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合肥核所「人才流失」背後的那些事

2020-08-21 雲奕君

 我們設想,如果一個研究所內,每一位科研人員都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每一個課題都能得到充分討論,每一項技術都是為了建設社會主義而研究,每一個前輩都能夠不保留地傳授後輩科研經驗,每一次工作都能在完成條件下,充分發揮成員的積極性而進行個性化安排,每一筆資金都能保證不被私人挪用,每一個團隊在研究水平上展開競賽,先進的幫助落後的,落後的趕上先進的,最後齊頭並進,哪一隊也不落下——那麼請問,這個環境,不正是科研人員夢寐以求的,充分科研自由,充分發掘自我的科研環境嗎?

中科院合肥核所「人才流失」背後的那些事

前段時間發生的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超90人離職事件到現在仍然是公眾關注的焦點。至於為何會有這麼多高學歷的科研人員集體離職,就目前公布出來的信息,大家已經基本有了猜測。

  這90餘名科研人員均來自於合肥研究院下屬的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事件的導火索是6月15日發生在核研究所的「安保事件」。突然地更換保安,不僅僅造成了研究所職員對於陌生安保團隊的猜疑,更是加劇了所方與院方的矛盾。雖然核研究所表明,負責各個研究所的安保都是所裡安排,以保證信息保密、內部網絡安全,但是院方聲明安保是院統一進行安排。於是,突發的換保安事件不斷發酵,直到所研究員以響應辭職來反對院方安排,但是院方當即當場批准了職員辭職,所方與院方的矛盾導致了人才流失事件的發生。

  但這只是直接原因,據離職人員透露,這個事件的根本原因在於所長吳宜燦的官僚主義作風和院內的改革。據員工說,吳宜燦在所裡推行「加班文化」和「排球文化」令所裡的研究人員苦不堪言,吳所長的官僚主義做派是導致研究人員離職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就是院內推行的「扁平化管理」,因為院裡對所裡的課題資金進一步做出了限制,所裡的研究人員不得不承擔起更重的負擔來緩解所的資金壓力。同時,合肥研究院推行了「學術帶頭人制度」也引起了部分研究人員的反對:「將由幾百名行政人員直接管理幾千名研究方向各異的科研人員,打亂了職員團結的優勢,結果是幾百個課題組各自為政」。

  導致這個事件有各個方面的因素,自然每個人的訴求也各異。但是離職人員的動向卻十分地耐人尋味。一位離職人員透露:此次離職的大部分人,之後可能會入職中科鳳麟。而中科鳳麟和核研究所所長吳宜燦有千絲萬縷的關係。離職員工提到,中科鳳麟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的兩位法人是核所研究人員,而吳所長則是背後真正的公司創始人。

  合肥科學院的核研究所的人才流失現象並非最近才開始出現的。一開始的零零散散離職人員以「下崗」的方式來表達對吳所長所內的官僚作風不滿,但敢於通過這種方式來反抗的終究還是少數。而這次的群體性事件的真相怕沒有這麼簡單。從院內直接把離職審批流程放在所裡進行,統一把內部籤字手續快速辦完,到離職人員選擇了吳所長的公司再就業,這一系列「非常規」的操作暗示我們:這就不僅僅是對所內官僚風氣的不滿,更多的是院內改革造成的結果。激進的改革推進了吳所長拉攏人才、挖所內牆角的流程,我們可以猜測,這次事件有很大可能是離職人員在吳所長的「誘惑」和院內改革的壓力雙重作用下,選擇了出走這條路。

  在市場邏輯下,科研作為一個高花費、高成本、高技術的行業,保證人才的高素質、高水平相當重要。在利益至上的社會背景下,科研也不得不與各個方面的利益相關者建立千絲萬縷的聯繫,對於人才的籠絡方式同樣也不能只打感情牌。要堅持這個工作,對於每個科研人員來說,不外乎兩個環境:個人生活環境和科研生活環境,如果不能保證兩個環境的質量,那麼「集體出走」也成為了必然。我們從這個事件可以看到,院內一改往日辭職審批流程的冗雜漫長,快速批核了將近一百餘名科研人員下崗,其中不乏有陰謀的意味,在人們面前展示的也是一種不尊重人才,彷佛對待工廠產品般倒賣的態度。

