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聽損兒童的聽力損失並不十分嚴重,或許只是在輕中度聽損間徘徊,有些家長認為不戴助聽器也沒關係,不是很影響說話。還有些聽損兒童處於耳蝸和助聽器適應證交界處,戴助聽器可處理生活一般交流(一般為高頻補償不上去,助聽器移頻),這些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中文發音沒有太大問題,英語發音不標準。
在以往的經驗裡,我們通常認為聽障兒童英語發音不好是因為語音輸入量和孩子的練習不夠,而實際上,很多聽障兒童的英語筆試成績很好,口語成績上不去和聽力補償不夠有關。
戴助聽器的小Z從康復學校畢業後,進入普通小學二年級學習,家長給報了英語課外輔導班,經過半年的學習,小Z在卷面考試成績上已經超出同班同學很多,但口語成績始終不過關,甚至不如一年級學生發音標準,但是家長百思不得其解,明明中文說的很好了,難道是英語的訓練不夠?在後來的半年裡,家長給小Z不斷加大口語訓練量,從每天1小時練習增加到每天3小時練習,可是效果進步緩慢,老師也說她發音總有地方沒發出來,或是扭曲了發音。
久而久之,家長懷疑是助聽器的問題?去聽力中心檢查,一切正常,評估孩子的漢語普通話言語識別,也是在正常範圍內,家長就很糾結了,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注意到,孩子的助聽聽閾測試中,高頻聽力始終處於中低水平,也就是說孩子現在的良好漢語水平,大部分都是通過助聽器的移頻和本身良好的低頻聽力完成的。孩子本身的高頻聽力比較差,助聽器很難補償到位。
然而,英語和漢語的發音不同,在漢語裡,「中低音」更多,英語中有大量頻率在3000~4000赫茲之間的高頻輕音。例如,T、K、S 等都屬於高頻輕音,是英語發音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人的高頻聽力受損,對於英語語音分辨有極大影響。
2008年發表在《語音、語言和聽力研究期刊》上的研究發現,如果兒童無法聽取4000赫茲左右的高頻音,他們每學習一個新詞語,需要聽的次數是正常兒童的三倍。
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小Z在中文發音完好的情況下,英文發音卻不盡人意,而現有的助聽器在她的高頻上幾乎難以補償,只能通過移頻等方式彌補。因為小Z中文發音正常,家長也就認為聽力不需要進一步幹預。
其實,可能很多聽損兒童的高頻聽力都或多或少補償不到位,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影響不大,家長也就不在意,只有在特定場合,比如學外語口語、聽音樂、唱歌等情景下,才會顯示出來。我們現有的設備,如助聽器和人工耳蝸都是儘可能讓聽力接近健聽水平,但無法完全達到健聽水平,所以,如果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還是儘量給孩子合適的助聽設備,讓孩子能聽到完整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