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世界航天愛好者的目光下,中國「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跨過了劇烈減速的鬼門關,進入火星軌道。而在中國探測器之後約一星期,美國的「毅力號」火星車也將經歷同樣的考驗,可以說成敗在此一舉。
不過,中美兩大航天強國,都不是今年火星迎來的第一個地球來客:阿聯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在兩天前同樣抵達火星軌道,並使得阿聯成為了第五個抵達火星軌道的國家,而中國只能屈居第六。
(圖為搭載火星車的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著陸想像圖)
不過,對於中國航天來說,「抵達火星軌道的國家」這個稱號其實無關緊要,因為中國航天接下來將要衝擊更高的巔峰:如果「天問一號」最終攜帶著火星車和著陸器成功著陸火星表面,那中國就將成為繼美國和蘇聯/俄羅斯之後,第三個抵達火星表面的國家。
不僅如此,「天問一號」的能力、複雜程度均要超越先前幾乎所有的俄羅斯火星探測器。如果它能成功著陸且釋放火星車,屆時中國將全面超越俄羅斯,在火星探測這個競賽中站到僅次於美國的第二梯隊,徹底甩開沒有著陸能力的印度、日本、歐洲等「第三梯隊」。
(圖為「毅力號」火星車和它攜帶的「機智號」無人機)
當然,美國火星探測第一梯隊的地位仍是不可動搖的。在中國「天問一號」和美國「毅力號」抵達之前,美國2011年發射且成功在火星著陸的「好奇號」火星車至今仍在可用狀態。
而基於「好奇號」設計改進的「毅力號」無疑更加強悍:這臺火星車的重量突破一噸,核動力發電機的動力壽命長達14年;相比之下「天問一號」火星車的重量僅有240千克,太陽能電池板的動力壽命也只有三個月,差距可以說相當之大。
(圖為測試中的美國「毅力號」火星車,它完全擺脫了太陽能驅動的缺點)
值得一提的是,太陽能電池板的壽命並非制約火星車的最大因素,最大的問題是火星表面多發沙塵暴,灰塵很容易遮蔽太陽能板表面,甚至造成損壞,所以完全擺脫太陽光的能源渠道,才會變得如此重要。
至於阿聯先中美一步抵達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就沒有這樣的擔憂了:「希望號」火星探測器並沒有攜帶登陸器和火星車,它就是純粹的「火星人造衛星」。
(圖為在日本種子島航天中心準備發射的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
如果說一定要給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找個亮點,那它無疑可以算是本年度火星探測器中的「作秀之王」:「希望號」火星探測器的所有傳感器都來自美國,就連總建造承包的項目也被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拿下,然後發射器運抵日本種子島航天中心,由日本的火箭發射升空……整個過程除了掏錢,就沒有阿聯什麼事了。
(圖為最終組裝階段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
從解決有無問題,到再創新高,又或是單純地爭奪虛名,中國、美國和阿聯的火星探測器幾乎是同時抵達,但又各有千秋。
當然,從一個小小的火星探測器中,也不難看出這三個國家各自的心態,也能夠搞懂一個很簡單的謎題:為什麼有些國家空有財富,卻總是和技術大國,技術強國無緣;又有些國家能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開花結果,這背後的諸多因素無疑非常值得後人去思考、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