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陽汪培康:《月繡洞庭》,是美好,是光明

2020-12-27 嶽陽晚報

嶽陽晚報全媒體 記者 劉柳

用鏡頭記錄真實生活,用音樂吹響生活的「歡樂頌」,六十年如一日,對夢想的執著與熱愛讓汪培康在藝術中快樂暢遊。

藝術生活,從攝影到葫蘆絲

初見汪培康,他正和幾位同齡朋友一起吹奏葫蘆絲,他的頭髮梳得十分認真,沒有一絲凌亂。雖然臉上藏著些許皺紋,但眼睛依舊有神,如果不是事先知道他的年紀,很難想像這是一位72歲的老人。

圖為汪培康

汪培康,出生於1948年,湖南臨湘桃林人。目前正在老年大學執教,現任嶽陽市專家委員會委員、嶽陽市葫蘆絲巴烏協會會長、全國葫蘆絲巴烏大賽評委、考級委員會考官。

走進汪培康的家,瀰漫著濃濃的藝術氣息,其中有一間工作室,擺放著各式各樣的葫蘆絲及一些教學用具、書籍、榮譽證書等。今年五月至八月,汪培康就是在這間工作室開展線上公開課教學,四個月教學期間,聽眾達六萬人次。

汪培康在全國音樂網站主講葫蘆絲

說起自己與葫蘆絲是如何結緣的,汪培康的話匣子打開了。

「一個人的事業和人生軌跡是由上天決定的。」汪培康說,他從事藝術創作、組織和培訓工作,已有六十年之久,不同的是,前三十年從事攝影,後三十年從事音樂。從事藝術半個世紀以來,汪培康創作發表攝影作品1500餘幅,培訓攝影作者1200人,培訓葫蘆絲巴烏學員1200人。

2000年,汪培康從一線退下來後,輕鬆了許多。一次偶然,他被電視上的葫蘆絲演奏深深吸引,於是開始自學研修葫蘆絲演奏技巧。「每天練7到8小時,最多的時候一天練11小時,我相信我能學會、學好。」日積月累,直到收到一則全國葫蘆絲演奏大賽的通知,他決定去試試。汪培康花了一年半時間練習同一首曲子《竹林深處》,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拿了個銀獎,加大了汪培康對葫蘆絲的研學激情,而後的兩屆比賽又分別斬獲一金一銀。這也奠定了汪培康會成為遠近聞名的一位葫蘆絲達人。

2017年,汪培康編制出版了《影音之韻》,內容跨越時空半個世紀,涵蓋視覺聽覺藝術兩大門類。造型藝術凝聚於瞬間,展示了影、色、形與空間對立統一的和諧之美;而音樂的藝術,其佳作讚美為超越時空流動的畫卷,其精品譽為凝固的史詩。這部攝影音樂作品集在相當程度上,兼有這兩種精神品格。

汪培康堅持用自己的作品說話,舉辦了各類展覽、展演各百餘次,為湘嶽乃至湖南藝術譽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他主持組織了大型攝影展《洞庭魚米鄉》,把展覽辦到了北京王府井,由此產生全國性影響;1988年抗洪大型影展,社會反響強烈,意義深遠。因而,省、市政府主管部門和專業協會分別給予充分肯定,對他個人給予了表彰獎勵。

汪培康的學生積極參加各類社會活動演出


鍥而不捨,讓熱愛永不停歇

從演奏到作曲,是一個藝術的跨越和飛躍,一件音樂作品的誕生,總是凝聚了作者的大番心血。《月繡洞庭》葫蘆絲曲是汪培康創作的第二部作品,談及這部作品,不得不從汪培康的家鄉——湖南臨湘桃林鎮說起,這是一個湘北丘陵地帶的魚米之鄉,一條清澈的桃林河,從「小平原」流過,岸邊多處有日夜不停地流淌著千裡聞名、冬暖夏涼的「桃林泉」。