  這其實還是科研院積極對接資本市場的舉措,然而這個舉措卻和基礎科學的初衷不符:因為後者本身就是高投資,低收益,但卻是整個行業甚至是整個國家科學技術、工業工藝發展的基石。於是,科研人才便成為了一種最便捷、最方便的「連接手段」,這勢必會造成從事基礎科學研究人才的流失,一方面是想通過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的舉措來增強科研力量,一方面科研本身就是高成本,低收益的,有著對其他行業起基石作用的重要地位,當前社會背景下其改革的矛盾就在這裡。那麼人才夾在其中無法適應,只能選擇能夠保證自己過滿意科研生活和個人生活的路子。我們不能把科研人員無限抬高,指責他們「不為國家著想,不為事業貢獻自己」,這是無比幼稚的職責和無力的埋怨。現在的科研人員說白了也是一個打工者,也是一個腦力勞動者。如果不能保證自己的物質條件、精神生活等等得到相對滿足(注意,是相對滿足),那麼也是不能把自己的全部經歷投入進去的。當然,我們這裡說的是大多數,特例自然是有的,但不能否認在這個社會中,每一個勞動者需要遵循的基本生存法則。

  那麼有人會問,科研行業的種種亂象我們有目共睹,那麼怎樣的科研環境才能保證科研活動的高效運行,保證科研人才的不流失呢?這個答案不在現在,而在過去的毛澤東時代。毛澤東時代中國科研最偉大的成就之一不外乎「兩彈一星」。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在險惡的國際環境下,從事科研研究人員仍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那麼這又是為什麼呢?有人反駁說,這兩個環境不同,沒有可比性。說對了,就是因為過去和現在的科研環境是截然不同的。就是這個不同,造成了現在人才溜走,去民企另擇高就;而過去人才堅守一線,在社會主義祖國需要的地方奉獻般地發光發熱。

  毛澤東時代的科研環境有三個顯著特點:真正的技術民主、真正的破除技術「私有」、真正靈活的組織形式。我們設想,如果一個研究所內,每一位科研人員都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每一個課題都能得到充分討論,每一項技術都是為了建設社會主義而研究,每一個前輩都能夠不保留地傳授後輩科研經驗,每一次工作都能在完成條件下,充分發揮成員的積極性而進行個性化安排,每一筆資金都能保證不被私人挪用,每一個團隊在研究水平上展開競賽,先進的幫助落後的,落後的趕上先進的,最後齊頭並進,哪一隊也不落下——那麼請問,這個環境,不正是科研人員夢寐以求的,充分科研自由,充分發掘自我的科研環境嗎?

  有人說,毛澤東時代的科研人員不崇尚金錢,無比高尚,於是在現在不斷地弘揚那個時代的科研精神。可惜的是,這樣單薄的感情牌是不能真正動員現在的大多數人的。我們需要認識到,毛澤東時代雖然物質條件落後,但是所有人員包括技術人才都有充分的社會保障,他們不擔心醫療、房子、教育、養老、就業等等放在我們現在樣樣發愁的問題。所以說,社會主義祖國給了每個科研人員如此優厚的待遇,同時營造了和諧團結的科研氛圍,這樣一來,科研人員的個人生活,科研生活都得到了保障,有哪一位職員不積極地為建設社會主義服務,有哪一位科研人員在艱苦的環境中奉獻自己呢?

