引力引起的小反運動。第二種是更敏感的技術, 也是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和克卜勒採用的技術, 它主要依靠宿主星的亮度變化。
  • AI從舊數據中識別出50顆新行星 該研究的論文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
    近日,由英國華威大學的大衛·阿姆斯特朗(David Armstrong)領導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項新的機器學習算法,可以從NASA的舊數據中識別出系外行... 近日,由英國華威大學的大衛·阿姆斯特朗(David Armstrong)領導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項新的機器學習算法,可以從NASA的舊數據中識別出系外行星——即太陽系外的行星。該團隊已通過這一工具對一批潛在行星進行了識別,並從這些天體中確認出了50個新的行星。
  • 英國科學家從NASA老數據中發現50顆新行星
    英國研究人員利用人工智慧識別出了50顆新行星,標誌著天文學技術迎來重大突破。英國科學家從老數據中發現50顆新行星來自沃裡克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的天文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建立了一個計算機學習算法,來挖掘包含有數千個潛在行星的NASA老數據。
  • AI首次「淘寶」宇宙:從NASA舊數據中確認50顆新行星
    雖然行星搜尋望遠鏡們能夠非常出色地完成人類交託的工作,它們已成功確定了太陽系外數千個「候選行星」的位置。但這背後,還少不了科學家們從海量數據中進一步「去偽存真」——確定那究竟是真正的行星,還是小故障、小行星、塵埃或是碰巧遇上的雙子星。
  • 50顆!AI用NASA老數據確認大批新行星;小豬佩奇?馬斯克展示「AI豬」|圖靈周報
    01 歷史性突破:AI系統利用NASA老數據確認50顆新行星天文學家戴維·阿姆斯特朗領導的研究小組,創建了一種機器學習算法,該算法可以利用已經確認的行星數據和NASA之前的克卜勒任務的誤報數據對其進行訓練
  • 歷史性突破:AI系統利用NASA老數據確認50顆新行星
    據外媒報導,我們的行星搜尋望遠鏡已經非常出色地完成了它們的工作,它們已經確定了太陽系外數千個可能的行星位置。不過這意味著科學家們必須篩選大量的數據以確定哪些是真正的行星、哪些什麼是假扮的行星。由英國華威大學的David Armstrong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已經研究出如何利用人工智慧(AI)來處理一些繁重的行星確認工作,這給天文學家提供了一個幫助確認遙遠世界的新工具。
  • 歷史性突破:AI系統利用NASA老數據確認50顆新行星
    據外媒報導,我們的行星搜尋望遠鏡已經非常出色地完成了它們的工作,它們已經確定了太陽系外數千個可能的行星位置。
  • 人工智慧從開創性的NASA數據確認了50顆新行星
    我們的尋星望遠鏡在工作中表現出色,以至於它們已經將數千個可能的行星定位在太陽系之外。這意味著科學家必須篩選大量數據以找出什麼是真正的星球,什麼是偽裝者。英國沃裡克大學的大衛·阿姆斯特朗(David Armstrong)領導的研究小組研究出了如何利用人工智慧來處理一些繁重的行星確認工作,從而為天文學家提供了一種新工具來幫助驗證遙遠的世界。
  • 50顆!AI確認大批新行星;馬斯克展示「AI豬」|圖靈周報
    圖靈周報:精選AI行業一周大事件,從良莠不齊的行業資訊中挑選出最有價值的信息,配上專業點評,值得你細讀、品味。01 歷史性突破:AI系統利用NASA老數據確認50顆新行星天文學家戴維·阿姆斯特朗領導的研究小組,創建了一種機器學習算法,該算法可以利用已經確認的行星數據和NASA之前的克卜勒任務的誤報數據對其進行訓練,在訓練完畢之後,研究團隊讓該AI分析一組來自克卜勒的未經證實的候選行星數據
  • 該AI剛剛在龐大的NASA數據集中發現了50個新行星