「童年的記憶中,我的家鄉解放初期是全國『衛生之鄉』。夏天傍晚時分」各家各戶將自己門前街道用水衝洗得一塵不染。晚飯後,搬出板凳、椅子、竹床...搖著蒲扇,喝著桃林泉水,聽著長輩聊天,有時還可以聽到他們哼唱大雲山的山歌,聽累了,幾兄弟躺在大竹床上,仰望星空,看著月亮慢慢地行走......"聊起家鄉,汪培康嘴角微揚。

「家裡雖然貧窮,但過得很充實快樂,兒時幾個夥伴用竹子和蛇皮、石蛤蟆皮自製竹笛和二胡,測試者孔距的音高,磋商著指法和技巧。」然而命運沒有安排他從事音樂一行,而是在軍旅、攝影和文化藝術其他方面的工作上,一幹就是三十多年。

兒時的樂趣、故鄉的月亮在他腦海裡頻頻浮現,有時還夾帶著父母哼唱的高亢而悠遠的大雲山山歌,韻律常在耳邊響起,於是汪培康產生了一點想寫「月曲」的萌動。

「令我真正下決心創作是在學習葫蘆絲後的十七年教學中,參加了三次全國每兩年一次的葫蘆絲大賽並獲得過金獎,帶學生參加了五次全國大賽,其中有八人獲得金獎。」汪培康說,自己最大的收穫是因此認識了哏德全大師和全國最著名的葫蘆絲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李春華老師,並多次聽了李春華老師的講座,在嘗試作曲上深受鼓勵與啟發,開始堅持記錄心中的旋律。

在汪培康的兩本教材內頁的空白頁,記滿了他哼唱的小曲。「在我的床頭邊總是放著一個本子一支筆,睡前或夢中突然醒來有一句美妙的旋律,要馬上記下來,否則第二天怎麼都想不起來。」他說,這些素材,像金錢和人的精力一樣,靠平時的「積累」,所以有「厚積薄發」一說。

「用悠悠的旋律,渲染了洞庭湖,嶽陽古城的壯麗的風景。用跳躍歡快的音符,與嶽陽夜間散落的舞步一齊律動。充分發揮葫蘆笙的演奏技巧,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湖光水色豐富的內涵。」關瑛是汪培康的學生之一,她對《月繡洞庭》滿是贊意。

「《月繡洞庭》之所以能較為完整的展示出來,最關鍵的是因為有李春華老師對我這個『業餘作者』的扶植和支持。」2011年,汪培康創作的《水之戀》和這次創作的《月繡洞庭》,都由李春華修改完善後演奏錄製。每個節奏的準確、每個細小技巧對樂曲的刻畫、每口氣息的運用對情感的表達,都很貼切。「正是因為有這頂尖級的『二次創作』才使這一作品達到一定的高度。」汪培康充滿感激。他告訴記者,將繼續開始創作自己的第三部作品。


重返大學,不做時代邊緣人

馬雲說,成年人學藝術為了找工作,未成年人學藝術為了高考加分,只有老年人學藝術,才能真正回歸藝術的本真。這話放在嶽陽市老年大學的他們身上,真實得到印證。

老驥伏櫪,志在千裡。近年來,嶽陽市委市政府重視老年大學建設,每學期130個班,約有1.7萬人次參加學習。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正在發生變化。

2003年,汪培康走進老年大學,把葫蘆絲班辦的蓬蓬勃勃,培養了一個又一個的好老師。而他教的學生,從50歲到80多歲,年齡跨度30年,都成為汪培康的鐵桿「老粉絲」。

汪培康經常帶領中老年人走向大自然

「老有所樂,老有所為,教老年學員學葫蘆絲,讓晚年生活在社會大學裡自學成才,豐富多彩,與時俱進,不做時代的邊緣人。」汪培康不僅自己實現音樂夢想,還帶動更多的老年人實現音樂夢想。

那麼葫蘆絲還能帶給他們什麼呢?

