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的月缺淺水流,
鯽魚子傍噠鯉魚遊。
你看鯉魚迎水(它)是把頭擺,
鯽魚子迎水(它)把翅篩。
郎是想姐口難開。
——洞庭漁歌《郎想姐來口難開》節選
1977年洞庭漁歌會
洞庭漁歌是歷代洞庭湖流域漁民所唱歌謠的總稱,因其隨時隨地張口就唱的特點,俗稱為「丫口調」。洞庭漁歌屬民間清唱歌曲,由漁民見景生情、即興抒懷,以巴陵土語「真聲」隨口編唱。它長期流傳於湖南省嶽陽市及洞庭湖沿岸地區、湖北中南部以及江西省西部,流傳區域人口約9000萬人,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區域影響力,2014年洞庭漁歌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傳唱千年的「漁歌互答」
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屈原懷著復國無望的滿腔悲憤自沉於汨羅江,當地漁民自發形成了打撈詩人屍體的民間活動。《隋書·地理志》「荊州風俗篇」中記載:「(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羅,土人追至洞庭不見。湖大船小,莫得濟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爭歸,竟會亭上。習以相傳,為競渡之戲。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諸郡率然……」這表明屈原自沉後東洞庭湖漁民自發組織的打撈屍體活動,既是古龍舟競渡的源頭,也是洞庭湖區原始漁歌的濫觴。
洞庭漁歌的發展與湖區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他們將在日常勞作中吆喝的「船工號子」「排筏號子」與湖區廣泛流傳的採蓮船、燈調等民間歌謠相融合,至宋代形成了獨具風格的漁歌對唱和拉網小調,逐步走向成熟、繁盛。北宋大文豪範仲淹就在其名作《嶽陽樓記》中寫道:「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裡,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漁歌互答」顧名思義,不能自問自答,只能「此唱彼答」,是典型的對唱形式,唱腔往往高亢激越,頗具穿透力,能在寬闊的湖面上久久迴蕩;同時又要反應靈敏,現場即興創作唱詞作答,唱詞貼近生活、風趣幽默。
洞庭漁歌除了對唱,還有自娛自樂的哼唱和渾厚有力的齊唱等多種形式,後期吸收了花鼓戲、巴陵戲中的舞蹈元素,演變為亦歌亦舞的表演形式,成為洞庭湖區寶貴的傳統文化。新中國成立後,在政府大力支持下,洞庭漁歌更是湖區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1977年10月,嶽陽市文化部門在君山島附近湖面組織洞庭漁歌會,150多條漁船、1000多位漁民參加,演唱了18種形式的41首漁歌,聲勢浩大、反響熱烈,在那一代湖區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1978年蘭溪端午漁歌會
洞庭漁民的百科全書
洞庭漁歌是湖區人民智慧的結晶,浩如煙海的漁歌詳實記錄了漁民群體的發祥、遷徙、生產生活、風俗習慣、宗教信仰以及原始樸素的自然觀、道德觀、愛情觀等,堪稱「洞庭漁民的百科全書」。
他們用歌聲指揮勞動。「拉起雲帆哎囉哎囉,掛上彩虹哎囉哎囉,順風順水闖洞庭喲……」漁民們手拽漁網,一人「領」、眾人「和」,齊唱漁歌,並隨著「哎囉哎囉」的節奏同時發力,悠揚粗獷的漁歌鼓舞人心,充滿了豐收的喜悅。在湖區人民的各類勞動中少不了船工號子、縴夫號子、排筏號子、絞錨號子和拖網小調指揮協作、增添士氣,鏗鏘節奏中蘊含著勞動人民的磅礴力量和飽滿熱情。