  總之,這一切背後還是資本在作怪,院內的官僚主義、過激的改革措施只是它的現實反映而已。我們對科研怪像的分析不能只局限於表象,也要基於科研最重要要素人才角度進行思考。尊重不尊重人才,能不能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可不可以營造一個適合科研的舒適空間,這些看似很簡單的問題放在現在,很值得人們深思。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90多名科研人員「出走」國內人才流失值得反思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多名科研人員集體辭職,其中大部分是博士畢業。辭職的90名科研人員均為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核所」)職工。核所所在的合肥研究院曾創造出「人造小太陽」等研究成果。
  •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多名科研人員「出走」
    本報記者 郝嘉奇 合肥報導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多名科研人員集體出走,其中大多數是博士畢業,並擁有事業編制。這在中科院系統內引起廣泛關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坐落在一個美麗的半島上,得名「科學島」。在這裡,數千名科研人員創造出「人造小太陽」等實驗成果,屢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他們為什麼辭職?
  •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90多名科研人員集體「出走」
    來源:中國經營網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多名科研人員集體出走,其中大多數是博士畢業,並擁有事業編制。這在中科院系統內引起廣泛關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坐落在一個美麗的半島上,得名「科學島」。6月28日晚,科學島一名中層幹部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證實,已有90餘名科研人員辭職,均為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核所」)職工。這名幹部表示,此事已經引起了領導的注意,目前正在調查離職風波背後的原因。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
  •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到底經歷了什麼?
    7月15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中層幹部證實,近期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已有90餘名科研人員辭職,此事已經引起了領導的注意,目前正在調查離職風波背後的原因。此次辭職的90餘名科研人員其中大多數是博士畢業,並擁有事業編制。科研人員集體「出走」在中科院系統內和社會均引起了廣泛關注。
  • 待遇低導致人才流失?中科院調查90多人集體離職事件
    ,出走的人才大多為博士編制,引起社會公眾關注。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主要學科有等離子體物理與磁約束核聚變、強磁場科學與技術、材料物理與納米技術、大氣光學與遙感、環境光學與技術、仿生感知與智能系統、雷射材料與技術、超導電工與節能應用、離子束生物工程、智能農業信息技術、太陽能材料與工程等。
  •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90多人集體離職事件
    國務院辦公廳牽頭成立專項工作組赴合肥調研「90多人集體離職」事件。事件回顧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多名科研人員集體出走,其中大多數是博士畢業,並擁有事業編制。這在中科院系統內引起廣泛關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坐落在一個美麗的半島上,得名「科學島」。在這裡,數千名科研人員創造出「人造小太陽」等實驗成果,屢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自然科學獎」。6月28日晚,科學島一名中層幹部證實,已有90餘名科研人員辭職,均為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核所」)職工。
  • 中科院合肥研究所因對換保安不滿,集體辭職,有什麼隱情麼?
    中科院合肥研究所因對換保安不滿,集體辭職,有什麼隱情麼? 近期,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多名科研人員集體出走,引廣泛關注。
  • 中科院博士集體辭職:人才頻頻流失的背後到底是為什麼?
    最近,一則「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90多名科研人員集體辭職」的新聞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關注。事業編制、穩定、體面的工作是大多數人一輩子所追求和嚮往的。可是,為何這群已經人到中年的科技人員會放棄這令人羨慕的工作呢?據研究所的一名中層幹部解釋稱:「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研究所這兩年申請不到大的科研項目,沒有錢,人才就走了。」
  •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90多人辭職,究竟為何?
    近期一則消息引起人們的關注,就是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多名科研人員集體出走。由於該所員工大部分是博士畢業且擁有事業編制,很多人不是很理解,為什麼他們要辭職。目前已知的是有90多名科研人員辭職,都屬於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該所是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下轄研究所。