晏玉林,今年78歲,是汪培康學生中較年長的,在老年大學已兼修了葫蘆絲、二胡、唱歌、詩詞、文學、書法等課程。晏玉林與音樂有著一份特殊的緣分,學習葫蘆絲已有近三年時間,她眯眼笑道:「吹葫蘆絲對老年人肺活量的鍛鍊很有幫助,隨著手指對葫蘆絲的操控,刺激末梢神經,也有助於血液循環。汪老師教得非常好,很有耐心,我們都提高得很快。」

為表達對汪培康創作的葫蘆絲曲《月繡洞庭》的喜愛,晏玉林特作詩一首:斜陽笑靨霞中去,夜幕朦朧蟬鳥鳴。《月繡洞庭》音韻美,詩描雲夢蘆笛情。銀盤閃爍揉波浪,碧水纏綿醉柳林。瑰麗巴陵賒月色,嫦娥玉兔畫中行。

「汪老師的《月繡洞庭》旋律優美,意境深遠,凸顯月光美,洞庭美,最後將幸福與希望帶給洞庭,帶給嶽陽。」66歲的張陽光對《月繡洞庭》稱讚有加,他說,是汪老師始終不渝地堅持健康為導向開展葫蘆絲的教學與傳授,讓他從寫作邁向音樂,領悟到了不同的快樂。

「汪老師給嶽陽市人民帶來精神大餐、文化大餐,為嶽陽葫蘆絲的傳播與發展做出了貢獻,我們老人家身體健康,就是為子女省錢、省事,節約了社會資源。」高國民今年68歲,學習葫蘆絲已有6年時間。「從體育專業到學習音樂,朋友常調侃我,以前121,現在1234567,進步了。」高國民笑道。

湛勇,64歲,染著一頭橘色的頭髮,渾身散發著時尚的訊號。從汪老師的學生到如今成為一名優秀的葫蘆絲老師,湛勇也曾想過放棄。「起初吹葫蘆絲,嘴痛、手指痛,想放棄,後來了解到有益於自己的身體,於是決定堅持,3個月後,明顯感覺身體暢通舒服了。吹了六年,近四年沒吃過一次藥。」

今年69歲的肖菊華,2019年下半年開始接觸葫蘆絲。「學習葫蘆絲以來,汪老師不斷鼓勵我,現在手在動,腦在動,心在想事,不擔心會得老年痴呆了。」在肖菊華看來,葫蘆絲就是她的「伴」。不僅學習了知識技能、豐富了交際生活,也是降低老年痴呆症發病風險的有效途徑。「有了葫蘆絲的陪伴,我的晚年生活過得格外充實。」肖菊華笑著說。

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經歷,不同的家庭,由於相同的熱愛讓他們會聚一堂,他們用葫蘆絲吹響老年生活「歡樂頌」。