他們用歌聲傳授經驗。「湘潭開頭就望韶山,新馬鵝洲柏樹灣。長沙一站到銅官,青洲營田磊石山。鹿角城陵磯下水,鴨欄茅埠石頭關。嘉魚牌洲金口驛,黃鶴樓上吹玉笛……荊江口,荊州堰,馬口龐塘對富池。武家佘坪新官鎮,場塘二口對九江。」這是一首介紹行船路線的《水路歌》,唱詞中將出洞庭湖上至武昌、下至九江沿途所要經過的地點娓娓道來,在沒有衛星導航的年代,湖區人民便是通過一首首漁歌,循著前人的腳步走向四面八方,將寶貴的生活經驗口耳相傳。
他們用歌聲追求幸福。「魚愛水,鳥愛林,蜜蜂愛的百花香,蝦公愛的涼井水,草魚愛的綠草塘,情妹愛的打魚郎。」一連串類比到最後直抒胸臆的表白充滿了奔放浪漫的氣息,湖區青年男女活潑多情,他們慣於用「漁歌」互訴衷腸,飽含深情的歌聲中充滿了洞庭兒女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嚮往。
他們也用歌聲傾訴苦難。「二月裡來是花朝,漁民苦楚誰知道?日間打魚無飯吃,夜睡沙灘珠淚掉……十二月裡來數九天,三十夜晚坐船邊。漁霸過年我過關,漁民受苦年復年。」這首《十二月漁民苦》唱出舊時漁民所遭受的殘酷壓迫與剝削,對研究洞庭湖區各時期的歷史有著重要參考價值。
民間俗諺有云:「世上活路三行苦,撐船打鐵磨豆腐。」洞庭湖區人民靠水吃水,大多生活在船上,終日勞作,十分艱辛。但是他們勤勞勇敢、天性樂觀,骨子裡有著「吃得苦、霸得蠻、耐得煩」的湖湘文化精神,生活的酸甜苦辣都被唱成悠揚漁歌,繪就了洞庭湖上一幅雋永的動人場景。
非遺傳承人陳嶽林(中)演唱洞庭漁歌
洞庭漁歌發新聲
近年來,洞庭湖沿岸地區堅持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理念,重點水域全面禁捕,漁民全部上岸轉產就業,這也意味著洞庭漁歌的生存環境發生了改變,「漁歌互答」是否將成絕唱?
為傳承和保護洞庭漁歌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嶽陽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對洞庭漁歌進行挖掘、保護和整理,讓湖區人民的記憶和鄉愁薪火相接、世代相傳。
「打只盤歌問(嘞)小先生,你知道什麼(嘞)魚兒過河抬頭望?……撥開那船兒穿梭往,祖祖輩輩鬧洞庭(囉嗨)。」稚嫩悅耳的歌聲來自嶽陽市嶽陽樓區九華山小學洞庭漁歌合唱團的小演員們,他們時常在課餘時間為遊客和市民表演漁歌,宣傳保護環境、保護洞庭湖的環保理念。九華山小學的學生中有很多是上岸漁民子弟,是最接近洞庭湖、受洞庭漁歌薰陶感染最深的群體,他們在洞庭漁歌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陳嶽林老師和湖南理工學院音樂學院洞庭漁歌傳承團隊的指導下系統地學習洞庭漁歌,幾乎全校師生都會唱,他們每年進行幾十場演出,成為傳承洞庭漁歌的新生力量。
同時,音樂家們根據時代審美的變遷及舞臺表演的需要,在原生態漁歌的基礎上進行改編和創作,既保留漁歌原生態審美特徵又擴大歌曲規模,拓展敘事、抒情和表演的空間。「漁鼓敲得響連聲,來了一群打魚人,今天不把別的表,只唱廉政興洞庭。」這是嶽陽樓區洞庭街道辦事處洞庭漁歌傳承基地「洞庭漁歌」傳習隊排練的漁歌表演唱《廉政建設興洞庭》,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宣傳廉政文化,讓古老韻律傳遞時代精神,實現「古歌新唱」。
洞庭漁歌作為嶽陽市眾多非遺項目中唯一一項傳統音樂類國家級非遺項目,對洞庭湖區影響深遠,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湖區特色文化的藝術載體,具有不可替代的寶貴价值。相信在多方努力下,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在洞庭湖上放聲高歌,使這一飄蕩在八百裡洞庭上的「音樂精靈」以鮮活的文化形態得以永存。
(選自《新湘評論》)
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