    一種算法已經確認,存在世界上第50個新行星,用於天文學的機器學習。新系統旨在將這些誤報與對真實行星的觀測分開。[閱讀: 您可以變得更環保的4種簡單的方法 ]研究人員在克卜勒收集的兩個已確認行星和假陽性樣本上對該算法進行了訓練,該樣本 在TESS於2018年4月發射後幾個月就被美國宇航局退役。經過訓練,他們將該算法應用於另一個未經確認的行星候選數據集。
  • AI 找星星,發現了50顆
    他們確認了50顆系外行星的存在,從海王星大小的氣體巨行星到比地球還小的巖石世界,無所不包。方法是,計算出每個行星的成為候選星球的概率。歷史上天文學家一般相信在太陽系以外存在著其它行星,然而它們的普遍程度和性質則是一個謎。
  • 重看NASA克卜勒舊數據,科學家發現一顆地球大小且位於宜居帶的行星
    當前位置: 首頁  >  興趣圈  >  科幻世界  >  科幻資訊  >  科幻出版 重看NASA克卜勒舊數據
  • 世界地球日,與NASA一起探索這顆美麗的藍色星球
    2020年NASA世界地球日50周年海報——「地球的心跳」:在世界地球日的50周年之際,NASA科學任務理事會的海報利用真實的科學數據,以驚人的方式展示了我們星球的互聯繫統,以及它們如何連成了地球跳動的心臟。
  • 夏日專刊AI產品上新升級集錦,50餘項軟硬能力加速場景落地
    ai.baidu.com/tech/ocr/medical_invoice 病案首頁識別開放邀測針對全國各地病案首頁,識別病案號、姓名、性別、出生日期、身份證號、出/入院科別、住院次數、藥物過敏情況等15個關鍵欄位>>
  • NASA「行星獵人」完成主要任務 發現66顆新系外行星
    在拍攝這幅巨大拼圖的過程中,TESS發現了66顆新的系外行星(即太陽系之外的世界)以及天文學家正在努力確認的近2100顆「候選」系外行星。此外,TESS團隊還對這顆衛星收集和處理數據的方式進行了改進。現在,它的攝像頭每10分鐘就能捕捉到一個完整的圖像,速度是執行主要任務時的3倍。除了以前每2分鐘收集數萬顆恆星亮度數據的方法之外,一種新的快速模式使得TESS能夠每20秒鐘測量數千顆恆星的亮度。更快的測量速度將使TESS能夠更好地處理恆星振蕩導致的亮度變化,並捕捉到活躍恆星耀斑的更多細節。
  • 行星「大爆炸」:克卜勒宣布發現715顆新行星!
    天文學家從克卜勒望遠鏡留下的數據中,一次性確認發現了715顆新的外星行星!圖片來源:NASA(文/Phil Plait)在2月26日召開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參與克卜勒項目的天文學家宣布了一系列堪稱重大的新發現: 他們在300顆恆星周圍,確認了715顆新的外星行星。 這些行星中有95%個頭比海王星小。 大約100顆新行星,大小與地球相當! 有4顆新行星,位於各自恆星的宜居帶內。
  • 搜尋流浪行星
    銀河系擁有許多行星圍繞恆星運行。不過我們發現了根本不圍繞任何恆星運行的行星,它們獨自在銀河系中漂流(除非有衛星相伴)。這類行星被稱為流浪行星( rogue planets)。 行星的形成過程相當混亂。科學家認為,行星是在年輕恆星周圍被稱為原行星盤的氣態塵埃盤中形成的,氣體塵埃不斷聚集形成更大的天體。 碰撞和近距離接觸有時會使行星脫離其母恆星的引力束縛,形成流浪行星。不過流浪行星也可能形成於孤立的塵埃氣體雲,這些塵埃氣體雲因規模太小而無法創生出恆星。
  • 搜尋流浪行星
    科學家認為,行星是在年輕恆星周圍被稱為原行星盤的氣態塵埃盤中形成的,氣體塵埃不斷聚集形成更大的天體。碰撞和近距離接觸有時會使行星脫離其母恆星的引力束縛,形成流浪行星。不過流浪行星也可能形成於孤立的塵埃氣體雲,這些塵埃氣體雲因規模太小而無法創生出恆星。
  • 從12萬顆恆星光譜數據中,首次挖掘出:3萬顆M型矮星的基本參數!
    基於天空大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LAMOST)發布的數據(DR1),天文學家首次推導出近3萬顆M型矮星的基本參數,其研究成果發表在《arxiv》上。M型矮星也是我們銀河系中最常見的恆星,也是尋找系外行星的絕佳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