相關焦點

  • 雅禮中學嶽陽分校落戶洞庭美域 暫定名「嶽雅中學」
    雅禮中學嶽陽分校落戶洞庭美域 暫定名「嶽雅中學」 來源:紅網 作者:馮剛 編輯:吳若蘭 2016-07-06 09:28:32
  • 【藍色洞庭】嶽陽:遠眺東洞庭,聆聽水之傳奇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李逢源 彭雙林 攝影 李長宏 湖南岳陽報導    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提及洞庭,人們第一反應的往往是嶽陽。位於東洞庭的嶽陽,佔據了整個洞庭湖一半以上的水域面積。與嶽陽樓遙遙相對的君山,及倚山而望碧波蕩漾的南湖,共同訴說著「天下洞庭」的無數傳說。    君山:山水翠中一「青螺」    洞庭之名源於君山。它是洞庭湖中的一個小島,取意神仙「洞府之庭」,古稱洞庭山、湘山、有緣山,傳說這座「洞庭山浮於水上,其下有金堂數百間,玉女居之,四時聞金石絲竹之聲,徹於山頂」。
  • 一場神獸界的冬日Party 即將在嶽陽拉開帷幕
    匆匆一年 2020年已經到了最後一個月了 為了紀念這特別的一年 上古神獸、微笑天使要開party啦 誠摯邀請 全國各地的天空精靈來參加
  • 星辰文藝丨嶽陽詩人方陣:和風拂過洞庭
    【策劃人語】:  嶽陽有一群詩人。  很多年了,他們一直寫詩。  寫出了好的詩歌,大家就到嶽陽樓下一起分享。著有詩集多部,曾參加第25屆青春詩會,獲過嶽陽文學藝術獎。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作者簡介:  姜宗福,祖籍湖南岳陽,出生湖北石首。湖南省甲骨文學會副會長,湖南民族職業學院中華漢字研究所所長。
  •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 張一一力證嫦娥故裡在湖南岳陽
    嫦娥五號探測器今晨發射成功   湖南岳陽倉田村湖南民族學院院內「嫦娥故裡」巨型雕塑   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
  • 嶽陽:大堤上,「電駱駝」點亮2萬多盞防洪燈
    大堤上,「電駱駝」點亮2萬多盞防洪燈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彭雅惠 通訊員 楊小麗 李奕佳7月15日凌晨1時,嶽陽君山長江大堤一片寧靜。趁天氣好轉,大堤上防守人員抓緊時間對防洪照明燈逐基巡查。在剛剛過去的10多天,這些照明燈在防汛抗災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進入7月,八百裡洞庭變成「懸湖」。
  • 嶽陽概況
    1938年11月-1939年9月,境內各縣相繼遭日軍侵佔,分別設立日偽維持會或日偽縣政府。1939年9月至1944年6月期間,中日軍隊在湘北地區先後4次拉鋸激戰,嶽陽軍民付出巨大犧牲和財產損失予日軍以沉重打擊,史稱四次「湘北會戰」。1938年12月,湖南全省設立9個行政督察區,嶽陽、臨湘、平江、湘陰屬第一督察區轄,華容屬第四督察區。
  • 洞庭漁歌:在八百裡洞庭放聲高歌
    深挖的月缺淺水流,鯽魚子傍噠鯉魚遊。你看鯉魚迎水(它)是把頭擺,鯽魚子迎水(它)把翅篩。郎是想姐口難開。——洞庭漁歌《郎想姐來口難開》節選1977年洞庭漁歌會洞庭漁歌是歷代洞庭湖流域漁民所唱歌謠的總稱,因其隨時隨地張口就唱的特點,俗稱為「丫口調」。
  • 《嶽陽樓記》不是看圖作文,範仲淹到過嶽陽和洞庭湖,登過嶽陽樓
    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嶽陽樓坐落在嶽陽市的長江邊,自古就是文人雅士登臨賦詠好地方,如杜甫的《登嶽陽樓》云: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 湖南景區介紹:嶽陽洞庭湖旅遊區之旅遊景觀
    嶽陽風景優美,名勝古蹟甚多,有可供參觀遊覽的景點近百個。主要遊覽區域有嶽陽樓、洞庭湖、君山、南湖及汨羅屈子祠等。嶽陽,位於洞庭湖與長江交匯處,交通便捷,為國家沿江開放城市,每年接待中外遊客數百萬人次,旅遊創匯和國內旅遊收入均居全省前列。
  • 《搖啊笑啊橋》第三季8月1日回歸 夏天的專屬快樂回來了
    8月1日,湖南衛視《搖啊笑啊橋》第三季,終於在萬眾期待下回歸,在海量期待下歡樂開播。這座快樂又「魔性」的橋這次換了座標,來到了李白筆下「樓觀嶽陽盡,川迥洞庭開」的嶽陽洞庭南湖,視野更開闊,環境更秀美,也讓快樂的能量輻射更為廣闊遼遠。深受喜愛的猛虎、綿羊、獵豹、恐龍隊等四支搖橋戰隊,每支隊伍都增添了新力軍,更青春、更健康、更突破,也更加富有國際色彩。
  • 相約嶽陽,先睹為快!