  • 吳宜燦回應中科院核所集體離職事件:這件事早已經結束了
    在一度沸沸揚揚的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下稱「中科院核所」)集體離職事件數月後,中科院核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宜燦出現在了12月9日舉辦的「全球資本促進國產醫療器械產業發展論壇」上。「這件事早已經結束了。對我而言,無非是100多個博士從那個窩挪到了這個窩,丟掉了鐵飯碗去做了另一項事業,但歸根結底還是搞科研轉化。」吳宜燦說。
  •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近百人集體辭職?回應:屬正常人員流動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近百人集體辭職?近日,有消息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近百人集體辭職。據報導,出走的人才大多為博士編制,引起社會公眾關注。此前,據報導,一位中層幹部稱,這次集體辭職是因為近幾年申請不到大的科研項目,沒有錢,人才就離開了。
  • 放棄事業編、福利房 誰能一次性挖走中科院90多人?
    這些回答大多匿名,歸納起來原因有兩個:一個是科學院的問題,此次集體出走和新上任院長大刀闊斧的改革,是少不了關係的;一個是來自核所本身。核所原先是一個搞核材料的研究室,之後擴張成一個研究所,攬下國家的幾個大項目。但這兩年申請不到大的科研項目,沒有錢,人才就走了。核所每年離職率是院裡最高的。
  • 中科院調查「90人離職事件」,用客觀事實驅散疑雲
    ▲中科院網站截圖7月20日,中國科學院發布消息,針對該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近期傳出所屬研究單元有90多人集體離職引發廣泛關注的事件,中科院黨組已成立並派出專項工作組赴合肥展開調查。工作組於7月19日已抵達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開展調查工作。該工作組由中科院黨組成員、秘書長汪克強任組長,中科院機關相關廳局負責人組成。中科院、核安全所、90多人集體離職……由這些關鍵詞組成的消息甫一傳出,就立即登上了熱搜。畢竟,科研院所這種「高大上」的單位,以及高學歷科研人員群體,出現如此大的「異動」,很難不引發社會好奇。
  • 中科院下屬研究所90餘人離職,為何驚動國務院?
    中科院旗下有眾多科研院所,位於合肥市蜀山區科學島的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簡稱合肥研究院)是其中之一。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簡稱核所)是合肥研究院旗下研究機構。資料顯示,2019年年末劉建國成為合肥研究院新任院長。核所現任所長是吳宜燦,他於去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中科院90人集體離職內幕:只是想站著就把錢賺了
    7月17日,中科院黨組研究決定成立專項工作組,7月19日,工作組已抵達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開展調查工作。知情人士透露,刺激大家離職的首要可能有兩個,一個是核所所長吳宜燦,另一個9則是自5月起就開始發起的院內改革。
  •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 90 多人集體辭職後續:哀莫大於心死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的在職科研人員集體辭職時間雖然已過去一個多月,但是對相關職能單位的影響還很深遠。根據其官網的消息,核所的主要職能就是核能的安全開發。現有在職人員約 500 人,包括逾 20 名研究員,和一名「百千萬人才工程」專家,2019 年新當選中科院院士吳宜燦教授。集體辭職事件的九十多位科研人員,據悉都是基層科研人員,與上述二十餘人並無關係。
  • 調查|「中科院近百人離職」的事前事中事後到底發生了什麼?
    合肥院核所,本文圖片除特殊說明外均由澎湃新聞記者陳凌瑤現場拍攝集體離職事件的幾塊拼圖集體離職究竟是一時意氣還是早有預謀?日前報導《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多名科研人員「出走」》的中國經營報稱,集體辭職事件的導火索,是院方強制為核所更換保安,核所科研人員認為自身權益被侵犯。
  • 合肥中科院90多人集體離職: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情
    而在知乎上,關於這件事的回答很多,這些回答大多匿名,歸納起來原因有兩個:一個是科學院的問題,此次集體出走和新上任院長大刀闊斧的改革,是少不了關係的;一個是來自核所本身。核所原先是一個搞核材料的研究室,之後擴張成一個研究所,攬下國家的幾個大項目。
  • 中科院科研人員集體辭職後續:已低調處理,涉事所長添重要職務
    6月中旬集體離職事件發生後,澎湃新聞在7月的調查中發現,90多人集體出走中科院合肥院核所並非「更換保安」的衝突所致,而更接近於所、院矛盾激化的結果:核所特有的高壓管理模式遭到合肥院內改革的衝擊。在近日被問及「核所集體離職事件」的調查進展及處理結果時,中科院合肥院院辦的一位工作人員以不接受採訪為由拒絕透露。據官網消息,9月3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召開第五屆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審議十四五發展規劃。會上,合肥院副院長宋雲濤宣讀了《關於合肥研究院第五屆學術委員會換屆的通知》。
  • 深度思考:誰動了合肥科學島科學家們的奶酪?
    近期,合肥中科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多名科研人員集體出走,其中博士畢業佔重比,擁有事業編制。據悉集體辭職事件導火線,是上級院方單位(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制為該所更換保安,認為自身權益被侵犯,之前的保安由該所自行聘請。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則回應稱屬於「正常的人員流動」,「這種人員流動一直存在,辭職人員也都有自己的安排和去向。」