    受一下今天的大風嶽陽的天氣真的「凍」真格了不管大風大雨都阻止不了來洞庭湖越冬的水鳥今天嶽陽日報全媒體記者從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得知今年環洞庭湖越冬水鳥初期同步調查已經結束>目前已有近12萬羽越冬水鳥進駐洞庭湖預計隨著寒潮加劇近期還將有更多候鳥來此越冬據介紹,洞庭湖今冬較往年退水要遲些,為適時掌握洞庭湖越冬水鳥現狀,11月16-17日,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聯合中科院亞熱帶生態所、西洞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及橫嶺湖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等單位,組成9支調查隊伍,分赴東洞庭湖、西洞庭湖、南洞庭湖、橫嶺湖區域,開展環洞庭湖區越冬水鳥初期調查
  • 蘇繡:絕技繡出美好生活(文化脈動)
    華雪根攝刺繡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近代以來,形成了蘇、湘、粵、蜀四大名繡,而蘇繡以其「精細雅潔」的特點位居四大名繡之首。江蘇省蘇州市鎮湖是蘇繡的起源地,有著2000多年的刺繡史。今天的鎮湖依然有400繡莊、8000繡娘,還有5000餘人從事刺繡相關行業,「刺繡小鎮」聲名遠揚。
  • 解密嶽陽首個千億產業……
    ……這些「高大上」的基地和生產裝置,已成為嶽陽石油化工及新材料產業鏈區域集群發展一張張閃亮的名片。今天,小編帶大家走近嶽陽市石油化工及新材料產業鏈時光回溯至2018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嶽陽「守護好一江碧水」的殷殷囑託響徹三湘四水。嶽陽市委、市政府積極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於2019年部署全力推進我市石油化工及新材料產業造鏈、延鏈、補鏈、強鏈,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高效的高質量發展之路。風帆起洞庭,豪情滿巴陵。
  • 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中的「肝膽冰雪」
    原創:初陽戴先生李白名篇中的「洞庭西望楚江分,水盡南天不見雲」,關於洞庭的風姿、遼闊為其《遊洞庭》增色無限;孟襄陽筆下的「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一出手便驚豔四座,千載而下,傳頌不絕;而劉禹錫遙望洞庭山水翠,看到的是
  • 樓觀嶽陽盡,川迥洞庭開!江豚打了湘陰稅幹一個措手不及
    看,她在水中笑——湘陰稅幹洞庭湖尋訪江豚側記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見習記者 周磊 記者 徐亞平6月16日,天朗氣清國家稅務總局湘陰縣稅務局機關第一黨支部、第一稅務所黨支部20餘名黨員奔赴嶽陽,開展「守護一江碧水 留住江豚微笑」的黨建活動。在嶽陽市江豚保護協會志願者、洞庭湖協巡員的帶領下,眾人深入洞庭湖,尋訪江豚。洞庭瀟湘意渺綿,三江七澤情洄沿。10時許,巡護船從洞庭湖大橋、杭瑞高速洞庭湖特大橋下穿過,一路劈波斬浪,行至三江口水域。
  • 48歲滿繡非遺傳承人,耗時一個月,打造精美BJD娃衣
    來源:《石榴花開2》截圖滿繡民間繡法的鄉土氣息濃鬱,色彩明快,圖案造型尤其大膽創新。 來源:《石榴花開2》截圖「凡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紋樣大多表達福祿壽喜、富貴吉祥等美好祝願,「富貴牡丹」、「福壽雙全、「比翼雙飛」......都是比較常見的繡樣。
  • 青繡:繡針下綻放的生命之花
    房間裡,牆圍上、枕頭上、炕上,凡是有可能蓋的單子上都會繡上圖案,整個屋子就像一個「花」的世界。他說,這表明了青海繡女對刺繡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陳玉秀:走富有地域民族特色之路說起枕頂,不得不說西寧市河湟刺繡傳承人陳玉秀。
  • 湖南80後作家張一一,叫板範仲淹《嶽陽樓記》,親筆寫了篇《新嶽陽...
    慶曆六年(1046年),範仲淹因肺病不堪北地的風寒,被調鄧州(今河南南陽),正好這時候他的老朋友滕子京從嶽陽送來一信,並附帶了一幅圖,畫的是新落成的嶽陽樓,希望他能為之寫一篇記。 於是範仲淹就看著這幅畫,在頭腦裡構思著畫面,並結合人生的所悟所感,寫出了這篇不朽之作。由此關於《嶽陽樓記》的歸屬權,自然是範仲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